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明月-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夏应声领着两名同学钻入茶寮,不一会,他们扶出一个面色苍白的、眼神呆滞的女童。此时,地面已清理干净,除了一地鲜血,没有一个人。

赵兴望着一眼身后的客商,这时,孩子们已在屋后动手杀戮,匪徒们的惨叫声让客商胆战心惊,生恐惹怒了这群杀神。

赵兴的眼神慢慢从他们胆怯的面容上扫过,心里叹了口气:“没一个敢担当的。”

学生从伙房里翻出属于小女孩的行李,赵兴让人找了两辆鸡公车,一辆承载小女孩与她父母的物品,一辆装上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头也不回的继续向前走。身后,商人们忙着分割那些货物,他们没有悲哀,只有意外所得的欣喜。

如果不是赵兴,也许他们也是被害者,他们的货物也会堆到后面的院子里,尸体会被埋入院里……但现在,他们唯有欣喜。

人性多么可怕……

哦,宋人也不是完全没人性的——赵兴才走了不远,又听到身后传来车子的辘辘声,这时赵兴还没有感慨完,他回头一看,发现了那群不愿参与分赃的商人。

从追随人的情况看,三支商队已完全打乱了,每支商队里都有不愿分赃的人,这些人总数超过了原先商队人数的三分之一——焦触父子也在队伍里。

看来,确实不能用现代观念衡量宋人,这个时代,竟然有这么多不贪财者,出乎赵兴预料。不过,既然这些商人跟上来了,赵兴也不为己甚,他放慢了脚步,以便商人能跟上队伍。

孩子们现在的行进队列类似美军的散兵前进队列,他们分成两排,松散的走在路边,两辆鸡公车走在小路中间,赵兴压在整个队后。不过,孩子们现在已没心思警戒了,他们不时的跟身前身后聊着自己的收获。

走出一条山沟,清水镇就在眼前,赵兴挥手让整个队伍停止,推着缴获物的程爽被孩子们换下,他急切地从鸡公车上抓了一柄朴刀,神神秘秘的跑到赵兴跟前,抽出半截刀刃向赵兴炫耀:“老师,我找见一个好东西,你看,这刀上还有雪花纹,死沉死沉的,是不是口宝刀。”

这口刀式样很怪,它不是中原流行的款式,微弯的弧度,窄窄的刀身。刃上经过反复跌打,呈现出一种黑色的云纹……

这种刀现代叫“大马士革刀”,宋人把它叫做“镔铁雪花刀”。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卖的就是这种自印度,或者阿拉伯传入的锋利宝刀。而武松自十字坡得到的两口戒刀,也是“镔铁雪花刀”。

中国“镔铁雪花刀”的数量在南宋末期达到了鼎盛,蒙古人西征回来后,拿着这种从阿拉伯世界缴获的战利品与南宋军队战斗,宋史中记载,这种刀能连续砍断数柄宋军制式朴刀,自身却没有损坏。宋人甚至无法对这刀进行技术超越。

“好刀啊——镔铁雪花刀,能值三万贯”,赵兴温赞美道:“嗯……有这个刀的人身份不简单,他的包裹你拿了吗?翻翻包裹,看看这是什么人?”

程爽的父亲是一位上门女婿,在宋代,赘婿的身份很低,甚至无法拥有自己的名字。但赘婿的儿子因为继承家业,在家中确是“户主”,母亲父亲都要依附他而居。

然而,在这种习俗下长大的程爽,并没有养成歧视生父的恶习,在家中,他经常跟父亲坐在火盆边像朋友似的聊天——这种情况下,他反比同龄孩子显得阅历丰富、心眼灵活,别的孩子都忙着取绸缎,搜财物,他却看中一些遇难行商的随身物品。

※※※

其实,这时代交通不便,大多数遇难行商可能要归结到失踪人口中,人间永无消息。而拿了对方的随身物品,根据这些随身物品找出线索,给对方家中送个信,这是中国自战国时代留下的民间乡俗。用对方留下的货物支付送信费用,也属于这种乡俗的一部分。与之对应的是:拿的东西越多,道义上承担的责任越重。

赵兴刚才用现代人的观念臧否客商,是犯了主观错误——实际上,现在跟在他后面的才是一群冷漠人……但这些乡俗他并不了解。而且他现在还没反应过来,程爽拿这柄宝刀过来,实际上是想送给从头到尾一物不取的他,以此显示他也是“义举”的责任人。

“三万贯,拿着这种宝刀随意乱跑……”程爽吃惊的舌头都缩不回来,他赶快走到鸡公车上,翻检那人的行李。

过了一会,他反身走回来,拿了一份官碟:“老师,这是个武官,官碟上说,他是兴化军旗头(军队中选拔壮勇者执旗,作战时麾众当先的人)……”

赵兴没有看那份官碟,他望着程爽,平静的说:“可怜,一名勇士……孩子,这刀你拿不走了,一名普通旗头用不起这种刀,你最好连刀带包裹送回兴化军中……奇怪,能用得起这种刀的人,怎么孤身一人走路,没有侍卫吗。”

由于信息掌握的不全面,赵兴无法作出合理的推理。他只觉得奇怪,为保险起见,最好将他的随身物品送到兴化军中,由军方负责送回他遇难的消息。

程爽对此丝毫没有勉强的意思,赵兴说完,他赶快奔回独轮车边,把包裹整理好,将宝刀重新包了起来。

看到程爽的表现,赵兴不禁赞赏的点点头——为人不贪心,知道自己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这就叫“识大体,知进退”,这样的人,无论在官场商场,都能稳步发展。

“好吧,休息够了,我们一口气感到镇上,打尖过后立刻赶路……别等后面的商人赶上”,赵兴呵斥道。孩子们应声相应,独轮车推动了。

突然间,那个一直痴痴迷迷的小女孩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遭受巨大惊恐的她,脱离了险境这么久,这时平静下来,才感到悲哀。

后续的商人都怜悯的看着这个小女孩,程夏一副大哥哥的模样上前安慰她,并询问她父母的情况。等这个小女孩哭累了,才抽抽涕涕的说明了前后经过。

小女孩是妾生的,商人父亲在异地经商,娶了歌女出身的母亲。这次他结束生意准备回乡安居,路途经过那个茶寮,四名仆人与其父母被蒙汗药放倒,就在她面前被匪徒杀害。仅由于她年幼幸存。当时,那些匪徒曾当着她的面商议,要把她卖入妓寨……

小女孩家在福州,现在她只剩孤身一人,前路遥遥……

程夏尽力安抚,那个小女孩哭累了,也慢慢止住了哭声。

队伍重新上路时,赵兴看着那女孩的背影轻声叹息,程夏听到叹息,凑近赵兴身边,低声问:“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叹息?”

“小娘生的孩子,又从来没有回过家,家中的兄弟姐妹能不能认她……就算认了又怎样,她最熟悉的是父母,现在父母过世,周围是一群陌生的亲戚,其中还牵扯家产争夺?谁会照顾她?谁又来保护她?……那群‘好汉’害人不浅啊!”

程夏脸色难看,他心酸的问:“老师,总会有办法的?这……”

“只有一个办法……”,赵兴扫了一眼程夏,他立刻紧紧闭上嘴,任程夏怎么打听,都不愿再谈论这个话题,只淡淡吩咐:“不要停留,穿镇而过,直奔邵武。”

由于抢劫了匪徒的随身物品,赵姓他们无需在清水镇补给,他们穿镇而过,后面跟的客商也担心屠杀事件泄露,替自己惹上麻烦,他们紧紧尾随,不敢稍作停留。

穿过清水镇,路况更加险恶,即使走在通衢大道上,也不时有劫匪过来骚扰。赵兴走了几步,想起小女孩的悲惨经历,心中陡然猛恶起来,他怒吼一声:“拿弓来。”

程夏应声打开布囊,露出了赵兴特制的大弓。

宋制的弓一般有一米二高,赵兴这张弓足足有一米六,连箭都是加长的。这张弓一露出来,路边的匪徒止住了脚步,他们面带惊愕看着赵兴,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

其实,盗匪们离队伍并不远,也就是百米左右。这么近的距离,眉毛胡子都可以看清,但普通弓箭对他们却没有伤害力。这些盗匪——不,“类梁山好汉”一路尾随,就是打算等日落时分,到僻静处动手,但他们没想到“羔羊”竟敢反抗。

程夏递过一把箭,赵兴右手取过一只搭在弓上,左手将其余的箭攥住,同时握住弓臂,右手拉开弓弦,嗖地一声,将第一支箭仰射出去,群寇顿时色变。

这支箭没射上任何人,但它远远地掠过群寇头顶,飞入路边树丛……这还没完,赵兴握箭杆的手在动,几根手指一拨拉,其中一根箭已成水平状态,松回去的弓弦抵在箭羽上,才停止颤动,赵兴的右手又拉开弓弦,快速将这支箭射出。

蹦蹦蹦,连续三支箭掠过群寇头顶,这时,赵兴左手还扣着两支箭,弓弦上搭着一支,他冷冷望着群寇,停下了动作。

这一连串动作快如闪电,等群寇反应过来,射击已结束了,这时群寇的惊呼才出来:“阿也——连珠箭!”

轰地一声,盗匪炸了窝,除了赵兴弓箭所指的那个盗匪,其余人四散而逃。

赵兴箭尖所指的那位盗匪不是不想逃,是不敢。赵兴快如闪电般的三箭吓得他腿脚发软。传说中,一般具有连珠箭技艺的人都能百步穿杨,所以那盗匪不敢背对赵兴而逃,他只能慢慢向两边摊开双手,保持固定状态。

杀?还是不杀?这是个问题。

第一十一章 惹下滔天大祸

其实赵兴不是不想射伤盗匪,以威慑其余人。

遗憾的是,弓箭这东西准头本来就差,还需要不间断的练习,才能准确判断风速、角度、箭杆均匀度等,对射击的影响。赵兴最近摸弓摸得少了,所以他第一箭就射飞了。

要是别人,遇到这么丢人的事,早自己找地方躲起来了,可赵兴比这都丢人的事都经过了,所以他神色不动地把其余箭射了出去,那副胸有成竹的神态,令人不敢试探。

其实,赵兴也不是极为精通连珠箭手法,他是从一幅照片上看到一名达斡尔老人,抓弓臂的手攥着几支箭,迎着朝阳,摆拍射箭。由于他不清楚冷兵器的用法,所以把那幅照片上的姿势当作正宗,没想到这恰好是连珠箭的正宗手法。

也就是说:连珠箭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技术,仅仅是个简单的手法而已。知道抓箭的窍门,也就会了“连珠箭”……可就是这个窍门,在古代的信息传播效率下,能了解的只有罕见的“个位”数。

既然无法射准,赵兴就停止了射击,但他那淡然的神态却唬住了群寇,箭尖下那名小盗已经哆嗦起来,赵兴停了一会,觉得恶气出尽,便低喝一声:“放下武器,滚!”

盗匪豕突而去。孩子们恶意地将弓上的箭射在盗匪左右,纠正对方逃跑路线,这些猎户出身的学生,他们射击的精准度远不是赵兴可比。这倒让商队的人对赵兴愈发高深莫测起来。

“连珠箭啊”,他们在赵兴身后低低议论:“听说,秦凤路老钟经略也会连珠箭……古时候,养由基百步穿杨,那不过三连珠。看了没有,人手头还抓着三支,这说明什么——六连珠?……为什么不射,傻啊,没听说么——‘自出山洞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今儿可是开眼了……”

开眼?!转过一个山脚,商人们发现,他们“开眼”的东西更多:不远处的路边,一个小山坡下,100余身穿杂色服装的汉子,正围困着坡顶的40余人。之所以说他们服色很杂,是因为北宋时代穿衣的颜色是有讲究的——有官者服皂袍,无官者白袍,庶人布袍,紫色仅施于朝服,或者军服。倒是坡顶上那群人,都穿着整齐的皂袍。

坡下人当中,为首者骑一匹矮马,他身边两人骑得不知是驴是骡,刚才逃回来的盗匪正手指着赵兴的来路向骑马人诉说,神态焦急。骑驴骑骡的人则费力而专注地指挥佯攻坡顶,对赵兴近距离突然出现,他们还未及察觉。

“我明白了”,赵兴止住脚步,看着山脚下那群人嘿嘿笑了:“刚才我们遇到的是拦路匪——匪徒主力在这里围攻商队,为了防止别人救援,他们派人手在路两头拦截援兵。孩子们,准备……跑不成了,他们有马,弓箭急袭,瞄准了打!”

两组孩子突前,站在路左右,每组孩子当中,两名孩子手持木棍成蹲姿,站在前方,他们身后,一孩子持弓,毫不犹豫地射击起来。三名孩子成小三角阵型,三组孩子又组成大三角,据守在路中。程夏将独轮车推至身后,程爽不由分说从包裹里取出刚才的镔铁雪花刀,插在赵兴脚前,剩下的两个孩子则张弓搭箭,向远处的匪徒射击。

孩子们的出现令匪徒稍稍一愣,但他们接下来的暴雨式射击,立即让匪寇们相信了逃回者夸张的诉说——这么远的距离,原本弓箭射不到的,但眼前这群孩子箭射的又准又狠,眨眼之间,已放到了十数位同伴,如此说来,他们的老师更加箭术超群……或许可信。

骑马的匪首斜了这里一眼,他这时还没来得及下令应对赵兴,其余的匪徒不知该如何行动,遭受打击后便四散开来,坡顶上的人见状,犹豫着是否要冲下,那匪首一声呐喊,止住了混乱。

“乌嶆山好汉在此办事,过路英雄莫扰,且自安置,咱家这里声诺(行礼)了”,那匪首呼喊道。

“你也算好汉”赵兴冷冷地笑着:“不就一劫匪嘛,也敢称好汉!”

程爽一边递上几根箭,一边将其余的插在地上,赵兴拉开了长弓,冲人多处放出了一支箭。一箭示威,这一箭恰好将一名匪人射飞。

这一箭多少给了赵兴一点信心,他搭上第二支箭,估量了一下风速,把箭射向那名匪首。这次他使用连珠箭术法,连续射出三箭。

那名匪首才喊完话,赵兴的第一箭射出,他刚准备召集同伙,重新组织进攻,没喊几句话,赵兴的第二支箭到了。

看来,丛林求生的技巧赵兴还没全忘,这一箭射的很准,射的很急,匪首没想到弓箭也能射这么猛,大惊之下,飞刀砍飞了第一支箭,同时身体横移一米左右。

射箭这玩意,第一支箭射出后,如果是急速射箭,其余的箭也大致顺着一条箭道飞行,散布点大约也就在一米的范围内,那匪首不移开身体,赵兴这支箭就射飞了,他这一躲,无巧不巧,那支箭恰好钻入他的腋下——嗷的一声,箭上巨大的冲力将他射离马匹,落在地上时,箭杆已经半截穿出身体。

“侥幸侥幸……”,赵兴心中暗自得意。

炸了窝了,匪首身边两名骑驴骑马的人赶紧催着坐骑逃开,一个人较不幸,恰好被接着的箭射到,这让幸存的那个匪人吓破了胆,他在坐骑上扭来扭去,躲避臆想中的箭,坐骑承受不住他的乱晃,失蹄跌倒。

这时,坡上的人终于做出决定,他们呐喊的冲下山坡,匪人已经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四散逃离。

这阵急速射击已耗尽了孩子们最后的体力,看到坡顶上人冲下来了,他们已无力追击,只是继续待在原地喘息。等坡顶上的人打扫了战场,过来一名厢兵邀请赵兴相见:“兴化军判官周涛周大人在此,有请壮士相见。”

※※※

兴化军,莫不是那位镔铁雪花刀主人所在的军队,赵兴看了一眼孩子,以眼色示意,自己从地上拔起那柄雪花刀,向坡顶走去。

判官是个文人,按宋代的军事,军中判官相当于监军的角色。可一名判官带队来这里干什么,盗匪袭击客商还可以说的过去,袭击朝廷官员那可就是谋反大罪了,所以赵兴压根不信对方的身份。

瞧这群厢兵的打扮,也不像是正常的军士。宋朝自称火德,军服是一身紫衫,头顶一顶范阳帽——就是大帽檐的毡帽,形状类似现在的草帽。这群军汉穿着衙役的皂袍,头顶只是用头帕包裹,显得不伦不类,赵兴望向他们的目光充满了警惕。

身穿皂袍的周涛先是打量了一下赵兴的秀才白袍,见到赵兴行礼时不亢不卑,他将目光落到对方手上的那柄刀上。

“这是孙华的刀,我认得,那个逃奴今在何方?”周涛冷冷的问。

赵兴慢慢的抽刀出鞘,回答也很冷淡:“此刀是我从匪徒手里抢夺,孙华是谁,在下并不知道。”

说罢,他双手托刀,做了个献刀的姿势,手却握着刀柄不放,刀刃指着周涛,喝问:“天色入暮,荒郊野外的,尊上何以证明自己是兴化军判官?据在下所知,此路匪患虽然猖獗,但袭击朝廷命官的事情甚少。阁下是谁?”

周涛脸子一沉,刚要喝斥,一名手下轻轻拽了他的衣襟。周涛向山坡下一看,惊出一身汗来。

赵兴上山时,曾经给学生们使过眼色,这群孩子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看到赵兴在山坡上拔刀,他们手已按在弓弦上,搭箭瞄准坡顶。那些厢丁已在孩子们的驱赶下,压制到坡地。

“咳咳”,周涛干咳几声:“本官是来邵武军公干的,孙华那厮且不提了,都管看上了他这柄刀,没想到他竟然带刀潜逃……现在刀即到了你手里,我就不追究了。如今天色已晚,你我各自散去吧。”

赵兴举着刀沉默不语,周涛见赵兴不为所动,他马上换上笑脸:“得壮士相救,便送壮士一辆车吧,让你的人去坡后推一辆车,你我就此别过,从此天南地北,各不相认。”

坡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