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路军抗战秘档全公开-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砥柱。”
  窑洞外,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已渐渐亮了。窑洞内的灯火依然闪耀着光芒。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来到隔壁的作战室里。朱德、彭德怀等人正在研究如何按战略箝制、战役协同和战术配合的不同任务,分别配制力量,以配合国民党军的忻口会战。
  八路军总部的决策者们对形势作了如下分析:忻口前线之敌,与其后方的交通十分困难,不仅同蒲北段因国民党军撤退时全部车辆南移而瘫痪,平绥铁路也因破坏而利用不便。日军的运输线仅有经平型关至张家口,经雁门关至大同两条公路。切断这两条运输线,数万日军便断了供应。于是决定:以120师组成左纵队,置于雁门关及同蒲两侧;以115师343旅组成右纵队,置于代县——平型关方向。这两支部队与忻口前线进行战役配合:一方面袭扰日军的两翼与后方;一方面切断日军之交通,掐断日军的后方供应线。
  彭德怀转过身,对机要参谋吩咐道:“立即将总部决定通知各师,要求部队积极打击和箝制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这时,王震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总部首长有什么指示,我的手都痒痒了。”
  周恩来笑着说道:“中央来电,要你们旅返回晋西北,归还120师建制,参加保卫忻口的防御战。”
  “好,我们马上出发。”王震简单地答应了一声,便匆匆赶回359旅。
  根据聂荣臻的意见,359旅留下刘道生等300余名干部战士,与周建屏等人一起组成工作团,开赴平山、井陉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后来组成晋察冀第4军分区。
  王震率359旅主力星夜兼程,返回晋西北。
  10月上旬,忻口会战开始。这一天,贺龙收到了朱德、彭德怀的电报,要求张宗逊支队以灵活动作从崞县轩岗向南袭击大牛店镇敌之侧背,配合忻口会战。贺龙看罢电报,认为朱德、彭德怀的电报已为时太晚,眼下日军已经南下,大牛店已无敌人。不过,朱、彭的电报精神是要120师从侧后打击和箝制日军。大牛店虽无敌人,但可依此精神主动作战。
  此时,由于同蒲铁路北段已被宋时轮支队切断,日军南下的交通运输只靠两条汽车路:一条是从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一条是由灵丘经平型关、繁峙至忻口的。贺龙认为,120师可以在这两条线上主动作战,切断汽车路,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萧克等都同意他的这一看法。于是贺龙连续下了3道命令:一是命令张宗逊、李井泉率715团由崞县南下,袭击位于忻口西北20余公里的南北大常,打击敌翼侧。二是命令已由五台地区归建的359旅迅速赶到崞县以西,配合张宗逊部行动。三是命令继任716团团长的贺炳炎和副团长廖汉生率1个营(后来又增派了1个营)去雁门关。
  贺炳炎坐在桌前翻阅着各连的求战书,这时接到师部通知,要716团领导干部去受领任务。于是,他和政委廖汉生急忙驱马奔向师部驻地。
  师部在神池以西的一个村子里。贺龙和关向应等人正围着地图研究情况,一见贺炳炎和廖汉生来到,关向应关切地问:“到达这一带,部队情绪怎么样?”廖汉生说:“看到敌人的暴行,同志们都非常气愤,总盼着有机会狠狠收拾他们一下!”
  贺龙一听放声大笑起来,连连说:“很好很好。要收拾敌人,机会有的是!”他指着一块密密层层的山区说:“准备把你们调到这里去。”贺炳炎俯身一看:一个长长的红箭头,
  正指向历史上著名的长城隘口——雁门关。
  贺龙分析当前情况时谈到:忻口战役正在进行。敌人每天从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地给前线输送弹药;这是敌人一条重要的运输线,但他们很嚣张,自以为那一带已是后方,警戒相当疏忽。我军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到那一带发动群众,寻找机会,给敌人一个打击!接着,贺龙又叮嘱:现在打的是日本侵略军,不是国民党的反动军队了,在战术思想上要扭得快,一定要遵循毛主席规定的山地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到达目的地后,要紧密联系群众,搞好侦察工作。
  领受任务后,贺炳炎、廖汉生返回团部驻地。经过简短动员,便率领部队向雁门关疾进。
  

八里大埋伏(1)
*望一眼这洪水,露出一种不甘心来,原本他打算投入全部兵力到平型关之战,可愣是让洪水给他分掉了一个团。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在这个不寻常的日子里,被日本鬼子认定为“不堪一击”、“一盘散沙”的中国军队,用一个神话打破了另一个神话。在他们看来,日本军队在中国是不会失败的,因为他们不仅有精良的装备作支撑,还有残忍的“武士道精神”作抵押,所以,在这两个他们认为“不可战胜的法宝”的催化下,骄横得不可一世。“日本鬼子太厉害了,太厉害了!”贪生怕死的国民党军队不敢与鬼子正面交锋,甚至一些连鬼子毛都没见过的国民党兵也被这些传言彻底震慑了,不战而败、节节溃退。从而使日本兵更加不可一世。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这回碰上的是八路军,是一支经历了雪山草地锤打的军队,而且是115师这支共产党的主力部队。平型关就是日本人的天造墓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此战例后来被美国的西点军校列为必修课。
  这些天来,*一直对着那张军事地图苦苦地思索。他双眉紧锁、脸色苍白,显得格外阴沉。那一对天生的“扫帚眉”,始终像两片阴云挂在额头,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位年仅29岁的师长老谋深算、高深莫测。
  早在井冈山时,由于*善于兵道,三四年之间就从营长当上了军团长。朱德在井冈山时就对毛泽东说过一句话:“这个娃子不可小视啊。”后来,他跟毛泽东发生过好几次争执,竟提出了“井冈山的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当时毛泽东给他写了一封信,回答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一次是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刚结束,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他没有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说毛泽东“专走弓背路,一个赤水河折腾了四次,部队都拖垮了。”并致电彭德怀,要求他接替毛泽东的指挥权。毛泽东知道了,对他说:“你懂什么?你还是个娃娃!”
  来到太原后,*一直住在阎锡山的那个招待所里,一张地图已被他画得密密麻麻。
  “这可是场恶战啊。”他自言自语道。说着,披衣在屋子里踱起步来,步履显得非常沉重。突地,他猛一转身,在地图前稳稳地站住了。把那支放于地图上的红蓝色铅笔攥在了手心,“咔嚓”一声,那支红蓝色铅笔断成了两截。
  外面天已大亮,*推门走了出来。他举头看看天,天气有些阴沉,空气里流动着一股土腥味儿。他怔了片刻,突然又折身回到屋里,他要到平型关实地考察地形。
  *带着参谋人员来到了平型关,把地形与地图作了充分的对照。渐渐的,那紧锁了十几天的眉头第一次松开了,苍白的脸上竟然有了红晕。他嘴角一撇在心里笑了。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残存的城垣已斑痕累累。这个自古以来晋、冀两地的交通要道,时时都被军事家所看好。关内关外,层峦迭嶂、群山连绵,怪石林立、竞显峥嵘,沟壑幽深,隘关狭窄,充满了神秘之氛。关前的那条公路蜿蜒如蛇,它是通往灵丘、涞源的惟一通道,其地势险峻程度,可想而知。如若设兵在山头把守,神兵过此也如入鬼门。
  然而,这里却是日军板垣师团21旅团侵入平型关的必由之路。
  “天助我也。”*有些欣喜了,他取下眼前的望远镜,在心中默默念着,“这一仗,我将名扬天下。”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里大埋伏(2)
“八里埋伏”,*想到了这个令他自己都震惊的战斗名称。
  随即,他蹲下身子,取出纸笔,将一个黑色公文包垫在膝上,立即给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电文:
  朱、彭并告毛、聂:
  一、黄绍等对我军要求划大同以西数县为我游击区域,坚持反对态度,已证明国民党企图以我牵制日寇南下,同时陷我军于平绥、平汉、同蒲、正太四铁路中,受日寇四面围剿之境地,以防止我军支配国民党其他统治区域。此为国民党对日寇一箭双雕之妙计。
  二、我军须坚持军委决定之战略部署。以一方面军在同蒲路以东活动,以二方面军在大同以西活动,四方面军暂不出动,尔后看国共关系及其他情况而动作,如过河后亦应使用于同蒲路以西。
  三、我军处在同蒲路以西,即处于主动地位,背靠苏区、绥远、内蒙,巩固左右侧及背后进攻极为便利,且可开辟同蒲路东。一方面军活动从战略上说,将同蒲路东、正太路北系处敌进攻之被动地位,同蒲路系处进攻敌人的主动地位,我军现在须力求军委部署之实现。如暂时不可能时,尔后亦当自主地实现之。
  四、关于一方面军目前行动方针,我意不只陈旅应在现在区域协同友军作战,师直及徐旅亦应同样任务而靠近,陈旅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任务而进驻阜平,因为:
  1。  目前敌正前进中、运动中、作战中,为我进行运动战之良好机会,我友目前尚有抗击敌人之相当力量,为能得友军作战之良好机会,倘过此时机,敌已击破友军越过山地,并进占诸主要城市时,即较难求运动战、山地战及友军配合之作战。
  2。  目前军民正在看我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
  3。  兵力过少,则不能将以绝对优势兵力消灭敌之一部。
  4。  目前须以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5。  目前如集中一师以上兵力于狭窄区域求战,当然是不妥的,用不开的,但以一师以下兵力则是须要的,用得开的。目前第一仗应以集中约一师的兵力为好,待尔后客观情况上已失去一师兵力作运动战之可能时,再分散做群众工作和游击。
  林    彪
  早在此前,*已数次致电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要求在平型关寻机歼敌。这一次,他总算找到机会了。
  *这次又来了个先斩后奏。他要加强在平型关的队伍,因此在致毛、朱等急电中专门用两条理由作了强调。这是他必须做到的。他并没考虑上面会怎么回复,而是立即命机要员致电聂荣臻,让他与徐海东带344旅火速开赴平型关。其实他非常清楚,近来总部的电文一直都在命令各部队分兵去做群众工作。
  于是他让罗荣桓带着机关的人员,由骑兵护送去做群众工作,别的兵他是绝对不会分出来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这一仗,不管是从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出发,还是从自己出发,都得打赢,至于其他工作,赢了这一仗就什么都有了。
  天空飘着淡淡的云雾,远山的轮廓还不十分清晰。原平县的上空已是敌机轰鸣了。在原平县城外的一座农家小院里,344旅和师直团以上干部正在开会。这时,*的电报送了进来。聂荣臻手持电报,再抬眼看一看天上俯冲而过的敌机,以及原平城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在心里骂了一句,然后果断地下达了出发的命令。

八里大埋伏(3)
杨成武的独立团乘车先行,徐海东的344旅紧随其后。车队刚开出去不远,不想从路的前方拥来大批国民党军的溃兵,致使车队无法行走。在公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溃兵丢下的枪支弹药。
  聂荣臻骑在马上,把望远镜举到了眼前。一眼望去,他简直不敢相信。在远处,溃兵像蚂蚁一般铺天盖地。这些溃兵严重阻塞了公路,不仅汽车无法行驶,就连步兵都无法经过。北进和南溃的两支部队搅在一起,乱成一团。为了使部队加速行进,同时也为了不使部队受到国民党溃兵的影响,聂荣臻将手一挥,把部队带到了通往五台山的一条小道上,准备抄小路快速徒步行军。
  这些溃兵正是从平型关关前阵地退下来的。
  直扑平型关而来的这支日军,正是第5师团,由板垣征四郎中将带领。号称日军精锐部队的王牌。
  但是这个事实,中国军队当时没有一人知晓。就连阎锡山这个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时的板垣征四郎的同窗,竟也没有察觉。在一年前,板垣曾以关东军使者的名义前往太原拜访了老同学阎锡山。这个比狐狸还狡猾的家伙,一不坐飞机,二不坐火车,而是经蔚代公路穿过平型关,再经忻口,徒步跋涉上千里到达太原。阎锡山这个土皇帝哪能里会想到,“老同学”这一来,就是为完完全全地掌握这一带的地形。
  战斗一开始,板垣一方面通过右翼迂回逼退阎锡山在大同的主力部队,另一方面亲率部分精兵直扑平型关。阎锡山不是不明白平型关地位的重要,因为一过平型关,就是一展平阳的滹沱河谷,要想再实施防御,只能后退150公里到忻口。所以,阎锡山先后集结了15个旅的兵力,准备据险扼要死守平型关,并在关前与敌交战,不让敌军入关。他万万想不到的是,板垣这个老贼,闪过阎军重兵布阵的关前要地,派粟饭原秀大佐率两个步兵大队,于浑源南下,翻越海拔两千多米、险峻无比的大尖山,绕过阎军阵地直插平型关左后背。这支仅千余人的奇兵突然降临,顿时让阎军手足无措,摸不着头脑。数万人马惊慌后撤,将关前要地全盘放弃。板垣得寸进尺,连夜猛袭国民党军防守的团城口、鹞子涧、东跑池等地,国民党军不知敌军情况,只好仓皇西撤,退往大营以北。于是,日军将阎军精心布设的平型关防线撕裂。
  这些溃军就是这样退下来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另一支日军由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带领已抵达灵丘城。这样,三浦和粟饭两支日军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长达30公里的空白地带,中日双方竟均无一兵一卒。
  这一点被*看准了。
  9月23日午时,八路军115师连以上干部全部聚集于上寨村一座农家院落里,*给大家布置了战斗任务,并做了战前动员。
  他显得非常平静,像在说一件家务事。他说:
  “从小寨村至老爷庙有一段长8里的狭沟,沟深多则30米少则10米,其北侧是陡壁无法攀登,易于伏兵向沟底出击。沟底宽约10~20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
  说到这儿时,他才提高嗓门儿,他接着说:
  “师部决定,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
  他扫视一下部队,下面的人都伸长了耳朵。
  “杨得志,685团埋伏于老爷庙,那是个口袋底,你这员虎将可不要让敌人捅漏了你的口袋。”*说。
  “请师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杨得志呼地站了起来说。

八里大埋伏(4)
“好。686团设伏于白崖台。李天佑,你会打仗,你说你怎么打?”
  “我们就是猛打猛冲,将敌人在沟底像剁猪大肠一样,斩成一截一截,然后再一截一截地吃掉。”李天佑满有兴致地作着比喻。
  “是这样的。”*慢条斯理地说,“敌人的火力肯定很猛,但不要怕,要敢于接近敌人,与他们白刃战和肉搏战,跟敌人搅在一起,叫他们的坦克、飞机、大炮都失去作用。”
  “是。”李天佑坐了下去。
  “小寨村一带就是687团的事了,你们要注意隐蔽,等敌人全部钻进了口袋,就掐住袋口。如果战场形势如我们所料,战斗打响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685团先开火,再就是687团,最后是686团。688团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杨成武。”
  杨成武刷地站了起来。
  “你们独立团任务就重了,这一仗能不能胜,就得看你们的了。你们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穿插至腰站一带,准备阻击灵丘和涞源增援之敌。”
  “是。”杨成武立刻明白了独立团在这一仗中的作用。
  “我说完了,由聂政委做个动员吧。”*说着自己坐了下去。
  聂荣臻双手撑桌站了起来,还没开口,一阵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了。战前动员是红一方面军的老传统了,也是这支部队高级干部们最擅长的事。再说,八路军将士面对小日本的猖狂早就忍无可忍了,有了打一回鬼子的机会,谁不激动万分呢。
  其实,在这之前,*还做着一种犹豫状。他就是这样的个性。
  早上,聂荣臻带着部队赶到上寨,*一见面,就忙问他兵带齐了没有。
  “都来了,前方如何?”
  *就自己关于“八里埋伏”的设想给他谈了一通。聂荣臻听着一个劲儿地点头。
  “老聂,这个仗小不了,你说打还是不打?”*盯着聂荣臻问。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为何不打?”
  “但是,机不可失,我们可没有时间向军委和总部具体报告啊,况且还要冒险。”
  “老林,打仗没有不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