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斩杀。当这件事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已经因安南人的侵犯占城、广西和云南
而发了脾气的皇帝更加怒不可遏;他马上计划要痛惩安南和报复这次受辱之
仇。
1406 年 5 月 11 日,皇帝任命成国公朱能带兵远征,以申儆戒,而以两
员宿将张辅和云南的主要指挥官沐晟(1368—1439 年)为他的两名副将军。
朱能在抵达安南之前在 11 月份猝死于军中,所以由张辅和沐晟两人共同负指
挥之责。他们带领 21.5 万人马,从广西和云南发动钳形攻势。这场战斗又快
速,又成功。11 月 19 日,中国军队攻下了安南的两个都城以及红河三角洲
上的几座其他重要城镇。但是,黎氏领袖们遁入海上,并在南方各省重新举
兵。这场战争拖延达半年多之久,直到黎季■和他的儿子在 1407 年 6 月 16
日被俘并送往了南京。
永乐帝因他轻易得来的胜利而喜形于色,但他现在做出了一个灾难性的
决定。根据张辅的建议,7 月 5 日安南被并入明帝国的版图,设立交趾布政
司,这个地区的名称一如唐代。给这个新布政司任命了都指挥使,张辅则逗
留到第二年以监视它的平定工作。
安南的平定工作是一个难于处理的重大问题。中国行政结构的强行建立
马上引起了安南人的反感;他们开始到处反抗明军。张辅的军队粉碎了这种
地方性的反抗,在 1408 年他和他的主力部队返回了中国。1408 年 9 月,原
陈氏官员陈 (1420 年死)首先举起了有组织的反叛的旗帜。他建立了大越
王国,并攻占了义安府城和其他几个城镇。曾经在征服安南中起过重要作用
的沐晟,这时又受命带领云南军队来平定这场叛乱。可是,陈 的军队很熟
悉当地的地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他一再打败了沐晟的军队。1409 年
秋,张辅又被派回安南来挽救局势。经过了一次周密计划的进攻之后,1409
年 12 月张辅打败了陈 ,并捉到了他。张辅在 1410 年初被召回后随驾出征
北方边境的阿鲁台,留下沐晟再一次负责交趾的事务。
陈 的一个侄儿陈季扩现在登上了陈氏的王位,他一直未被抓住,因而
变成了越南人抗战的领袖。沐晟对他的进攻没有什么进展。明廷想安抚陈季
扩和他的支持者,把他封为交趾右布政使;他拒不接受,战事仍在继续。1411
年初,张辅再次被派往安南,随带 2.4 万人。他连胜两仗,夺回了于 1408
年失陷的义安府城。但是,叛军回避打阵地战,叛乱继续拖延了三年,直到
陈季扩在 1414 年 3 月 30 日最后被俘为止。张辅在 1415 年暂时被召回南京,
但又不得不返回交趾以扑灭另外几次叛乱。可是,这时的抵抗很轻微,到了
1416 年底他和他的大部分中国军队都被召回国。
安南的和平是短暂的。当李彬在 1417 年 2 月取代张辅的时候,局势已经
恶化了。安南人不满情绪的加剧是由于被派到安南来为建造新都北京而搜集
材料的臭名昭著的宦官马骐,增加了对安南的税收和木材的要求。1417 年末
和 1418 年初发生了几起暴乱。叛乱分子聚集在黎利(约 1385—1433 年)手
下:此人是清化的一名纠纠武夫,曾经追随过陈季扩,现时已自封为王。他
在 1419 年和 1420 年都和明军打仗,但两次都失利。他于是用游击战继续抗
争,并且赢得了乡村人民对他的忠诚,他在乡村中被视为抵抗运动的象征。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作战军队和行政支持,中国人发现不可能把叛乱运动镇压
下去,安南战争一直消耗着朝廷的财力。在永乐末年中国人也仍然未能镇伏
叛乱。这种失败引起了永乐帝诸继位者的许多严重问题。1427 年,朝廷承认
其安南政策已经失败,并且决计撤兵,放弃了 22 年以来在那里建立交趾布政
司的努力。
海上远征
永乐帝还力图把他的影响远远扩大到南海、印度洋和极东地方的国家和
王国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分别在 1405、1407、1409、1413、1417
和 1421 年对当时所谓的“西洋”进行了六次壮观的海上远征。所有这些远征
由宦官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后来官方名字为王贵通,约 1434 年死)及侯
显指挥。这些远征都由从事外事活动和为皇帝求宝的宦官组织。远征的开销
不仅来自皇帝的私囊和皇帝的代理机构,而且也由沿海各布政司负担。①远洋
航船是在南京龙江船坞建造的,水手招自福建,远征从福建的港口启航。船
队所包括的船只,大者为九桅的中国平底帆船,长 444 英尺,宽 186 英尺;
小者为五桅中国平底帆船,长 180 英尺,宽 68 英尺。船队由约 27000 名水手
操纵,所载的货物包括上等丝绸、刺绣和其他奢侈品,作为在航程中赠送给
当地的统治者的礼物。②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它们
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
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
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
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
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
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
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 ①
第一次远征由郑和率领,在 1405 年 7 月启航,包括各种型号的大船 62
只,小船 255 只,配备了 27870 人。船队在苏州附近的刘家港集合,向南沿
福建海岸航行,然后越中国海到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以及苏门答
剌以北之南渤利,然后再前往印度西南岸的重要商港锡兰、葛兰和古里。古
里、苏门答剌、葛兰、满剌加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使节都随返航船队来到南
京,进献方物。船队在 1407 年的回程中抵达苏门答剌沿海时,遭到强大的华
人海盗陈祖义(1407 年死)的对抗;此人最近攻占了旧港,并控制了满剌加
海峡。郑和的船队轻易地打败了陈祖义,杀死了他的 5000 人,摧毁了他的许
多船只,俘虏了他本人并把他带回南京,他于 1407 年 10 月在南京就刑。这
一胜利保证了中国船队能安全地通过满剌加海峡,给了这地区一些国家的首
脑们以深刻的印象。①
第二次远航的规模要小得多,在 1407 年奉命出发;船队在 1408 年初开
航,访问了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1 — 5、11—15 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 46—
48、96—99 页。
② 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24',第 689—707 页。
① 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 32—35 页;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纽约,1981 年),
第 91 页、106 页以下、158—168 页,并散见于本书各处。
① 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散见于书中各处;陈荣捷:《性理精义和程朱学派》'27',载《新
儒学的演变》,狄百瑞编(纽约,1975 年),第 543 页以下、566 页以下。
古里为目的地。使节们正式册封了古里王,在那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这一盛事。
中国使节给予古里王及其侍从的封号和礼物,便成了后来航行中对待许多其
他国家的先例。这次的回国途中有一部分船队访问了暹罗和爪哇;郑和在这
里被卷入了两个对立的土著统治者的权力斗争之中。①船队于 1409 年夏末返
回南京。
郑和率领的第三次远航始于 1409 年 10 月,止于 1411 年 7 月;据说这次
船队拥有 48 条船,3 万人。它在 1410 年初从福建海岸开驶,沿着上一次的
远航路线前进,访问了占城、爪哇、满剌加和苏门答剌,后来又向西驶往锡
兰、葛兰、柯枝和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上的古里。但是,他们几次绕道而行。
王景弘和侯显短暂地访问了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和锡兰。郑和在锡兰给
一座佛教寺院上了供物;这件事又刻在 1409 年 2 月 15 日的碑上,作为纪念;
它用了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可是,当他在 1411 年从古里返回
时,锡兰王亚烈苦奈儿想劫掠船队。经过一番大战,郑和的军队战胜了僧伽
罗人的军队。国王被囚禁,他和他的家属于 1411 年 7 月被带回南京。永乐帝
释放了他们,并准许他们返回锡兰。②
第四次远征从 1413 年秋延至 1415 年 8 月止。这一次的船队有 63 艘大船,
27670 人,航程比前几次都远。在访问了占城、急兰丹、彭亨、爪哇、旧港、
满剌加、须文达那(苏门答剌)和南渤利以后,它又越过印度洋到了锡兰、
柯枝和古里,然后又继续到波斯湾的忽鲁谟斯以及其他许多新地方,其中包
括马尔代夫群岛。它的一部分船队可能驶往哈德毛海岸和亚丁。一部分船队
又驶往榜葛剌。归途中在苏门答剌停留时,郑和又一次卷入了当地的权力斗
争中去。他的命令包括讨伐当地的僭位者,这位僭位者杀害了合法的国王;
僭位者被打败和俘获,并被带回南京处死。在这次远征返航之后,自占城至
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和麻林等共 18 个国家遣使到明朝廷并纳贡;这一事实标
志着永乐帝在国外的影响达到了顶峰。①
第五次远征在 1417 年秋天启程;郑和受命把上面 18 个国家的使臣护送
回国,他在 1419 年 8 月返航。这一次航程甚至走得更远。中国船队第一次访
问了东非海岸。郑和再次带回了许多外国使节;他们在 1419 年 8 月受到皇帝
的接见。他也带回了中国船队访问时各国统治者向明朝皇帝进献的各种奇珍
异宝。它们包括狮子、豹、单峰骆驼、鸵鸟、斑马、犀牛、羚羊、长颈鹿以
及其他怪兽。看来,那些正回国的使节们目睹了皇帝初睹长颈鹿时的喜悦心
情,已经把他爱好异国情调的言词传扬了出去。①
①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长沙,1938 年;重印本,台北,1962 年),第 1 — 3 章。
②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第 6 — 9 章;富路特:《再谈永乐大典》'188',载《不列颠和爱尔兰皇
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学报》,10(1970 年),第 17—23 页。
① 关于对蒙古的诸战役,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01',第 5 — 8、11 页;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
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 年》'458'(布鲁塞尔,1967 年),第 1 章;王赓武:《明初与东南
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547',载《社区和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547',安东尼?里
德选(新加坡,1981 年),第 47—55 页;罗塞比:《从 1368 年迄今的中国与内亚》'433'(纽约,1973
年),第 23—44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6 章各处,以及傅吾康:《15 世纪初期中国对蒙
古的远征》'170',载《汉学》,3(1951-1953 年),第 81—88 页。
① 从《太宗实录》'380'中所见关于永乐时期与蒙古诸部落的关系的官方记述,见羽田亨和田村实造编:《明
第六次远航的命令在 1421 年 3 月发布,为的是送回那些在中国羁族多年
的外国使节。这次船队包括 41 条船。和前几次一样,这一次的远航在抵达苏
门答剌以后也分两路。郑和在 1422 年 9 月回到了南京。一部分船队访问了忽
鲁谟斯、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和不剌哇(在索马里沿岸),还访问了马
尔代夫群岛以及锡兰、古里和柯枝。这一次又有许多使节随船队来到中国。
1424 年初皇帝下令郑和再次泛海,这次是去旧港,在这里设一名中国官员。
但是皇帝死了,这个使命改交给了另一个人。在以后的七年内,中国水军提
督中最大的为南京的守备,水军政策被搁置一旁。
郑和的这些远航背后的目的实现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们是要寻访建文
帝,那么,它们猎取的是一个虚幻的目标,并且失败了。如果这些壮举是意
在扬永乐帝的声威于殊方异域,在于显示中国的兵力,在于增长中国人对世
界的认识,在于保护华人的利益,或者在于再找些新的民族参加朝贡系统,
那么,它们的目的当然都已实现,尽管明朝政府此后没有继续实现这些目的
而充分加以利用。他们的旗帜飘扬在整个东南亚和印度洋,清楚地显示了明
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在朝贡的名义下做发财的生意,这机会使得外国使
节们以空前的规模从各个地方带了贡品来到中国。
这些远航带回中国的不仅是各种各样的异国产品,而且还有大量的更加
世俗的产品,首先是香料。对这几次远征的经济影响很难做出估价,主要是
因为它们是由宦官组织的,而且由宦官机构出资,没有留下总开销的记录;
尽管一些认真的士大夫反对这种做法。②虽然明朝廷能够从这些远航中得到大
量珍宝和异国奢侈品,它们也只有皇帝和他的朝臣能亲眼一见;它们很少进
入市场。这些派朝贡使团的外国不仅得到高价,而且有机会在京师出卖私人
的货物,图个厚利。但是就朝廷而言,在这种交往中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
郑和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
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 15 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
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①
新的京师及其行政
作为这些战争和外交使命基础的战略考虑还导致永乐皇帝承担起另一个
庞大的任务:逐步地把他以前为王子时的封地和一度为元朝大都的北京改造
成明帝国的新的京师。这项改造工作包括在北京进行巨大的重新规划和建
设,以及影响整个中央政府的全面的制度调整。②
明帝在北京建立新都的动机只在皇帝的文告和朝廷官员的陈述和奏议中
含糊地暗示过。这些动机肯定与他登基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关。洪武帝对
其南京的京城已表示过不满;它离帝国边境太远,在他统治末年,他已在考
实录抄:蒙古编》'198',载《明代满蒙史料》'496'(京都,1943—1959 年),第 261—557 页。
② 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载《明代满蒙史研究》,第 82-84 页。
① 弗莱彻:《中国和中亚,1368—1884 年》'165',载《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
布里奇,1963 年),第 209—210 页。
② 波科梯洛夫:《明代的东蒙古人史料》'427',洛温塔尔英译,载《研究丛刊》,A 集,1(成都,1947
年),第 23—29 页。关于在这个时期与瓦剌蒙古人的关系的官方材料,又见白翠琴:《明实录瓦剌资料摘
编》'413'(乌鲁木齐,1982 年),第 17—42 页。
虑迁都北方。在这一方面,永乐帝定都北京的决定可以被视为解决了他父亲
的困境。但是这项决定也反映了永乐帝的认识,即北方是他个人的权力基地,
他在叛乱和登极之前已经为保卫东北边境或征讨蒙古人而经营了多年。①
他的权力和取得支持的基地位于北方而不在南京,他对南京颇为陌生。
所以他自然需要一个便于巩固其帝国的国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作为一个
经济中心,它具有压倒的优势。而它远离北方和西部边陲,永乐帝认为那里
是最易遭受攻击之地。这些考虑曾促使他父亲想迁都北方,也同样为永乐帝
自己的决定提供了依据。
最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北京优于其他一切地方;它既可充当对
付北方入侵中国的堡垒,又可以作为支持皇帝在北方执行扩张性政策的一切
活动的中心。另外,在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北京似乎是能够充分供养大批戍
军和大量平民的北方的唯一大城市,通过把北京定为京师,永乐帝就能够部
分地实现他建立一个扩张的和外向性的帝国的幻想,这个帝国包括边陲和内
地,既有汉族人,又有非汉族人。因此,地处战略要冲和曾为两个非汉族帝
国首都的北京就明的新都来说似乎是实际的和顺理成章的选择。②
对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