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京法源寺-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近来朕仰窥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干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己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留之,此近来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早痛切降民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始如此,则朕位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傅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特谕。
赐康有为
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凡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廉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的,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赐康有为
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特谕。
九月十八日清早,在南海会馆里,康有为和大家捧着密诏,做了紧急的决定:第一、要想办法救皇上,谭嗣同提议去劝说有新建陆军在手的汉族军头袁世凯,袁世凯头脑比较新,办强学会时他就赞助过,皇上前天昨天已连续召见两次,已表示重用他。如果他能够深明大义,事情还有转机,这一劝说,风险虽大,但值得一冒,谭嗣同自告奋勇,愿意只身前去找他。第二、皇上力催康有为南下,用意在避免意外发生时,大家被一网打尽,所以决定康有为速离北京,以保全火种。决定以后,即分头进行。
当天晚上,谭嗣同联络上袁世凯,约好晚上十点,到法源寺去拜访袁世凯。袁世凯那时事忙,没住在自己的海淀别业,就便住在法源寺里,他为什么住法源寺,没人知道,也许在学恭亲王吧?
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逃到热河,留下弟弟恭亲王奕忻在北京与洋人谈判。那时洋人占据了紫禁城、匕京内城,恭亲王住不成自己的恭王府,就看中了外城的法源寺,住进了法源寺。咸丰皇帝在热河遥控交涉局面,他一再叮嘱的是:恭亲王不可以亲自见到洋人,因为恭亲王是中国皇帝的弟弟,地位高高在上,岂可被洋人见到?但是,咸丰皇帝这种叮嘱,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一你自己打了败仗,洋人占了你国都,你跟洋人谈判,怎么可以不打照面?事实上,形势比人强,英法联军在北京杀人放火、抢劫强奸,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也亟应赶快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恭亲王就无法不见到洋人了。最后,谈判完成,英法联军同意撤兵,愿和中国和平相处,并表示将按国际礼仪派大使来〃亲递国书〃。不料这一约定,使以天朝自居的咸丰皇帝大大的介意起来,他批恭亲王的奏折说:〃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饵,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那?〃为了抗议大清无人和拒见夷使,咸丰皇帝不肯再回北京,他死在了热河。这一死,造成了西太后的夺权成功、恭亲王的终于失势。他在法源寺折冲尊俎的努力,最后挡不住人为刀俎。在法源寺苦心孤诣后三十四年,日本又打败了中国;再过四年,六十六岁的他,终于在拦阻光绪皇帝变法维新中死去一一年轻时,他是同治中兴的急进派;年老时,却变成光绪变法的保守派,这就是人的一生。谭嗣同在去法源寺的路上,忽然想起近四十年前恭亲王在法源寺那段救亡图存的历史,他顺着想下来,想到袁世凯,他的心,凉了半截。啊!他住的浏阳会馆,不就在附近吗,这一联想,可真是得天时地利呢。他苦笑了一下。
袁世凯简直在以朝服出迎这位军机章京了。军机章京在实权上,相当于副宰相,袁世凯是老吏,对这样炙手可热的新贵近臣,不能不另眼相看的。
谭嗣同首先说事属机密,要求在卧室与袁世凯单独谈话,袁世凯照办了。在卧室里,谭嗣同出示光绪皇帝的密诏,以取信于袁世凯。并告诉他,救皇上、救中国,在此一举。谭嗣同表示,根本的关键在西太后,只有清除了西太后,才能解决问题。如今要袁世凯配合的是:一、杀掉荣禄;二、包围颐和园。至于进颐和园对付西太后,无须袁世凯派兵,他谭嗣同在北京可掌握好汉几十人,并可从湖南招集好将多人,足可解决园内的一切。
袁世凯表面上同意了这一计划。但是,送走谭嗣同以后一个小时,荣禄就得到袁世凯的报告;第二天清早,颐和园的西太后,从荣禄的跪禀里,也知道了真相。
同样的第二天清早,经过一夜的讨论,大家在南海会馆分别走出来。除了林旭绝对不相信袁世凯以外,其他的人半信半疑,倾向于袁世凯纵使不派兵,大概也不至于告密。谭嗣同的结论是:不管袁世凯可不可靠,这是我们最后的一着棋,死马如当活马医,只好冒险找他。为了加强袁世凯的信心,他决定今天进宫,签请皇上明天再召见袁世凯一次。至于康有为,决定明天就南下。
九月二十日清早,康有为上了去天津的火车。他的运气真好!他上火车后十几个小时,南海会馆就被官军团团围住,抓到康广仁。因为不见了康有为,官方下令停开火车、关闭城门,以防康有为逃脱。又下令天津地区停开轮船、下令烟台地区大肆搜船。可是,几次劫难他都躲过了,靠英国人的帮助,他终于到了上海。
日本人也不落英国人之后,在公使馆里,他们首先收容了梁启超。这天正是九月二十一日,西大后正式〃临朝训政〃了,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维新,从今天起宣告结束。两天以后,消息传来,光绪皇帝已失掉自由,被西太后关在皇宫的湖心小岛一一瀛台一一里。
尽管外面风声鹤唳,谭嗣同却没有逃走。但是,浏阳会馆找不到他,他带了一个市包,去了日本公使馆。
日本公使馆,谭嗣同从来没去过。走近的时候,最吸引他注意的,是那一大排方形木窗。木窗的规格,跟中国的窗户完全不一样,显得开朗、方正,而透入大量的光明。他走上了三阶宽石阶,证明了身分,说是来看梁启超。正巧林权助公使不在,一一个矮小机警的日本人接待了他。
〃久仰、久仰,谭大人。我名叫平山周。我们欢迎谭大人来。梁先生住在里面,现在就带谭大人去。〃
开门了,进来的是谭嗣同,平山周一起进来。梁启超迎上去,双手握住他的两臂。〃你可来了,复生,你叫人担心死了。来,坐下,先喝点茶。〃
梁启超接地谭嗣同手中的布包,放在桌上。
〃我怕有人跟踪,转了好几条街,最后从御河桥那边过来的。苦有人跟着,他会以为我去英国使馆。怎么样,卓如,两天来睡得还好吧?〃
〃睡得还好。〃梁启超说,〃你还是睡在会馆?〃
〃是啊,你走以后,我一直在会馆,没出来。〃谭嗣同答。
〃会馆附近有人吗?〃
〃还看不出来。〃
〃康先生有消息吗?〃
〃没有。〃
〃康先生现在应该到上海了。林权助说他已密电天津上海的日本负责人照顾康先生,他叫我放心。他今天早上来过,伊藤博文来,他太忙,现在出去了。〃
〃林公使说他太忙,一切先由我招待,请不要见怪。〃平山周补充说。
〃我们感谢他还来不及,怎么还见怪?〃梁启超说。
〃这次也真巧,伊藤博文伊藤公正好在北京,伊藤公佩服各位、表示要救各位,林公使人同此心,在他们领导下的我们,更心同此理,愿意为你们中国志士效劳。为免夜长梦多,我们打算就在三五天内掩护你们两位偷渡,离开中国,如果有别的忐士到公使馆来,我们也愿一体相助……〃平山周兴奋他说着。
〃不过,〃谭嗣同冷冷地插进嘴,不大友善地盯着日本人,〃我今天来,并不是要请你们帮我离开中国,虽然我很感谢你们在危难时相助。我是不打算走的。我今天来,只是有一包东西要交给梁先生带出去……〃
〃可是,复生!〃梁启超急着抓紧谭嗣同的肩膀,〃你怎么可以留下来?留下来是无谓的牺牲、是死路一条!〃
〃我当然知道。〃谭嗣同坚定他说,〃并且我非常赞成你走。这是一种分工合作,目标虽然一个,但每个同志站的位且,却不可能全一样。有在前面冲锋的、有在后面补给的、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有流血的、有流汗的,适合甲的未必适合乙,乙能做的不必乙丙两人做。我觉得今天的情形适合我留下,也必须我留下,康先生和你要走,走到外面去、走到外国去,回头来为我们的事业东山再起。〃
〃唉,复生!你怎么这么固执!留下来,究竟有多少积极意义?留下来做牺牲品,又有多少用处?不行,不行,你得同我们一起走,不能这样牺牲掉!〃
〃卓如,你怎么会认为牺牲没有积极意义?你记得公孙杵臼的故事,不走的人、牺牲的人,也是在做事、做积极的事;走的人、不先牺牲的人,也是在牺牲,只不过是长期的、不可知的在牺牲。所以照公孙柠臼的说法,不走的人、先牺牲的人,所做的反倒是容易的;走的人、不先牺牲的人,所做的反倒比较难。公孙杵臼把两条路摆出来,自己挑了容易的,不走了、先牺牲了。我今天也想这样。我把难的留给康先生和你去做,我愿意做殉道者,给你们开路。以后路还长得很,也许由我开这个路,对你们做起来有个好理由好起点好凭借,就像公孙杆臼若不开路,程婴就没有好理由好起点好凭借一样。所以,我想了又想,决心我留下来。〃
〃唉,你怎么能这样!公孙杵臼、程婴的时代跟我们不同,处境也不同,对象也不同,知识程度也不同,怎么能一概而论!〃
〃没有不同,在大类上完全一样。我们和公孙杵臼、程婴一样,都面对了要把我们斩尽杀绝的敌人,都需要部分同志的牺牲来昭告同胞大众,用牺牲来鼓舞其他同志继续做长期的奋斗。〃
〃可是,你忘了,当时公孙杵臼牺牲是为了和程婴合演苦肉计,我们现在并没有演苦肉计的必要,为什么要学他们那种时代那种知识程度的人,这是比拟不伦的啊!〃
〃比拟伦的!〃谭嗣同坚定他说,〃我今天带来这布包,是我的那部《仁学》的槁子,对我们所争执的问题,我都研究得很清楚了。交给你处理吧。总之,我决心出来证明一些信念。而这些信念,对我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是值得以身示范的。这部《仁学》,卓如兄你是看过的。有些章节,我们还讨论过的。〃
〃是啊!〃梁启超说,〃这部书最精采的部分是反对愚忠、反对糊里糊涂为皇帝而死。我还记得很清楚。可是今天,你却感于皇上的慧眼识人、破格录用,你决心一死,毋乃被人误会是'死君'乎〃?就算如你所说,你决心一死,是完成了你书里所宣传的信仰:'止有死事的道理,绝无死君的道理,'而你决心死于'事'上面,但我忍不住要问你一句,除了'死事'以外,你对其他的,有没有也同时为他一死的原因?〃
〃也有,不过那不算重要……比起'死事'来,至少不算重要。〃
〃我想也很重要,并且我几乎猜得出来那些原因是什么。〃
〃你猜是什么?〃
〃我猜错了,你别见怪。〃
〃我怎么会有这种反应。〃
〃我猜你除了死事以外,另外不想活的原因是……'死一一君'!〃
〃什么?〃
〃'死君'!我说是'死君',是你要为皇上而死!你决心一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
〃你这样说,我不怪你,但你说得太重了。你这样说,把我书里宣传的信仰置于何地?你把我看成了什么?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
〃绝对没有!你是我的英雄、我的好朋友,我如果认为你言行不一致,那也是认为你做的比说的还要好,你的'行'走在你'言'的前头,这种不一致,如果也叫不一致的话,是一种光荣的不一致。〃
〃那你说我不止'死事',还有'死君',不是明明说我言行不一致?〃
〃有什么不一致呢?你说'死事',并且你决心一死,为事而死,这件事本身有头有尾,已经很一致了,又何来不一致?如果你说'死事'而不'死事',才是言行不一致,你并没这样,所以,根本就不发生不一致的问题。你本身,已经很完满的做到了'死事'的信仰。〃
〃但我书里,明明宣传着'死事'而不'死君',并且两者成为对立面。如今你若说我'死君',纵使不算言行不一致,也有矛盾的感觉。〃
〃问题发生在你认为'死事'和'死君'是对立面,其实这倒有讨论的余地。中国四千五百年来的皇帝,包括光绪,前后有四百二十二个,其中暴君昏君有多少、圣君明君有几人,都各有他们的账,不能一概而论。你书里说:'……请为一大言断之曰:止有死事的道理,绝无死君的道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为谅……'看你的话,你只承认为皇帝'死君'的,应该只是他身边佣人女人,因为他跟他们之间有私恩有私呢有私人感情,所以他们对他有愚忠有偏爱,除了这些人以外,你就认为'绝无死君的道理',你这样划分,是不是分得太明显了?〃
〃难道不应该这样明显吗?〃
〃让我们先回忆晏子的故事。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难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活,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一点也不在乎。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晏子认为: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私呢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替,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了,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点破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由晏子的故事,我反过来,请问你,如果人君之死是为社稷死,为国家死,你谭复生又怎么说?对这样伟大的人君,难道你也认为'死君'不对,而'绝无死君的道理'吗?〃〃这种人君当然例外。〃
〃这就是说,你宣传的理论有例外。〃
〃如果人君有,我的理论就有。〃
〃好了,光绪皇帝是人君,我就问你这么一句,你但白说,他是不是人君里的例外?〃
〃皇上是。〃
〃皇上为什么是?〃
〃皇上在变法维新前已经做了二十四年皇帝,他不变法,他还是皇帝,并且在老太婆和满洲人面前,做皇帝做得更稳更神气。皇上变法,不是为他自己,是为国家。〃
〃皇上为变法冒了大险,他很可能因变法送了命。他如果死了,是道道地地的人君为社稷死、为国家死,是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