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战中英美德股市的变动:二战股市风云录-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代从未关闭过,虽然1943~1945年根本就没有什么交易。
债券和银行票据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在20世纪的前半叶,债券和银行票据的实际收益率平均每年要下跌,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每年的跌幅达到了惊人的。在20世纪40年代,你在意大利根本找不到金融资产的安身之所,股票也好,债券也好,票据也好,里拉也好,统统都是一堆废纸。所有那些有点儿价值的房屋建筑大多被毁掉了,或者被洗劫一空,或者按战时法律被征用。但是到了战争结束时,土地原封未动。至于说到挣钱,还得选择到黑市做生意。在意大利,只有从事黑市生意或拥有土地的人才算真正有钱,他们在1940年赚大钱,到了1945年还是富得流油。
对意大利和墨索里尼时代而言,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意外情况就是:战争救了意大利黑手党。墨索里尼对黑手党一直进行着残酷镇压。法西斯政权虽然极端腐败,但是他们只想自己独吞意大利,而不许其他组织插手。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黑手党实际上已经彻底被消灭。盟军入主意大利,使墨索里尼政府无法再对黑手党进行清剿,同时也给黑手党带来了翻身的机会。黑手党的大腕们记住了意籍美国军官的名字,迅速行动,不断地奉承那些天真好欺的美国人。到了1945年,黑手党已经控制了黑市交易和地方政府,再次成为意大利社会的一股强势力量。说起来,那真是美军不光彩的一页。
第十一章 如何保住财富(4)
德国的财富保值之道
1914~1950年间,德国那个地方简直无法保存财富,更谈不上让财富升值了。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国家输掉了两场大战,被敌人占领,以至于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饱受通货膨胀之苦,最终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亲手把国家大权交给了一个很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邪恶的独裁者。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一个有钱人处在全德国性的大灾难之中,如何才能保住他的财富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很可能还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族裔,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大迫害!
如果你是一个德国犹太人,那么对不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预知将有一场种族大清洗,马上带着一切能带的钱财逃之夭夭。如果你是一名非犹太裔德国人,在1944年你又能做什么呢?特别是,如果你生活在德国东部,正面临着成百上千万杀红了眼的敌人的占领,而那些敌人的家园曾被你的同胞残暴地践踏过,而你本人又与那些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现在,你该怎么办?数千年来,这样的问题曾把众多有钱人折磨得发疯,一开始,地中海地区的富商就面对过这样的问题,接着,在欧洲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甚至在内战时期的美国,有钱人也要直面同样的难题。每隔一代,总要产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会摧毁人们积累起来的财富。有几个国家一直很幸运,没有受到这样的摧残,比如美国、瑞典和澳大利亚——至少到目前为止,情况是这样。但是在欧洲,这样重大的灾难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定期出现,每隔一代就会发生一次。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拥有不动产(房屋、农田,林场)是大灾难时期最好的财富避难所。记得在小说《飘》中,郝思佳的老父亲在临终之前,耳听北军进攻的杀声,眼看南方乡村燃起熊熊大火,用垂死之音对女儿这样说: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塔拉的田产,“那是土地,是土地,只有土地才真正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基本上证明了这个老人理论的正确性,只有日本的农用地是一个例外。房产和建筑在战争期间被征用、被改建、一再贬值,或遭到毁坏。而在战争结束以后,你很难找到相关政府讨一个说法。
另外一方面,房产下面的土地却总是待在那里,即使地方的财产证明文件被战火毁掉,当地人也知道那块地产的主人是谁。当然,有的时候,特别是如果那块地产的原主人是犹太人或别的什么讨厌鬼时,当地人会不约而同地忘掉了那块地的主人到底是谁。不管怎样,土地,无论是农场、林场,还是城市用地,都会一直保有自己的价值。到了1947年,当德国开始恢复重建时,地价就一路上扬。当然,土地无法满足套现的标准要求。1945~1946年那个饥寒交迫的冬天里,当你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饿死,地产富翁实际上已经跟乞丐没有分别。
说到德国的战后境遇(包括日本),事实证明盟军的占领是仁慈的、鼓舞人心的,除非你是在东德地区。(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占领和改革措施是送给日本人最好的礼物。可以参见第七章的详细描写。)至于德国,由于占领者为美国、法国和英国,所以财产权利得到了尊重,最终在后来建立的西德,所有的财产权利都得到了恢复。当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东德的产权也得到了恢复。在那些遭受轰炸的城市,所有的房屋所有人都没有得到相关的赔偿,而土地的所有人最终却领到了土地证。
第十一章 如何保住财富(5)
犹太人的财富厄运
听欧洲成功的老者谈起他们悉心理财的经历,总是令人对他们的智慧感到惊讶。如果知道他们是犹太人,这种讶然就变得更甚。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难民思维”,那是一种心底深处的不安全感,正是这种感觉令他们高枕无忧,永远保持着忧患意识。那些处于上流阶层的欧洲贵族如此敏感自有其道理。特别是欧洲的犹太人,更有理由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在20世纪里,他们经历了两次战争,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种族大屠杀和经济大萧条。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相比,美国人简直生活在世外桃源。在美国,只有市场才会令我们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最令人心碎的故事,莫过于德国犹太人所遭到的苦难。在20世纪20年代希特勒上台之前,犹太人已经完全融合为德国社会与德国经济的一部分了。许多法兰克福的犹太人可以查出自己的家谱,从中世纪开始,他们就生活在那里了。他们在日耳曼帝国的地位受到了尊重,我们知道,俾斯麦最亲密的人就是他的财政顾问阿诺德·布莱克罗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许多犹太人都到西线作战,其中有些人,比如奥托·弗兰克(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曾因作战勇敢被授勋,并提拔为军官。而奥托的父亲是一个忠心爱国的德国人,在1916年为了支持当时的战争而购买国债,事实上,整个家族的财产都随着恶性通货膨胀而化为泡影,恶性通货膨胀也使得政府公债成了一堆废纸。话说回来,由于嫉恨,由于代代相传的偏见,在德国多年来一直有一股反犹暗流在涌动着。纳粹利用了20世纪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股仇恨上火上浇油,声嘶力竭地叫嚷是“犹太鬼”制造了这次通货膨胀,并直接从人民的苦难中大捞钱财,闭眼不管这样的事实:犹太人作为放债人,才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德国的上层犹太人在20世纪30年代并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自认为是天生的德国人,感到很安全。他们知道在德国有一股反犹情绪,不过他们相信在过去的50年里,自己在德国社会的地位已经大为改观。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一个文化高度发达、教育如此深厚、 产生了那么多伟大音乐家、哲学家和作家的国度,会把权力授给一个像希特勒那样的人,那人整天在鼓吹进行种族清洗。许多德国上层人士同意他们的看法。
那些人士指出,汉堡的沃尔伯格公司,还有柏林的蒙德森公司,虽说是犹太人控制的企业,却也同时是给德国一些大公司服务的银行家,1930年,那些公司的合伙人都加入了上百个大企业的董事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许多犹太人都曾在皇家陆军和海军中服役。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产阶层的犹太人,也就是在中小城市开商店、办小公司的犹太人,开始感受到了日益增大的压力和偏见。1933年3月30日,在法兰克福,也就是那个犹太人当市长的城市,发表了一份政府公告。公告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致社团成员:
没有任何人能斩断我们与德意志祖国的千年传统联系,没有任何困难或危险可以破坏我们传自父辈的赤胆忠心。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要坚强不屈、谨言慎行、保持尊严。
如果无人为我们说话,那就让这座城市的石头为我们申辩吧:这座城市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我们犹太人的发展而得到的;这座城市的建设,也沾满了我们犹太人的汗水。犹太与非犹太市民一直和睦相处,关系密切。
第十一章 如何保住财富(6)
不要丧失信心!让我们团结起来!在这个艰难的时刻,真正高贵的犹太人是不会弃甲而逃的。帮助我们,让我们为保存祖先的传统而努力。
法兰克福犹太社团执行委员会
这个执行委员会显然不主张离开家园,出国避难。与此同时,纳粹分子正在指责犹太银行家们“掠夺国民”,不过政府有意对这些受控的犹太人网开一面,因为现在纳粹政权还需要这些银行的钱来扩大出口。没有出口,希特勒就无法兑现自己要扩大就业的许诺,同时他也需要外汇来购买原料和弹药,用以武装他那支迅速发展的大军。到了1933年,犹太人在大街上就开始遭到纳粹流氓的百般侮辱了,经常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有时在被捕之后就永远地从人间蒸发了。经济上的迫害,在此时也日益加紧。在大城市外围的小型犹太银行遭到同行排斥,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德国人开的银行。一个有钱的犹太人拥有一座公寓楼,可是,现在政府却对他说雅利安人不能在犹太人拥有的公寓里当房客,结果逼迫犹太人以半价将房子卖掉。外汇控制也加紧了,犹太人要换汇必须缴纳全额汇率78%的税金,除非他现在去巴勒斯坦才能免此重税。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如果你是一个犹太人,那你走在大街上,可能随时都要遭到一帮流氓的暴打,挨打的原因,你却永远不得而知。如果你做生意,随时都可能听到一条法律刚刚颁布,让你一夜之间就彻底破产。一个犹太人在一座小镇开店,而且是祖传老店,这时却突然发现有人砸破了他家的玻璃窗,还有人在他的店前拉起了隔离绳,不让客人进来购物,标语上写着口号,要求人们不要再到这里来买“犹太吸血鬼”的东西。这些小镇里的商人都是圈子里的高贵人物,受人尊重,没想到现在他们的邻居和朋友都不想继续与他们做生意,也不想跟他们继续打交道了。
这些中产阶层的犹太人与富豪相比,没有那么多财产,损失还不算太大,因此更想顺势移民出走。许多人不得不作出痛苦的决定,以一个受迫害的少数种族身份,将家产便宜变卖,凑到一笔钱匆匆忙忙地背井离乡。当然了,在他们变卖店铺或住房时就会发现,现在是买方市场,他们得到的钱还不到真正价值的1/2。不管怎么说,他们拿到那笔小钱,逃出了德国,事实上已经身无分文了,不过他们还是带走了自己的无价之宝,那就是自己的大脑。
1935年9月15日,《纽伦堡法案》取消了犹太人的公民身份,剥夺了他们的选举权,禁止他们从事公职。犹太人还不得与雅利安人发生性关系,不能与雅利安人结婚。正如荣·切尔诺在《华宝家族》一书中所写的那样:“一下子,这些法律就将犹太人变回了奴隶,把整个民族送回了中世纪。”人们惶恐不安地听到了传言,说集中营里发生了种种可怕的事。对犹太人的威胁已经变成了法律。紧接着,就在1938年11月9日发生了对犹太人的恐怖袭击事件,即所谓的“水晶之夜”。
到了1945年年末,有100 000名犹太人离开了德国,但是还有450 000名犹太人仍然没有下定决心背井离乡。例如,麦克斯·沃尔伯格这位最有重量级的犹太投资银行家就待在了德国,继续做生意,1936~1938年,沃尔伯格家族银行一直忙着赚钱,为流亡的犹太人提供便利,为德国工商业客户服务。富裕的犹太家族仍然生活得相当不错,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仆人保护着主人免受外界骚扰。不过,他们的社交生活还是极大地封闭了起来。他们还在思量着自己的境况,盼望着最坏的日子很快过去。这时候,离国逃难的费用已经很高了。
第十一章 如何保住财富(7)
这些上层犹太人家财万贯,现在却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要么移民他国,把家财丢到脑后;要么苦熬苦等,也许好日子还能回来。比如麦克斯·沃尔伯格,就声言纳粹主义不过是一时的疾病,现在逃离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祖国,把自己的家产低价甩卖,把祖祖辈辈创下的事业拱手让人,那完全是胆小鬼的过火反应,这样的反应会让犹太家庭彻底破产。他宣称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此外,看来纳粹也需要他们。甚至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沃尔伯格家族银行的合伙人还在一些德国大公司的董事会里任职,继续为那些大公司进行银行交易。1935~1938年,沃尔伯格家族银行每年的账面利润都达到了100万德国马克。
希特勒的经济学家
雅尔玛·沙赫特这位希特勒的“经济沙皇”与犹太上层一直过从甚密,相交甚欢。他对犹太人总是积极帮忙,深表同情。他喜欢与犹太人打交道,经常出席犹太家庭的盛宴晚会。犹太商人也会投桃报李,送给他一些热门股票,同时,按当时的社交时尚,把一些内部交易的信息透露给了他。沙赫特一直对希特勒说,迫害犹太人只能坏他的大事,犹太人可以帮他弄到工业原料和外汇。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不停地对犹太人保证,说希特勒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凶狠吓人,一旦他恢复了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就不会再迫害犹太人了。
沙赫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采纳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建议,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2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问题。1935年,他担任过德国中央银行行长,财政部部长,是希特勒的首席经济设计师。沙赫特是经济学家,但是他从来不拘泥于经济学的条条框框。一般来说,他对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然后依直觉来作出决断。德国是所有工业大国中第一个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的国家,对此沙赫特可以说居功甚伟。他监督建设了德国的高速公路,主持了纳粹时代的一系列公共工程,从而刺激了经济复苏。他是一个老派的、贵族式的银行家,总是衣着入时,戴一副无边眼镜,一头银发从中分开,总是穿着吊带西裤、条纹西装。他在元首面前也一支接一支地抽雪茄烟,别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那么做的。
沙赫特与世界上的金融大鳄们都过从甚密。英国那位优秀的中央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对他的评价相当高。他与J·P·摩根集团的老总们也私交甚好。显然,希特勒和戈林对他是又敬又惧。他从未参加纳粹党,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全面授权来管理中央银行。沙赫特后来这样写道:“他(希特勒)对经济学一无所知,只要我保持预算平衡,给他提供充足的外汇,他就不在乎我是如何管理这个国家的经济的。”
沙赫特自视甚高,桀骜不驯。正如荣·切尔诺所描写的那样,沙赫特“对希特勒简直太无礼了,如果别人那样做肯定要丢脑袋的”。沙赫特可以放开胆子跟元首争论,有一回,希特勒送给他一幅画,声称这是给他的礼物,但是沙赫特把画还回去,表示感谢并声称这不过是一幅伪作。他像高超的指挥家那样操控着德国的信誉,使这个国家可以大量举债。他利用犹太银行家为战争经济输血集资。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使一些像沃尔伯格那样的家族银行没有迁出德国,不停地对那些犹太人说希特勒的本意还是好的。当时他对希特勒了解得很深。切尔诺声称,他在哄住犹太银行家的同时,还对希特勒吹嘘自己已经封住了犹太人的账户,使他们无法把钱汇出德国,只能用来资助德国重振军备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沙赫特与希特勒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了。沙赫特认为不能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到备战上,民用生产和消费也要得到发展。他警告希特勒,把经济完全建立在扩军备战上太危险了,那样会使国内消费陷入完全的疲惫状态。希特勒在公开演讲中许诺,他要摧毁犹太人拥有的大百货商店,而沙赫特说把那些百货店摧毁,就会损失90 000个工作岗位,伤害到国民经济。希特勒听完了他的忠告之后,在演讲中不再那么穷凶极恶,不过,那些百货店后来还是被纳粹暴徒给冲击了,店主们最终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把商店处理掉。
1938年在贝希特斯加登,沙赫特与希特勒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次争论记入史册,成为经典。很快,他就被解除了财政部部长之职,由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