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封的故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轲面色一沉: “领兵布阵不是我的专长; 我平生研究的是儒学。。”他接着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一通以仁义号召天下的学说。。

  魏惠王越听心越凉; 心想: 列国国君谁会相信你这一套呢?难道对齐国讲讲道德; 人家就会把俘虏的太子放回来吗? 对秦国说说仁义; 人家就会把侵占的河西之地退还吗? 他把客人安顿好后; 对亲信连声叹气: “孟夫子的学说也太迂腐了; 徒有虚名。招贤馆里来的贤士;挨个扒拉一遍; 也没有一个中意的。 请神容易送神难; 怎么打发他们呢?”

  相国王错语重心长地谏道: “大王思贤若渴; 江山之幸。而今四方豪杰云集; 列国群贤毕至; 这可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呀。想想卫鞅、孙膑的教训吧; 千万不可冷落了他们呵!”

  一句话触到了魏惠王的隐痛。原来魏惠王志大才疏; 不善用人; 一些有能耐的人得不到重用; 纷纷改换门庭。政治家卫鞅跑到秦国; 执掌相印; 实行变法; 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军事家孙膑在大梁受人诬陷; 被魏惠王剜掉了磕膝盖; 让齐国悄悄弄走; 委以军事; 马陵一战反把魏国打得落花流水。想起这些惨痛的教训; 他总算没下 “逐客令”; 雍容大度地说: “咱们堂堂魏国;哪再乎养活这么一帮闲人呵。” 立即吩咐盛情款待招贤馆里的客人; 还特地腾出一座华丽的住宅 请孟轲居住。

  孟轲为了报答魏惠王的知遇之恩; 接连上了很多奏章; 可是竟然没有一条被采纳。 他觉得自己的主张不能推行; 再呆下去还有啥意思; 于是上表辞行。 魏惠王大吃一惊; 忙召集亲信一起来猜孟轲的心事。。

  一位大臣摇头晃脑道: “一定是老夫子客中寂寞; 晚上连个暖被窝的也没有……”

  王相国冷笑道: “你们没有听说过孟子出妻的事吗?他年青时; 妻子天生丽质; 又温柔又贤惠。 可是; 他觉得有这么一位美人整天在眼前晃来晃去; 弄得他六神不安; 无法定下心来做学问; 一狠心就把妻子给休了。”

  “这太叫人不可思议了; 寡人如果少了美人陪伴; 那可是一天也活不下去呵。 不过; 他打了这么多年光棍; 也许早就该后悔了……” 魏惠王将心比心; 在后宫挑选了十位美人; 亲自送到孟府; 道: “寡人深知夫子异乡寂寞; 特地送来美人陪伴。”

  “君子好德不好色。” 孟轲又好气又好笑; 索性把话挑明; “我提的那些主张; 大王如果认为好的; 希望马上实行; 如果不中你的意; 我就立即卷铺盖离开大梁。”

  “先生讲的仁义道德; 寡人打心眼里赞成; 只是道理太深奥; 大臣们不很理解; 老百姓也不一定拥护。 此事不宜操之过急; 你还是安心研究学问吧。”

  孟轲一听就明白这是托词; 转而一想;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 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 专走上层路线; 结果被老百姓当成坏人; 困于陈蔡; ;差一点饿死。 看来儒家的学说宣传得很不够; 所以实行起来也真有困难。 于是;他决定继续留在大梁;一方面密切注视各国形势的变化; 研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一方面在孟府开馆讲学; 大力宣传儒家思想。魏惠王见他不再提走的事; 也很高兴。

  开始来听孟子讲学的大都是年轻书生、官宦子弟; 后来一些中小官吏、各界名流也被他吸引了来。孟轲从中挑选了十个栋梁之材做为弟子; 又把魏惠王赠送的十个美人分配给他们做妻子。他成人之美的佳话传扬开去; 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头赞扬。每天来听他讲道德、说仁义的人越来越多; 大梁城内百姓素质日益提高,争说仁义; 礼让成风; 社会秩序安定; 俨然成了礼义之邦。

  魏惠王对此也很高兴,这天又来登门请教:“孟夫子,你也亲眼看到了,孤为治理国家费尽了心血,邻国的国君没有一个像我这样体恤百姓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而逃离,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因此而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轲笑道:“原因很简单。主公热衷战争,我就以打仗来做个比方。战鼓擂响之后,就有两个士兵丢盔卸甲争着逃跑。那个跑了五十步的士兵于是就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士兵胆小如鼠,临阵脱逃,这样说得通吗?”

  “这两个士兵都是一路货色,不过是一个逃得快些,一个逃得慢些罢了。”

  “主公能明白这个道理,问题的答案便有了。您和邻国国君奉行的国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轻重的差别而已,所以就不要指望本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增多了。”

  孟轲直言不讳当面批评魏惠王,为后世创造了“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精辟成语。他接着又口若悬河,阐述了一套推行王道,奉行仁义,爱护百姓,收买人心的道理,把魏惠王说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再说招贤馆里那帮人; 平日吃饱喝足; 高谈阔论; 免不了有讽刺挖苦朝廷的话; 魏惠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双方倒也相安无事。周围邻国看到魏国的新气象; 也不敢轻易欺负魏国了; 齐国还主动讲和;,把俘虏的太子申放回来了。

  这年春天魏惠王得了重病; 拉着太子的手;一再叮咛: “要想保住魏国; 千万别让那些贤士离开大梁呵。” 说罢就咽气了。

  太子即位后;称做魏襄王; 这小子只知享乐; 不图进取; 大权在握; 便胡作非为起来。招贤馆里不乏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 纷纷上表劝谏。魏襄王一看; 恼羞成怒; 对群臣喝道; “这帮说客唯恐天下不乱; 经常在背后说寡人的坏话; 你们说应该如何处置? ”

  老相国王错慌忙出班跪奏: “这班贤士受先王知遇之恩; 对魏国忠心耿耿; 请大王从谏如流; 对他们大加赏赐; 怨愤自然平息。”

  魏襄王虎着脸说: “你是老糊涂了吧? 从明天起; 你就在家抱孙子吧。”

  一句话就把相国给撸了; 谁还敢再说话。

  魏襄王道: “他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都是先王把他们给惯坏了。看寡人略施小计; 管叫他们服服帖帖。 ”

  这一天; 招贤馆里的贤士们吃罢晚饭正要安歇; 一个个肚子喊痛; 抢着往茅坑跑。 折腾了一夜; 谁也没合眼。大家肚子痛好了; 有了精神; 又断不了七嘴八舌抨击时政。。第二天夜里又旧病复发。 这一次更厉害; 人人上吐下泻; 跑肚窜稀;个个拉得面黄肌瘦; 混身无力。人们这才明白; 烦恼皆因强出头; 是非只为多开口。不少人吓得脚底抹油;溜之乎也; 这件事传到孟轲耳朵里; 心里那股别扭劲就别提了; 便向朝廷提出要离开魏国。

  魏襄王用二斤巴豆就让那些耍嘴皮子的贤士变成了哑巴; 乐得小眼成了一条缝。 现在看到孟夫子也要走; 特别是听说几个国家的使者都在边境上等着迎接他; 心中未免着慌; 便亲自登门挽留他。孟轲见魏襄王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 还真受了感动; 心想他也许不像传说的那样坏吧?

  魏襄王拱手道: “先生; ;当前各国为了争夺地盘; 杀人成山; 血流成河; 怎么才能使天下安定下来呢? ”

  孟轲不由对他刮目相视; 这个问题真提到了点子上; 也是自己三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 便朗声答道: “定于一!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 意思是只有结束这四分五裂的局面; 神州大统一; 天下才能安享太平。

  “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

  “奉行王道,不嗜杀人的国君就能一统华夏。”

  “那么谁会追随他呢?”

  “天下的百姓都会拥戴他。”

  魏襄王频频摇头: “这可不好; 最好是各国国君都在自己的地盘里寻欢作乐; 互不侵犯。”

  一个要统一 ;一个要割据; 猴子吃麻花一一满拧。 孟子不愿再对牛弹琴; 坚决要离开魏国。

  魏襄王走后; 命人送来一壶御酒饯行。 孟轲刚端起酒要喝; 被大弟子上前拦住; 道: “老师; 万一昏王暗中做了手脚; 你这把年纪可搁不住三泡屎啊。”

  孟轲笑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我以仁义对待他们父子两代; 他为啥要和我过不去呢? ”

  大弟子把酒往地上一泼; 马上腾起一股蓝色火焰; 酒中无疑掺了毒药。众人脸色大变; 孟子也气得浑身哆嗦。

  这时; 一个弟子惊慌地跑进大厅报警: “御林军把附近街道包围住了。”

  众人面面相觑; 正不知如何是好; 又一个弟子进来禀报: “大梁百姓冲到府前要听老师最后一次讲学。” 

  孟轲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梁百姓一向待我不薄,无以为报,只有把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 ‘定于一’的学说留给他们; 才能略表寸心。”

  他整了整衣冠; 坦然地率领众弟子出府。府前人山人海,群情激愤,御林军见众怒难犯; 也不敢轻举妄动。。

  孟子大义凛然, 朗声道: “周王伐纣,华夏一统,国泰民安。 后来,各路诸候强大, 自立为王,天下从此多事。列国之间你争我夺, 万民受难。要结束这混乱不堪, 民不聊生的局面,唯有 ‘定于 一’。天下一统, 重享太平! ”

  大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他的话说到人们心窝里了,全场吼声震天:“定于一! 定于一! 定于一!”

  孟子的这一伟大思想, 成了中华民族奋斗的目标。 在百姓的掩护下,孟轲和弟子们终于平安地离开了大梁。后世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讲学的遗址上, 修建了一座孟子游梁祠,供人瞻仰。现今祠己不存;所在街道仍叫游梁祠街。

侠 客 行
从前,开封有座三义庙,里面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三位侠士:信陵君、侯赢、朱亥。信陵君的塑像端坐正中,手捧兵书,儒雅*;一边是侯赢的站像,皓首长髯,仙风道骨;另一边是朱亥的站像,虬须怒张,威风凛凛。祠堂两旁镌刻一副名联:“名冠诸侯,自古贤未及公子者;仁而下士,乃闲步从此两人游。”

  战国时,大梁是魏国的京城。公子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封为信陵君。他文武全才,足智多谋,性情豪爽,礼贤下士,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战国四大公子,在列国中的声望很高。很多人慕名来投奔他,凡有一技之长的他都收留,以礼相待,从未见其以富贵骄人,门下食客一直保持在三千左右。

  侯赢是个看守城门的糟老头子,朱亥是街头杀猪卖肉的屠夫,谁也看不起这两个人,可是,信陵君却把他俩奉为上宾。一次宴会,信陵君命人驾车亲自去请,到了夷门,侯赢毫不客气地坐在上位,途中还要下车拜会朋友,兀自交谈,信陵君则恭恭敬敬地站在路旁等候。朱亥的架子更大,非把他摊上的肉卖光了才肯赴宴。众人一直等到二位光临才开席,信陵君隆重地向在场宾客介绍二人,代头向二人敬酒,二人连一句谦让的话也没有。古时,以左为尊,以后每次宴会,主人左边两个座位肯定是留给侯赢、朱亥的。如果二人因故不能前来,座位就一直空着。门客们对信陵君“虚左以待”,都愤愤不平,怨声载道,信陵君听说后,一笑置之,始终如一。

  一天,信陵君外出访客,见路边一位蓬头垢面、衣衫破烂的姑娘正向人哭诉,便下车询问。姑娘名叫如姬,原来也是小康人家,不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父母被强盗杀害,只有她侥倖脱险。官府一直破不了案,冤沉海底。不久族人又设计抢夺了她的家产,扫地出门,流落街头。信陵君听了十分同情,将如姬带回府中,好生款待。暗中交待手下,务必为她伸冤报仇。三千门客中不乏高人,很快查清了杀害如姬父母的凶手是两个过路的飞贼,现已逃往齐国。他们千里缉凶,跨国将凶手秘密押回大梁,绳之以法。如姬族人见势不妙,乖乖地将财产完璧归赵,使孤女有了栖身之处。对此,京师百姓无不赞扬信陵君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一时传为佳话。

  事情不知怎么传到魏安釐王的耳朵里,出于好奇,下旨召见了如姬,一见惊为天人,心猿意马,要将她纳入后宫。如姬不为威胁利诱,严词拒绝。原来如姬非常仰慕信陵君的人品,对他搭救自己脱离苦海更是感恩戴德,芳心暗许,非君不嫁,即使把刀搁到脖子上,她也不会动摇。

  魏安釐王得不到美人,寝食不安。他想信陵君是如姬的恩人,他的话她应该听的,便暗中求助异母弟,要他玉成这段姻缘。其实,信陵君也很喜爱如姬,日久生情,只是担心世人指责他施恩图报,有损名声,才犹豫不决。如今魏安釐王横插一杠子,使他左右为难。斩断情丝,放弃心爱的女人不是他的秉性。如果抢先硬娶如姬,和哥哥的梁子就结大了。他深知这位异母兄长的德行,胸无大志,贪色如命,不计后果,什么样的事都干得出来。当时魏国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兄弟一旦反目,说不定会给敌人可乘之机,招来亡国大祸。他思虑再三,决定以国事为重,忍痛割爱,亲自登门,劝说如姬奉诏进宫。如姬深知信陵君的处境,肝肠寸断,含泪答应。好在如姬封妃后,一直受到魏安釐王的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信陵君内心的痛苦才稍为减轻些。

  当时,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以秦国的实力最强,雄心勃勃,意欲武力一统天下。其他六国相对弱小,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信陵君审时度势,倡导一国有难,共同支援,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秦。无奈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各怀鬼胎,徘徊观望,一时难以结盟。

  公元前258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逐个吞并”的策略,首先派大军攻打赵国,赵国不是对手,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京师邯郸一座孤城,顽强抵抗。魏国是赵国的近邻,赵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赵胜又娶了信陵君的姐姐,两国是姻亲,所以首先向魏国求救。

  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道理,多次催促兄王发兵援赵,魏安釐王便派心腹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兵马奔赴邯郸解围。这时,秦昭王放出话来,威吓六国,扬言谁胆敢援助赵国,秦军下一个就攻打谁。魏安釐王担心*烧身,马上命晋鄙停止前进,屯兵边境,等待观望。

  援兵无望,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一面亲赴楚国求援,一面写信责备信陵君不念姐弟亲情,见死不救。信陵君有苦难言,万般无奈,决定亲自率领三千门客前往邯郸,舍身救赵。出征时,他特地绕道夷门向侯赢、朱亥辞行。二人正在下棋,得知信陵君来意,侯赢只说了一句,公子既然主意已定,老朽就不多言了。朱亥一言不发,只是拱拱手,算是送行。

  信陵君离开夷门,心中非常失落。他想,侯赢、朱亥隐身市井,没有人看得起,只有我知道二人是奇士,待如上宾,指望有朝一日为我出力效命。此次我去邯郸犹如飞蛾投火,有去无回,这两个家伙连句宽心的话都不说,也未免太冷漠无情了吧。他越想越有气,越走越心凉。忽然,他意识到侯赢似乎话中有话,立即扭转马头奔回夷门。侯赢、朱亥一见相视而笑,侯赢说:“我们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信陵君一愣,马上明白过来,深施一礼:“是我太粗心了,请侯公明言。”

  侯赢说:“公子熟读兵书,胸怀韬略,只率三千门客去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岂不是以卵击石吗?这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呵。”

  信陵君恳切地说:“在下愚昧,请侯公教我。”

  侯赢说:“率领晋鄙的十万大军援赵,一举可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说:“此计固好,但晋鄙是兄王的心腹,不肯听我调遣。”

  侯赢说:“手持兵符,可调大军。”

  信陵君道:“兄王惧怕强秦,不肯发兵,我怎么可能请到兵符呢?”

  所谓的兵符,是由精铜制成,状似卧虎,所以又称虎符。虎符一剖为二,一半留存君王,一半交给领兵将帅,二者合一,才能调动兵马。

  朱亥笑道:“三讨不如一偷嘛。”

  信陵君手下人才济济,不乏鸡鸣狗盗之徒,按说夜入皇宫盗取虎符并不是什么难事。信陵君却连连摇头:“听说兄王这次防范特别严,虎符随身携带,形影不离,要想盗符谈何容易。”

  侯赢说:“那就让大王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去窃取兵符,防不胜防,一定成功。”

  信陵君何等聪明,马上明白侯赢所指何人,沉吟道:“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要惹杀身之祸,还须从长计议。”

  侯赢语重心长地说:“邯郸危急,列国都在看着魏国的行动哩,事关六国联盟的大局,眼下只有这一条出路,请公子不要因小失大呵。”

  再说如姬入宫后,虽与信陵君断绝了来往,但二人的心意仍是相通的。她一心一意侍奉魏王,经常规劝他近贤臣、远小人,勤政爱民。魏安釐王对她也十分敬重,言听计从。秦军进犯赵国的消息传来,如姬也劝魏王顾念兄妹亲情,发兵救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