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法兰西印象-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时无力支付门票的观众公演一场音乐会及巴黎大区音乐节、勃艮第夏季音乐节、斯特拉斯堡音乐节等60多个音乐节日。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2)
说到巴士底歌剧院一年一度的免费音乐会,我自然联想到法国政府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各种措施,如18岁以下的学生免费参观国家博物馆。我女儿在法国上幼儿园时,每周三学校组织一次外出活动,老师常带她和小伙伴们去博物馆,得意的她回家给我说的那些博物馆名字,连我都没去过。此外,法国政府规定,每月第一个星期天所有的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文化遗产日”,届时包括总统府在内的全国所有历史建筑均一年一度的音乐节使全国上下成为音乐的海洋。(2001年6月)要向公众开放。2004年9月是此项活动的第20个年头。每年一到遗产日,法国老百姓都早早地在各种历史宫殿前排起长队,有的甚至要排上半天时间,最后等到参观时喜悦心情难以言表。我们使馆有一位扬州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遗产日参观爱丽舍宫时,意想不到受到了总统府主人希拉克接见,并照相留念,使其喜出望外,把3小时排队的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
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法国是世界博物馆大国,全国约有1200家博物馆,仅巴黎一地就有70多个博物馆,大多数外省城市也至少有1—2个博物馆。此外,法国还有38000多座被文化部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其中,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圣米歇尔山、尚博尔城堡和以卢浮宫和圣母院为中心的巴黎塞纳河滨等法国20多处风景名胜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法国,人人喜欢参观博物馆,仅巴黎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凡尔赛宫每年就接待1200万参观者。据法国旅游部门统计,法国一直是世界旅游大国,年接待外国游客7000—8000万人次,其中,80%的游客来法是为了参观法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此庞大的游客群也强化了法国独特的博物馆业。
小女在法国上幼儿园,每周三经常要外出参观博物馆,图为她正在向法国老师学习绘画。(2001年9月)那么,法国政府究竟拿出多少钱补贴文化事业?2004年,法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预算为亿欧元,约占GDP的1%,经费主要用来支持历史遗产、创作及书籍和阅读。如2003年法国政府支持了650个艺术节和由800个博物馆组织的1600个展览。从政府支持形式看,共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二是来自地方财政支持,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三是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规章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如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可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这就是为什么法国企业一直愿意为文化事业提供各种赞助,这种赞助甚至多年来一直高于对环保行业的赞助。这次法国在我国的文化年活动就有20多家法国企业成立了“法国文化年荣誉委员会”,每家企业出资50万欧元,共集资1亿多元人民币,可见法国企业高昂的积极性。这种企业对文化的赞助在法国叫Mécénat,它可以让企业扬名,做某种柔性的广告,也可冲抵企业税收,一举两得。在法国,一般大公司都有一个文化资助委员会,由其公司内部优秀的文化科技人士组成,负责审定资助项目,而每个企业则又根据各自的偏好确定资助对象,如埃尔夫石油公司侧重音乐和造型艺术、法国航空公司支持有才华的音乐家、美术家和法电侧重文物保护、考古等。这次李东升先生的TCL公司也参与了法国文化年的Mécénat活动,我想,如果我国也有类似的制度,李先生肯定也会为中国文化年“慷慨解囊”的,这反过来同样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我国是多么的紧迫……
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迄今对法国人爱玩、会玩感受很深,玩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足球是法国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法国足球队曾获得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双项冠军。图为法国队当时的最佳阵容。(2000年)
每到双休日,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到处是前来放松的游人,他们有的骑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跑步,有的踢足球,一派祥和的全民健身景象。就是我天天散步的河心岛,总有人在那跑步、做操,甚至打太极拳。
体育是法国人第一玩,各种体育协会近百种,各类体育俱乐部18万个,注册会员超过1300万人,其中,仅中国功夫俱乐部全国就有几百个,学员4万多人,从太极、气功到武术应有尽有。如果再加上全国在各种俱乐部工作的100万志愿人员,参加体育活动者约占法国人口的25%,但实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还要高,至少占法国人口的40%。法国人如此酷爱运动,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当他们身着各种专业运动服装时,无论是垂钓,还是林中散步,还是骑自行车,你都会以为他们是专业运动员。
虽然法国人的运动项目五花八门,有足球、橄榄球、赛艇、网球、高尔夫球、自行车越野、远足、登山、滑翔、划艇和冬天滑雪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足球,任何社区都有一个足球场。遇到重大比赛,万人空巷,巴黎的王子体育馆和法兰西体育馆常常因赛事造成交通堵塞。如果一方胜出,激动的球迷还会走上香街按着汽车喇叭举行兜风*。据统计,法国家庭一年用于各种体育支出高达400亿欧元, 占家庭预算的5%以上,占全国总消费支出的1%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由于法国公众对体育的广泛参与,电视台的一半观众成为体育观众。无论官方还是私人电视台,体育节目占电视节目的10%,全法2000名体育记者,其中1700人专职记者每天为法国的媒体实时提供各种精彩的赛事情况。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3)
我认为,将玩说成是法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夸张。
如果你清晨来到卢森堡公园,你就会发现晨练并不是东方人的专利;如果你中午来到拉德芳斯大拱门前漫步,你会发现成群结伙的年轻人在大拱门前的平台上滑着花样旱冰;如果你再来到埃菲尔铁塔下的特罗卡迪罗广场(也称*广场),你会看到总有一些年轻人跳着一种叫hiphop的街头舞蹈;如果你傍晚来到市中心的浮日广场,你也会发现歌剧院女学生的歌声是如此甜美。
为了玩,法国人每年举办了成千上万个艺术节,其中巴黎秋季艺术节、阿尼翁戏剧节、巴黎明日杂技节、全国音乐节、蒙彼利埃和戛纳舞蹈节等均成为全国重要的艺术节日。在全国3万多个市镇中,有近三成市镇有艺术节,有些还不止搞一个。记得在夏季的斯特拉斯堡,应市政府邀请的外国艺术团走马灯似的接踵而来,几乎每周都要搞一个艺术晚会。这种应接不暇的艺术节给居民提供了理想的玩的氛围,但也给市镇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你不会玩,就别想竞选当官。你不陪老百姓玩,就甭指着他们陪你玩,因此,政客必须学会“与民同乐”。当然,在所有的艺术节中唯有一种叫“TECHNO”的露天音乐会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这种音乐会是从西欧其他国家贩来的“舶来品”,每年一度,数万法国青年男女从全国各地云集到一片旷野中安营扎寨,在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中持续三天扭臀摆头,声嘶力竭。
为了玩,有的玩得高雅,也有的玩得粗俗,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抵法很长时间后才明白为什么“六合彩”成为法国人的“国赌”。在法国的大街小巷,只要有烟店、酒吧,就可买到“六合彩”。我之所以将此称为“国赌”,因为它老少咸宜,人人喜爱,只要花上几个欧元就可参与。如果你运气好,你还可获得几千万欧元,像图鲁兹的那位幸运的法国朋友一样。除“六合彩”外,还有各种组合的赛马彩票,回报极高,每天电视台再在晚上黄金时间将“六合彩”和赛马彩票结果播送给观众,但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法国朋友对我说,法国人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喜欢赌,其中,年轻人约40%,女性赌徒占 51%。2002年,法国人用于购买六合彩等彩票上的钱为74亿欧元,用于购买赛马彩票的钱为64亿欧元。全法176个赌场当年的营业总额为24亿欧元,2003年进入法国赌场达到6800万人次。民调显示,61%的法国人在一年内至少购买过一次彩票。
当然,喜欢博弈是人的本能,吃小亏赚大便宜也是人的普遍心理,但法国也有许多玩法是根本不需要经济利益驱动的,就是为了好玩,有些甚至多少还带有点童话色彩。这种天方夜谭般的故事就这样发生在我的眼皮底下:
巴黎北郊的法兰西体育场是全法最大的体育场,拥有80000个席位、9000平方米的比赛场地,曾为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赛场。它顶棚设计独特,为半露天式,既是足球场又能举行田径比赛。2002年夏,体育场突然变成了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沙滩椅、棕榈树、海滩帐篷等海滨最常见的点缀随处可见。当然,这只是个人工堆积的沙滩,按组织者的设想,为巴黎那些没机会去海边度假的孩子们营造海边度假的气氛。整个人工沙滩分成24个场地,分为沙滩排球、沙滩手球、沙滩棒球等11个体育项目。此外,还有一个近500平方米的“海浪”池,供孩子们学习驾驶帆船、帆板,那人工模拟出的海浪汹涌袭来,还颇有点在大西洋冲浪的味道。此项活动得到近20家企业的鼎力相助,历时6天,运来的2500吨细沙,堆成了15厘米厚的沙滩。活动虽然仅3天,接待孩子和家长万人次。
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就这样发生在法兰西体育场,然而,还有比体育馆还要神奇的地方,那就要数塞纳河畔。
巴黎沙滩。(2002年夏)
从2002年起,巴黎市政府每年夏天都要在被法国人视为母亲河的塞纳河畔建成从杜伊勒利宫(TUILERIES)地下行车道到亨利四世桥之间的河滨汽车道上3公里长的沙滩。这项历时一个月的活动就叫“巴黎沙滩”。只见河滨大道整齐地排列着盆栽棕榈树,蓝色遮阳伞下舒展着的是沙滩椅、绿茵草坪、白色沙滩和河边酒吧。前来休闲的人们沿河或漫步、或骑自行车,或滑着旱轮、或在沙滩椅上沐浴阳光,或在树荫下垂钓和读书。一些家庭席地而坐,摆上酒水与食品,干脆来个野餐会。塞纳河里游船如梭,欢快的游人还不停地向岸边的休闲人群发出阵阵叫声,以示致意。夜晚,晚风袭来,轻歌曼舞,各种音乐演奏会、民间艺人表演会、年轻人舞会等各种文娱活动成为沙滩上的又一景观。
由于“巴黎沙滩”的独特创意,一时游人如云,成为巴黎暑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暑期也正是使馆家属来巴黎探亲最集中的时候,我与同事们一样,经常带着我可爱的女儿来到这里的“沙滩”玩耍,在孩子们的一片嘻笑声中,得到最好的放松。据统计,参加此项活动的法国人和外国游客达230多万人次,最热闹的一天达到60万人。人们摩肩接踵,不约而同潮水般地涌向塞纳河边。巴黎老百姓突然发现,他们朝夕相处的城市变得如此新奇,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亲密、更和睦了。整个活动使用沙子3000吨,折叠式帆布躺椅300张,太阳伞240把,吊床40张、6个可饮水水泉、1个免费出借书籍的图书馆。活动期间,举办音乐会32场,群众舞会8次,以及各种各样的专题演奏会、水上音乐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悠悠万事,文化为大(4)
此项活动在巴黎获得空前成功,各界反响很好,这种做法不仅扩大至法国其他城市,也扩大到其他欧盟国家的城市。巴黎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克里斯朵夫·热拉尔是巴黎沙滩行动的总指挥,他很得意地告诉我,此项行动总耗资153万欧元,但市府只掏了一半,另一半由私营赞助商提供,但他们并不能因此而在沙滩上做广告,因为巴黎市府坚持这次活动的文化定位。热拉尔表示,“巴黎沙滩”的成功说明,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便捷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但人机互动不可能代替人与人的面对面对话。“巴黎沙滩”实际提出了在新的21世纪里,城市管理部门如何组织社区文化生活和让市民真正参与社区、热爱社区这样一个大问题。我以为,网络社会、多媒体时代呼唤着一种新型的社区文化参与手段,热拉尔的思想是一种尝试,富有创意,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有那么多的城市要效法巴黎,移植人造沙滩的成功经验。2004年6月,我有幸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巴黎组织第二届上海世博论坛,论坛的主题是《21世纪城市的文化多元与融合》。我专门请热拉尔先生作为论坛嘉宾,向大家介绍他对未来社区文化生活安排的设想。参加论坛的有政治家、学者、媒体领袖、国际知名文化活动组织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发组织等专门机构的城市问题专家等近200人,热拉尔的发言再一次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人喜欢玩文化(1)
巴黎闻书香
我特别喜欢巴黎路边街头随处可见的报亭,里面琳琅满目地堆放着各种报刊,它像时代的镜子,通过报刊封面和标题,提醒人们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的变化。说实话,法国报纸之多,既反映了法国多元社会的特点,也说明法国人好看报纸。法全国有136种日报,全年发行总量90亿份,即每千人就购买1350份报刊杂志。此外,法国还有355家出版社,每年出版50000多种图书,销售金额高达25亿欧元。从这些数字可以发现法国人是多么喜爱读书和勤于读书的。如果你有机会在巴黎乘地铁,你会对此印象深刻。不管是不是上下班高峰,地铁的乘客人人手捧一书或一本杂志专心致志阅读。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腰板笔直的中年人,自然,也有许多年轻人。他们阅读的范围广泛,有报纸,也有刊物,甚或有手捧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更让我叫绝的是,甚至在我开车上班的路上,在红灯前的间隙或在堵车的车流里,我也经常会发现有人在方向盘上放着一本大部书,边看边开!
塞纳河边上的小书摊。(2000年)
法国人爱看书,这些书离不开图书馆和书店。法国的各种图书馆林林总总,究竟多少图书馆,我也说不清。大到国立法兰西图书馆,小到各个城市的市立图书馆,包括我居住的社区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为法国人提供了大量的读书场地和读书手段。当然,法国的图书馆无论历史,还是藏书规模,首推法兰西图书馆。它建立于1537年,藏书1200万册,另有近200万卷的各种期刊合订本和其他文物收藏。其历史和藏书规模可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帝国图书馆相媲美,鼎足并列为世界三大图书馆。新建的法兰西图书馆于90年代中期落成,是当时密特朗总统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搞的,因此也叫密特朗图书馆。图书馆位于巴黎东南一隅的塞纳河畔,由4幢独立的大楼组成,每幢楼形状都酷似一本打开的书,4幢大厦成为4本打开的书。我每次驱车途经法兰西图书馆对面的高速公路时,总要对着那4幢别具一格的大厦多看几眼,试图从这敞开的书本里获取知识的营养。对于各种图书馆,借阅的手续可以说方便到了极点,只要出示在法国的居住证明,哪怕只是一张临时性的居住证明,就可在任何一家公立图书馆办理借书卡,一次借阅5本书、10本杂志(包括儿童连环画)以及其他音像制品如录像带、唱碟等等,借期3周。我在居住的社区图书馆就是这样借书的,一借就是近10本,但往往“眼大肚子小”,由于经常有外事活动,无暇念书,又常常“完璧归赵”,给图书管理员增添麻烦和错觉,好像我特别爱学习似的。当然,在巴黎生活的这几年间,我更喜欢的还是逛逛巴黎的书店,常去的有FNAC书店和设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维珍书店。最近有关中国的书籍十分走红,也有法国人专门办起了出版中国题材的出版社,如“中国蓝”,但位于巴黎斯特拉斯大街的“凤凰书店”却是个“老字号”,在那里有关中国的书应有尽有,我偶尔也要去看看,目的是了解法国人究竟对中国什么感兴趣。
谈到书店,它不仅是买书地方,也是体会法国文化的最佳场合。我喜欢逛巴黎书店,既喜欢像FNAC那样的大书店,里面人头攒动,有一种节日的气氛,一种法国书店里特有的情调和气氛,也喜欢逛那些堂面往往仅有一两间的小书店,这样的书店格调相当雅致,气氛也显得更加安详而又温馨。店主的脸永远是春天,堆满笑容,会不厌其烦地为你寻找你需要的书籍。如果书店里的确找不到这本书,他还会做一番指点,告诉你在哪里可能会买到。这一类小书店在巴黎各个街区几乎都可以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