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8去北京-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食:
  大栅栏街东口对面就能看到全聚德的大招牌,这里可是最正宗的总店了。廊坊二条内的爆肚冯也是老字号,取灯胡同路口的陈记小肠也值得品尝。周边各类小餐馆多如牛毛,随便走入一家都能吃到老北京风味的涮羊肉和炸酱面。
  住宿:
  在大栅栏街西,隔着煤市街的大栅栏西街上可选择的住宿点非常多,沿着这条街一直向西走,路边就能看到很多宾馆。如万程世都宾馆、广聚元饭店等。煤市街上的西华京兆饭店也是不错的选择,粮食店街还有如家快捷连锁酒店。
  购物:
  除了大栅栏街上的各家老字号,周边的各类小商摊名目繁多,不过出售的商品质量上没有多大保障,不建议在此购买高档商品。
  下一站
  游览:这里距离琉璃厂很近,从大栅栏街西口出来,沿着大栅栏西街、杨梅竹斜街一直向西走就进入琉璃厂东街了,可以顺带逛逛这一带的胡同,然后再前往琉璃厂。
  美食:到东直门的簋街可在前门坐地铁,在东直门站下车后向西走一段就到了。去后海的九门小吃也还是先坐地铁2号线到车公庄下车,然后再乘坐出租车前往。
  购物:红桥市场位于前门南边不远,坐出租车10元就到。去秀水市场可坐地铁2号线在建国门换乘1号线,在永安里站下车即到。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主要景点(4)
休闲:去什刹海可先坐地铁2号线到车公庄下车,然后乘坐出租车前往。去三里屯可坐地铁2号线到东四十条下车,然后换乘113、118路到三里屯下车,或者步行过去也不远。
  前门胡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长巷头条至四条
  长巷三条是一条宁静悠长带有美妙弧度的小巷,两侧的墙体不知哪一年被刷上了半截绿漆,风吹雨打中褪色为淡淡的绿痕,反而为这条胡同增添了一丝优雅的气韵。静悄悄的胡同内少有行人,一群鸽子在空中不停飞旋,传来一阵阵悦耳的鸽哨声,被称为京城晨韵的鸽哨确是最具风情的老北京人文一景,相信你在2008年申奥的短片中已不止一次看过这样的镜头。
  长巷这几条胡同的走向都呈现一定的弧度,从明清二朝的地图上可以看出,那完全是随着昔日河流的方向所形成,1439年,为排泄内城南濠积水而开凿了一条减水河,就是这条河的开凿导致了附近街巷全部呈现斜街的形状。长巷一带也曾经分布着不少工商商馆和文人试馆,不过如今早了无踪迹,只有长巷二条的福建汀州会馆北馆旧址还在,这是一座京城比较罕见的福建民间风格的四合院建筑,衫木梁柱、蝎子尾房脊、“平草”雕刻,都体现了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如今会馆正在修缮保护,不对外开放,但运气好的话也许能进去一探究竟。
  长巷三条26号是这条胡同内最显赫的门庭,高门阶、讲究的门墩、门楣上方大块精美的砖雕,也许那牌匾上还曾经有过更加醒目的字号,只是如今却寻不到一点踪影。推开门去是一进简朴的四合院,窗下堆着蜂窝煤,院内晾衣绳上挂着小孩衣裤,也许这样的院子进的多了,你就会发现无论宅门面貌怎样的敞阔堂皇,内中的院落却都是千篇一律的家常百姓生活面貌。院内走出的年轻人也说不出祖上的名目,只撂下一句,“私宅,受保护的!”受保护,在这里是多么有分量的一句话,因为你再向前走几步,在同样也有着精美牡丹花砖雕的28号院的前方,胡同的格局突然被彻底粉碎,与之相交的东西横向的鲜鱼口街已沦为一片废墟。再走入长巷头条,不少院落已经人去楼空,可留下的那些斑驳的门板、风化的石墩、依稀可辨的门联还是透着沧桑磨难后不朽的光辉,偶尔走过时仍然为他们深深迷醉。一位从小在此长大的老人诉说着童年的记忆,小时候玩耍的一家鞋铺,某一家曾经是瑞蚨祥二掌柜的住处,某一家是同仁堂的库房,这里曾经是一家店铺连着一家店铺,可比现在的大栅栏街强得多了。只是今天我们看不到了,历史每一段有每一段的叹息和展望,我们今天还能在这几条胡同内寻找着旧日零星的痕迹,而后辈的子孙恐怕连这些也难得一见,只能在新建的仿古文化一条街上徘徊惆怅了。
  作者手记:从前门城楼往南走入前门大街,在大栅栏街对面,也就是马路的东边就是鲜鱼口街,如今正在改造,向里走大约200米就是长巷头条,往东依次是二条、三条、四条,这几条胡同都是南北向跨越鲜鱼口街,但都有弧度向东弯曲,其中长巷三条保留得较为完整一些。
  草厂三条至九条
  旧时的老北京有不少叫做草厂的地方,据说这是用来存放饲料草而得名,明嘉靖时《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曾写到:“羊房草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条胡同。”这就是今日前门东侧的草厂头条至十条。
  位于长巷东部的这几条狭长的南北走向的胡同,也和长巷一般拥有弯曲的弧度走向,不同的是他们的方向恰恰相反,旧日河道的流向在地理蓝图上打造出了左右对称汇流中心的美妙轨道,胡同依势而建,你说这如何不是一种文化的理念?
  草厂三条的一侧已经开辟出了宽敞的大马路,两旁的民居岌岌可危,头条二条已逐渐消失在瓦砾尘埃中。只有迈入草厂四条之后,这种拆迁带来的恐慌才逐渐地平静下来,四条狭窄的胡同内竟然还有参天的大树,家家户户的门口多了守卫的武士。可是仔细看下去,不少院落已是铁栅栏门尘封已久,某某院全空的白粉笔字便是写在灰墙上最后的告别。虽然就在那铁门之内还关着精致的砖雕和依稀的彩画,岁月却无情地甩手而过,任其自生自灭。
  

主要景点(5)
五条之后才渐渐有了人气,看报纸的老大爷低着头聚精会神,抱孙子的老太太在巷口的阳光下拉家常,卖桔子雪花梨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对面走过熟悉的街里街坊打着招呼寒暄几句,“街坊”这个词仿佛也只有在胡同内才恢复出本来的亲切与温馨。从小住在这里的老人家可能会向你描述一番曾经的裁缝铺、香油作坊、烧饼铺、毛笔社、王和花生炒锅、敖家羊肉铺、董家杠房等等一系列民生行当,你就权当在脑海里默念一幅精彩纷呈的市井浮生绘吧。长巷三条的一位大妈说过,我们家原来那都是黑漆的门,现在非给涂成红色了,不懂行!的确,你在草厂这几条胡同寻觅一番,会发现不少形式相同的黑漆大门,下部多包有铁皮柳钉,门框中间刻划出红底的门联,门联上的字样如今依稀可辨,“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古国文明胜,新民进化多”,谈不上佳句妙对,但却多多少少地反映出一户人家曾经的精神面貌。当你走过一户古雅凝重的宅门,意外发现一旁的灰墙上还用粉笔写着“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句,也许会不由得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
  最喜欢八条南端的优雅宁静,齐整的小门楼一家接着一家,简朴又落落大方,一位中年妇女在门外搭晒着雪白的被单,一瞬间感觉这条小巷一如那条被单般洁净芳香。胡同总是值得反反复复去而又返,可看的并不仅仅是谁家的宅门更加显赫气派,谁家曾是有名的商铺会馆旧址,在这些本是死的建筑之中,由于有人的繁衍生息,有历史浓厚的沉淀,在常年累月的积攒中,它们也变得有生气、有感情、有鲜活的生命力了。也因此,在到处招贴着“早搬家早打算”的拆迁动员令下,仍有大部分居民执著地不愿离开故园。站在胡同口,望着拉蜂窝煤的三轮车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只有为草厂胡同留下默默的祝福。
  作者手记:沿鲜鱼口街向东走入西兴隆街,这条街的南部就是草厂胡同,其中五条到九条保存得比较完好,八条、九条内的宅院门楼比较漂亮。南部横向的北芦草园胡同也值得一看。
  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仅从字面上看,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有着怎样显赫门庭的八个胡同,实际上,这里是旧时的花街柳巷,是老北京的“红灯区”。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大栅栏西街以南,西起南新华街,东到煤市街,这一片区域所分布的胡同被统称为“八大胡同”。如今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指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等八条胡同。
  昔日的烟柳巷销金窟,终于随着历史尘封而去,假如你还想依着书本或者影视中的描绘来这里一寻究竟,那一定会失望而归了。在如今这几条平平常常的街巷中,分布着民居、餐馆、旅社、棋牌室,显得有些拥挤,有些破落,来来往往的人们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并不愿意提起八大胡同的往事,毕竟这个名头对于这里来说屈辱多于光彩。
  到陕西巷来吧,人们曾说清末时期,北京城里有两个顶尖儿的女人,一个是慈禧,一个就是赛金花。赛金花是一位传奇女子,十六岁嫁给已经五十岁的状元郎洪钧做姨太太,并随之一起出使欧洲,东方女子的妩媚温婉和天生的交际才能使得欧洲上流社会为之倾倒。那也许是赛金花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只是好景不长,回国后三年,洪钧病逝,她也被随之逐出家门。八国联军打入京城期间,据说当时的联军司令瓦德西便是赛金花的旧情人,两人得以鸳梦重温。皇帝回銮之后,赛金花再一次被逐出京城,后回到苏州,已是人老珠黄,嫁给了曾经的一位恩客,再度回到北京就住在附近的樱桃斜街,晚年在寂寞凄凉中孤单地死去。她死后,曾朴以她的一生为原型,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小说《孽海花》。如今,据说好莱坞正打算投巨资拍摄赛金花的传奇,一个陕西巷走出的妓女竟然让全世界侧目以示。赛金花曾住过的怡香馆如今挂牌陕西巷宾馆,青灰色的二层小楼,内部围廊环绕,喧嚣声仿佛犹在,幽暗的楼梯深处传来一个女子的盈盈笑语。同样在这条陕西巷,还有侠女小凤仙挂牌的云吉班,高山流水会知音,烟花巷中走出的奇女子与蔡锷将军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电影《蔡锷和小凤仙》说的就是这段奇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主要景点(6)
走入百顺胡同,这里曾是一等妓院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如今这些看似平常的房屋中你只能揣摩这是否是当年的潇湘馆、美锦院、鑫雅阁或者兰香班。49号的洋楼在这条胡同内分外扎眼,外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卷草花朵图案,里面二层的小楼围成回廊,虽然已经破落成为大杂院的氛围,却仍能够看出曾经讲究的格局,一如陕西巷之怡香馆。问一位生活在此的老大爷,却言不知这座洋楼的来历,只说“这里住的都是穷人”。胡同东口的居委会据说是当年北京最大的妓院莳花馆的所在地,明朝时这里也出了一位名妓,那就是京剧《玉堂春》里那位苏三,一句著名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即使不懂得京剧的人也熟悉这句唱词的哼腔。
  其实,这风月场所中的韩家胡同也曾经是京剧的摇篮,当时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班进京开始登上京师舞台,其中第一批进京的三庆班就住在韩家潭。在这条胡同还藏着清初大戏剧家李渔的故居——芥子园。他曾经在自己的宅院内营造出了一座江南风格的园林。只是在今天,再也没人能够说清旧址真正的归属。
  走过狭窄的青风夹道,这样的胡同名字给人带来无限遐思,朱家胡同45号的一座西洋小楼门口上方还清晰地刻有“临春楼”的字样,再仔细一瞧,在三个大字的上方还有一行小字“二等茶室”,于是这座有着精致菱形花纹镂刻的二层小楼曾经的真实身份立刻显而易见了。据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曾强烈要求铲除这些带有屈辱性的招牌字号,但也有人提议利用这些昔日的遗存开拓轰轰烈烈的八大胡同旅游业。无论这些风月场曾承载过辛酸、苦难、羞耻、黑暗和腐朽,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们亦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走过这些街巷,读到的是历史书卷中一份真实的市井的有血有肉的风流履历。
  作者手记:从珠市口西大街可拐入北面的陕西巷,西侧是百顺胡同和韩家胡同,东侧是石头胡同,可依次游览。
  杨梅竹斜街和樱桃斜街
  这两条斜街的名字多么动听多么迷人啊,就为了这份让人遐思无限的气质也值得走访一番。可是,如今这般优雅的杨梅竹斜街本来的名字却是杨媒斜街,原是因为住过姓杨的媒婆而得名,后来的杨梅竹无非是谐音而已。一旦了解了真相,这际遇便是天上人间了。
  不过杨梅竹却也曾是一条融有文化气息的胡同,25号是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故居,以前的名字叫做味初斋,如今你走入这座低陷破败的院落之中,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当年“藤花尚茂,车过时犹及见之”的盛景了。61号是曾经的湖南酉西会馆,曾住过本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沈从文先生。再随意逛逛,你会发现这条街上的高门楼的西洋建筑很多,那都是曾经的书局所在地,世界书局、开明书局、中华印书局的遗址都聚集在此,由于邻近琉璃厂东街,这里自然而然地也沾染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杨梅竹的名字反而更加自然贴切了。
  “樱桃街上春光好,一日来看一日浓”,樱桃斜街上最大的看点就是风光无限的贵州会馆了,现在虽已辟为长宫饭店,基本的建筑格局未有大的改观,门庭修饰一新,俨然成为一个旅游新景点。走入那高挂红灯跑马回廊的天井大厅,坐在八仙桌旁品一杯茶,听一听蔡锷和小凤仙当年隐居于此的风流佳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作者手记:沿着琉璃厂东街走到头就是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和杨梅竹斜街西口相连,贵州会馆参观要收5元门票。
  琉璃厂文化街——京都雅游
  琉璃旧厂虎房西,
  月斧修成五色泥。
  遍插御花安凤吻,
  绛绳扶上广寒梯。
  ——吴梅村
  辽代燕京东门外有一个叫做海王村的地方,也曾经是个商贸繁华的聚集地,后毁于无情的战火,一度销声匿迹。再次浮出历史水面时,已是元代的皇家官窑所在地,烧的并不是瓷器摆设,而是用来装饰宫殿庙宇的琉璃瓦件。“琉璃厂”由此得名。五彩生辉的琉璃瓦一烧就是三百多年,朝代变迁,琉璃厂的功用不改,直到1554年,明朝的嘉靖皇帝修建起了外城,这城内之地终是不再适合烧窑,烟火渐渐散去,市场的面目格局逐渐显露了出来。清初时这里是小商贩的聚集地,历史峰回路转再现着曾经的海王村,1917年这里曾修建起了海王村公园,而2003年北京又一次投资16亿重修海王村遗址公园,2008年建成时我们又将再一次重温历史的回眸。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主要景点(7)
走在古香古色的琉璃厂大街上,一家家如王府大院般的雕梁画栋,那些黑底金漆的金字招牌上刻着清秘阁、藻玉堂、韵古斋这样的雅号,卖的是古玩书画,空气中飘散的都是翰墨书香。“林塘意外幽,扪萝石蹬寒”,如今这般古韵风雅的琉璃厂文化街在清代时也曾经是文人雅士流连忘返之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修撰,当时那些参与编纂的翰林学士们大都寄寓城南,到琉璃厂来找书购书成了修撰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学人士子们的青睐迅速带动了书市的繁荣,而与之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也逐渐搬上了台面,文化市场的格局初露头角。如此“图书充栋,宝玩填街”的京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孔尚任的岸堂、李渔的芥子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都分布在这附近,王士祯、翁方纲、罗聘等显宦名士也常在这里出入。此时的琉璃厂进入鼎盛时期,虽然名字依然还是那烧瓦的“琉璃厂”,其所代表的“京都雅游之所”却远非当日窑厂可比了。
  民国时期,琉璃厂划分为东西两条街,西琉璃厂仍以古书业为重,东琉璃厂则侧重古玩,文化格局未变,每年的厂甸庙会也依旧热闹非凡。又一批文人名士与琉璃厂结缘。鲁迅先生据说逛琉璃厂有480次之多,屡有所得,琉璃厂的古籍助他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等书的校订。朱自清亦是这里的常客,他临终前托店员代为购书的信札成为珍贵的遗墨。史学家邓之诚在琉璃厂搜罗了顾炎武著述的各种版本,黄裳在中国书店买到了鲁迅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百喻经》。这里俨然成为了一处淘宝胜地,淘出的尽是国宝级的佳品。无怪乎关于琉璃厂古玩商们的影视文学作品屡见不鲜,这里的确凝聚了太多传奇性的历史片段,每一块砖瓦下面都有一个故事。清代的某个铁帽子王爷也曾在这里开店炫耀过家藏的宝贝,不为赚钱,只为图个乐,最后终于倒闭了。某个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