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点评李小龙-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一次体育课中,李小龙与一位高年级同学发生争执,两人约定在课后进行一场“决斗”,结果李小龙赢得了“对决”,也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和击败强大对手的快感。这种喜悦和快感成了李小龙在拍戏之外最感兴趣的事情。很多时候,李小龙会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大打出手,甚至连对方“不友善”的目光也成了他动手的理由,然而这些举动没能为他赢得尊重,反而使同学更加鄙视他。这个时期的李小龙,活脱脱就是一个街头小霸王。不过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李小龙结识了小麒麟(本名际元宗)、楚原、梁柏镇等“死党”,小麒麟也是李小龙为数不多的几个终身好友之一。
  因此,在李小龙看来,练太极拳既不是为了强身健体,也不是去体会什么“中华传统武术思想”,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是拳法,就能用来打架,只要是能打赢别人的拳法,他就学。于是,每天清晨,他都会跟随父亲练习太极拳,几年下来,不但能像模像样的比划上一套拳路,身体也结实了不少。不过李小龙很快就发现,自己每天耐着性子练习的太极拳根本就不能用来打架——在一次发生在小巷子里的“实战”中,摆开太极拳架势的李小龙被练过“功夫”的对手轻松击倒。
  这次失败给13岁的李小龙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也让他学会了反省和思考:太极拳如此没用,为何还会被称为“拳法”?为什么这等没用的拳法,父亲会坚持不懈的练习几十年呢?如果不能用来防身,如果不能用来击败对手,习武又有何用?他开始明白,打架,就得靠速度、靠力量、靠气势;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扬名立万,就一定要靠实力,靠拳头说话!
  1967年,李小龙在接受功夫杂志《黑带》的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学武的初衷:“在香港,当我正是小孩时,我是一名小阿飞。总爱四处惹事斗非。我与我的伙伴曾用铁链及藏有小刀的笔作为武器。偶尔有一日,我问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却陷入一场打架中,这会有什么后果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开始学武术。”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江湖,要靠拳头说话(2)
知子莫若父,李海泉也明白,李小龙的脾气不适合练太极拳。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克制李小龙性格中的戾气,然而李小龙再也不愿意练习太极拳。李海泉只得另想办法,他想到了当时另一位武林前辈梁子鹏。梁子鹏是当时有名的武师,曾跟随另一位宗师陈子正学过鹰爪拳,还研习过六合八法拳,对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法均有很深的造诣,还点拨过李海泉的太极拳。所以李海泉想借助梁子鹏的武学修为来收服顽劣不堪的李小龙。
  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名望的武术大师,梁子鹏在招收弟子一事上极为慎重,他对李小龙在“江湖上”的混名早有耳闻,对传统武术界而言,像李小龙这样的“恶少”是“侠义”之辈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岂能容他投入门下,败坏家风。不过考虑到李海泉是香港演艺界的名人,私交也不错,梁子鹏便不好意思推辞,勉强答应让李小龙前来挂名听课,而不传授他武功,也不算正式弟子。
  这段挂名听课的经历在李小龙的一生中很不起眼,甚至被人忽视,可事实上,这是李小龙第一次系统接触中国传统的武学理论。这个我行我素的乖张少年也彻底为梁子鹏生动的授课方式和深厚的武学修养所打动,学到了许多内家拳法的原理,开始对太极拳等内家功夫的武学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果说李海泉的太极拳是对李小龙身体上的武学启蒙,那么梁子鹏的授课就是对李小龙精神上的武学启蒙。面对李小龙这样一个既捣蛋又聪明的“学生”,梁子鹏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对李小龙所学的太极拳动作进行了纠正,在这一点上,他与李海泉的看法一致,只有勤修太极拳,才能化解李小龙身上的戾气。其二,系统全面地讲授中国传统的内家拳理,让李小龙对中国传统武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避免他年纪轻轻就盲目的对传统武术产生轻视鄙夷之心。其三,把李小龙从别人那儿学来的零零散散的功夫进行归纳、筛选,去除繁琐不实用的部分,使得这些功夫真正能够起到强身防身之用。
  梁子鹏的武学理论启蒙教育对李小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拳理和义理也深深的印刻在了李小龙的脑海中,是李小龙后来在武学上取得巨大突破的理论基础,也把一个只会打架耍横的街头小霸王真正领入了博大精深的武学殿堂。与此同时,李小龙重新开始练习太极拳,而且一练就是二十几年。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学原理与中国古老的哲学与辩证法息息相关,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战作用,但对习武者内在功力的锻炼和武学修为的提升却至关重要,其“太极”、“无极”、“阴阳”思想后来更是成为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的核心理论,太极阴阳图更是成了后来截拳道的标志性logo。
  

三、“舞林高手”李小龙
演戏、习武、跳舞是少年李小龙的三大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李小龙出落得愈发俊朗帅气,挺拔的身姿、炯炯有神的双目、微微上扬的嘴唇,将他骨子里那股桀骜叛逆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糟糕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妨碍李小龙的人气,帅气的外形、迷人的笑容、超酷的作风、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反而成全了李小龙校园先锋派的形象。我们并不是要鼓励学生不好好读书、特立独行以惹麻烦为荣,但不可否认的是,像李小龙这样的学生,哪怕在现在的校园里,也绝对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会得到无数女生的青睐。
  在李小龙的性格中,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质,一是好斗,二是表现欲。好斗,勿用多说,从他对打架和习武的痴狂就能看到;而少年李小龙的三大爱好,则都是表现欲强烈的体现。
  也许从李小龙出生开始,他的血液里就继承了父亲在舞台上的天分——只要一面对荧光灯,只要一面对镜头,就会变得很开心,很兴奋,千万百计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唯恐被忽视。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举动无疑会被看成是过于招摇,过于张扬,但是对从事演艺的人而言,能够在镜头和观众面前展示自己却是必备的素质和成功的前提。当然,光有表现欲而没有表演天分就会沦落为庸俗的作秀,而李小龙恰恰具备了这两点,能够成为童星,当中固然有父亲李海泉的因素,但最主要靠得还是自己的天分和欲望。性格决定命运,也许从几个月大那次上镜客串开始,就已注定了这个襁褓中的粉嫩男童必将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习武,对李小龙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强身健体和弘扬国术。他的想法很简单,一是要打败对手,二是要表现自己,因此,习武和打架,也是李小龙表现欲强烈的另一个方面。
  李小龙跳的主要是恰恰舞。恰恰舞是拉丁舞中最受欢迎的舞蹈,音乐轻快,节奏感强,因跳舞时鞋子发出的“恰恰”声而得名,在20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后传至香港,其旋律和伦巴基本相同,每小节分慢、慢、快、快四步,慢步一拍一步,快步一拍两步,舞曲欢快而有趣,又充满热情,因而深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酒吧和夜总会的主要音乐之一。
  李小龙学习恰恰舞的时间很短,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觉得这种节奏感强烈,能够充分展示肢体力量和柔韧性的舞蹈非常有趣,又能够与女孩子一起玩耍,这才尝试着学习。很快,李小龙就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熟悉了恰恰舞,并且成了一家有菲律宾乐队伴奏的夜总会的常客。开朗活泼的性格使得李小龙很快与乐队成员打成一片。在他们的指导下,李小龙的舞技进步神速,再加上他喜欢创新,总是把一些奇怪的具有武术特色的动作融入舞蹈中去,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小龙式恰恰舞。
  每当李小龙和他的伙伴们到来时,夜总会里总是会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人们众星拱月般地簇拥着这位少年“舞王”,期待着他有更加出色的表演。李小龙是那种遇强则强之人,越是大场面,他就越是来劲,朋友和观众的欢呼声让他浑身充满了动力,跳到尽兴时,他还会脱下上衣,露出精壮有形的躯体,在此起彼伏的惊叫声中尽情舞动,展示着男性的阳刚之美。
  动感的舞姿加上小影星的身份,使得李小龙成为当时很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他身边的女孩子们都以能与李小龙跳舞、能与李小龙交谈为荣,有的甚至因为被李小龙多看了一眼而欣喜不已,激动万分。李小龙的舞伴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少女影星文兰,一位是当时有着香港“银坛铁汉”之称的曹达华的女儿曹敏儿。她们与李小龙年纪相仿,又都喜欢跳舞,所以经常与李小龙一起出去结伴游玩。据文兰回忆,她与李小龙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正是因为太熟了,所以反而没有往男女朋友的方向发展。当时追求李小龙的女孩子很多,真正被人们看好与李小龙有发展可能的是曹敏儿,他们一个年少英俊,一个青春美貌,是公认的金童玉女。不过李小龙虽然喜欢结交漂亮的女孩子,却始终没有把女人当作生命的最重,女人对他来说只是生活的点缀,他大部分的心思,始终都在习武上面。
  据李小龙的哥哥回忆:“小龙每天早晨要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站在镜子前,把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并且自我欣赏一番。这成了他的晨礼,和他要弄清自己的服饰是否得体与漂亮一样重要。这一切都结束了,他才出门。”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李小龙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甚至到了挑剔的地步。长得帅、穿得帅、跳得帅、打得帅,这也许就是对少年李小龙最好的概括。
  与大多数沉迷于夜总会的年轻人一样,李小龙学恰恰舞的初衷只是因为好玩,能够借此结识漂亮的女孩子, 但是久而久之,李小龙发现这项运动非常对胃口——欢快的节奏,强烈的动感,富有爆发力的动作,不都是自己性格的体现吗?与此同时,李小龙还发现,跳舞和功夫还有不少相通之处,比如都需要手脚的配合使用,都需要灵活的步法来支持,跳舞还对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在练武时控制动作的节奏感。可以这样说,武术的刚性让李小龙的武道更具爆发力,舞蹈的韧性让李小龙的武功更加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艺人元华曾回忆李小龙跳的功夫舞,他说:“当年我和林正英很熟,而林正英是李小龙助手,李小龙常会叫我去他家玩。其实李小龙不单功夫好,跳舞都好厉害,记得有一次看过他穿黑色三角内裤跳舞给我看,无论我播什么音乐,他都可以即时自创舞步出来,而且还是将功夫融入舞蹈,有时耍拳,有时只是秀肌肉,刚柔并重。”
  玩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玩出特色,玩出新意,玩出名堂,李小龙堪称个中表率。
  与习武一样,只要李小龙决定去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拍戏和习武之余,李小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舞技。1958年,李小龙凭借精湛出众的舞技获得了全港恰恰舞公开赛的冠军。不过据熟悉李小龙的文兰女士回忆,李小龙其实很少参加什么舞蹈比赛,他只是把跳舞当成一种娱乐和消遣,只喜欢跟自己的朋友们一起玩,在李小龙的生命中,分量最重的始终都是习武。
  此后,在来到美国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李小龙都是靠晚上教别人跳舞来赚取生活费。在武术尚未打出一片天地的时候,跳舞却成了李小龙的谋生手段,这或许是他当年学舞时没有想到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1)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龙结识了后来的咏春拳大师张卓庆,张卓庆的阿姨是李海泉在演艺圈的朋友,两个少年一见如故,甚是投缘。张卓庆的功夫原本不如李小龙,后来,李小龙发现张卓庆的拳法突然提高了很多,追问之下,才知道张卓庆已经拜在了咏春拳大师叶问门下习武。
  当时的李小龙正处于街战失败的苦恼中,不论是李海泉的太极拳启蒙还是梁子鹏的武学理论教育,都没有对李小龙的实战能力形成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李小龙进行教育的初衷,是反对实战,避免好斗的李小龙在学了真正的武功后继续惹是生非、伤人害己。为了突破自己在武学上的瓶颈,为了真正提升实战能力,在张卓庆的引荐下,李小龙瞒着父亲投入叶问门下,开始学习咏春拳。当时,两人都是13岁,张卓庆比李小龙大四十多天,也就成了他的师兄。
  相传,咏春拳是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严咏春原籍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严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师太习武,后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法之道,此后得到五枚师太的指正,创立咏春拳。咏春拳刚柔相济、尤其适合力量不足的女子学习,又因简明易学,长于近战过招而流传甚广,至今仍是徒手搏击中的重要内容。
  叶问出生于1893年,广东佛山桑园大族叶家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赴香港求学,并跟随“咏春拳王”梁赞的大弟子陈华顺学习咏春拳。一直以来,咏春拳都是以私下传授的形式代代相传,但是受香港浓郁的商业氛围影响,咏春拳也逐渐转为公开授徒,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李小龙拜师的经过也颇具戏剧性。拜师当天,李小龙随张卓庆来到位于九龙油麻地利达街的咏春拳馆,当时的李小龙眼戴墨镜、举止轻佻,对馆内众人不理不睬。来到馆内,李小龙看见一个老人端坐在蒲团上,老人身材精瘦、面容温和,双目炯炯有神的打量着自己。在老人的审视下,李小龙顿时收起了平日里那股子狂傲不羁之气,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突然间,老人起身出招,对手不是李小龙,而是空气!李小龙惊呆了,只见老人以空为敌,出拳如风,矫健的身手和凌厉的攻势好似临阵搏杀!
  “这就是我要学的拳法!”李小龙如是想,他已彻底折服!
  但是叶问不会因为徒弟的引荐和李海泉的名望就盲目收徒。金庸先生说得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习武是为了维护正道、弘扬大义。千百年来,对中国的习武之人来说,选择良才为徒是不亚于自身修炼的大事,尤其像叶问这样的一代宗师,更不会为了面子和学费而滥收门徒。开馆授徒以来,他的弟子莫不是品行端正,文武全才之人,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李小龙。按照普通的标准,劣迹斑斑的李小龙根本不符合叶问的收徒标准,但正是那一番审视,让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人对他刮目相看。李小龙两眼散发出来的精芒、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勃勃英气、还有那匀称精干的骨骼躯体,让阅人无数的叶问当场就有了计较:“此子天分过人,乃是十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奇才,当可教之!”
  就这样,李小龙开始在叶问的武馆学习咏春拳。当然,习武是要交学费的,李小龙怕父亲反对,只好瞒着他征得了母亲何爱瑜的同意,解决了学费问题。很快,儿子的秘密就被李海泉发现了。木已成舟,李海泉不但没有戳穿和阻止李小龙,还私下拜会叶问,希望他能好好管教儿子。
  就像其他学校一样,身为馆长的叶问自然不可能亲自去教一个刚刚入门的弟子,而是把李小龙交给了大弟子黄淳梁。黄淳梁对李小龙的第一印象也不怎么好,但是身为大师兄,他还是恪尽职守地安排李小龙进行最基础的打沙包练习。李小龙对此很不理解,觉得这些动作根本不是叶问打过的那套拳法,一段时间下来,学习的热情就开始减退,再加上经常要去拍戏,所以练功进行得断断续续。
  几个月后,李小龙想试试自己的功夫究竟如何,便约了好友小麒麟和张卓庆、楚原等师兄前往九龙街头向那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小阿飞”们挑战。混战之后,李小龙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拳头变硬了,出拳变快了,步伐也比以前扎实了很多,比自己学习咏春拳时间长的张卓庆更是三两下就把几个不可一世的混混打翻在地。事实胜于雄辩,李小龙决定认真学习咏春拳。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2)
据张卓庆回忆,那次打架之后,李小龙习武比任何人都要认真,把基本功练得异常扎实,众师兄们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大师兄黄淳梁曾直截了当的对他说,我们练拳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倒对手。这句话与李小龙习武的目的如出一辙。在李小龙的兄弟李忠琛、李振辉看来,那段时间的李小龙,练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学好咏春拳中最重要的粘手功夫,李小龙在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