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道君-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跟东西市税收问题之间的联系,他就是知道贺兰敏之贪污了东西市税收,可又能怎么样呢?有杨氏这个钉子,他还怎么查?
想到这里,李弘心里就更加烦躁了。
这时他才确定原来贺兰敏之这么目中无人,持宠而娇,不仅仅是因为武后大力的培养他,而且还因为仗着杨氏的关系。
难怪平日里连他这么太子都不怎么放在眼里!
想到没多少实权的贺兰敏之就将自己搞得这么心神疲惫,再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东宫暗卫竟然这般的无能,李弘决定要重建情报系统,要重整暗卫力量了。
至于贺兰敏之贪污东西市税收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看他也只能先放一放了,只有等到以后抓住贺兰敏之的把柄时再一起清算,谁叫人家的'后'台这么大呢?
第三十四章 荣国夫人
清晨,棠园。
李弘练完刀,还刀入鞘,就像一旁监督他练刀的孙思邈问道,“老师,你看孤这几日刀法可有长进啊?”
剑是王者的象征!
刀乃霸者的利器!
当初李弘决定习刀而非练剑时,孙思邈就知道太子不甘做一个守成之君,似有开疆扩土之意,而他初次观察李弘练拳时,就隐约之间看到了隐藏在太子心间的霸者之气,因此才会将极具横扫千军气势的“横刀九式”传给了李弘。现在见李弘开口问他,孙思邈就开口说道,“殿下对刀法的领悟能力世所罕见,让老夫也吃惊小心,而今老夫已将横刀九式全部传授给了殿下,今后殿下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就只能看你的毅力了!”
李弘听孙思邈这样说,就知道从今天开始孙思邈不会再监督他练刀了,他要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上,就颇为遗憾的说道,“多谢老师多日来的教导。”
又顿了顿,继续说道,“老师,今日孤准备跟张柬之和李峤去太学和国子监甄选老师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需要的专业人才,不知老师是否想同去?”
“这方面老夫不便出面,就不准备去参合了。”孙思邈想了想说道,又见闫庄匆匆走进了棠园,他知道李弘有事情要做,就开口说道,“要是殿下没什么事情的话,老夫就先告辞了!”
“老师慢走!”李弘躬身道,目视孙思邈离开棠园,他这才向身边早已急不可耐的闫庄沉声问道,“怎么了?”
闫庄急忙开口说道,“殿下,荣国夫人来了,正在崇教殿等您呢!”
杨氏?
李弘听到杨氏竟然亲自来东宫见他,他微微有些惊讶,“只有她一个人来吗?”
闫庄微微点头说道,“就她一个人,还点名要见殿下你。”
李弘冷哼道,“这么看来贺兰敏之在她心里的分量不轻啊!为了贺兰敏之,孤这个外祖母竟然不顾身份的跑来东宫,想要威胁孤——”
李弘猜测,昨晚杨氏估计已经知晓武二死了,而又怀疑自己可能是因为查东西两市税收的问题才抓的武二,因此她才会大清早的来东宫,一是想探听一下自己的口风,二是向顺便用言语警告一下自己。
“不用管她,既然她这么急着想见孤,就让她多等会儿吧!”李弘淡淡的说道。
杨氏是武后的母亲不假,是他的外祖母没错,可他是大唐的太子,因为武后干政,他现在的处境虽然很微妙,可还没有到要被杨氏欺辱的份上,更别说还是为了一个李弘非常厌恶贺兰敏之。
“这…”闫庄不知道杨氏跟贺兰敏之之间的奸情,不像李弘这样厌恶杨氏,就刚想要劝下李弘,可见太子殿下看到他的目光有点冰冷,就立即识趣的闭上了嘴。
李弘也就不再理会闫庄,径自出了棠园向承恩殿的寝宫走去。
太子可以不去见荣国夫人杨氏,可作为太子东宫的太子家令,闫庄不能怠慢了杨氏,所以待李弘身影消失在棠园,他就立即来到了崇教殿,准备想多给杨氏多说说太子的好话。只是他刚到崇教殿门口,一只脚还没踏入崇教殿的门槛,就听见里面传来杨氏不悦的声音,“怎么?太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翅膀硬了,就不想搭理我这个外祖父母了?”
“怎么会呢?荣国夫人说笑了——”闫庄忙走进崇教殿,一脸恭敬的说道,“每天清晨时分,孙思邈道长都要为殿下医治顽疾,因此让荣国夫人久等了。还请夫人稍等片刻,殿下马上就到,马上就到——”
“哼——你倒是说的轻巧,既然他没有目中无人,那武二的事情怎么解释?”杨氏等了好久,终于还是忍不住了,就向闫庄质问道。
“这——”闫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正在苦苦思量之际,李弘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说道,“武二私建帮派,又聚众斗殴,还差点误伤了孤,这就足以治他的罪了,外祖母以为呢?”
杨氏出口就质问闫庄关于武二的事情,其实就是想让东宫给武二之死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要武二之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再是涉及到东西市税收问题,她就已经不准备再追究什么了,因为李弘毕竟是太子,她即便是武后的母亲,可也真不敢惹恼了李弘。
所以听到李弘这般解释,她也见好就收不再追问什么了,而是语气颇为责备的说道,“太子,你终于肯出来见我这个外祖母了——”
李弘刚走进崇教殿,就听到杨氏这般说,便快步走到杨氏面前躬身施礼道,“外孙见过外祖母!”
“不敢——”杨氏倚老卖老的说道,“老朽之躯岂敢受太子大礼?”
“你是武后的母亲,又是孤的外祖母,自然受得起这样的大礼!”李弘话里藏锋的说道。他首先点名杨氏是武后的母亲,其次才说是他的外祖母,就是想告诉杨氏一个很肤浅的道理,就是她现在的身份这么尊贵是因为武后的缘故,更像让杨氏清楚一点,就是他尊重杨氏同样是因为武后。
杨氏自然听懂了李弘话里的意思,就不在继续愣着脸了,而是语气缓和,话里有话的说道,“自然都是一家人,太子就要体谅我们大家的难处。”
“外祖母教训的是,孤知道了!”李弘忙回答道,就继续等下杨氏的下文,他可不会认为杨氏只会说这些没用的废话。
“当年你外祖父去世的早,老身独自抚养你母后她们三人,孤儿寡母的日子过的很苦,之后,你母后入宫,从刚开始的身份低微到现在母仪天下,这一步路走的很不不容易!”杨氏就像唠家常一样说道,“现在她母仪天下了,更体会到了之前我们这一家子人过的不易,就格外的优待我们以及其子女,太子你也要体谅你母后的一片苦心啊!”
李弘不傻,他岂能听不懂杨氏话里的意思?
杨氏饶了这么远,不就是想拐外抹角的跟他说,因为武后念及旧情,顾及姐妹情谊,因此格外看重贺兰敏之,言外之意的让他不要处处针对贺兰敏之吗?
只是李弘厌恶杨氏为了贺兰敏之而拿武后威胁自己,就故意装傻充愣的问道,“外祖母说的是?”
“太子——”杨氏见李弘还不识趣,就语气加重了几分,“你父皇身体不好,你母后为他分担压力处理政务,既稳定了局势,又稳固你在东宫的位置,因此她每天都很劳累,而这些道理你都该明白吧?那么以后有些事情你就不要再去烦她了。”
李弘听完杨氏的这句话眼中闪过一抹寒光,杨氏看似风轻云淡的一席话,实则是在威胁他,说高宗身体不好难以理政,而武后处理政务已是大权在握了,既然武后既能稳固他太子的位子,言下之意就是难道不能罢黜了他太子的位子吗?还说有些事情不要让他再去烦武后,不就是告诫他,以后让他不要再针对贺兰敏之让武后烦心了吗?
李弘知道杨氏在威胁他,可眼下正是武后最为猜忌他的时候,他可不想因为跟杨氏之间争一口气而忽视了武后的存在,就只能恭敬的说道,“外祖母请放心,孤现在的身体已经好多了,已经能够遵照父皇的意思,每五日一次到广顺门视察各部门呈奏事情以及裁决一些小事情了,这样孤今后就能更多的为父皇和母后分忧了,而母后日后处理政务也会轻松一点了。”
李弘没有跟杨氏针锋相对,可话里的意思也很明显,他现在已经能够参政了,不是谁想罢黜就能罢黜的了。
杨氏也听出了李弘话里的含义,不过见李弘说话这么客气,而且还有点小孩子的使性子的味道,她就认为李弘已经听懂了她话里的含义,而李弘之所以这么说,是顾及他太子面子的一种辩解,就淡淡说道,“太子能有这样的想法,你母后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自然不敢让外祖母不高兴!”李弘再次谦恭的说道。
杨氏微微点头,“太子能这般想,我很高兴,既然太子还有要事要做,我就告辞了!”
“那孤还有事要忙,就不送外祖母了。”戏已经演到了这里,李弘也到了极限,就向闫庄说道,“闫庄,你送送外祖母——”
闫庄躬身领命,将杨氏送出了崇教殿。
待闫庄再次回到崇教殿时,他就发现太子的脸色有点阴沉,可他还是忍不住低声问道,“殿下,武二的事情就这么算了?”
“让我们的人回来吧!”李弘低声说道。
其实对李弘而言,杨氏今天跟他说了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杨氏竟然为了贺兰敏之而亲自来东宫警告他,这就表明了杨氏对贺兰敏之有多么的袒护,这才是李弘最为忌惮的地方。
因为李弘很清楚武后自从被王皇后召进宫做了侍女,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上,杨氏对她的影响很大。因此李弘即便是武后的亲生儿子,可也不敢忽视杨氏在武后面前说话的分量。
“我这就去安排——”既然杨氏都亲自上门了,闫庄也不敢怠慢,躬身命令,就快速离开了。
……
杨氏离开东宫回到周国公府,就发现贺兰敏之正在客厅里等她,就绷着脸说道,“你来干什么?”
贺兰敏之看到杨氏就忙起身施礼,他见杨氏质问自己,目光就肆无忌惮的盯着杨氏,面含微笑的说道,“外孙是来看望外祖母的啊!”
“你们表兄妹中,还是你最孝顺啊!”杨氏叹气说道,就吩咐侍女不要跟着她,而是让贺兰敏之扶着她径自向后院的阁楼走来。
上了阁楼,“砰”的一声关上门,贺兰敏之就一把将杨氏拉入怀中。
杨氏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可因为保养的极好,就像四十岁中年少妇一样,风韵犹存。她被贺兰敏之一阵抚摸就已经双颊通红,气喘吁吁了。。。
第三十五章 北门学士
太子要在国子监和太学找一部分专业人才,以便让其协助孙思邈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这件事在长安士子们中间早已传开了。因此李弘跟张柬之和李峤去国子监时,往日里气氛比较沉闷的国子监今日也变得沸沸扬扬。因为今天在国子监和太学读书的学子们来了不说,还有不少想以太子这条路准备入仕的人也来到国子监,准备一展才华,让自己被太子相中。
国子监和太学等学术机构隶属礼部管理,陪李弘来国子监的除了张柬之和李峤外,自然还有礼部尚书刘祥道。
李弘一行人到了国子监门口,国子监祭酒萧元文和一干国子监的教谕们全都到门口迎接他。众人看到太子殿下,忙向李弘施礼,李弘微微示意,就在众人的拥簇下踏进了国子监。
“你们说,今天太子来国子监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有一名士子开口问道。
“自然有,太子亲自到国子监甄选人才,岂能这么简单了?”又有一人开口回答道。
“可惜啊!我听说太子从小就身患顽疾,身体孱弱,常年深居东宫养病…”还有不少人开始议论道。
其实,今天来这么多读书人,还有不少是来看太子李弘的,想看看这个深居东宫,常年顽疾缠身的太子殿下究竟长什么样?是不是一副病秧秧的样子呢?
李弘一踏进国子监的大门,就已经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不过他也不在意,因为通过孙思邈的医治,还有他勤奋修炼的呼吸吐纳的口诀,他的病已经慢慢的治愈了,他相信不用花半年的时间,他身上的顽疾就能彻底根治。既然自己的顽疾快要治愈了,他也不介意大家这样议论了。
李弘一行人走到国子监的广场上停下,广场上数千学子向他施礼,他微微示意众人安静,这才开口说道,“诸位,孤今日到国子监甄选有才之士,一为协助孙真人订正、补充和规范医学著作,匡世万民,福及子孙后代,二位大唐甄选良才,为国效力,为民造福。”
说到这里,李弘目光扫过眼前数千名学子,继续说道,“因此,你若有才,孤不问你身世以及出生出处…举荐你为官,让你入中书门下、六部衙门、东宫崇文馆。”
李弘这句话是专门针对寒门子弟出身的读书人说的。
说完,他就将甄选专业人才的任务交给张柬之和李弘,他自己则被国子监祭酒请到了正殿休息。
“萧祭酒,孤今日到国子监,你可曾有要举荐的人啊?”喝了一口茶,李弘向一旁作陪的国子监祭酒萧元文问道。
“没有大才之人…”萧元文摇头说道,“不过,有几人倒是文章辞赋写的不过,殿下要不见见他们?”
萧元文是江南文士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又是大唐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作为国子监的祭酒,他说没有大才之人,李弘倒也不怀疑。只是来趟国子监,自己要是不能慧眼识珠,找几个人回东宫,这也未免太寒酸了吧?就淡淡的说道,“那萧祭酒就为孤介绍一下他们吧。”
萧元文没有立即回答李弘,而是向身边的一个教谕点头示意,这名教谕就将一本学名递给萧元文,萧元文将名册递到李弘面前说道,“殿下,这上面就记载了这几年国子监、太学以及诸学院文才辞赋出众的学子,请殿下过目。”
作为大唐最高等的学府,记录每天在文章辞赋方面出众的学子存档,以便让朝廷在选拔人才时查看,这是国子监职责。
名词不厚,上面登记的名字不多,大概就三四百人,介绍也非常的简单,李弘翻了前几页都没有发现自己影响中有才之人,全都是一些陌生的名字,他就觉得有点枯燥,正准备放弃,突然一个名字映入眼帘,让他双目一亮——刘祎之。
没想到这人会在这里?李弘看到刘祎之的名字,刚才还冷峻的脸上浮现出了淡淡的笑意。谁都不知道刘祎之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可李弘非常的清楚,再过一年,武后就因为发现了她身边为她争取皇后之位出过大力的亲信们已经慢慢的被淘汰殆尽了,因此便重新建立一支新的力量作为她左右朝政的工具。她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又被特许从玄武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
武后“以修撰为名”把这些文章高手召入禁中之后,除了编写了一批署武后之名的著作,如《列女传》、《臣轨》、《官僚新诫》、《乐书》、《少阳正范》等。“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成了智囊班子,武后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而这批“北门学士”组成的智囊班子,为武后造舆论、定主意出了很大的力。以至于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后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高宗死后她又临朝称制,并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
武后称帝后他们之中多数人又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其中就范履冰、刘祎之还做到宰相,还长期受到重用。
而且李弘还知道“北门学士”不仅帮助武后分减皇权和相权,而且在有关政务方面为武后出过不少良策。即高宗称天帝,武则天升为天后之后不久,她就在“北门学士”的协助下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建言十二事》。其内容为:(1)劝农桑,薄赋徭;(2)给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学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丧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因此李弘对北门学士非常的欣赏,尤其是刘祎之和范履冰两人。
现在刘仪伟还只是一名国子监的教谕,没有被武后慧眼识中,李弘自然就不想放过他了,便对萧元文说道,“这个刘祎之现在还在国子监?”
“还在。”萧元文回答道,“殿下想见他,老夫这就派人去传他。”
李弘微微点头,就放下了名册不再继续看了。
因为刘祎之能在武后手下当上宰相,就足以说明他才华横溢,而他又因为劝说武后还政于李唐而被武后逼杀,足见他对李唐皇室忠心。这样一个人,今天能让李弘遇到,就已经很幸运了,李弘还想奢求什么啊!
就在这时,一名教谕匆匆走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