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 一群留守孩子的心声
  一、羡慕:冰心不缺少母爱
  课堂上,我和六十一个孩子一起读: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说,冰心还写过许多散文许多小诗,她以“爱的哲学”为核心,赞美母爱,赞美童心……
  学生小周感叹道,冰心真幸福!她小时候,肯定不会缺少母爱。
  是的,冰心从不缺少母爱,可是于这群小读者而言,母爱离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我用目光一一扫过他们窄窄的肩,他们稚气的脸。
  女生艳咬着自己的嘴唇,眼睛望着黑板上方的国旗发呆。
  男孩余之涨红了脸,鼻孔张大,重重地吸了一口气。
  他们的眼亮晶晶的,像在诉说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
  我的心抽搐了一下。
  我曾经做过小小的统计,我班有32个纯留守学生!
  这32个孩子,在他们或是婴儿或是幼儿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扔下他们,去了遥远的广东福建北京等地挣钱。
  所以,他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生活。
  所以,他们没有自己温暖的家,他们只能对着电话筒叫—— 爸爸妈妈。
  二、艳:我是一位不入流的演员
  特别关注女生艳,是因为她的笑容。
  她的笑容实在太怪异,满脸通红,目光迷离,嘴角斜张,像一个受了责备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大人。
  那一天她突然走到办公室里来,看着满屋的老师,紧张惊惶到了极点。她说:“老、师,我、的、作、业、还、没、做、好,就、被组、长、抢、来、交、了。”她说话的语速极慢,像是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的。音量很小很小,我看见她嘴角在蠕动,站起身,几乎把耳朵靠在她的嘴边才听清。我微笑着点点头,拿过一摞作业本,把艳的找出来递给她。我抚着她的背说:“做好了再交来,好吗?”她看着我,忽然就这样笑了一下。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卷五(3)
看了她的笑容,我无法轻松。
  艳很小就和爷爷一起生活,奶奶已经不在人世。除了弟弟,她几乎没有其他的玩伴。她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竟有点儿自我封闭的迹象了。听班上的同学介绍,她读小学时就没有朋友,大家都说她怪,不和她一起玩。她不和同学一起跳绳,也不打乒乓球什么的。别的孩子说说笑笑、打打跳跳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一边观望。
  读艳的作文,我才知道,她的父母都在福建打工,好多年都没有回来过,给家里寄的钱也实在少得可怜。艳的爷爷脾气很暴,或许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他经常打骂两个孩子。艳如果不慎犯下一点儿小错,爷爷气起来就说,“把你撵了”。
  和爷爷一起生活,艳还是略略知足的,她知道,自己班上还有许多同学被迫寄居在姑姑阿姨家,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更是凄凉。
  艳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她常常想,如果大人们一回来,大家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可那仿佛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最近好长一段时间,父母连电话也没有了。
  天气已经很冷了,艳还穿着非常短小的衣服,紧巴巴地绷在身上,手腕和脚踝不得不裸露在外面。我提醒她,应该穿一件更合身的衣服,这样才不至于着凉。 她又少有地对着我笑了一次——就是那种让人一看就难过的笑容,说:“我妈妈老是忘记给我买衣服,她肯定不知道我长得有多高了。”
  艳的日记摘录:
  12月11日 星期四 阴
  今天上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但是我却认为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徘徊,有时也停下来呆看别人。本来在这之前我还有一个伙伴的,可是现在她和别人踢起了毽子,正玩得高兴。我感到孤独,突然就有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这一切恍惚都成了一片空白,她们也慢慢缩成了一部正在放映中的电视剧。我仅仅是一名观众,只能寂寞地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诠释生活。我努力地要为自己寻找一点快乐,却永远不能加入到剧情当中。我多么想一头塞进电视机里去,和演员们一起经历一个故事,可是这能行吗?这部戏中没有安排我的角色,导演又怎么会兴师动众地在剧本中加入我这位不入流的演员呢?
  三、余之:我也想当好孩子
  余之是班上最让我头疼的学生。大家对他“告状”不断,竟有点儿“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阵势了。
  才开学两天,就有同学来报告说,余之的生活费花光了,今天中午就已经在饿肚子了。
  英语科代表反映,说他不交英语作业。
  语文数学各科代表也纷纷投诉。
  室长说,他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还从不叠被子。
  生活委员说,冬天的早晨,余之还穿着凉拖鞋到教室上早自习。他自己把仅有的一双球鞋弄丢了。
  卫生委员说,余之好长时间都不洗澡,耳朵后面、脖子上堆满了污垢,脏死了。
  劳动委员说,劳动才开始,余之就先跑了。
  坐在余之周围的同学说,他上课就脱鞋,臭死人了。
  班长说,余之张嘴就是脏话,你劝告他,他不听,继续骂,继续骂。
  ……
  不过,余之所惹起的都是些小麻烦,比某些孩子还算乖得多。至少,他还没有打架。上一次,学校某班有个同学带了一把菜刀到学校来,让全校师生都猛吸了一口凉气。
  至少,他还没有偷盗。某个孩子钻进本村一户人家,偷走了好几千块钱,后来被警察带走了。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卷五(4)
留守孩子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容易犯错,甚至犯罪。不会花钱,不做作业,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服,不爱劳动,出口成脏,几乎是留守孩子的通病。他们当中很多人自私、狭隘,性格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批评与建议,自以为是,更容易走向极端。乡村教师,正在孤单面对另一个重大的教育难题。
  我小心翼翼地和余之交流,谨慎地对余之进行教育。余之的妈妈从广东打电话来,我委婉地建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孩子还是应该放在自己身边比较好。”电话那边沉默良久,才说:“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有一天,在办公室里,余之对我说,我也想当好孩子,只是总管不住自己。爸爸妈妈在家监督我,该有多好啊。
  四、“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我班的留守孩子,爱哭。
  记得有一次,是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文娱委员责备他们唱得太不整齐,他们一起嚷嚷:“记不清歌词,记不清歌词了。”文娱委员就起音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她以为,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同学们一定会唱得很洪亮很整齐很起劲。
  一开始好像是这样。可是后来情况渐渐有了变化。伴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时,很多同学的眼里就有了泪花。然后就有同学忍不住伏在桌子上小声啜泣起来。
  有一次书信写作, 他们似乎写出了爱哭的理由。
  琳说,妈妈,我已经记不清您的面容了,可是,我并不感到悲哀。我小时候,你天天和爸爸吵架,我只好躲到厕所里,只有那里,虽然阴暗却可以抵抗外面可怕的阳光。现在你又走了,我被寄养在外婆家里,可是,我真高兴,终于可以过安宁的生活了。
  燕说,妈妈,你离开我到外面打工那天,我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可是您知道吗?您走后我躲在被子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把嗓子都哭哑了,把眼睛都哭肿了。
  熙说,妈妈,这两个对别人来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儿,可它们却不知几时才能又从我的喉咙里蹦出来呢?
  望说,那年,我才八个来月,妈妈你就抛下我,和爸爸一起去了外地打工。在我记忆中,每年就只能见到你一次。现在,我已经读中学了,和你在一起也不过十来次。
  杰说,不喜欢下雨天,因为那时别的孩子会有爸妈接送。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我的嫉妒之心和羡慕之意就涌现了出来。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回来看看您的女儿吧!
  钟说,爸爸,您知道我有多久没有跟您在一起谈心事了?大概也有好几个月了吧!自从暑假我从广东回来就再也没有跟你说过话了。我多想听听您那温和的声音呀!我还不到一岁时,您就把我扔给了爷爷奶奶,我知道您出去打工也是为了攒些钱来维持生活,可是,我的童年和少年,难道就只能在无父爱无母爱的环境中度过吗?
  ……
  他们在心里大声呼喊:“爸爸妈妈,让我当面喊您吧!”
  可是,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们,你们能够听到吗?
  这是我的朋友冉正娅老师写下的自己学生的声音,以及对留守儿童情况所作的介绍,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孩子们的声音动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远离孤独、无助与恐惧,看着孩子长大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前不久我在福州一所小学做了个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很多父母都谈到“孩子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去克服,因为孩子如果教育不好,等于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把孩子带到身边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有的还谈到,“没有爷爷奶奶不当的干涉,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好一些”,其实,也只有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一种优质资源,孩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活的不易,看到父母的付出。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能够激发他内在的改变自己的愿望。教育说到最后,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遗传很多方面是不能改变的,但可以改善它,教育最重要的是改进文化。我认定在家庭之中最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陪伴着孩子成长,在有爱、有鼓励、有帮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很艰辛,生命照样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最好的txt下载网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卷五(5)
上面我说的是我所理解的家庭文化,这样的爱很辛酸、很不容易,也很不幸。有时我会很难过地想,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就是想爱自己的孩子都这么不寻常,爱就是一种勇气。那些在艰难的谋生路上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他们也在为中国更好的未来做着卓越的努力啊,即使不为人知,得不到援助,常常陷入我们难以想象的绝望的境地!在心中我对他们怀着无限的敬意和祝福,也愿有更多的父母能够坚守自己的责任,再艰难对自己的孩子也能不离不弃。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下面我还要接着谈到城市里的白领父母和各个阶层的父母。我的观点仍然直接而又简单: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就是树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理念,我们的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确实是出现了重大的偏差。
  我们下班之后,很多车辆不是开向回家的路,而是朝着城市各处的餐馆和各种休闲场所。我们很多最重要的时间,不是和家人在一起,不是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不是得益于你有空时和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他成长的好坏和你与他讲的那些大道理没什么关系,也不是因为你给他买了什么礼物,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自然而然地在他身边所作的示范,你怎么细致地理解他,你怎么耐心地陪伴他,你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待他,你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他说话,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有很多的秘密,我们也用不着非要破解这个秘密不可,也许这个秘密就藏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我们非要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们能够知道这个孩子今后会成为谁吗?我倒是愿意相信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成功一半了。
  父母没什么问题,大概这个孩子也不太容易出大问题。
  父母走正道,孩子的路一定也会走得更正一些。
  没有被忽视、受冷落的孩子,不是说他不会有问题,而是他遇到的问题总是能够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你不要认为你上了什么学校,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文化。学历与文化还不是完全一回事。有些人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没文化,有一些人受的教育不一定多,但他有很好的文化理念。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文化。也可以说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的教育责任,孩子的成长也不会在你不在场时暂时停下来。只有父母回到家庭,“看着”孩子成长,我们心里才会有更多的主意、主见,我们才像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我重申的是,夜晚的时间应该是家庭的时间,周末的时间应该是家人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你也会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一定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美国有位很著名的商界人士,51岁时得了癌症,时日无多,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反省。他发现自己是个工作狂,为了拿到一个工作合同,他愿意从美国飞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再陪同商业伙伴从悉尼飞到堪培拉,然后再从堪培拉飞回美国,连续飞行四十几个小时。他把自己这么多年交往的人作个统计,发现在交往的两千多人中,可以分成三个圈,最外圈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中间一圈是亲友,最里面一圈是家人。这么分完之后,他非常感慨,他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最外围一圈了,给予家庭的时间是最少的,而真正决定人生质量的都是最里面的这一圈。时常我们总以为我们投入工作、投入应酬的时间越多,越能够提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能给家人带来幸福,现在我们也都要反省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当应酬成为习惯时,我们还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家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失去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
  如果我要把以上的内容做个归纳,就是无论你多艰难、多忙碌都应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天职,也是美德;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你就会少犯很多错误,你对孩子的爱越多,你的烦恼可能就会越少。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活在自己的习惯之中。
  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方式,人活在自己的理解之中。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责任开始,从反省出发,在改变中去承担责任,在反省中去获得新的智慧。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卷六(1)
抓住关键期 赢在起始处
  我讲的第三点是,成全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人的生命中存在着无限的神秘性,无限的不可知性,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保持谦卑、敬畏和谨慎。今天所有的对人生命的研究并没有使我们有把握说我“洞悉了一个生命”,也没有任何人有勇气说“我找到了生儿育女的秘诀”,你翻开所有儿童教育专家的著作,你能够看到的都是根据有限的临床经验和生活经验得到的 “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结论。任何一个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是对儿童耐心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对话者,他所希望的都是父母们能够用心、减少粗暴和忽视,他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予你启示和借鉴,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别人说话、作判断、作决定,所有的儿童既是“唯一的一个人”,又是有着极大差异的人。教育儿童,做个“新父母”,其实也就是回到一个学习者的立场上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的,但是它所揭示的并不是一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把这句话的落脚点落在了很糟糕的地方,比如看这个孩子有没有官相、财相、福相等等非常世俗的诉求上,反而忘了它的本意和真诚的提醒。这句话的本意并不只是对未来的预测,还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深远的影响。早期教育没有尽到责任,它可能铸成的就是一生的大错。早期教育尽到责任了,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孩子的童年看到他一生大致的轮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大体相同的话,他也认为孩子在五岁之前,你把他教育好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出了重大差错,那就麻烦了,你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