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妻子是什么-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mer)的南非中年商人念念于心的。他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梦想,不是因为爱,而是处于对利润的热爱。 奥本海默是恩斯特·奥本海默爵士(Sir Ernest Oppenheimer)的儿子,是南非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商人。他在1929年取得了戴比尔斯矿产公司控制权。戴比尔斯公司1871年由赛西尔·罗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创立,主要用来调节南非在19世纪60年代开采出的大量钻石,这些钻石占到了世界钻石总供应量的90%。这一发现很快就降低了钻石的价值,当钻石很稀缺的时候,就会因为古老而珍贵。大量地挖出钻石让它们比在工业应用中体现出最高价值的被高压过的碳珍贵不了多少。 投资南非矿产的英国金融家不想眼看着他们的钱打了水漂,所以他们创立了戴比尔斯公司去控制这些钻石的供应和价格。当其他的日用品,比如黄金、小麦和猪肉在价格上自由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戴比尔斯所制定的严格控制钻石供应的政策,保证了钻石的价格保持稳定。如果钻石的需求下降了,戴比尔斯就购进。它也会开发新矿,逼走竞争者,消除过多的供应。 制造不出来大量的消费需求,只是有供应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戴比尔斯的管理者认为,制造出这种需求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北美地区创造出一个钻石结婚戒指的市场。出于这种考虑,哈里·奥本海默在1938年从约翰内斯堡去纽约和杰拉尔德·劳克(Gerald Lauck)会面,劳克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艺雅广告公司(NWAyre)的总经理。艺雅给出的创意是将钻石在北美地区定义为“求爱和婚姻生活中都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一创意的目的在于慢慢地灌输一种观念:钻石所能包含的感情价值远远超过它们的市场价值。另外,购买钻石被看成是一生的决定,也就是说,一旦买了,没有人会将其转售。 艺雅最开始的主意是把钻石和电影明星联系在一起,这一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它还建立起了一个钻石信息中心,作为戴比尔斯的一个销售部门,它的作用在于当有人想购买钻石的时候告诉他们去买什么样的。这个中心变成了“潮流”工业的官方来源,因为它总是能够准确地预言钻石的流行趋势,在200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全美有84%的新娘在订婚的时候都有一枚钻石戒指。1948年,艺雅公司的广告文撰写人弗朗西丝·格瑞蒂(Frances Gerety),一个终身未嫁的女人,想出了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把钻石与永远的浪漫完美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让消费者们可以期待他们的钻石将永不会贬值——任何一个打算出售钻石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尽管这一句子代表的只是一种向往,但是它还是被《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广告语。 钻石结婚戒指被作为“心理上的必需品”出售,而一个婚姻建议却并没有被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一广告词传到了日本,在这个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婚姻都把对浪漫象征的需要排除在外。1967年,戴比尔斯开始用西方形象来出售钻石,他们将其当作改革、奢侈、西方价值的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越70%的日本新娘佩戴了钻石。 戴比尔斯公司非常苛刻地要求钻石一定要有一个令人愉悦的背景,以至于要求杂志在刊登钻石广告的时候不得将其放在“紧挨重要新闻或者是与浪漫的爱情主题相悖的故事”的地方。它举办拍卖会,并且对电视节目也施加影响。1997年,戴比尔斯公司说服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电视节目《月桂冠》(Baywatch)在故事中插进了一个完整地讲述购买钻石结婚戒指的情节。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13)
戴比尔斯还把未来新娘直接与她丈夫的收入潜力联系在一起。这就宣布一枚结婚戒指将会花掉她未来丈夫的两个月的工资。钻石的大小,根据广告上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代表了爱的深度,正如戴比尔斯的一则广告中所表达的那样:“你不能看着简,对我说她不值两个月的薪水。好好看看她吧!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她购买最大的那颗钻石。那颗别的男人只能看看却不能走近的钻石。” 然而戒指的价值有一个可以改变的标准,其根据是市场上具有多少。在欧洲,男人们得付出一个月的工资;在日本,新娘们看中的钻石上的标签则期待她们未来的丈夫花掉三个月的工资。 戴比尔斯公司的行销方式还影响到了订婚的动力。在推行“惊讶”计划的时候,公司让女人在决定婚姻时处于被动地位这一观念进一步地加深。正如艺雅公司的内部备忘录上所表明的那样,这样一个策略被制定出来是为了对钻石商人有利。其研究揭示,如果女人们被要求去挑选她们的结婚戒指,她们选的会比她们的未婚夫选的便宜一些。戴比尔斯网站甚至提出一个说法题为“订婚计划指南”,其内容包括把钻石当作“在一个垄断行业的游戏中的游戏单元”,这一说法无意中对戴比尔斯作为一个垄断公司的地位做了讽刺。 戴比尔斯提出的格言是男人们通常是求婚者,我们也习惯了这一说法,甚至有时候男人提出这一建议是“最后通牒”的结果,要么结婚,要么分手,这样的意思是许多婚约的基础。看看詹妮弗·洛佩兹那颗61克拉的粉红色钻石戒指制造出来的混乱吧,这件哈里·温斯顿(Harry Winston)出品的样式夸张的戒指已经被大量模仿,就像当年黛安娜·斯宾塞当年的结婚戒指的遭遇一样。对结婚所做的新闻报道总会例行公事般提供出戒指上镶嵌的钻石的大小和基座的材质。在2002年的电影《情归阿拉巴马》(Sweet Home Alabama)中,结婚戒指甚至被提升到了重要电影情节的地位。电影中的那个年轻男子在纽约拥有一家铁芬尼的旗舰店,所以他的未婚妻可以挑选她看中的任何一枚戒指,女性观众为这样的情节所深深沉醉。 然而,在戴比尔斯公司内部,没有人对钻石的经济价值心存迷惑。正如哈里的儿子,戴比尔斯的主席尼克尔·奥本海默(Nicky Oppenheimer)在1999年对一家英国报纸讲的那样:“……除去它们能够满足的那种深刻的心理需要之外,就钻石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尽管钻石在其本质上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因为它们在满足人们心理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在非洲大陆它们甚至值得引起国家之间的经济争夺战。根据相关报道,钻石——当然是大一些和质量好一些的——被非洲军事武装力量用来购买军火、支付大规模的杀戮活动,在刚果、塞拉利昂、安哥拉等国家这些情况都很普遍。被通过这种方式交易的钻石被称为“血钻石”,或者更政治化一点,叫“冲突钻石”。 戴比尔斯声称其公司中没有一枚钻石有这种嫌疑。但是围绕滴血钻石的种种污点,和对戴比尔斯公司操纵钻石价格的指控,以及在90年代由于新公司出现造成的竞争加剧,证明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从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司法部开始以缺乏诚信为理由不让这家公司直接把钻石卖到美国。1994年,戴比尔斯公司又因为操纵钻石行业的价格被起诉。结果是,如果这家公司的主管一旦迈入美国一步,就将会被逮捕。1999年,戴比尔斯公司宣布:它正在结束对钻石供应系统的控制,并将用钻石贸易公司作为商标牌子;它将在其产品上打上“永久”的记号,以免被人和滴血钻石混淆在一起。在2003年底,这家公司宣布,因为修改了市场策略,加入了奢侈物品集团LVMH,它有望被欧洲市场所接受,这将帮助其提高在美国有关权威人士那里的被接受程度。戴比尔斯公司还宣布,它对一个反对滴血钻石的有美国背景的组织的支持,也将有助于其产品被美国市场所接受。 批评者则质问这样一种即将发生的变化究竟有多大价值。由钻石引起的浪漫史已经妥协了。一个作家在获悉戴比尔斯调整市场策略的消息后,以愤世嫉俗的口吻谈论道:“从现在开始,你将会知道你的未婚夫戴在你手指上的戒指上的钻石是从孩子们受到虐待的地方开采出来的,还是从走私者的直肠中运来的出自战争地区的产品了。” 然而沉浸在新娘癫狂中的女性真要走出对钻石的迷恋并非易事。2003年,作家莫莉·琼…弗斯特(Molly Jong…Fast),她是小说家艾里克·琼(Erica Jong)的女儿,接受了《纽约观察》的专栏“幸福倒计时”的采访。她承认在结婚之前她与她的未婚夫对钻石所带有的政治涵义都很关注:“我们很相似,‘不要钻石!’”她说,“象牙海岸的小孩子们因为钻石失掉了他们的双手!然而突然间,我们看到了老祖母那时候带的戒指,然后我们又有了几乎相同的念头,‘关孩子们什么事?’” 这一评论是现代新娘处在一个荒谬位置的明显标志。当一位女性被婚姻这一事实弄得不再想着要合理合法地去消费的时候,她就会陷入被商业力量所操纵的那个巨大的、白色的、发光的、人工的实体之中,这将会指导她的行为,还会重新对她的身份进行定义。商业力量把她原有的理智一一抹去,令她屈服于那些在其控制力之外的事件。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14)
女人,即使是那些对童话般新娘话语建构持有抵制态度的女人,也很难完全避免陷入到白色蕾丝的旋涡中去。凯特·科恩(Kate Cohen)是《现代婚礼笔记》(A Walk Down the Aisle:Notes on a Modern Wedding)一书的作者,写到她做出了各种努力去抵制婚礼产业所制造出来的压力,花了不到350美元在结婚礼服上,还做了一顿饭来招待自己。然而她还是无法完全逃离这种压力:“直到我婚礼举行前的那个夏天,我没有买吹风机和剃刀。亚当发誓说如果我要是化妆的话他就不会娶我了。但是为了看起来更漂亮一点,更像新娘一点,更像我曾经设想过的自己在婚礼那一天的样子,我还是做了一些我从来都没想到会做的事。我去跳健美操了。” 对于女人来说,因为对自己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天失去了控制权而心生抱怨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海伦(Helen),是一个21岁的学生,在谈到自己几乎被种种程序压倒时说:“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参加婚礼的人会很少,也会很简单,一开始我们设想的就是这样。我很快就意识到对于这件事我其实没有多少控制能力。人们不停地给我施加压力,让我做这个,让我做那个。我感到自己处于各种压力之下。”“我觉得自己简直是花钱如流水。”肖娜·斯努克斯特(Shawna Snukst),29岁,她在2000年9月举行了婚礼,最后总共花了超过50,000美元,“每件东西都标价过高,我实在是给吓坏了。” 计划一场完美的婚礼甚至会把一个原本聪明的、富有理性的女人改造成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结婚狂”的怪物。在朴素新娘网站,刚刚结婚的特瑞莎(Torresan)写到她驾车去一家便利店购买所有她能找到的新娘杂志。“这完全是新娘狂热的释放,”她这样写到,“这种狂热很难停止。我完全被婚礼迷住了——不仅是我自己的婚礼,而是所有的婚礼都令我着迷。”《纽约时报》把这样的女人称为具有“美学集中力”的新娘。就像她们惯常做的那样,令她们专注、着迷的是她们手里捧的花束的花瓣的宽度,或者是主祭上了镜头效果怎样。 新娘狂热现象已经变得如此根深蒂固,甚至新娘杂志这样鼓励注意细节的出版物也开始关心它。《现代新娘》2001年的4、5月号提出了一个很醒目的问题,题目是“你的婚礼接管了你的生活了吗?”争论的一方是“迟来的甜蜜”,其观点是“如果你不对婚礼投入注意力,那么最后你的婚礼和你的个性、品位都没什么关系”。而另外一个观点则是“疯狂的女人”所坚持的:“要让你自己有控制力,记住你的婚礼在你的生命中只占七个小时,而你的婚姻则会延续一生。”这样的关注实在是很像一个药品经销商表示担心他的顾客会不会上瘾。 药物上瘾的比喻并不算牵强附会。对婚礼仪式的过分关注很像是致幻毒品,像吗啡注射,让参与者们习惯于关注仪式,而不是婚姻本身。婚礼经常是作为童话故事的最后一幕来呈现的,从来不是被当作婚姻的第一幕。没有一个人会仿效查尔斯和黛安娜的婚姻。然而他们对那样一种充满帝王气息的婚礼情景的需求却从未停止,2002年11月,前纽约市长鲁迪·吉乌列尼(Rudy Giuliani)送给他未来的妻子朱迪丝·内森(Judith Nathan)一只蓝宝石镶钻的结婚戒指,这枚戒指与查尔斯送给黛安娜的那只非常相似。 “神话”般的白色婚礼已经变得与婚姻没有了联系,甚至那些不想拥有婚姻的人也想经历这样的仪式。在《不娶不嫁》(Unmarried to Each other)中,多丽安·索罗特(Dorian Solot)和马歇尔·米勒(Marshall Miller)是婚姻选择计划的奠基人(这一计划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国际性的非赢利组织”,致力于提倡让非婚人士——包括选择不结婚、不能结婚和未婚同居的人——享有平等和公平),他们开始让完美的婚礼显出了其作为商业上的夸张作品这一性质。“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你不能穿白色的结婚礼服,走过走道,说‘我愿意’,交换戒指并且整个晚上跳舞不停。”他们这样写到。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表明围绕现代婚礼引发出的种种疯狂——以及新娘在婚礼中所处位置的荒唐。这也反映出现代婚姻所具有的基础确实是不理性的。在为配偶买东西时,我们寻找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从柏拉图的《飨宴》(Symposium)中接受来的那样一个很是浪漫的想法——我们以为我们是在被出生之前被切割成了两个,“就像比目鱼一样”,所以我们注定要去寻找和我们相配的完美的另外一半。对于女人来说,在认识一个男人仅仅几分钟之后,就宣称她知道她遇上了她未来丈夫并不是一件寻常之事。《纽约时报》在2002年3月10日的“誓约”专栏中,描述了一位宣称在仅仅是通了几封电邮之后就知道她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伴侣的新娘:“她从来没有感受过他的抚摸,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的声音,甚至从来没有看到过他的模样。但是大约在他们的第三封电邮之后,基丝蒂·卡瑞纳·斯格特(Kirsti Karina Scutt)认定埃德蒙·埃弗雷特·爱德华(Edmund Everett Edwards)就是她想嫁的那个人。”这个新娘有硕士文凭,并且很有理性。然而当一个朋友在她真正见到她爱德华之前让她看他的照片的时候,斯格特变得眼花缭乱了。在他们通了第一封电邮的三年之后的1998年秋天,他们结婚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部分白色梦幻(15)
成为一个妻子往往被当作梦想成真来呈现,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尽管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事实的一部分。当问人们为什么会结婚的时候,答案总是大致相同——总归是与自我选择有关:因为他们想安定下来,因为他们想和一个人一起变老,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正如新闻记者林恩·达玲(Lynn Darling)曾经承认过的那样,“我之所以嫁给我最终嫁的这个人,是因为他眼里的我比我事实上要好。”作为一个基本原理,这无疑更具说服力。我认识的一个女人之所以想嫁给一个男人,是因为她看到他把一只瓢虫放到手里,然后放生了。这个女人现在已经离婚了。 在离婚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人——在2003年的新娘中占了1/4的比例——尤其对婚姻缺乏一个真正的认识。女演员詹妮弗·安尼特森(Jennifer Aniston)是离异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接受《名利场》杂志的一次访问时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我对婚姻应该怎样并没有什么幻想。我一点主意也没有。我成长的时候,周围没有任何形式的婚姻。”她仅仅知道她期待她自己的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不是金钱,不是安全……因为发现一个人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想和他一起度过生命中的时光——这就是我想要的。”她在2000年嫁给了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当时举行的婚礼被精心策划,非常完美,据估计大约花费了超过100万美元。 然而新娘转换(bridal transformation)是现代新娘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有一个词很少被婚礼杂志所提及,就是用来描述一个新娘事实上将会成为的那个角色:妻子。翻看成千上万本厚厚的婚礼杂志,最终也发现不了几处对“妻子”的论述。当这个词偶尔出现,它也是被用来加强妻子是丈夫行为的监管者这一观念。《现代新娘》提醒那些刚成为妻子的女性,她们的工作就是限制她们的新郎在婚礼上喝酒,以免他们会醉:“如果你担心你的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