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以笔名发表了,数篇号召民众起来抗日的文章。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这首作于1935年的新“九一八”小调,老辈儿的东北人,都曾听过并且能够哼唱。
听着,唱着,眼里不觉已流下泪来—这悲愤的旋律里饱含着他们多少血和泪!
尽管现在唱的次数太多,演唱的场合太杂,唱的歌手很多时候毫无感情。
但想想几十年前,有多少抗日好儿家郎,就是唱着这首歌别妻离子,义无返顾的踏上抗日征途,还是不禁使人回想那难以忘记的过去。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高梁肥;大豆香…。”
如果中日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二.
无论是文人真正的好文笔,还是从来不屑于营造什么巧妙的构思。
那些什么出人意料的开头,而王庆华的风格总是直抒胸臆,开门见山,跃马扬鞭。
一下子就把你冲的热血沸腾,做奴隶还是斗争?
就算是死亡,也不要让日本侵略者指着你的尸骨说:这是个胆小鬼。
东北大地,山河变色,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东北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东北各界民众性的抗日斗争,从学界的罢课,工界的罢工,商界的抵制日货,直到东北军爱国将领、爱国人士积极抗日,反日浪潮席卷全东北。
自发组织的抗日救国军,国民自卫军,反日总队,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统统被称为抗日义勇军。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盛时期的1932年夏秋之际,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发展到30万人以上。从辽河两岸到松花江畔,从长白山到兴安岭,整个白山黑水间到处都有抗日义勇军的足迹。
他们传奇般的英雄故事,如一曲抗日爱国的壮歌,流传甚广,有口皆碑。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统治,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无比仇恨,在白山黑水之间,遍地燃起民族解放战争的抗日烽火。
国民党在东北失守前;把大批东北各大学学生带到了北京;向他们许诺到北京后,可以继续上学,完成他们的学业。
但到北京后;国民党的动机暴露;他们是要把这些学生编成青年军去打共产党;这因此大大地激怒了这些流亡学生。
东北流亡的学生们来到北平后,没有住的地方,就露宿在“天坛”公园和太庙等地的殿堂和屋檐下。
后经多次请愿由当局派部队在“天坛”公园的“环丘台”周围搭起了几十个帐篷,供学生住宿使用。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学到一点知识,北平的学生会用尽了最大努力,无偿聘请北大,清华和辅仁师大的学生给我们讲课,没有教室,就在“天坛”公园的柏树下席地而坐,把黑板挂在树上坚持露天上课。
天气冷了,露天教室也就不行了,学习只得就此停下来。
东北流亡学生入关进入北平后,因生活所迫向北平市政府请愿要求给予解决。
当局答复让就地参军,从而激怒了忍无可忍学生。
近万余名手无寸铁的学生,高举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无罪的标语,上街游行示威,包围了设在西长安大街的北平市政府,并越墙而入,砸毁了办公设施。
第六章.亡国亡家之耻
一.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 ;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
那里我有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吟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悲愤情绪的积聚在歌曲的尾声形成爆发性的高潮。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在1936年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这首哀婉悲愤的抗战悲歌,曾那样广阔地回荡于满目疮痍、战火燎原的中华大地,闻听此曲,多少人或思乡情切泪如下雨,或转战千里奔赴战场。
这首歌对于当时寇深祸亟,灾难频仍的中国,对于辗转于水深火热中的亿万苍生,所起的那种唤起、激励作用,任何人做任何想像也不为过。
多少年来,《松花江上》以其悲怆激荡的音符,永远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泪。
“松花江上”是当时祖国山河的代称与象征,震撼、振奋了多少人,多少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战场,民族心灵的创痛,悲凉愤懑的气氛,那东北沦陷的痛苦,多少年后仍令人闻曲悲叹,感发兴起。
《松花江上》的旋律,将永远激荡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奋起。
一天清晨;重重的敲门声惊醒了他们;打开院外大门后;十几个宪兵拥了进来。他们先闯进东北学生的屋里;乱翻了一通后;又到房主家问这几个学生有没有越轨行为。
房主机警的回答:我们刚搬来不久;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宪兵们一无所获;灰溜溜地走了。当房主跑进东屋时;这几个学生冲着他哈哈大笑;他们让他蹲下看床板底下;原来他们把所谓的”禁书”都压在床板下了。
他对他们的机智和勇敢深为钦佩。
日寇的铁蹄血腥地践踏进来了,践踏进形同虚设的国门。
长城内外一片血海一片火光,全国的眼睛和心中泪水都在流淌。
激情呐喊,如号角吹响在中华的大地上。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饮泣,有的仰天悲号,有的攥紧了拳头…。
那胸中的愤怒再次响彻寂静的夜空,歌声激起了学生们对家乡的怀念,渐渐可以听到房间中的哭泣声。
又是一次大转移。
流亡,流亡,这遭遇更加深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风雨的迁徙路上,到处是这凄凉的歌声。
东北流亡学生的抗争取得了胜利;国民党组建青年军的设想无法实现。
这时东北流亡学生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迅速成长起来。
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
岁月流逝,人生沧桑并没有能够磨灭这些珍贵的回忆。
二.
王庆华和梦梅按时来到“天坛”公园东北流亡学生的聚居之地。
不单是他们各个学校也都派了代表参加。
会上大家引亢高歌抗日爱国歌曲,《松花江上》,《当兵去》,《八百壮士》,《钱是谁的?》,《五月的鲜花》,《大刀进行曲》。
发表言辞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感同身受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国破家亡,烽火连天的抗日救亡岁月中,东北流亡学生从白山黑水走来,迎着时代暴风雨成长。
“祖国的大好山河被日寇一片一片地吞噬,北平所辖也是危在旦夕,只有团结抗战才能收复祖国的山河。
我们是无罪的;抗日救国有什么罪?
东北的三千万同胞当了亡国奴,制止人民抗战救国的才是真正的罪人!”
“国难当头,抗战高于一切。”
“就在那山岗!那田野!那冰川!
那高梁红了的青纱帐!
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
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
这样一群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学生,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冒着枪林弹雨,英勇地冲上街头,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呼声。
正是这些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掀起了全民抗战的高潮。
日本鬼子的铁蹄野蛮地践踏在中华的大地上。
他们杀人、放火、抢劫,真是凶,他们毫无顾忌,恣意横行。
爱国同胞无数的生灵倒在了屠杀下,刺刀尖。
烈火浓烟中,城市在涂炭,人民在呻吟,自发地奋起反抗,宁作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坚决予敌以沉重打击,点燃起全国人民抗日御侮胜而后止的如火信念。
在这场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民族危机前,各个阶层,不分年龄,无论党派,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都团结了起来,共赴国难,为抗日救亡而全力奋斗。
一个民族必须能够发现和拥有自己的所有宝藏,必须千倍百倍地珍惜自己的这些宝藏。
当然就像所有生命价值等同一样,任何牺牲都是相同的。
不要说牺牲在平型关还是牺牲在东北都应获得我们同样的尊敬。
爱国主义是维系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纽带,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时代主题的嬗变,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族入侵,热爱本民族、本国家的浓烈情感。
第七章.抗日群情激愤
一.
王庆华和梦梅胸中热血也在沸腾,他们的脑子浮现那些为国家兴亡而战的东北义勇军战士的身影。
他们联合几所大学的数百位抗日进步同学用鲜血写下了向组织上,向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提出加入到东北抗日前线去,参加抗日义勇军队伍的申请。
在近代,爱国主义表现为高扬社会历史的主旋律,救亡图存,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抵抗外侮,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与争取民族,国家发展前途的努力结合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之所以形成波澜壮阔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在于这是一场命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是与所有社会阶级和阶层命运相关的。
中国有句古老的格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外族的入侵,当亡国奴的滋味绝对不会好受,这已成为所有国家、民族,人民自爱自尊自信不可动摇的信念。
由于外来侵略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奴役的对象是全体国民,这就决定了对外来侵略的反抗必然是全民性的。
当真到了无可避免的国家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
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
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不战。
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那时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在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各界人民纷纷###,要求政府积极抗日,收复失地,并捐款购买飞机,献给抗日军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说历史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只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才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二.
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日本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占领全中国的野心。从军事上讲,日本要巩固对伪满洲国的统治,也必须要打击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
历史随着时间的消逝总是被浓缩,大量的信息被过滤,只留下简明而形象的东西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卢沟桥很幸运,一座沧桑的石孔桥,成了中国神圣抗战的永久象征。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十多公里处,在河北宛平县境内,和平汉铁路遥遥相对。
这座建于金代的石桥,呈南北向,横贯于永定河上。桥栏两旁雕刻着众多的石狮子,大小不一,姿态各异。
每逢秋冬季节,衰草枯黄,朔风劲吹,商旅驮队不紧不慢地从桥上走过,渐行渐远,消失在高耸神秘的群山之中,不禁有金戈铁马肃杀之气。
为了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和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
对于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我们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忘记的。
我们不能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还因为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远未结束。
王庆华,梦梅和他们的同学们并没有消极地等待,而是自发地制作了木枪,练习刺杀,肩枪,射击描准,队列训练等军事动作。
梦梅还通过远房表哥北平驻军第29军三十八师少校副官田永贵从师部借来几支真枪,有步枪,手枪,并教他们拆枪,擦枪,瞄准等动作。
王庆华仿佛着了迷一样,天天都在勤学苦练,他天资聪颖进步很快,并得到田永贵的欣赏,请示师座破例让他们打了一次靶。
王庆华打的相当不错,十枪打了九十环,田永贵非常高兴,赞许他是当兵的好材料。
29军三十八师是支主张抗日的好队伍,犹其是师长张自忠将军对他们的抗日热情非常支持,曾有“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的名言。
他对他们说:“要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军力,全民参与才有取胜的希望。”
有多少个日夜我们的同胞是在惊悸的呻吟中度过的,但敌人的一遍遍肉体的摧残没能磨灭我们同胞的意志。
我们同胞是用善良人性和民族无畏的精神构筑的钢铁长城捍卫了自己的国土和尊严。
狼藉的废墟中,为保护一息尚存的抗日“火种”而舍弃嗷嗷待哺的亲生骨肉。
他们宁可自己衣不蔽体,也要将手中仅有的布料亲手做成布鞋,冒着枪林弹雨献给前线的战士…。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热血投笔从戎
一.
王庆华,梦梅和他们同学的请求终于得到北平地下党组织的批准,为了能够到前线参加抗日,他磨破了嘴皮子,得到的只是父亲的低声叹气和母亲的伤心眼泪。
王庆华没有办法只得搬出了梦梅也要去,她一个女孩子单独一个人到东北去,使他非常的不放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母亲只好同意了他的恳求。
当王庆华和梦梅见面的时候,他高兴地向梦梅讲述了家里父母亲答应的经过时,不料,梦梅突然也笑了起来,原来,她也是不谋而合地用这个理由说服的家里。
俩人心灵相通,连搬出的看家杀手锏都一样。
自从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后,他们并不满足,陆续派出军队,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到处烧杀奸淫,战火就要烧到他们美丽的家乡,北平城内一片混乱。
青年学生们谁都不愿做亡国奴,大家纷纷各自找抗日救国投笔从军的出路。
在大敌当前、国家危难之时,全国民众踊跃参军参战,各地人民爱国不甘后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物质和精神上为抗战建国作出极大贡献。
青年们不断掀起参军参战热潮。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及抗日参军的目的,意义,使青年产生一种自觉意识。
当日军的铁蹄踏来,当敌人的炮火如雷霆般袭来,多少的同胞舍弃年迈的母亲,挚爱的恋人,年幼的子女奔而赴战场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北平的街道上常常出现父送子,弟代兄的的情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