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汉艳史-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那些水贼怎么一眼就看出他们是有钱的主呢?
很简单,这是一起有阴谋有计划假借抢劫的谋杀。
这一切都是九江王英布所干的。
后来英布投靠刘邦时,据其招拱,是项羽令他假扮成水贼,在义帝过河时干掉他。他当时刚被项羽新封为王,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只好做出这等不仁不义的大逆之举。
项羽杀义帝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 当初确定西进入关中的人选时,他和汉王都要去,楚怀王却最终选定了刘邦,让他耿耿于怀。
二、 进入关中后,汉王自愿退出,咸阳让他,义帝却固执的坚持应该如约而行。谁先入关中谁就先为关中王。摆明和他做对。
三、给他一条生路,让他去郴县体验原始生态的生活,他却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一幅很不心甘情愿的样子。既然给你生路你不要,那就只有一条和生路相反的路——死路了。(其实是怕夜长梦多)
后来,项羽指使英布暗杀义帝的事后被世人知道后,项羽的罪名又多了一条。
再次: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封了张耳为常山王,怎么陈余没有封王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张耳和陈余当年是忘年交,自出道一来一直是形影不离,虽然后来两人因为巨鹿解围的事反目成仇。
但陈余在巨鹿之战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有苦劳,他成功牵制了秦军,后又写出绝世佳信劝降章邯。最终使得章邯缴械投降项羽的革命大军。
现在张耳得到了分封,陈余却没有分封,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原来很简单,英雄大会时他没有去参加。
项羽分封时,天下英雄为了使自己能封个好地方,能多封点土地,还得甩一些手段才行。
就象现在我们想弄个一官半职什么的,大多亲自出马,找朋友找关系,然后再送礼送RMB,然后不出意外的话就OK了。
那时候的分封也一样,张耳的很多朋友就在项羽面前为他说话,给项羽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再加上得到了不少好处费,封张耳为常山王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而陈余为人忠厚,再加上阅历也浅,哪里知道搞官场上这一套,再加上他没有亲自去参英雄大会,自然就被日理万机的项羽“忽略”了。
事后,虽然后来有人提醒项羽,说封了张耳不封陈余有些不妥,但项羽只直说了句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得了”便算给这样事做了个圆满的解决。
人家都有封有号,唯他只有三个县,这算哪门子王嘛。陈余怒的有发飙的冲动。
只是他当时实力太弱,敢怒不敢扯旗反项羽而已。
暂时不敢反,但并不代表不想反,这里已经留下了一个不安份的因素存大了。
再再次:燕王韩广。
韩广被封为辽东王,却怎么也不肯去辽东。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燕地,他怎么舍得离开燕地呢。
项羽在分封时,肯定忘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国土家园有特别的依恋之情。
不去,那就是违令,这惹恼了项羽同时,也惹恼了臧荼。
臧荼本为燕大将,但从楚破赵有功,后又追随项羽征战立下功劳,被项羽封为燕王。
韩广不往辽东,我这个燕王做什么用。
这时他见项羽似乎也对韩广不满,于是,乘一个夜黑风月的晚上,他率军偷袭了韩广,韩广哪里料到自己人会下自己的毒手,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已成了刀下鬼。
火并了韩广,项羽居然对臧荼赞赏有加,除了已封的燕王外,还加封为辽东王。
项羽这种纵容很快就得到了其它诸侯的俲尢。
后面就引出了,齐国三王火并并且反项羽的事来。因为事关重大,而第一主角刘邦同志又在去汉中的路上满嘴唠骚。
鉴于人家毕竟是第一主,前面几章的风头都被项羽抢去了,下面还是给他留点篇幅吧。
刚说到刘邦,这不,你听,他正在吟诗呢!而且他的声音很大,几乎是在用五音不全的嘶哑嗓子在唱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三章:火烧栈道
十三、隐忍的汉王刘邦
(1) 暂时的分别只是为了将来更长久的相聚
刘邦虽然被赶到巴、蜀一代,但项羽心时还是不踏实。
他把目光停留在刘邦的第一谋臣张良身上。
刘邦之所以能先他一个月到达关中,就是因为张良为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高级战述。从而以不战屈人之兵迅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般拿下秦朝老巢咸阳。
再加上项羽已听闻张良是当年用兵用计如神的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传人,心里更是惶惶不已。
怎样除掉张良,成了项羽心头一块病。
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人。
那就是韩王。
张良是韩国的人,只有利用韩王来对他进行施压了。
因此,当其它诸侯纷纷上任就职去了,唯有韩王是个例外。
项羽把韩王留在自己的身边,表意上好酒好菜招待,并美其名曰:“促膝而谈,朝夕与共”,实际上是把他当人质“绑架”起来了。
项羽“绑架”韩王除了因为张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一路西行向关中进军时,韩王并没有象其它诸侯一样追随他入关。
说白了就是当时韩王头脑不开窃,表面工夫不到位,没有象其它诸侯一样讨得项羽的欢心。
虽然事后韩王苦苦解释说他手下兵力有限,即使追随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项羽可不管,我要的就是那种气势,我要的就是那种气魄,我要的就是天下诸侯唯我是尊的风光场面。
你韩王代表一个大集团,哪怕就只剩下你一个光杆司令也要来捧场。
当然,这个原因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并不是最关键的。项羽“绑架”韩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张良。
绑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被绑的人只要还能说话,肯定会对绑架者百般求饶。
韩王当时也不例外:“只要你能放过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恩,项羽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对韩王说,他不想要他的银子和RMB,也不想收回已经封给他的王位。
“你必须召回张良。”项羽说出了他的条件。
韩王已经没得选择了,换句话说,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他二话不说,马上给张良写了一封信,当然,信中他不敢明说自己被项王“绑架”了。而是很深情很委婉的说他想把自己的韩国建设的更繁荣强大,要他马上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尽一个臣民应尽的力量和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张良本来一直就希望自己的故国韩国能兴旺发达起来,此时见韩王召唤自己,哪里能不答应。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眼下刘邦被赶往交通闭塞的巴蜀地带,以目前的形势,只能委身于那里韬光养晦,恃机再东山再起。
而他留在韩国,正好可以知晓外面的消息,这样既可以帮韩王做点事,又可以暗中帮助刘邦,可谓一举两得。
身在韩营心在汉。张良当时想,他以后的生活可能就要这样过了。
听说张良要走,刘邦一把眼屎一把泪的直流,那架式比死了老娘还悲伤。
张良不断劝慰,说今日的分别只是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
两人都依依不舍,大有生死情侣被活生生折散之痛彻心扉。
就这样,张良送了刘邦一程又一程,直到褒中还没有停下来之意。
这让刘邦很感动,以至于后来他到了汉中,常常这样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张良送我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然,张良这么执着送刘邦,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火烧栈道。
当张良告诉刘邦他的这个计划时,刘邦原本阴沉的脸上这才稍稍舒展开来。随后,他送了一个锦囊给刘邦,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一天才能打开。
目送刘邦走远后,张良叫人放火烧了刘邦身后的栈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给项羽看,表示自绝回路,并无东归之心。
这和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式。
从事后来看,张良毕竟是张良,他的计谋果然高明,很好的麻痹了项羽,使他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转移到其它人身上去了。
火烧栈道,这给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刘邦之所以能夺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
难怪连刘邦后来又这样感叹: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张良也。(晕,刘邦最近老是爱感叹嘛)
等张良烧光所有的栈道后,才到阳翟去等韩王的归来。哪知他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韩王的噩讯。
原来项羽在得知张良送汉王送到褒中去了,以为他不打算回来了。
按照“绑票”的国际贯例,到了期限还没达到绑匪的条件就会撕票了。项王一脸怨怒地看着可怜巴巴的韩王,对不住了,韩王同志,撕票的时候到了。
从此,张良只好领着一些韩国的散兵游勇自力更生,过起了飘浮不定的流浪生活。
第十三章:萧何月夜追韩信
(2)萧何月夜追韩信
萧何月夜追韩信这个故事很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小的时候倚在外婆的怀里,那同样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就听外公讲过这个故事,我那时候听的津津有味,小小的心灵第一次被外公的正义凛然的故事所吸引。
萧何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当年刘邦还是整天无所适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推荐为泗水亭的亭长),后来又根据形式判断追随他参加了革命(斩白蛇起义)。
一个小小的乡级干部(亭长)后面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很多的县级干部(县衙门官吏),这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你不必去理解,你只要奈心看其后面的发展就是。
从一个小混混的流氓到小小的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然后因势单力孤寄人篱下(项梁),再西征入关,最后成为一个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
刘邦用自己的实力证明,随追他的人没错。
一个人被发迹后再去追随,和这个人还没有发迹前就能看出他巨有不凡的气质和潜力然后才去追随,这是有很大差别的。
正是因为萧何的慧眼与众不同,他入了关后,地位和身份也与众不同。
他成了丞相,汉中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中大丞相。
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正官吏都是由他来委派。
投之以梨报之以桃,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刘邦在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锦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他的眼光就是不同啊,太高瞻远瞩了,似乎料定自己以后就是当丞相的料。
此时,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薄籍发挥作用了,引章摘句参照旧法,他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插手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到了汉中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开始逃离。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在这穷乡僻壤异地它乡的孤独和寂寞。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好,连MM也是故乡美。
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刘邦这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马就要打回去。但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夜军队,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象瘟疫一样传遍开来。夜里常常能听到士兵们凄凉的思乡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经过他的窗前都要忍不住回头望一望。”
思父母,思朋友,思情人,种种思恋之情挥之不去。
面对士兵们的成群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
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提练金子的沙石)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逃的是士兵,刘邦心里虽然多少有点急,但还是能够理解士兵们的心情,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嘛。但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对于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象割了块心头的肉般难受。
而如果告诉刘邦他最为信任最为器重最为尊敬的萧丞相逃了,只怕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受吧。
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几乎为。我们按常理来推算,以当时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逃离的。
但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发生了。
一天早上,刘邦刚刚从美人的温柔怀抱里挣扎出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的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睁的比铜锣还要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他……他会不会……”卫士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快派人去找。”刘邦说完这句话,身子一软,便瘫倒在地。
如果连萧丞相也逃了,那他就真的完了,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已经告诉刘邦:没戏。
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依然告诉刘邦:还是没戏。
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三天黄昏到了,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眼看又要没戏了,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
这时丞相出现了,他不但来了,还带了一个人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这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
史书记载明明萧何是一大清早(或许天还没亮)就知道了韩信逃离的事,大惊之下,连刘邦也来不及通报就去追了。至于为什么历史典故上记载说是“月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萧何追了两天后在一颗大枣树下发现了韩信,在得到萧何“回去再不重用你悉听尊便”时,韩信这才跟他回去了,这一来一去整整三天三夜来看,肯定经过了几个“月夜”了,取名“月夜追韩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我们从后面看到韩信在日后的楚汉争霸中,确实起到了用兵如神扭转乾坤的作用,就不得不对萧何竖起大姆指,他的眼光没错,韩信确实是他值得去追的人。
这里我们不防来看看萧何的成长之路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章:胯下之辱成就了英雄
(3)胯下之辱成就了英雄
应该说韩信的童年是快乐的,他父亲是一个熟懂兵法军法剑法的“三法大师。”
三岁那年,韩信显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来,开始喜读兵忆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是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
九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倒塌了一半。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孤儿寡母撒手而去。
韩父仗义勇为慷慨大方,把家里原本殷厚的家底几乎都损给了“红十字会”,救济那些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家道遂渐呈衰落之势。
但韩父还是乐此不彼。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是不折不扣的活雷锋了。
都说好人有好报,然而,善事做尽的韩父却并没有得到好报。
英年早逝,给韩信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十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完全倒塌了,他的母亲也在丧夫之痛中弃他而去了。
父母的死,对韩信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
从此,只有十岁的韩信成了孤儿。从此,只有十岁的韩信无依无靠。
无奈之下,他带了一把家传的宝剑(家里的唯一值钱的财产),开始了流浪生活。
那个时候韩信每天只说一个字,那就是:“饿!”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大为头疼的难题。
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的奄奄一息,他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
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就会感觉到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然后他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