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招遏制糖尿病》 序一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都在迅速增长。据权威部门估计,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到亿,用于糖尿病的花费约3760亿美元;到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亿,预期花费4900亿美元。作为从穷到富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日趋增加,目前约为5%~6%,患者总数约6000万以上。我们自己的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的不足,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均约为1/3,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约为2/3。4位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就有3位有一种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说,我国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然而,尽管糖尿病患病率剧增,危害巨大,糖尿病仍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遏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治糖尿病的先导,就是科学地、持续地、日臻完美地进行糖尿病教育工作。
  《七招遏制糖尿病》的初稿摆在我的眼前,让我很高兴。作者都是年富力强的糖尿病防治专家,他们把糖尿病的防治比作是遏制糖尿病的七招,包括提早出手、知己知彼、吃出健康、走为上策、科学养生、定期化验和医患联手。这种观点与我的“三五防糖法”,即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以及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有异曲同工之美。
  该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一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好书。因此,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愿向广大读者推荐《七招遏制糖尿病》一书,愿这本书能为糖尿病患者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更多的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红丁教授
  2009年12月15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招遏制糖尿病》序二
长期以来,医学上的一些结论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消极的暗示,“终身疾病”的概念让许多患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实际上,有许多疾病都是终身的。人类的进化与环境的冲突会产生许多带有文明特征的终身疾病。糖尿病虽然暂时不能根治,但是,我们不必背负终身疾病的包袱,我们可以用知识的光辉照亮自己,快乐地生活。
  医学应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心身的自由。过去,我们过分相信实验室的数据和从一个局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应对糖尿病的模式与患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就拿“吃”来说,过去我们一味强调“控制”、“管理”等概念,泛化其使用对象。然而,新的观点则要求饮食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患者代谢特点、生活方式、具体病情、工作状况、患者的乐趣和感受等因素,综合制宜。
  应对糖尿病的策略需要从传统观念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抓住已经闪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希望之光,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能够超越医学本身的局限,把糖尿病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认识和讨论,给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一个目的。希望她似一缕清风吹过,为您释放多年的疾病负担。
  当人类在1922年第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曾有人预言糖尿病会从此消失,在此后的每一次重大成果取得时,人们总是禁不住地再次欢欣鼓舞。然而欣喜之余是更多疑问,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变迁。糖尿病的根源在那里,怎样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包括饮食、情感、性、环境等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本书作者以其广博的专业背景和简明的语言,为我们指出了应对各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就像一剂良方,受用终身。
  王发祥 主任医师
   。 想看书来

《七招遏制糖尿病》前言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会问: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伴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糖尿病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发病率在逐年攀升。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学说,很多患者已经分享到了医学研究所带来的硕果。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组代谢综合征。
  然而,我们从传统糖尿病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并没有深刻地解释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糖尿病呈爆发式流行。过去有一句话说,糖尿病是文明病。如果有人告诉你说,糖尿病是人类文明速度太快后的一个副作用,是人类基因进化与文明发展在速度上的错位。你会如何看待这听起来有几分消极的结论,又该如何审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对今天面临的许多健康问题,如果把问题放在人类的自然进化背景下来认识,可能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当作生态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果。有些疾病或症状的产生,甚至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比如,我们常见的发烧,它是机体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再比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它是非洲和美国黑人中常见的遗传疾病,你可知道,引起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基因可以防治疟疾。还有,痛风病是人类为了获得长寿出现的一个意外结果,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有利于增加人的创造力,等等。尽管一些医学家不习惯于功能性假说,因为他们被灌输只相信培根倡导的实验科学结论。然而,从生物进化角度建立起来的一些疾病观念,虽然没有经过经典的科学实验,但是,它们已经解释或预见了像糖尿病等一些疾病的许多问题。
  在石器时代,要想获得一个甜果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糖和盐在人类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一直是缺乏的东西。也许是甜而不得,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上对甜东西的渴望。而今天糖和盐极大地丰富在我们的餐桌上和随手可及的零食中。这种后果不单单是造成了龋齿的流行(在工业化以前龋齿是很少的),还带来了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社会文明病都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基础。
  不仅仅是糖和盐,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基因。这种基因的作用是把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节约基因”。在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因为,进化需要时间,而且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计数的时间。然而,我们的生产力、文明发展似乎在一夜间变化了,发展速度之快,没有给基因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它。于是,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前,“节约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发生了冲突,节约基因非但不能帮助转化能量,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
  人类始终生活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悖论之中。美国密执安大学遗传学家尼尔(James Neel),在1962年提出“节约基因”理论之前,发生了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亚利桑那的皮迈印第安人,很长时期处在营养不良的境地中,为了改变他们的营养状况,人们采取了行动,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生活补给。但是,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大大增多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在世界上快速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瑙鲁、新加坡、印度、中国等,要经历一个糖尿病高发阶段。这些事实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营养问题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好吃的东西往往对身体并非有益。
  糖尿病今天流行的根源在石器时代就埋下了很深的种子。“节约基因”表达了超越医学、哲学的进化原理,由此可预见,一个假说与人们的理想是相背的。那就是:糖尿病高发态势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听似有些悲观的论调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糖尿病只能听之任之,坐以待毙。恰恰相反,认清糖尿病的本来面目,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研究策略,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可能牺牲今天的文明重回原始,但是,在追求生活享受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进化根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再没有比吃更重要的了;再没有比预防它的发生更重要的了。本书正是从这一观念出发,告诉人们如何从容应对糖尿病,如何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对我们的危害。
  最后,我们要特别荣幸和骄傲地提到一些名字,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创始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以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专家王发祥主任医师,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一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我们还要感谢何建成教授、董建勇教授、孟宏副教授、郭轶君、王晓珊、黄凤、何孟冬等为本书作出的贡献。由于时间的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与专家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09年12月于北京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1)
第一招 提早出手 防患未然
  糖尿病被称为终身性疾病,但是你可知道此病有一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提早发现糖尿病的危险会让你终生受益。如果你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你的家族有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有兄弟姐妹或下一代,那么这部分内容将会对你有所启发。
  ■ 糖尿病为何如此流行 ■
  糖尿病这个词似乎在近几十年才被人们熟知,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周围突然有那么多糖尿病患者。没错,比起二十年前,我们国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激增了数十倍,超过了五千万人,一跃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大国。在最近的城镇糖尿病人口调查中,2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口竟然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周围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实不难看出,近几十年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的。在几十年前食物计划供应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糖尿病。而现在,我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在造就出越来越多的胖墩、“三高”、脂肪肝的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悄然激增了。不难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2亿以上,这是因为在糖尿病患者的背后,还有数量更大的糖尿病后备大军存在,这大概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倍。每年都会有数量惊人的后备军转变为“合格”的糖尿病患者,这种形势是人类所始料不及的。
  ■
  巴克理论
  巴克(D*id Barker)博士是英国一位杰出的流行病学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假说认为,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状况对孩子以后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主要针对1930年以前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儿童,发现出生时体重过低和1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孩子,在成年以后患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险性比同时期体重和营养正常的孩子高7倍以上。
  几十年以来人们不断发现新的证据支持巴克理论。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二战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饥荒。那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期间,由于食品控制,使得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人每天只能进食平时四分之一的热量。1998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对这些人群的研究,与之后1年正常食品供应时出生的孩子比较,出生在饥荒年代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多的人发胖,并且伴随有胰岛素抵抗以及餐后血糖升高。在我们国家,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不良。现在这些人年龄是50岁左右,也是最容易患糖尿病的年龄组。按照巴克理论,他们患糖尿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困难时期。
  这些6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经历营养过剩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学会如何调整自己身体的代谢来适应营养过剩的年代,肥胖、糖尿病就给这些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又加上了一笔。要想躲过这一“宿命”,就要珍爱生命,远离饭局,远离餐馆,远离红烧肉,什么不好吃吃什么!
  ■
  ■ 糖尿病发展的必由之路——糖调节受损阶段 ■
  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准糖尿病”阶段,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堪称“糖尿病后备军”,他们的特点是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也有的人在体检时测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而却不知道自己餐后两小时血糖已经超标。糖尿病后备军的数量庞大,据估计在我国超过7000万人,这部分人群常常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患者本身会忽略自己的健康状况,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医生也常常只是口头上的叮嘱,缺乏可操作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提前知道自己是否处在这个后备队伍之中,因为,这一阶段是唯一可以逆转的,一旦发展成糖尿病则需要终身治疗,现在提前行动为时不晚。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2)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都称作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 糖耐量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 以上两个条件都符合。
  ■ 血糖在不知不觉中超标 ■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问题。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血液里的含量多了少了都不行,这主要靠胰岛素来调节。胰岛素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威力。人在吃完东西后,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变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血液运往全身,葡萄糖在血液里就会升高。这时胰岛β细胞就积极工作,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至于高出正常范围。如果你吃的食物比较多、比较甜,而且吃完了就坐在沙发上懒于活动,那么胰岛β细胞只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长此以往,总是处于超负荷状态的胰岛β细胞开始力不从心,并且受到损伤。如此葡萄糖不能受到有效控制,长期高出正常范围,反过来又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毒害(葡萄糖毒性)。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就是自身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与葡萄糖殊死搏斗的人。他们不知道,每当享受的时候,自己的胰岛β细胞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 糖调节受损阶段意味着什么 ■
  根据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另外三分之一会保持受损状况,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正常血糖水平。不要抱有另外三分之二的侥幸心理,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我国,每年会有近七百万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化成糖尿病。如果你不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你很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一旦如此,这意味着你失去了遏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 捕捉隐匿的高血糖 ■
  捕捉血糖异常是一件容易被忽略的事情。现在的常规体检都是检查空腹血糖,医生嘱咐你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停止喝水、进食,然后一早到医院体检。在等候排队采血后如果血糖还会高,那说明确实需要好好检查一下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糖耐量受损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超标但达不到糖尿病范围)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也就是这样他们被漏检,所以很多人在得了糖尿病之后非常惊讶,表示自己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得了糖尿病了呢?殊不知自己已经处于糖耐量受损状态很多年,胰岛β细胞已经精疲力竭了。
  ■ 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 ■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一些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如果你符合下面其中一条或者几条,那就应当查一下自己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或者在体检的时候向医生要求做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以免漏检而错过干预病情发展的最佳时机。
  (1)年龄在45岁以上 这个年龄其实还是工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年轻时奋斗的收获期和生活的享受期。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也到了应当倍加注意的时期,这是因为从这个年龄往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开始衰退,胰岛功能也不例外。因此,在享受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的同时,不要忘记让你的胰岛β细胞歇一歇,为它做个检查。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3)
(2)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有家族易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