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苇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漭漭天地将置浩然正气于何地?或许有人又会说现实是需要帮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真善的人又没有伪善的人多,更比不上伪善的人有钱。事实的确如此,我虽然极鄙视伪善者,但绝非在此大放拒绝伪善者金钱“援助”的论调,我和许多有识者的所想一样,只希望我们的大众更理智,更明智,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更希望那些别有企图和各怀鬼胎的人,换一块池塘去浑水摸鱼,做缺德事也要有档次有底线,莫要泯灭良知后又泯灭人性,实在荼毒子孙!其实可以做出最大贡献帮助最多人的,还是政府,惟愿我们的政府会更加的有决策,廉洁为民,更多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清官能吏,从而澄化世风,调和天人,造福苍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盛世靠不住?
最近有篇博文《清代告诉我们:盛世是靠不住的》,不管盛世是否真的靠的住,首先这命题就很值得存疑。
好像我们历史上的每个王朝在史书或后人的口碑中都找的出“盛世”、“之治”之类的溢美之词,但回顾我们最为光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就像人的真善和伪善一样,当中的“盛世”“之治”也有名副其实和外强中干的类别。
康乾盛世是不是真正的盛世?我认为康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虚弱的“盛世”,首先一点,中华民族在此时长居世界强族龙头的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这是“康乾盛世”最致命的一寸软肋;第二点,官场上令人切齿的*风气;第三点,愚蠢的文化政策,当中最典型的当属历史上最严重的“文字狱”现象;第四点,严重的思想禁锢统治;第五点,超奢靡的皇族生活;第六点,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的乏力无为;第七点,文学思想艺术上的平凡成就;第八点,缺少杰俊之士,难觅经天纬地之才;第九点,统治集团的极端短视自大。以上这些方面都决定了康乾时期绝难名符“盛世”之名。
其实自从宋代理学一统天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便结束了“盛世”的美梦,因为真正的“盛世”并不以经济和物质水平来决定,而是由思想水平来最终决定的,“思想”就是“盛世”的灵魂。所以即使是以永乐大帝的雄才伟略和那个时期的国富民强,创造出的也难称的上时真正的盛世。我想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时代要算是个有些争议的“盛世”了,因为他开拓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辽阔版图,而且他把中华文明的恩惠播赐给全世界,有时一个人或一个时期的超凡“武功”真的可以会弥补一切别的不足之处,但我们还是不要有自知之明,我们华夏的精神是尧舜的精神,是行仁爱王道,以德服人,和睦万族,共享天赐!然而成吉思汗的英明伟大背后实在是有些过于铁血了,所以他的时代也不是中华的真正的“盛世”。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都有句话叫做“汉唐之盛”,可见这四个字的众望所归。是的,我认为中华历史上真正的盛世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一个是唐代太宗武皇开元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无论其民生民风民俗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俊杰之众,贤人之美,皆属空前绝后,当中辉煌处根本不能一一列数。
之所以有“盛世是靠不住的”这样的议论,其所主要依据的不过是“盛极而衰”的理论。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悲观和短视,因为“盛世”是一种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表现,走向“盛世”的道路,根本就是一条文明的积累和发展之路,怎么会存在“盛极而衰”的宿命呢?的确,世界历史上不乏文明灭绝的往事,但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不会是中华文明的预演,绝对不会,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吧。就像地球永远会自西向东旋转,是不会有一天突然“势极而反”自东向西旋转的,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才是文明真的“盛极而衰”的时候。若要诘问:汉唐那样的盛世不是盛极而衰了么,这不就是盛世不可靠的真凭?实则不然,汉唐的确是创造了我们民族的盛世,但那是“相对盛世”,那时是“家天下”的时代,现在的天下才属于我们每个人,中华民族才能走出一条完美盛世之路,我们的愿望里没有“好了”,只会有“更好”,“盛世”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值得凭靠的,值得骄傲的。
希望少一些凭感官审视历史,来悲观、不屑国人梦想的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作协”又闹了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7名港澳作家有望于本月底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该拥有8000余名会员的正部级全国性团体首次吸纳港澳地区成员。据消息人士称,鉴于金庸先生的文坛成就和崇高威望,他很有可能在通过一定程序后出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之职。(6月21日《新华网》) 这几天金庸先生要加入作协的事吵得很是厉害,大大出乎意料。
紧接着23日,郑渊洁先生又发布声明退出北京作协,声明中指责北京作协官僚作风严重,恶意排挤有为之士,故此退出抗议。
所以现在“作协”就开始蛮闹的了,我看大有继续升温之势。
很多人,都在讨论金庸先生是否值得加入中国作协,绝大部分金庸迷都很不赞同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有的甚至说“金庸是不是老糊涂了”,“义愤”之情可见一斑。我也是个金庸迷,以纯粹私人感情来说我也很不理解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但金庸先生毕竟不是他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可以名成功就而隐,他的社会身份、地位和声誉都会使他不得不在这个名利场上流连终老。香港回归,政府一直在做使港人归心的努力,也一直在为将来的“经济一统”铺路,这次的7名港澳作家入中国协作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行为和努力。其实我们已经看到,金庸先生在写完《鹿鼎记》“封笔”后,已经完成了他在文学江湖上的退隐,现在的他正在政治领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和不断做着贡献,以当今中国作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说,结合时下的历史背景来讲,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无什么值得惊怪的。
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对中国作协的失望,我虽然没有希望中国全体有思想有历史良知的作家都声明退出作家协会的冲动因为这样的话,社会会发生动荡甚至*,但我们实在希望他们能拿出一些“呐喊”的勇气和智慧,多担当一些历史责任,多反省一下自己的历史良知,更重要的是不要放弃献身文学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今文学所最贫乏的。很多人都在吵吵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书,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当下新一代人的“思想独立意识”正在慢慢觉醒,我们不想盲目屈从,许多人认为的“可悲”正是历史的“可喜”,这是一股巨大无比的潜流,当下的文学掌门人们应该好好地理智的来认识这样一种“有希望的存在”,应该拿出些向“官僚主义”拍马和见风使舵的智慧来为我们的“新势力”做点有建设意义的事情,否则衮衮诸公必将在文学史上“死无葬身之地”矣!
文学的精神,应该是种独立的精神,不可以一味的俯从于政治,这样才能使它的历史责任得到完全的承担。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政府既然设立了专门署理文化的各种部门,就要任命一些有卓见的官员,还有我们的领袖们也不要对我们党的有进步意义的统治而缺乏某方面的信心。一个时代的文明就像一纸留给后代的遗嘱,没有盖上文学这方印鉴,是存疑的,难能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在300年后,我们后世族人会怎样来评价我们这一段时代的文学,它是否还真的存在?因为在我们以往两千多年来,中华实在是有太多的万世不朽的文学家,瞻观我们今天的所谓作家文学家,我们真的没办法不自卑!
如今信息传播水平空前发达,实在有很多的声音,对于在一些方面有分量的人,我们希望他们不仅仅有倾听的姿态,还要有倾听的智慧,因为我们不需要“僵尸”! 。。
古来状元多不堪
这两天各种“某某文科状元”“某某理科状元”的字眼充斥网络,虽然现在已早不是科举的时代了,但自隋唐以来的国人对于“状元”的追宠热情却有增无减。
记得前些时还有很多悍将在狂呼改革或废除高考制度,如今就又有众喽啰为高考状元来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了,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台下的人却已渐感“审美”疲劳了,拜托各位导演、编剧,多点创意好不好?多些思想深度好不好?多些艺术延展性好不好?拜托!
话头还是说回“状元”来,我们当今的“高考状元”是没法和“科举状元”比拟的,“科举状元榜”至多只是两个人而已,我们的“高考状元榜”却有几十位之众,当然两个人和几十人的才德优劣是不可能来量化区分的,我也非是在此要来个古今状元大PK。回首我们历史上的名卿伟相和豪杰名士,有几人是状元及第的出身呢?据我见闻所知的古代状元,有大功于国家民族,才德可以比肩屈原曹子建之流的,不过唯有文天祥杨慎而已,其余诸公,皆不堪者。因此我并不对我们当今的“高考状元”抱什么多大的希望。
历史证明“状元”并不能承担多少我们民族的发展和强盛的责任,我们有卓识的人,应该多关注和讨论一些触及社会和制度本质性的问题,多一些建设性的努力和坚持,其实变革的力量不在于有多少人呐喊,而在于有多少人坚持,不要总冀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要不放弃自下而上的渐变理想,某种程度来说变革之路,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过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驳徐晋如先生《易中天质疑李辉博文的反儒家立场》
首先我要表明一下我对徐晋如先生本人的态度,看了他的博文《易中天质疑李辉博文的反儒家立场》,知道徐晋如先生是蛮有儒学素养的,这一点我十分敬重。
但其文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其一,“易先生博文预设人都是平等的,而儒家从不信人生而平等之说”。
其实这是个本质性的问题,就是对讨论、批判任何人和事情需要持什么样的基本态度,真正的有智慧有人格的发表意见者,无论他是以怎样的立场和代表什么样的利益,他首先就要有个起码的“平等性”,不要自觉在社会地位和人格上优越于被讨论和批判者,更不可凭借某种相对的“优越性”便赋予了自己“道德*者和审判者”的权利,这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重。所以不论易中天先生是不是有“反儒家”的立场,首先他这种持“平等”态度的讨论和批判的精神,就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和时代进步的精神。再来说易中天先生这点上是不是有“反儒家”倾向,徐先生说“儒家从不信生而平等”,这本身就荒谬了,谁都知道儒学是一门“性善论”的哲学,它所阐述的“不平等”思想,不过是对“阶级”问题的解释,它所坚持的始终是人性中最普遍和最本质的“善”的存在。“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恕”和“仁”一样,都是儒家学说的“平等”思想,儒家的有别思想除了“阶级精神”外,就是“人伦精神”,如果“有别”就是“不平等”的证据,那么就近于墨子的“兼爱”了吧?其实儒家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性论”,二是“政治论”,“政治论”总难免它的历史局限性,只有“人性论”才有其普遍存在和发展的进步意义,而“平等精神”就是儒家“人性论”中最根本的哲学,怎么能说“儒家从不信人生而平等之说”呢?
其二,“易先生宽于恕己而严于律人,儒家重三省吾身”。
这一点就有点触及易中天先生的人格问题了。在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反儒家”的论据中,徐先生说易中天先生不应该狠抓住李辉不放而去纵容文怀沙,其实徐先生还是没有真正弄明白易中天先生关于文怀沙事件的几篇文章的含义,李辉与文怀沙只是他的一个话头,他所坚持的正是他自己呼吁和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缺乏的精神对超出事件本身范围的讨论,对事件和事件发生后所引发社会现象的本质性讨论。易中天先生和文怀沙与李辉都扯不上啥关系,犯得着对一个放纵而对令一个打压呢?难道借此抬高他自己么?徐先生在此点论据中还说易中天先生半生蛰居厦门,根本不了解北京文化圈,这样说就有点近于幼稚了,一是讨论文化应该不受文化地域限制的,现如今的传媒这样发达,一地发生地事,很快就会成为全局域事件,二是了不了解释某一地域文化,是由个人的学养资质起决定作用的,局域之限发生不了多大影响。儒家主张要“三省吾身”,无非是要我们做人俯仰无愧,孜孜以求进步,徐先生说易中天先生“宽于恕己而严于律人”,当然是说他“于德有亏”了。我觉得徐先生这一点指责易中天先生的论据,有点出格了,已经是在怀疑易中天先生的道德和人格,可是据我们所知的易中天先生所体现出的言行,实在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建议他“自重”的地方,所以徐先生有点涉嫌“飙车”了。他的言论指导思想到似乎很符合他上面所说的“生而不平等”的精神,也算“言行如一”的君子了。
其三,“易先生相信法律万能,儒家认为徒恃法律,民免而无耻”。
徐先生主张社会应该主要靠道德力量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我很赞佩,我也有坚定的使民“有耻且格”的儒家信仰,但若要拿这一点来非议易中天先生就有点“跑题”了。还是那句话,易中天先生主要讨论的是事件之外的本质性问题。道德审判就无需证据么,可以说什么就是什么么?不要误会,我在此绝非为文怀沙辩解,因为我在那个事件之前,我都不知道其为何人。儒家也主张一人之言不足信,一邑之言不足取,一国之言不足采,定要躬自深查之而后有所为,可见其慎,怎么能说道德审判无需必要的“证据”支持呢?其实易中天先生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是一种负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的担忧,怕将来发生类似事件,我们便以“一言”为据,来对事件主人进行肆意的超出事件本身的“意外攻击”,如果我们的社会舆论长此处于和习惯于这样“失控”的局面,那迟早有一天会酿成巨祸,这正是有远见的人所担忧的,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来凑这个“热闹”的本意也正是基于他的此种忧虑。因此怎么能说易中天先生在此鼓吹法律作用而贬低道德贡献呢?在今天这个“蜚短流长”的信息爆炸年代,我们真的需要有极强的理智素养,不要像那些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子死了的人,最后真的使曾母相信那是真的,而其实呢不过是和曾子同名的一个人死了,所以我们的确需要必要的“证据”来肯定事实,无论是法律审判还是道德批判。
我想易中天先生对徐先生的这番言论应该是“沉默”的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国学大师——不是强扣给季老的帽子
井民有篇博文叫《请不要给季老戴他不喜欢的帽子》,文中说我们不要把“国学大师”这顶季老不喜欢的帽子强戴给他,的确季老生前是有这样的辞谢愿望的。作者还指出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就是许多无耻之徒借着季老的谢世撰文来“攀亲”,这样的人实在该食其肉寝其皮。
首先,我希望井民的话是说给那些对季老“过誉”的人说的,我们虽然极仰重季老,但也不要把他放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火上烤。其次,我们用那些季老生前不喜欢的名号来称谓他,并不能说这是给他戴帽子,好像我们敬重季老的人都是马屁精似的。我想季老的“坚拒”,只是说明了他品格的高尚,就像孔子所谓的“战战兢兢”,这是君子慎爱其身的表现,而我们用他不喜欢的名号来称谓他,事实上是一种人民和历史对季老的加冕。至圣先师孔子也不喜欢用“圣人”来称谓他,但历史终究还是让他成了华夏文明唯一最伟大的圣人,毛泽东主席也不喜欢人民用“万岁”来山呼他,但这是人民对他的无限热爱,他也没的拒绝。历史上有许多人物,或显赫一时,或寂寞一时,生前毁誉,死后方得定论,历史虽有其健忘残酷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良知,真正有大贡献于民族苍生的人,总会得到历史的尊重和牢记。对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定论,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良知的。的确,我们现在那些“国学大师”“文化泰斗”“著名作家”“著名学者”之类的煌煌桂冠都已染了许多世俗的污秽,但我们是不是就为了不屑与宵小为伍就不把这样的桂冠加在名至实归者的头上呢?若如此,怕是太懦弱和酸腐了吧,污秽是避不掉的,唯一重得高洁的办吧就是用“清流”把它清洗掉。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