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敦厚朱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都统)和他的僚属;新军十九镇的统制、协统、标统们。讲武堂总办李根源逐次点呼学员领取毕业证书。 
  “特别班毕业生金汉鼎!”李根源刚喊出口,金汉鼎上台,接过毕业证书后退回原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落第后冒籍报考而后来险些被讲武堂除名(4)
“特别班毕业生朱德!”喊到朱德,朱德以洪亮的嗓音答应:“在!”并以挺拔有力的标准军人仪态走向主席台。 
  七十四标标统罗佩金悄声对三十七协协统蔡锷说:“这位就是讲武堂学员中有名的‘模范二朱’之一的朱德,四川仪陇人。”蔡锷赞许地点了点头。 
  朱德从李根源手中接过毕业证时,李根源笑了笑,讲:“朱德是我们讲武堂的优秀毕业生!你们可要知道,他为了进这个讲武堂,从四川步行数千里,还冒充云南人,险些被我除名……”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是个裁缝。他幼年聪明异常,学习专心刻苦,曾有“神童”美称。后进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受其影响极大。1899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督办军事学堂任职。1911年2月,应云贵总督的邀请,到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任协统,并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 
  曾耳闻过朱德有关情况的蔡锷一听李根源的介绍,喜上眉梢,骤然对朱德产生了好感:“看得出来,朱德同学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朱德 见蔡锷很瘦削,那对相距甚宽的眼睛闪出逼人的气魄和潜力,双颊像女性,嘴角又显得严峻、刚强,心中油然升起几分敬意。听到蔡锷也夸奖自己,朱德立刻表露出谦逊的微笑,说:“学生只是为了救国救民,才下决心来云南学习军事。” 
  “说得好!说得好!中国要谋求独立自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武装。”蔡锷很欣赏朱德的朴实和坦率。毕业典礼结束时,蔡锷还特别邀请朱德到他的住处去看看…… 
  朱德很高兴认识蔡锷,并得到蔡锷的赏识。那一年,蔡锷只有29岁,只比朱德大四岁。
  自从结识了蔡锷,朱德很快就被这位面颊清癯、表情冷峻、不苟言笑的青年将领所吸引。也许是对蔡锷那不平凡经历的兴趣,也许是对蔡锷那敏捷的思路和干练能力的敬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蔡锷。 
  一天,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讲武堂主楼旁边的一处院落,这里原是讲武堂第一任总办高尔登的住所。当时,蔡锷就住在这里。一踏入房间,只见蔡锷正在伏案疾书。朱德转身便走,听到脚步声的蔡锷放下笔,喊了一声:“朱德,你过来。” 
  坐下后,蔡锷问:“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人你知道不?” 朱德点了点头,憨厚一笑。蔡锷接着说:“这些天,我受镇统钟麟同委托,正在编写一篇训练部队的讲话稿。曾国藩、胡林翼这两个人虽然不是武将,但他们所讲述的兵家之事见地颇深,他们讲的治兵方法值得借鉴。我把他们著述中有关治兵的言论辑录下来,加了些按语。你看看。”说着,蔡锷把稿子递给了朱德。 
  朱德接过稿子,聚精会神地翻看起来。朱德很钦佩蔡锷对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言论的精辟分析。 
  从那时起,蔡锷所编的《曾胡治兵语录》就在中国军队中流传开来,有的军事院校甚至把它列入训练军官的一本教材。抗日战争时期,已是威名远扬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据说身上还时常带着蔡锷所编的这本书。 
  1911年8月,朱德作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第三期毕业生被分配到了云南新军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第七十四标第二营左队。于是,与第三十七协的协统蔡锷往来更是密切了。能分到蔡锷的手下,朱德十分高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蔡锷将军的麾下带好兵,打好仗。从此,朱德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戎马生涯。 
  见习期满后,朱德被任命为左队司务长,授少尉军衔。司务长,在连队里除了管理军械之外,主要管的还是全连百十号人的“吃喝拉撒睡”。这就为朱德接触士兵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平日里,他挑担上街买菜,在伙房里帮着伙夫兵挑水、洗菜、烧饭,样样都干。连队收操后,他常去士兵的宿舍查看,问寒问暖,拉家常,帮着战士写家信,深受战士拥护。  
  

落第后冒籍报考而后来险些被讲武堂除名(5)
1912年秋,已是少校的朱德被调任讲武堂生徒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官,负责管理学生和教授射击教范、步兵操典以及野外演习等学科、术科。 
  1913年秋,朱德回到原来的部队,升任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二团一营营长。次年初,朱德随部奉调滇越铁路沿线及边境的临安、蒙自、开远、个旧一带布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滇军名将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1)
1916年底,朱德率第三支队从泸州来到南溪驻扎。冬季里,朱德避居房中,看书、写字,很少涉足户外。 
  1917年初春的一天,当地士绅孙炳章偕其弟孙炳文登门拜访。孙炳章把孙炳文介绍给朱德,说他新近回乡探亲,久仰朱支队长大名,一定要来探望。朱德含笑谦让,吩咐卫士沏茶待客。 
  落座后,孙炳文告诉朱德,他在成都时,与老同盟会员李贞白结识,两人常在一起谈论
  古今人物。谈话中,李贞白向他提起朱德支队长,认为是一杰出人才,因护国战争而名震川蜀,劝他有机会一定要与朱德支队长面叙。 
  寒暄过后,朱德询问起孙炳文的经历。他了解到,孙炳文,字濬明;比自己年长一岁。辛亥革命时曾参加京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后曾在北平担任《民国日报》主编,因参与刺杀载沣活动,受袁世凯通缉,被迫返回四川,以教书为生。叙谈中,朱德被孙炳文广博的学识所感染,他希望孙炳文能留在南溪,经常在一起摆谈。 
  对于朱德,孙炳文一改原来传说中的印象,“视玉阶大雅绝俗,无阴粗之难近”,“非与玉阶习者,而不知其口德之高洁也”。他感到,朱德在言谈中显露出的谦逊态度和坦率、质朴的性格,与他那不平凡的军事经历,融汇成一种难以言表的独特风格,颇有儒将风度。 
  在几个小时的长谈中,孙炳文对时局作了仔细分析,严词抨击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痛局面。他向朱德介绍了新思潮的兴起。孙炳文颇富见地的谈话,似雾中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朱德苦闷已久的心怀。握别时,朱德向孙炳文表示了挽留之意,孙炳文答应有机会一定再来相聚。 
  11月,朱德奉令率部和其他3个旅及1个团一起抵抗从隆昌、永川向泸州进攻的川军。靖国军节节失利,损失严重,不得不进行整编,朱德改任第二混成团团长。他看到官兵们衣衫单薄,情绪低落,补给无源,为此深感忧虑。 
  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朱德的注意。他从书刊中看到那些介绍苏俄新社会制度的文章时,兴奋不已。他特别赞赏苏俄劳动法典中提到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认为只有在中国实行这种原则,才有可能使人民摆脱压迫和苦难。虽然朱德还没有明确地找到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但是,他通过把自身的经历同苏俄的现实进行比较,开始朦胧地感到“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 
  1918年3月间,滇军恢复原建制,朱德仍担任旅长。他率部进驻泸州,同时兼任泸州城防司令。 
  1920年9月,滇军在成都郊区被川军打败,朱德所部损失严重,撤回云南昭通。1922年初朱德决计与新旧军阀彻底决裂,出国寻求救国救民之路。6月,他告别了巴山蜀水,出三峡、过汉口,经九江到南京,改乘火车,六天后抵达上海…… 
  船到上海,朱德在朋友家住了几天后,朱德便迫不及待地登上北去的列车。途经南京,朱德顺路去探望他的老师、原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李鸿祥。 
  李鸿祥,字仪廷,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进振武学堂,毕业后又进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民族革命思想的启迪。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回国后,被任命为新军第七十三标管带,并参与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李鸿祥,在讲武学堂主要讲授步兵科教程,教课之余,经常接触朱德,从此朱德与李鸿祥,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1922年3月,唐继尧重回昆明复辟,实行暴政。到处抓人杀人、李鸿祥离滇乘车经滇越铁路到越南海防、又经香港到上海,寓居在上海霞飞路上贤坊。6月,朱德抵上海探望李鸿祥,李家里有人告知李鸿祥当时在南京的地址,朱德匆匆由上海到达南京和李鸿祥晤面。 
  金陵重逢,师生之谊备感亲切。朱德向李鸿祥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并且表示了要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深得李鸿祥的赞赏。临别时,李鸿祥取出两千元广东毫洋,送给朱德作为旅资。朱德也回赠李鸿祥一尊乌铜马留作纪念。 
  

滇军名将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2)
35年后,1957年2月,朱德重返昆明时,再次探望李鸿祥。这时,两人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时任委员长的朱德说:“日子过得真快啊!自从1922年在南京一别,已经35年了,从我到云南进讲武学堂算起,差不多半个世纪,今天见老师,心里非常高兴!我承蒙您推荐考进云南省讲武学堂,又受到您的教诲,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一直惦念您,今天亲眼看见您身体很好,我也就放心了。”两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回忆过去,仿佛如昨。  
  说着说着,李鸿祥目不转睛注视着那尊陈列在客厅的乌铜马,说:“35年前你在南京去德国时送给我的这尊乌铜马,矫健奔驰,志在千里。每当见到这匹马时,我就极其自然地联系到你在35年中,对党对国家立下的丰功伟绩。” 
  兴奋之余,朱德即席挥毫赋诗两首七言绝句赠给李鸿祥:“忆昔重阳大义伸,而今始得告功成。英法势力杳然去,且喜国防有善邻。”“英侵法略视眈眈,革命当年秘密谈。制度更新歌乐土,彩云永是现滇南。”为表达感激之情,李鸿祥也奉和三首。 
  李鸿祥在世时,曾抚摩着那尊珍贵的乌铜马对儿子李光溪说:“这是玉阶(朱德的字)送我的,这匹英姿焕发的乌铜马象征着我们的友谊万古长存!”李鸿祥极为珍视,儿子李光溪也非常爱护,一直珍重保存,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当作“四旧”抄走了。 
  1922年7月初,朱德走出北平前门火车站,他雇了辆人力车,找到宣武门(旧称顺治门)外的方壶斋胡同一所宅院。朱德的到来,使孙炳文欣喜万分,赶紧将朱德让进屋里。寒暄过后,他把自己的妻子任锐和连襟黄志烜介绍给朱德。 
  坐定后,孙炳文告诉朱德,他的好朋友李大钊去年参与组织了一个新党——中国共产党。这个党与国民党不同,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代表贫苦大众利益的,孙炳文说,这个党的党纲就是反对封建军阀鱼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华,号召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全国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朱德听后,当即表示,要去见李大钊,要求加入这样的先进政党。 
  很不巧,当他们赶到李大钊那儿,门上挂着锁,李大钊到南方去了。孙炳文说,我们要到欧洲去勤工俭学,要从上海走,我们可以到上海找另一位中共领导人,党的总书记陈独秀。 
  第二天,朱德随孙炳文和黄志烜游览了北平这座明清两代帝王的古都,也看到了这个古都到处充满着腐败。孙炳文向朱德介绍了北平的现状,特别提到了北平政府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控制下,使中国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朱德后来回忆说:北平政府不过是“一个弥漫着封建主义浓厚气味的幽灵政府——一个臭气熏天的粪坑,旧式的官僚和军阀在这里玩弄政权,大吃大喝,嫖妓女,抽鸦片,并且把中国待价而沽”。 
  不久,朱德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和张家口旅行后,经过北平返回上海,去找正在上海的中国共产党负责人陈独秀。恰好金汉鼎也到了上海,他对朱德说,孙中山最近从广州来到了上海,很想见一见滇军的将领。孙中山比朱德要大20岁,是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景仰的革命先行者。于是,朱德随同孙炳文、金汉鼎在法租界的一幢寓所里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他是个非常谦虚、诚恳的人。”日后,朱德这样回忆。 
  这时,孙中山由于所依靠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他正在筹划如何夺回广州,重建共和政府。他打算借助滇军的力量,###陈炯明,因此,希望朱德等能够重返滇军,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虽然同情孙中山此时的处境,但是,10多年的亲身经历使他对孙中山希望借助一部分军阀的力量去打击另一部分军阀的做法已不再相信。孙中山踱着步子自责地说:“怪我缺乏知人之明,致使错用陈炯明,给革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啊!”这时,金汉鼎激动地站起来:“陈炯明、唐继尧这些本来就是钻进革命队伍的坏蛋,咋能怪大总统用人失当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滇军名将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3)
孙中山的自责令朱德敬佩,他的思绪已飞出屋外:硝烟滚滚,横尸遍野,田园荒芜,路有饿殍。一张张新老军阀的面孔,闪现在朱德的面前。 
  “朱将军,你在想什么?”孙中山见他跑神儿,问道。朱德委婉地回答:“可恨这些大小军阀,往往打着革命的旗号,拿着国民政府的供奉,可羽翼一丰便调转枪口向革命进攻!”孙中山仔细地听,说:“你的意思是……” 
  朱德诚恳地说:“大总统,您应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一支真正为国民而战的军队啊!”孙中山琢磨:“真正为国民革命而战的军队?……” 
  “大总统,我们自参加同盟会,重九起义以来便立下誓言,终身追随大总统,矢志不移!”金汉鼎慷慨激昂。孙中山欣慰地说:“好,好。我党有你们这样的忠贞之士,何虑革命不能成功?”旋即,他以坚定的语气说:“这样吧,如果你们回到已移驻广西的滇军中去,组织滇军到广东攻打陈炯明,并答应先付给军饷10万元。重整军威,打回广州,如何?!” 
  金汉鼎顿时热血沸腾:“大总统令出如山,金汉鼎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德没有表态,一脸难色。金汉鼎用脚碰他,朱德无动于衷。 
  于是,朱德明确表示已决心出国学习。孙中山向他建议:“如果要出国学习,不如到美国去——美国科学发达,又没有封建背景,相反有许多进步的制度。”朱德诚恳地回答他:“我们愿意到欧洲是因为听说社会主义在欧洲最强大。当然欧洲国家也是一丘之貉,但欧洲已经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也许对我们更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军人,还想亲眼看看欧洲大战的痕迹,学一学那次大战的经验教训。”孙中山颔首:“这个主意好。学成归来,仍然可以报效祖国嘛!革命前程远大,虽然各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但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好自为之吧!” 
  8月下旬,朱德怀着极大的期望和孙炳文来到靠近公共租界的闸北区,费尽周折,终于找到那幢陈旧的简陋房屋。朱德轻轻地叩门,等待,又敲门,又等待。好一会,房门开了一条缝。朱德看到,门缝中有一张略显疲倦的黧黑的面孔,连忙礼貌地凑上前:“请问陈先生在家吧?” 
  在那张脸上,疑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朱德,语调格外沉静:“你找陈先生有事?” 朱德满脸含笑地说:“我是从云南来的,有重要事情要和陈先生谈,请你转告陈先生一下。” 
  门随即开了,朱德和孙炳文面前是一位穿着一身陈旧而笔挺的绽青色绸袍的中年人。他笑了笑,表示歉意,说:“我是陈独秀,你们请进。”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