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这支部队边打边撤,保证“凤凰山”的总攻顺利完成。
让三纵来担当一场大规模阻击任务,起先何以祥还真没想到,三纵这是头一回。和攻坚一样,阻击防守同样要有战术和经验,对三纵这样习惯攻坚部队来说,也是需要进一步锤炼和提高的。但这一次三纵要和哪路强敌过招呢,形象的说,此“高手”就是《南征北战》中刚愎自用的张军长。
那么张军长何许人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说,这个张军长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悍将张灵甫。对喜好军史的朋友来说,张灵甫就不陌生了,说来此人仪表堂堂,但却是个瘸子,人常说十个瘸子九个狠,还真不假,这“瘸子”是日本人给他留下的,说张是国军中的抗战名将,这不算恭维。
被日本人打折了一条腿,就是名将了?有人肯定不以为然,壮士上阵不死也伤,这是常识。不过,张灵甫可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七十四师整编前即七十四军。七十四军论资历与十八军不能比,换句话说,此军还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七十四军于1937年8月组建,组建后立马投入了松沪会战,接着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以后,该军转战湖北、江西等地,先后参加了豫鲁皖边战役和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一次没落下。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七十四军五十八师师长廖龄奇指挥不力被枪决,张灵甫由此接任该师师长。抗战中,七十四军表现不俗,风头很盛,尤其是常德会战中,屡挫日军两个师团的猛攻,血战15日,从此七十四军威名大振。
抗日战争结束后,该军进驻南京,1946年3月七十四军整编,张灵甫这时才“新官上任”,坐上整编师师长宝座,又兼任南京警备司令,这就是所谓“御林军”,被国军誉为“五大主力”之首。不过,在老蒋看来,这样一支骁勇之师,呆在城里只怕是功夫就废了,于是在内战爆发后,七十四师屡屡充当前锋,在苏北连下我两淮、天长、涟水,可说骄横一时。
第七章 单枪临沂(四)
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中有“三大”在华东中原作战,三纵与整编十一师、五军都有多次交手,唯独与整编七十四师只有这一次。只怪张灵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整编七十四师两个月后在孟良崮倾覆,莱芜战役的南线战场与三纵算是一回“短打”。
莱芜战役歼敌7万是华野空前的胜利。但从有关史料上看,有1万斩获是在南线战场上。若一般看来,这个战果也很可观,但非常奇怪的是,莱芜战役南线作战史料太少了,电影《南征北战》中虽然有精彩演绎,但毕竟是艺术再现,这让我有些遗憾。照此说来,我父亲所在部队十师也在南线参加了此役,但我不记得父亲说起过这场战事(当然,我也没有问过)。在有关史料中我发现许多父亲同辈战友,大多不把此役作为履历填写。他们那一代也太实诚了。
为了确保北线歼敌3个军,一定要在临沂拖住国民党的8个整编师。战争最终是要用实力来说话,要南线部队寸土不让的顶住这不现实,但不能让国民党的南北夹击合拢也一定要完成,不然北线的好戏也没法开唱。从战略上看,这也就叫声东击西,要让陈诚始终认为*主力就在临沂,决战就在眼前。但战略的成功,是要通过战术来实现的,南线作战的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也是看三纵表现如何。
如何才能让进犯之敌落入圈套呢,时在华野司令部的王德是这样记述的,“在进行钳制、阻击南线敌人主力北犯的战斗过程中,我各参战部队在陈士榘参谋长统一部署、指挥下,在沂河两岸,沿敌人前进道路,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控制要点的纵深梯次与宽大正面防御相结合,在每一点以少数兵力担任防守,将大部分兵力控制于翼侧机动的部署。在战术上强调小分队的顽强阻击与机动反击结合,采用夜战,近战和袭击分散薄弱之敌的战法。力求迟滞敌人前进。”看的出来,战法灵活多变,迷惑敌人,虚虚实实,大打迷踪拳。要三纵来担当这样任务,也有其合理性,三纵能硬,也就是三纵有特别突出的攻击力,正如何以祥说的,“为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保证北线主力打好歼灭仗,纵队组织了两次强大的反击。”必要时出击,整编七十四师这样强敌也要却步,也就是说要软硬兼施,这就起到迷惑南线之敌的作用。三纵强大钳制力,以后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中,又被充分发挥。
2月14日,三纵在唱完空城计后撤离临沂。第二天,整编七十四师和八十三师飞机炸,大炮轰,折腾一天,临沂终于“陷落”。于是,陈诚向委员长报告,在临沂周围地区共歼*16个旅。攻占*华东首府临沂,国军真是战功赫赫,别替多喜庆了。蒋委员长如愿以尝。
当南京国民政府沉浸在“鲁南大捷”的欢庆声中,“李军长”却成了阶下之囚。尤其是突围而出的两个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一空,用*人士的话来说;就是5万只鸭子,三天也捉不完。当然,北线之敌的被歼还有许多细节,相信许多军史爱好者也清楚,不再赘述。
莱芜战役是我华东部队正式大整编后的第一仗,前线总指挥当然是粟大将。战后,粟裕对各纵队表现和作用有个点评,在谈到三纵时,粟大将是这样说的:“……第三纵队的功劳也不能抹煞,如果没有他们在南线牵制敌人,我们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力来解决北线之敌。”
虽然粟大将把用兵之道说得一清二楚,论功行赏无一挂漏,只是对今天许多人来说,就像看足球世界杯赛,我也知道后卫防守如何如何重要,但人们为之欢呼的总是在那一瞬间——破门!
第八章 泰安风雷(一)
要打泰安了,三个纵队司令争得面红耳赤。
没错,“面红耳赤”是我说的。“那么由谁打呢,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争着要打。”这可是陈参谋长说的。三个司令都想上,这是事实。如果这点“添油加醋”的权力也不给我,看官,我这“话说”就没法说了。
其实,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有N个理由不上十纵。这话从何说起呢?
鲁中一场大战,国民党军7万大军被歼,这是战争爆发后,不仅是在华东战场,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整个战场上获得的最大胜利。国军此番大败,蒋委员长想一鼓作气荡平共产党无疑已成画饼。但山东始终是蒋介石的心头之患,决不会就此罢手。于是,战争中一个“哑铃”布局出现了,蒋介石把进攻的重点放在西北和山东,为了确保山东的胜局,又在山东走马换将,把徐州和郑州两个绥靖公署合二为一,组成一个名为“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的指挥枢纽,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坐镇,这就是所谓重点进攻山东。
全面进攻时,出动军队30万;到了重点进攻,出动军队45万。24个整编师(军),号称五大主力的第五军、整编十一师、整编七十四师全都集中到了山东战场。从南至北,三个方向继续向华东我军压来。莱芜战役结束后,面对蒋军卷土重来,前面说了,为了北线的胜利,华野三纵在南线很好的唱了一曲空城计,但蒋委员长只得一座空城,如何甘心呢,继续北进必然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战场放在何处呢?当时许多人猜测,这一场大戏可能还是会在鲁南开唱。
大戏也是要一幕幕的唱,中间还有过场。莱芜战役结束后,敌我态势有一个相对的平静时期,在这期间,华野各部也作了休整。当初三纵只有两个师,所以按何以祥的说法,三纵的正式成军应该是1947年的3月23日。鲁南十师归建三纵,也标志着三纵在编制上的最后完成。三纵成立大会是在庞庄召开的,鲁南党政军机关都来祝贺这支劲旅。十师归建后,改称七师,下辖三个团,师长贺健,政委罗野刚。这支部队三纵比较熟悉,作战科有关人员也立即去了七师了解情况。感到部队士气不错,装备也可以,独立行动的能力很强,但还缺少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这有待提高。
差不多一个月的休整后,为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陈粟又开始频频调兵遣将,各纵队穿梭运动,寻觅歼敌良机,“陈老总电报嘀嘀嗒,小兵砬子脚板噼里啪”,华野大军“大耍龙灯”,怪话也好,牢骚也罢,何尝不是运动战的折射呢。
我华野大军几经周折,又瞅准了一个机会。首先从泰安的整编第七十二师开刀,吸引大纹口之敌增援,即整编七十五师和整编八十五师北上,如仗能打到这个份上,其规模将与莱芜战役不相上下了,但我华野的胃口决不于此,再调动蒙阴、新泰之敌,然后在泰安、大纹口、蒙阴之间展开一场大战,这就是泰蒙战役的由来。
从泰蒙战役部局来看,攻坚野战都有之,首先从攻城开始。于是,陈士榘带的3个纵队都想攻城。但论攻城,不用说,“上马”首推三纵。如果说陈士榘对三纵有所偏爱,也是三纵实打实的打出来的。三纵“长于攻坚”,在华东军中是有口皆碑的事,打山野组建以来,大凡要摧城拔寨,总是这支劲旅一马当先。莱芜战役,三纵在南线与蒋军“磨蹭”许久,看到兄弟部队大块朵颐,早已是坐不住了。
“中马”要数一纵,一纵队长于野战,在宿北、鲁南、莱芜战役中都曾大显身手,表现不凡。叶飞更有话说的是,早在1946年6月,一纵就攻占过泰安,一回生,二回熟,再让一纵出马,别人也是无话可说。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泰安风雷(二)
其实,要说十纵是“下马”,肯定有人会拍我砖的。十纵的司令员是宋时轮,说来是我军指挥员中少有的科班出身。自山野第一次南下作战受挫后,参谋长宋时轮立马在山野卸了乌纱帽。树挪死,人挪活,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宋将军要闯关东了。还是山东军区的军政首长张云逸、黎玉爱才心切,一再挽留,才落户渤海军区,任副司令兼七师师长。从十纵征战的历史看,在阻击强敌的作战中,十纵是表现最突出的。只是眼下十纵多少给人以“初出茅庐”的感觉,宋时轮“立功”心切,甩出一句——泰安十纵包打了。
看来宋时轮决心很大,陈士榘也很想看看十纵的表现,用他的话来说:“给第十纵队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让其初试牛刀”。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商量一下,还是把令箭交给了宋时轮。但实际上,十纵只有两个师,接到任务后,官兵都有议论,能行吗?但宋时轮很自信,他用的是山东人吃大饼战术,集中兵力,咬一口是一口,不信泰安就啃不下来。
再来看泰安城守敌,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名叫杨文泉,不久前上任。该师番号的排序上与七十四师很近,但实则有天壤之别,一是牛气冲天的御林军,一是人们常说的杂牌军。此师来自天府之国,即所谓川军。抗战期间,川军曾在台儿庄之役中有上佳表现,但此时却被蒋某人推上内战前线,数十万川军的下场令人感叹。整编七十二师装备上看与中央军也有距离,日式装备,即人们常说的“三八大盖”。从战力上看,被认为一般,但善长守备。打泰安的任务给了十纵,其实三纵大可不必失落,中国有句歇后语:叫做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打泰安不过是个引子,或者说是诱饵,大戏还是要一纵和三纵再接着唱。
4月22日下午4时,泰安外围战打响。但让陈唐首长失望的是,杂牌在蒋委员长眼里竟是如此不值钱。南边的整编七十五师和八十五师压根没动;五军开到大汶口后,突然向东又转南,纯虚晃一枪;而东线之敌被粟裕带领中路兵团阻击,行动迟缓。这样看来围城打援,“打援”只怕是没戏了,多少年后,陈士榘参谋长深有感触地说:“川军泰安城被歼,蒋介石竟不派一兵一卒赴援,这对非中央系统的地方军确实影响很大的。西北军、东北军本来就惧战、避战,见此即纷纷寻找出路,多方与我接触。蒋介石给自己埋下了可怕的定时炸弹,终有爆发之日。”
杨文泉等不到援兵,只能怪自己是小娘养的。还真是上阵还要亲兄弟,别人看热闹,同门兄弟还能坐视不救。七十二师还有一个旅在肥城,番号是新十五旅,泰安告急后,新十五旅5个营匆匆赶去增援,但在途中与七师和九师遭遇,被我拦截在羊山。对于这一仗,按陈士榘的说法,结果还是可以的,新十五旅落荒而走,泰安城里少了大半个旅,打泰安不是更有把握了。但三纵首长却是不满意的。三纵首长为何不满意,用作战科人员的话来说,“被包围的敌人5个营利用夜暗向北逃窜,实在太可惜了。为部队包围不严,发起攻击动作迟缓,何司令员向九师发了脾气,师首长还不服气,是不应有的事……把死敌人被打活了,那就有笑话给人说了。”如果让我来说,这两个师归建三纵时间不长,大的军事行动缺乏经验。就事而事论,打七十二师不过是溜掉了5个营,似乎也没什么,事事都要如人愿,那叫完美,完美是天意,可遇而不可求。但谁也想不到的是,此时没有将这个旅拿下,结果却非常残酷,那就是在几个月后的一场战事里,三纵遭重创,与这个新十五旅脱不了干系。
一纵和三纵左等右等,大纹口动静纹丝没有,若要去问陈参谋长,陈士榘也许会说,我又不是蒋介石的参谋长。泰安守敌虽无等到援兵,但泰安也不见“洞开大门”。这让陈士榘坐不住了。据陈士榘*中说:“4月22日晚,我军开始攻取泰安外围各要点,包围了泰安之敌。泰安城的西关及嵩里山是攻占泰安歼灭敌人的关键要点,十纵集中力量攻击这两个阵地,战至23日下午,尚未攻克。此时,我感到攻城部队需要加强。”从一段文字来看,十纵这仗还在城外打呢,换句话说,拿下泰安暂时“八字”还没有一撇。
第十章 泰安风雷(三)
打仗就怕久拖不决,虽然十纵也不过刚打了两天,但敌情变了。为此,陈士榘发出号令,出动“上马”三纵,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免得夜长梦多。陈士榘道:“我和唐亮商量,调第三纵队参加攻打泰安歼灭七十二师的战斗,留一纵继续监视大纹口之敌。”打援不成,眼下拿下泰安就成了首要任务,陈士榘将“中军帐”移到泰安城南夏村。三纵将从哪里入手呢,陈士榘还是老方一帖,把十纵难啃的两个要冲,即蒿里山和西关留给三纵来做,如同打枣庄。
参谋长用的是“老方”,其实三纵首长也是“老方”。八师作为三纵主力,主攻毫无疑问还是交给八师;七师二十一团在西关的西北角作佯攻配合,其余两个团阻击济南方向可能的援兵;九师以二十六团警戒肥城方向的新十五旅,主力则在泰安西北待命,为纵队预备队。八师肩挑重任,师长王吉文也是“老方”,二十三团打山头,也就是蒿里山;二十二团攻西关,夺下西关,即攻西门,二十四团暂作预备队,见机行事,随时出手。从排兵布阵上看,三纵用兵游刃有余,打泰安陈士榘用了两个纵队,不说牛刀,也是把大刀。
宋时轮的十纵在泰安城外战了两天了,用陈士榘的话来说:“基本肃清了外围,但关键要点蒿里山和西关尚未攻占……”看的出,陈参谋长还不是太满意。陈士榘亲临城下,对部署作了调整,让十纵从泰安城东和城南下手。其实,要说十纵没有办法了,这话听了谁服气,毕竟才打了两天不到。西关和蒿里山交给了三纵,这不能不说陈士榘和陈毅一样,特别相信三纵。但反过来说,若是别人在这里碰了钉子,怕的确是不好下手。
这话还真没说错,4月24日24时,攻打泰安准时打响,按何司令的话说,“我八师部队似两把尖刀,直插蒿里山和城西关。”如果是在说书,就得说上一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先说蒿里山的战况。
如果说蒿里山卧伏在泰安城的西南,那么这座山可能不会很陡峭。蒿里山呈马鞍形,有南北两个山头。主峰为北山头,如登顶眺望,泰安城尽收眼底。作为制高点,攻泰安,必取蒿里山。正为因为如此,七十二师师长杨文泉对此山守备也是极为重视,山上驻守的是主力三十九团的一个加强营。二十三团第一夜也没有拿下,主攻营还遭遇重大杀伤。营长张先军又一次负伤,战斗英雄副教导员张建中光荣牺牲,一说是张建中原是师骑兵连的连长,步战经验少,在攻击一个地堡时,中弹阵亡,这让教导员张明非常痛心。进攻受挫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阵。
第二天,八师炮兵到位,噼里啪啦一顿猛轰,看来川军也没见过这阵势,被炮弹给打懵了,竟纷纷退回到泰安城里。突击队只轻伤数人,就拿下要点蒿里山。炮兵乃战争之神,此言不虚也。战后,被俘的师长杨文泉对我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