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诗意中的生意:晴耕雨读-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牙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过五丈原)
所谓“空寤主”是说诸葛亮白白给刘禅(也就是那位“扶不起的阿斗”)上了那么多课,呕心沥血也抵不上蜀国高层干部谯周在大敌当前下对刘禅劝降的一番话。这里也包含国中无人、治无所赖的意思。
温庭筠的这首诗,在1976年周恩来逝世、*再度遭到贬谪、毛泽东病重期间,曾在北京的高层老干部中间传抄一时。笔者曾目睹他们读这首诗时的凝重神情,但尚不解其中缘由——因为年轻时缺乏历史知识,连谯周是谁都不知道。
另一点耐人寻味的是,第二句中的“柳营”云云,借用了西汉名将周勃的典故。这位老军人在反击吕后掌权的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相隔两千年,情节、人物不可一一比照了。
在为诸葛亮遗憾的时候,人们总或多或少要责难刘备一番;而刘备则不免要替他那个据说不争气的儿子受过。唐人刘禹锡就有“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蜀先主庙)的感慨,把阿斗狂批一顿。
不过,刘备给蜀国留下一个阿斗,诸葛大师又留下了什么?难道就是那位劝降的谯周吗?“蜀中无大将”(其实也就是“国中无人”)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但却是一个实际情况。作为顶尖的聪明人,诸葛亮看不到这一步棋,简直就不可理解了。
说到这里,唐人李商隐也按捺不住地摇头哀伤: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复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
诗中“储胥”指木栅栏。“管乐”指春秋战国时管仲、乐毅一样的治国才干,“不忝”是不愧的意思。“梁父吟”是诸葛亮爱哼的一首曲子。而“关张”当然是关羽和张飞——他们本身才能就有限,死去之后,蜀国还能怎么办呢(“复何如”)?
实际上,诸葛亮并未能够为蜀国培养或引进什么能发挥显著作用的贤者。明人魏学洢也惋惜道:“南阳虽子房,谁为酂与韩?”说即使诸葛亮的才干可比得上张良(子房),又有谁可以在蜀国扮演萧何(后封为酂侯)与韩信的角色呢?用现在的话说,显然蜀国没能凑得起来一个像样的“管理团队”。
相比以上诘问,唐人崔道融简直就是不给面子的批评了:
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过隆中)
还记得因母亲被曹操劫持,不得已从刘备身边离去,告别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徐庶吗?为什么到了诸葛亮为相的后期,就不能给蜀国物色几个至少像吕蒙、陆逊的人才呢?与崔道融同时代的陈陶也曾经指出:“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是不是明星太亮,掩盖了其他星星的光辉?或者诸葛自觉还不够亮,因而身边容不得再有星星?
宋朝的“皇家国防大学”教授何去非对诸葛亮的批评最为严厉,有“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的评语。
诚然,诸葛亮是一个忠臣。所以不论是温庭筠还是李商隐,都不愿那么直截了当地说他的不是;去瞻仰他生前去过的地方,也都是满怀敬畏。而在安史之乱中仓皇逃难的杜甫,狼狈得经常连饭都吃不上,企盼忠臣的心态当然更加热切。杜甫的蜀相诗是大家最熟知的,也是对诸葛寄托了最大信任的,似乎若不是诸葛亮早逝,蜀国就能对付得了司马懿: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另一篇对诸葛亮有特色的纪念,是清人陈作霖的一首词。那是写来吟咏诸葛亮所引进的一种叫蔓菁的植物。蔓菁是类似白薯的一种可充饥的东西,又名大头芥,也被称为诸葛菜:
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减兰·诸葛菜)
据说蔓菁原本是作为军士口粮而在各处营地栽种的。直到“*”期间,笔者当知青时都吃过。可惜蔓菁种了一茬又一茬,它的传播者的事业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缅怀历史的“两条路线”
政治越黑暗的时候,文化人对历史的态度就越显得清高——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参与它的机会了。明清时代的咏史怀古就老是带这种酸味。
在明代,有刘昺的“旧梦风云销侠气,繁华看破知荣辱”(满江红·寄水北山人徐宗周);孙友篪的“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过古墓)云云。
在清代,有朱彝尊的“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卖花声·雨花台);施闰章的“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燕子矶);沈传桂的“兴亡事,山河坠瓦,消得阮郎愁叹”(永遇乐);江开的“且搁下,砺带山河,好明日,新丰沽酒。笑虎视龙兴,都付阳关烟柳”(长亭怨·由函谷至潼关作)等等。一位叫龚胜玉的清朝人,把这一倾向推到了极致:
检芸编,几行青史,闭门消尽秋雨。江山零落如残弈,付与渔樵共语。评跋处,有多少,英雄割据争龙虎?烟飞云集,算绣岭宫前,延秋门外,往事若朝露。思往事,减得愁怀几许?纷纷成败休诉。横戈跃马今安在?总被大江流去。归何处?君不见,北邙高卧麒麟墓。君须记取。看谁是谁非,低回掩卷,一醉论今古。
(摸鱼儿)
这里已是酸味扑鼻。汉唐历史已被简化为“英雄割据争龙虎”而已。“谁成谁败又有什么好说的!”作者聪明人似的唱道:“记住吧,各位!横戈跃马的人都是一样下场!倒是我们作为后人,偶尔来侃侃往事,喝喝小酒,岂不潇洒!”
以上诗篇和诗句,从艺术上说,在同时代算得是上乘的,但都与唐人咏史怀古作品有了很大不同,那就是自动与现实保持距离,因而也缺少了对时政的警示,更缺少像杜甫、李白、李商隐、杜牧等人那种恨不能把脑袋都磕出血来的激情投入。
唐人吟诵历史,是为了参与现实,是知行合一。但到了明清时期,当权者压制批评,士大夫基本上参与不了什么,有时想起来参与也摸不着要领,所以也就不屑于参与了。唯一剩给他们玩的游戏,就是玩“酷”了。而最“酷”的龚胜玉,就“酷”到了把历史当成下酒小菜。
听人们怎样追述历史,就能看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能看出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感受到的动力和压力。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现代人。有人鼓足了干劲要创造历史,因为心里有太多不服气的地方;但是在他们身边,总是另有人吃饱了喝足了,摇着扇子调侃历史,不过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文采。
强制逻辑的结果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曾有很多人(六国贵族)想刺杀他,但都没有成功。可为什么他的庞大帝国,竟然被陈胜、吴广这些劳工、奴隶一下子捅穿了,从此垮下去,一发不可收拾?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它的组织模式,也就是它推行的强制奴役。
曾有学者把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形式,一曰“强制”(Coercive),二曰“计算”(Calculative),三曰“合作”(Cooperative)。在强制的组织模式里,人们工作的动力只有恐惧。而陈胜、吴广之所以揭竿而起,就是他们知道惧怕也没有用了——按照秦朝的规定,自己已经必死无疑,不妨以不怕死的心态面对命运。
更重要的是,天下的陈胜、吴广还有成千上万。据说建秦陵时一度征用劳工达70万之众,加上修长城征用30万到40万人,还有其他开公路、挖水渠的浩大工程,想必当时全国的壮劳力已被征用得所剩无几。这些工程的残酷程度,从当时“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的民谣中,不难想见。
作为一种社会动员的力量,惧怕的效益有一个临界点。到了这个临界点,它的曲线就会陡然下降。秦统治下,这个临界点就是陈胜、吴广的出现。这算得上是中国社会管理上的一个“潜规则”。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只会是一人奋起、天下响应,一处突破、全盘瓦解。这样的历史教训,被后世诗人反复吟咏: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汪遵·长城)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长城)
“尧舜时代”是否太平自不可考,但尧舜崇拜是民间心理。秦政与这种民间心理的期望值相比,落差的确太大。
在现代企业里,秦始皇那样的肆无忌惮已不再行得通,但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仍普遍存在。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强制,都是威胁员工,都是凭借员工内心的惧怕来推动公司的运作。但正如秦朝必然自食恶果一样,信奉秦政那套强制逻辑的企业也难免沦为最差的一等——因为它们通常只能请到素质最低、最没有内在驱动力、甚至对工作丝毫没有热忱和诚意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整天想着如何交差了事、应付领导,不可能将机构的发展目标纳入自己的职业成长规划。这样的队伍对外竞争力肯定是最弱的;而对内,引起纠纷的概率又无疑将是最高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当青年成为体制的累赘
战国时代的燕昭王是一个花钱买人才的典型。他即位在燕国战败、国君被杀的危难关头,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发誓“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于是听从郭隗的劝告,筑台置千金以招募人才。随后聚集起一伙子人恢复国力,终于得以发动复仇战争,直到把对手齐国折腾到几乎散架。
后来不少士大夫精英每每提起那段历史,都比说起少年初恋还要神往。唐人陈子昂“给领导提意见”横遭打击后,一个人迎着华北平原上的大西北风,高歌出那首千古绝唱,就寄托着对燕昭王人才策略的怀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对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们能解释出很多层意思。但不管怎么解释,其实垫底的一层,也就是哀叹天下再也见不到像燕昭王那样钟爱人才的君主了。唐人参与意识强,在他们流传下来的诗里,能读到太多对燕昭王的缅怀,比如徐夤的“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草),黄滔的“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故山),罗隐的“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燕昭王墓),等等。
不过,缅怀并非全是想象。事实上,在唐朝的早期,中央政府的确时不时地采用“不拘一格”的方式直接介入国家级人才的选拔。有的,比如李泌、刘晏、王忠嗣幼年得宠的故事,还相当具有戏剧性。在当时那个教育并不普及的社会,胸怀大志、学有专长的青年被三下子两下子选拔进中央政府的机会,大概不会完全不存在。
但是,人才选拔出来以后又能派上什么用场?武则天(陈子昂就是在她治下崭露头角的)大概首先是要这些人当政治打手,把自己的对手从官场上排挤出去。没想到陈子昂不知趣,拒绝跟武则天派去的亲信配合,所以才在仕途上遭遇挫折。
后来唐玄宗也曾喜欢过聪明过人的小孩,但一旦奸臣从中作梗(比如在李泌的案例上),也就把自己选拔出来的人撒手不管了。
最尴尬的案例,莫过于李白。等到他被推荐给中央决策层的时候,已经到了据说长安周围富得流油的时候。在很多人眼里,大国的崛起已经实现,没什么可操心的了。于是从皇帝、宰相到各级官员,整天都无所事事,沉醉在无休止的娱乐活动里边。这时候李白来了,又能有什么施展?朝廷根本就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任务好派给他;他只好当一个跑龙套的宣传干事,自然也会感到命运很不公平: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裴回。
(古风)
这里的“裴回”就是徘徊。为什么过去能有“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而现在却时兴“珠玉买歌笑,糟糠养闲才”?
看起来,那时的知识分子仍然保持着一种现在罕见的天真烂漫。他们觉得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尊重人才(那时叫“养士”)的必要。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他们不明白,那些玩政治的人,早已消受不了他们的天真烂漫了。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目标、几乎是为统治而统治的制度下,人才——尤其是爱提意见的那种——确实是一种昂贵的政治累赘。
不但人才没有用,连军备都没有用。没听说安史之乱中唐朝军队从武库里搬出的兵器都已生锈、腐蚀得不能再用吗?据说有的队伍只好提着木棍迎战叛军。所以,在求职的时候,那些认为自己有超常才干的青年,最好不要去为一家垄断企业工作——在那里,他们难免会被当作累赘。
黄金怎能取代制度?
唐人陈子昂写过很多怀念燕昭王的诗。作为四川人的他,在有机会游历燕赵大地的时候,正是事业急转直下的关口,内心想必充满苦涩。他有一篇作品是这样写的: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为什么眼前的景致也像他的心境一样荒芜?当年燕昭王治下的国家复兴大业为什么就连遗迹都荡然无存?不是说他花重金聘到乐毅等人以后,燕国在20多年里迅猛发展,国力膨胀到了它有史以来的顶点吗?
然而,就像燕国与齐国之间毫无结果的相互仇杀和相互消耗一样,燕昭王追求的目标充其量就是复仇;国家的长治久安并不在筹划范围之内。他的人才策略,也只不过是服务于这个特定项目的;并未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即使他对乐毅大胆放权、用人不疑,也即使乐毅碰巧也是为人忠诚、办事精明;但据史籍记载,在燕国贵族内部,对这样的革新措施早就有所争议。等燕昭王一死,乐毅的军权很快就受到削弱,国家的战争计划也就随之瓦解了。
没错,正如元人迺闲所说,“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黄金台),用人不可惜财。然而单纯用钱买来的人才,却很难组成一个能干大事的团队。因为第一,无法判断受聘者到底是看重这份收入,还是热衷这份工作;第二,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来保证他们埋头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燕国一直痴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把戏,却始终没能玩出什么花样——乐毅伐齐,半途而废;荆轲刺秦,全盘落空。
在机制的层次上,出问题几乎在所难免。斯坦福大学商业研究院Jeffrey Pfeffer教授就曾指出,花钱买人才,会促使受聘用者越发追求短期效应,越发忽视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就更顾不上了),越发倚仗某些个人关系(如乐毅仅靠燕昭王一人的信任)来发挥作用。这样的人才策略让很多企业都吃过亏。
古代的燕国,大概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花钱买人的失败案例。
好员工都选择雇主
战国的文化人都是到处跑着去求职的。
一个叫李斯的,为了实现自己做粮仓里的老鼠的抱负(没人打,尽管吃),投奔了当时的超级大国秦国。他表面上为秦始皇干事,抄文件的字写得很漂亮,暗地里却把秦始皇创立的基业全毁坏——到头来也毁了他自己和他的儿子。
李斯的老师是荀子,当时的职务大概相当于齐国的社科院院长。老师对这个学生的选择不以为然:“秦国倒是一个强国,可惜一点也不文化。”
荀子还有一个学生叫张苍,虽然也在秦朝当过御史,但混了一阵就逃跑了。后来张苍参与了汉朝的创立和文化复兴,还当过汉朝的丞相。
以上三个人都有显赫的经历,显然也都热衷个人进取。但秦国只让李斯最为激动,让他感到是个可乘之机,因为李斯的道德最为低下。荀子不愿与秦国发生任何瓜葛,尽管他知道秦国的武力已无可匹敌。而张苍,从他在秦始皇统治下私藏《春秋左氏传》这件事来看,大概他很早就料到了秦朝不会长久,并暗中在为取而代之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