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法兰西印象-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由法文“上帝”(Dieu)和“金子”(Or)组成名字的男人,为使战后的法国和世界上的女人们穿得更漂亮,他将其才华和爱心终生献给天下所有的女人,他就是迪奥。半个世纪来,这个名字一直是华丽与高雅时装的代名词,而以其名字命名的品牌(Christian Dior),简称CD,则象征着法国时装文化的最高精神。
在巴黎时装界,除了上帝和金子,还有“麻雀变凤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1910年,从孤儿院里走出来的加布瑞拉·夏奈尔在巴黎坎朋(ben)大街开设了一家帽饰店,并由此凭借她敏锐的时尚感觉,开创了女性帽饰的革命。打那以后,一个“COCO”(夏奈尔的名字)改变了整个法国时装界,其言行举止,包括其短发、说话的腔调、茶色的肤色都成为巴黎最新的时尚。
12岁从意大利移民法国的尼娜·里奇(Nina Ricci),因鞋匠父亲不幸早逝,不得不到裁缝铺做学徒,以此谋生。凭着先天禀赋和对服装的热爱与执着,尼娜18岁开始主持设计室工作,22岁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服装界的著名设计师。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从事珠宝工作的丈夫路易斯·里奇(Luois Ricci)突然去世,使其只能与惟一的儿子相依为命。但丧夫之痛并没有摧垮坚强的尼娜,她决定自立门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时装公司。从此,讲求质料上乘、手工精巧、线条娇柔动人的尼娜·里奇品牌领导着 “潮流风格”的精髓,引来艳羡目光,被追随他的人们称为“皇后”。
本人无论对世界时装,还是时装世界均了解甚少,总觉得这是个神秘和封闭的世界,打开这个世界的惟一钥匙是金钱。我认识一对意大利夫妇,男的叫维克多,女的叫劳拉,他们在美国有一个大品牌箱包专卖店,后来卖给古奇,挣了几个亿美元。他们在纽约、伦敦、巴黎都有豪宅。他们在巴黎波埃诗大街拥有的别墅和我们大使馆一样气派。同他们的接触使我发现,时装界竞争激烈超出想像,他们年纪不大被迫退出江湖并非是古奇的高价收购,而是迫不得已。他们把希望全放在儿子身上,而天赋极高的儿子不负众望,设计的几款坤包很受欢迎,各种专业杂志对其好评如潮。有一次去做客,发现他们家里倩女成群,她们都是坐飞机从北欧、意大利、美国专门来巴黎选购他儿子加佩耶勒设计的坤包的。在我看来,这些包真谈不上好看与否,但样子很特别,且价格不菲,一件要卖到几百甚至上千欧元。
的确,同其他行业一样,法国时装行业也面临冲击。除了经济不景气大环境外,我以为有以下问题:
(1) 缺少创意。由于创新成本高,抄袭成为捷径。一个新款出来,你抄我抄,一条女服街,所有橱窗一个样子;
(2) 不应该的廉价政策。为了抢生意,店主以廉价招徕,从而设计和质量上偷工减料。客人上过一次当,不会再回头,廉价货把客人赶走;
(3) 外国货入侵。从意大利针织大王贝内通(Benetton)开始,到美国的盖普(Gap)和西班牙的查拉(Zara)和芒戈(Mango),还有瑞典的H&M,这些外国专卖店专门面对青年人,且价格十分平民化,如,近千欧元的晚礼服在盖普只卖70—80欧元。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独特的法兰西精品文化(5)
法国时装业困难重重,但是否就此前景暗淡?我想,谁都不能下此结论。但我目睹2002年1月22日晚,圣·罗兰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最后一场时装表演时,我的确为法国的时装业捏一把汗。是晚,2000名嘉宾在现场观看了这场堪称“一代绝唱”的时装表演。300多世界名模依次上台,从圣·罗兰1958年的作品开始,展示其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时装的经典之作,大师的最后40多件设计也被介绍给观众。最后,在法国著名女演员卡特琳娜·德纳芙的歌声中,圣·罗兰走上舞台,向观众挥手作别。场外,上千群众自发地聚集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广场前的两个硕大的电子屏幕前,眼里含着泪花,观看大师最后的谢幕。就这样,被誉为“世界时装神话”和“20世纪最著名时装设计师之一”的伊夫·圣罗朗,在其65岁这一年,将法国时装界的困难、悔恨和希望统统留给了后人。他走得是如此突然,如此悲壮。一位法国友人对我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活埋”,将一位时装设计天才以极其粗暴的方式给断送了。我不由得想起圣·罗兰时装给女性世界带来的丰富想像,给法兰西民族带来的荣誉。也就是同一个圣·罗兰,在1998年法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闭幕式上,300多名世界顶尖模特身着圣·罗兰各个时期设计的时装缓缓走来,全世界两亿多观众通过电视机分享大师40年的辉煌与荣耀。
纵横流行舞台,呼风唤雨40年的圣·洛朗终于离开了时装界,但法国的高级时装界并非后继无人,使馆附近的时装街上的橱窗依然琳琅满目。巴黎是创造神话的地方,而我们又毕竟生活在人才辈出的时代,时装界也不例外。我相信,更多的圣·洛朗将会不久涌现在我们面前。
雅妆淡抹——法国人的香水文化
法国香水及化妆品业举世闻名,它和法国时装、法国葡萄酒并列为法国三大精品产业,是法国人的骄傲。
让当年玛琳·梦露*的香奈尔五号已成为法国香水的代名词。(2002年10月)
香水parfum这个词,从拉丁文par+fumum(通过烟而来)衍生而来,最早起源于埃及、罗马、希腊、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国。相传埃及人喜欢用香精和油膏沐浴。公元前1500年,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奥(Cleopatra)甚至用15种不同气味的香水和香油来洗澡。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带来了灿烂的东方文化,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加强,香水这种悦人悦己的产品,逐渐为欧洲人所接受和喜爱。
说到香水与法国,还有一个有关法国人个人卫生的故事。法国人原来不愿洗澡,他们认为多洗澡不好,甚至认为香皂有毒,宁愿一天换几套衣服,这样,法国人身上的气味就可想而知了,国王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在法国历史上都是有名的臭王。公元1533年,教皇的侄女凯萨琳娜·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s)嫁给法王亨利二世,除前面提到的意大利厨艺外,她还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香水文化,成为法国香水文化的始作俑者。其专职香水师还在巴黎开了第一家香水店,不仅开创了法国人洗澡用香水的一代新风,也使酷爱化妆品的法国人对此趋之若鹜。
传说后来的路易十四嗜香水成癖,被称之为“爱香水的皇帝”。他甚至号召臣民每天换涂不同的香水,命令宫廷香水师每天必须调制出一种他所喜欢的香水,否则就有上断头台的危险。路易十五时期,蓬巴杜夫人和杜巴莉夫人对香水的喜好不亚于对服装的兴致,宫内上下纷纷效仿,整个宫廷香气四溢,被称为“香水之宫”,整个巴黎也成了“香水之都”。
路易十六动用倾国之力将意大利的香水及香皂工业高手挖过来,为法国香水工业奠定了基础。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尤其喜欢一种以堇菜、蔷薇为主要原料的香水。法国朝野对香水的迷恋再次掀起香水沐浴的潮流,从而在巴黎出现了罗马时期之后不曾有过的奢华。当时香水更被认为具有缓解疲劳、松弛神经和治疗疾病之功效。人们在手帕上洒以香水,随身携带,令全身散发香气。
拿破仑虽然出身寒微,一旦黄袍加身,对往日法国皇帝的享乐生活十分向往,对推动法国大革命前奢侈的传统不遗余力,包括将波旁王朝的宫廷香水师收为己用。拿破仑是有名的洁癖,酷爱古龙水,其香水师曾根据17世纪古龙水配方为拿破仑定制古龙水,据说拿破仑一个月至少要用掉60瓶。即使征战期间,他一天有时还要用掉12公斤香水。当他被放逐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时,香水用光了便自创薄荷制造香水,称为Eau de toilette,成为日后的香水典范。法国的香水工业在拿破仑的鼎力支持下盛况空前,他鼓励当时的科学家投入对有机化学的研究,从而使法国的香水工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开始领先世界的潮流。
尽管我太太香水过敏,但在法工作多年,无论是接待代表团,还是为回国探亲赠礼之需,耳濡目染,我对香水还是有了点扫盲知识。法国朋友告诉我,依据所含香精浓度的大小,香水具有不同的名称,如“花露水”又称为“淡香水”(Eau de Toilette),“古龙水”(Eau de Cologne),也叫“化妆香水”(Eau de Parfum)和“浓香水”(Parfum)。古龙水的香精含量在3—5%之间,所用乙醇浓度在60—75%之间。花露水香精含量在5—12%之间,所用乙醇浓度在75—90%之间,比香水清淡,给人更清爽的印象,是适用于全身的理想香水。香水的香精浓度在12—18%间。香气比香精清淡,但较Eau de Toilette浓郁。浓香水的香精浓缩度最高,含量在18—25%左右,所用乙醇浓度在60—95%之间。香味浓郁、持久,可使金碧辉煌的巴黎旺多姆广场是法国精品的象征,在这里汇聚了CARTIER、 BOUCHERON、 GUERLAIN、BUCCELATI、CHAUMET、CHANEL、MAUBOUSSIN、VAN CLEEF & ARPELS等世界级精品商店。(2003年9月)余香飘扬四方。由于香精由少则数十种,多则数百种香料配制而成,因此,香精性香水最珍贵。
独特的法兰西精品文化(6)
法国香水的生产最初均使用天然原料,如花(玫瑰花、茉莉花)、水果(柠檬、柑橘),球类植物(晚香玉)等。由于天然原料造价较高,如600公斤的茉莉花只能提炼出1公斤的茉莉香精,因此,从20世纪初始,法国人开始采用合成的方式生产香水和化妆品。在法国,香水既是一种高级奢侈品,也是一种文化。香水调配师如同一位大厨,依据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要求创造一个个品牌。法国人根据香水中香精的浓度差异来区分香水的浓淡和档次高低,同样,他们把现有世界上8000多种香精原料的不同用量进行排列组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香型,让人如坠五里云雾。
事实上,对不同的香味进行门类划分是很难的,原因是香味极难度量。19世纪末,有香水师曾尝试着把各种香水分成18类,如像檀香类就包括了檀香木、香根和杉木,也有人试着用对应音阶的方法来给香水分门别类,认为香水的排列应该像音乐的音调一样完美,并富有自己的秩序。虽然这种方法最后并没有成功推广,但一些与音乐有关的香水术语却保留到现在,比如和音,再比如调性。
如同任何一门艺术,由于不同的香型和人们的不同癖好,香水还可分成不同的派别,如有自然派、真实派、印象派、表现派等。在18世纪以前,合成香料尚未出现,这一阶段的香水均属于自然派。其原料构成是纯天然的植物和动物提取物,其代表产品是1710年著名的“古龙水”(Eau de Cologne)。18世纪以后,合成香料出现。香水中多采用天然香料与合成香料进行调香,其香气强调与天然香气接近,以赋予香水天然而成的真实感。这一派别的代表产品为1902年法国的Roger & Gallet公司生产的“Vera Violette”香水,它是由合成紫罗兰酮调配而成。印象派则以自己对现实中的某种印象为主题而创拟出的香气,其创意是主创人对当时、当地某种自然香气的复制,它蕴涵了许多主观的因素,如“我家的香豌豆”香气指的是我家当时(气候、温度情况下)的香豌豆的香气,又如“五月初的香水”表示的是5月初的紫丁香鲜花香气。最后要说的是表现派。一战后,调香师更强调香水的香气主题及感*彩,不但从大自然中得到广泛的香气题材,而且从实际印象出发充分发挥想像力,表现事物、记忆、感情。如“夏奈尔五号”(1921年),“惊奇”(Shocking,1935年),“我的印记”(Ma Griffe,1944年)。从最近几年市场情况看,“表现派”和“真实派”在相互融合,打开香水瓶人们宛如在花丛中散步,香气极为优雅、接近天然花香,给人一种无限遐想,香气十分自然。
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名牌香水总是与名牌时装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来我发现,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时装设计师们发现,在时装上撒些香水有助于时装表演和销售。同样,对品牌的认同,使那些酷爱时装的绅士淑女们在选购自己认定的品牌时认购同一品牌的香水。最早承做时装和销售香水的是布瓦雷公司,随后又有夏奈尔公司。1925年,“夏奈尔5号”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视为法国香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加入乙醛的香水。这款经典香水飘散着清爽淡雅的芬芳,体现出新时代女性的自立和理性精神,使身穿职业装的妇女庄重而迷人。尼娜·里奇的香水比翼双飞(LAir du Temps)仿佛送给人一束晨露中摘取的鲜花。迪奥在推出了他的服装惊世之作“新风貌”(New Look),同时推出他的香水迪奥小姐(Miss Dior),芬芳温馨的香水使战后的女性更加漂亮。此外,精品箱包艾尔媚(Hermès)的小马车(Caleche)和精品男装兰文(Lanvin)的艾佩芝(Arpege)等招牌香水,高雅别致,也一直受到香水界的好评。但香水毕竟是文化,需要了解消费者审美观的同时,也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我记得伊夫·圣罗兰(YSL)公司有一款香水的名字叫“鸦片”(Opium),它散发出诱人的东方之香,加上其惊世骇俗的名称,在法市场销售很好。遗憾的是,这款香水因文化原因,在中国市场惨遭失败。原因很简单,将此香水名字不假思索地译成“鸦片”在中国市场销售,对一个饱受鸦片之害的民族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在许多人大、政协委员的提议下,当时的商业部取消了对该香水中国市场的销售许可。这也是我在法国巴黎高商给法国同学讲中法文化比较的一个案例。如果当时将此香水译名调整一下,或者进行音译,情形就会大不一样了。法国还有一个叫“毒药”(Poison)的香水,如果将名字直译引入中国,恐怕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因此,无论是“鸦片”,还是“毒药”,在取名字吸引客户的同时,也要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实际上,将香水与时装融为一体的并不是法国时装设计师的专利。美国的服装名师拉尔夫·劳伦(Rauph Lauren)的马球(Polo)从包装到富有男性魅力的芳香,都让人感到强健的活力。美国服装名师卡尔文·克莱恩(Calvin Klein)推出香水三部曲: 迷惑(Obsession)、永恒(Eternity)及逃逸(Escape),就像是在用芬芳的香水陈述其对人生的看法,一种从沉迷走向大彻大悟的老庄哲学。
香水的确是一种神奇的感觉,主观的因素很大,见智见仁。一位好的香水调剂师就如同一位优秀的厨师,可以用同样的原料,配制出不同的香水。而香水师好坏的关键是其嗅觉功能,因此,一位好香水师的鼻子“价值连城”,保险费高得不可思议。同样,对香水的认可也与人的主观嗜好分不开。由于香水是非常个性化的消费品,每个法国人都有一些自己喜爱的品牌。选用香水的场合、对象、季节、时辰、服饰、个人年龄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参数。要做到个人他人相宜、场合时辰相宜、浓淡相宜,并非容易事。因此,在法国选用香水也是对选用者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测定。奥黛丽·赫本非纪梵希的服饰不穿,非纪梵希香水不用。赫本最喜欢的纪梵希香水叫“禁忌”。当然,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玛琳·梦露娇滴滴的名言,“Nothing but the Chanel Number 5”,只有那几滴夏奈尔五号,才能让她*,进入梦乡。
。 想看书来
独特的法兰西精品文化(7)
的确,香水的美是主观的美,但雅妆淡抹,只要你稍稍撒上一丁点法国香水,在你一天心旷神怡的时候,多少人因为这点芬芳而同你一样,心中装有那蓝蓝的天,绿绿的树,甜蜜地品味着生活的分分秒秒。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众口难调——法国人的奶酪文化(1)
有人说,当戴高乐在伦敦率领自由法国抵抗战士开始艰苦的反法西斯战争时,丘吉尔鼓励戴高乐,一个拥有300多种奶酪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当1968年巴黎爆发“五月风暴”时,也是戴高乐本人曾感慨过,一个有300多种奶酪的国家不可治理的。
刚到法国的读者朋友经常会被法国奶酪种类之丰富和法国人吃奶酪量之多感到十分惊讶。据统计,光是经过法国官方认定的奶酪种类就有345种,也就是说,在法国,从元月1日到大年30,每天都可以吃到不一样的奶酪。法国不仅是欧洲第一大奶酪生产国,每年生产亿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