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回三国-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何进心里是憋足了气的。这次没能活捉到夏高两个阉人,错过了打压张让等人的机会,实在令人痛惜。

    本来何进还想将那二人的家眷处死借机来打击张让等人,现在灵帝发话要放他们一马,这叫何进如何能甘心,他忙乎了半天结果却是白出力。

    何进走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气,表面上自己大显了一次威风,实际上是一点便宜也没占到。他还不得不料理这些嫌犯的后事,想着都觉得倒霉、晦气,不由大骂张让奸滑。

    当天正午,何进就命人将所得名册誊写数百份,发放到各州郡县,让地方官员按名抓人。几天后,整个大汉兴起了一场大抓捕行动,各地官军紧急出动,大肆搜捕叛逆分子。仅司州一处,牵连人员就达数千人。

    灵帝亲拟圣旨,将与本案有重大干系的一千多名罪犯处死,其余嫌犯全部流放或关押。旨到之日,各州官员纷纷高举屠刀,将抓获的叛逆分子就地处决。不到十天,前前后后近万人成了刀下之鬼。

    灵帝在下令处决各地抓捕的反贼后,心情大为舒畅,又开始了他穷奢极欲的生活,天天泡在女人堆里吃喝玩乐。

    何进本来还有些抱怨没能趁机除掉张让,但在张让私下派人送给他一株上好珊瑚后,也暂时停止向张让发难,二人之间的争斗倒也缓和了不少。

    处理完灵帝交给的差事后,何进这才想起仍关在自己府上的徐奉。要不是自己凭借手中权力,将徐奉先行看押,说不定这胆大包天的家伙早就被抓起来一刀两断了。

    何进叫管家将徐奉带到大厅,看到一脸倦容的徐奉,何进就感到好笑。这厮脑子有毛病吧,好好的大汉城门校尉不做,偏偏要跑去给张角那鸟人当奴仆,呵呵,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在何进的示意下,管家殷勤地给徐奉端了一杯茶。何进边喝茶边笑着说道:“徐校尉受惊了,请先喝杯茶压压惊。”

    徐奉此时倒也显得平静,反正自己干的那事就那样,横竖都是一死,也没什么好伤脑筋的,于是淡定地接过茶杯一饮而尽。

    徐奉喝完茶后,面无表情地问道:“大将军,茶也喝了,不知大将军准备何时动手,到时请给徐某一个痛快!”

    何进闻言哈哈大笑:“徐校尉何出此言啊?进何时想过要杀你?徐校尉看来是误会本大将军了。来,咱们坐下细谈。”

    徐奉见何进神色不似在说谎,方才疑惑地问道:“大将军真不杀我?难道大将军不知道我与那逆贼马元义有过接触?”

    何进听后心中暗笑,岂止接触了得,都约定好几时动手擒王了,这会儿还有心跟本大将军玩文字游戏,真是有趣:“徐校尉说的是事实,你确实与那马元义有过命的交情。早些年你初到雒阳时身无分文,差点饿死街头,是马元义慷慨解囊救了你一命,从此你和他一直以兄弟相称,对吧?呵呵,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我想问的是若我能保全徐校尉,不知徐校尉要如何报答我?”

    何进说完,大有深意地望着徐奉,等待他的回答。徐奉如此不畏死的劲头儿让何进非常动心,这种人一旦招揽过来那绝对是忠心无比。

    徐奉刚开始没反应过来,坐在竹席上一愣一愣的。等过了大约半盏茶的时间,他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原来自己可以不用死的,听何大将军的话是打算饶自己一命了。

    有命活当然是好事,徐奉当下再不迟疑,立马翻身下拜道:“若大将军今日能救徐奉一命,奉愿一生追随大将军,永不相叛。”

    “爽快!”何进见徐奉上钩,心里顿时乐开了花,急忙上前扶起徐奉,好言安抚道,“徐校尉快快请起,进得徐校尉相助,如虎添翼,哈哈哈,从此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来人啊,快拿酒来,今天我要与徐校尉一醉方休!”

    何进最后没有食言,当天他就进宫向灵帝禀报,说经查实徐奉并没有谋反迹象,应是那举报之人弄错了。

    灵帝这几天过得很愉快,压根就忘了那份揭发文书中是否有提到过徐奉勾结叛贼一事。既然何大将军亲自查验过了,想来定会无误,于是爽快地下令释放了徐奉,并让他官复原职。至于远在冀州苦苦等候嘉奖圣旨的唐周,灵帝早把他这个立有大功的告密者给抛之脑后了。

第一百零一章 烽火四起() 
唐周上书揭发张角意图造反后,灵帝十分震怒,下令在司州境内大肆搜捕太平道教徒,隐藏在雒阳城内的一方豪杰马元义被捕后被处以车裂极刑。

    随后,灵帝又下旨各州郡官员缉拿太平道匪首张角及各地太平道的领袖人物,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血洗降临了。大批与大平道有关联的人纷纷被捕入狱,太平道在民间的力量受到重创。

    消息传到冀州巨鹿已是半月之后的事了,张氏兄弟深感情势紧急,立即召集门下弟子商议对策。开什么玩笑?张氏兄弟辛辛苦苦经营太平道数年,不可能坐等大汉朝廷将他们的势力连根拔起。

    众人商议的结果自然是决定提前起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张角立即派人前往各地联络各方渠帅,准备同时举兵。是生是死就由苍天来决定吧!

    作为太平道的创始人和提议推翻大汉王朝统治的领袖,张角率领数万信徒在巨鹿揭竿而起,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蛊惑军民,张角以五行说的“土代火”解释天道循环之理。将承继火德的大汉王朝比作苍天,将应运而生,即火生土的太平道比作黄天。如此一来,黄天取代苍天,则是顺应了天道。

    四方渠帅接到起义消息,纷纷召集周遭部属冲击当地官府。起义军均头系黄巾,故而称作“黄巾军”。各地渠帅共同拥立张角为大首领,张宝张梁分别为二首领和三首领,标志着黄巾起义正式爆发。

    所谓“出师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与大汉朝廷相抗衡,张角自封“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号“人公将军”,定都广宗,统一部署。

    各地黄巾军在渠帅的带领下攻打附近的县城,破城之后杀死当地官员,烧毁官府机构和抢劫富豪钱粮。黄巾军所到之处必定开仓放粮,接济穷苦百姓。

    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仁义之举吸引了大批饱受饥饿的百姓参与进来,黄巾军实力急剧增强。不到一月,规模便达到了百万之众,声势十分浩大。

    黄巾军的主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黄巾军三大首领张氏兄弟率领着四十多万“天兵”活跃在冀州境内,扩张目标是青幽并三州;自称“神上使”的张曼成统率了近二十万大军奋战于南阳一处,企图攻占荆扬之地;波才彭脱等人纠集三十万人转战于颖川,充当进攻司隶地区的急先锋。

    黄巾起义爆发不到半个月,其影响范围就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各地报警文书一时像雪花一般飞进雒阳城。

    窝在皇宫里贪图享受的灵帝得知黄巾军一路势如破竹,正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雒阳压来,吓得日夜寝食难安。

    灵帝本来是想召镇北将军宇信回京护驾的,却被何进等人死死劝阻。何进近来在朝中表现极为活跃,拉拢了不少大臣加入到他的阵营,他是怎么也不会甘心有人在这个时段跳出来破坏他的好事的。

    作为大汉朝的首席武官,何进在灵帝面前拍着胸膛保证道:“陛下宽心,黄巾贼军虽多,号称有百万之众,其实多为老弱病残,其精壮不足三十万,实不足为虑,何劳镇北将军出马?”

    尽管何进表现得信心满满,但灵帝压根不信他,还是坚持要调宇信回来,只是后来因群臣劝谏才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百官中仍有少数明大义者,他们上书说:“幽州北面素有鲜卑为患,镇北将军在则北方安宁,镇北将军不在则胡患又至矣。黄巾贼人虽气势嚣张,但缺乏钱粮兵器,必不能持久。朝廷应当立即派遣大将领兵征讨,方可一举成功。”

    恰巧这个时候幽并二州传来紧急军情,道鲜卑得知大汉又起内乱,尽起铁骑二十万向南压来,企图趁火打劫。家中不宁,又逢外寇,真是多事之秋,灵帝最后只得作罢。

    太平道领袖张角虽然不通兵法,但不失为一个好的统帅。他仔细分析了历来起义失败的原因,发现大多情况下起义军都是被官军各个击破。于是张角吸取古来教训,精心制定了一个“八州并起”的战略方针,意图让大汉朝廷无从下手。

    在张角“八州并起”方针的指引下,黄巾军屡屡进攻得手,打得各地官军屁滚尿流。到后来竟然发展到各地官员风闻黄巾贼寇犯境,便立即携带家眷财产逃跑,不敢再作丝毫抵抗。

    为了让各地黄巾军相互扶持,张角特派他门下的亲信弟子前往各地督战。三十六方起义军在张角的统一指挥下逐渐凝聚成三股强大的力量。

    三大主力表面活动在不同的区域,实则内部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便是张角设想的“铁三角”阵式。如此一来,黄巾军进可攻,退可防。攻则能保证无往不利,守则能保证官军嚼不动,咽不下。

    百万黄巾军一路高歌猛进,三路齐发进逼雒阳。消息传来,举朝震惊。司州之地一时流言四起,人心躁动。

    为镇压黄巾暴乱,灵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改元中平,立刘辨为太子;下令解除党禁,大赫党人,并作出一系列军事部署。

    以大将军何进为统帅,率领左、右羽林军屯兵雒阳,拱卫京师;星夜调兵入驻雒阳外围的函谷、广成、伊阙、轩辕等八个关隘,并加设都尉镇守,以此来加强对雒阳外围的防御;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率步骑四万重点围剿颖川叛军,北中郎将卢植领北军五校及地方官军八万余人开往冀州前线作战,南阳一线官军则转入守势,死死拖住张曼成大军,阻其北上。

    朝廷大军征讨初期,战事一度不利。各路官军因久不经战阵,皆畏敌不前,交战半月不仅没能取得预期的战果,反而被黄巾军打得溃不成军。

    何进无奈,只得以兵穷为由上书灵帝,请求灵帝准许各郡县官员自募乡勇,抵御黄巾军犯境。

    灵帝近来被各地败报吓得如笼中之鸟,哪还有什么主见,如今听了何进的建议,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于是立即批准实行。

    自灵帝下旨允许各郡县自募兵将后,各地官员为求保命,纷纷拿出平日里收刮来的钱物招兵买马,整军备战。地方豪绅为求自保,也大力支持当地官府,筹资扩军打击黄巾暴徒。至此,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渐渐遏制住了黄巾军一往无前的勇猛势头。

    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黄巾军军士疲惫,士气大不如从前。加之因人数众多,粮食消耗巨大,盲目进攻得不到足够的补给,黄巾军开始由初期的开仓放粮转变为抢夺民间粮食自给,逐渐丧失了民心,军队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就在各地战势逐渐好转之时,五月中颖川传来朱俊大军被波才所率的黄巾军击败,官军死伤惨重全线溃退的消息,司隶出现第二次“逃荒”狂潮。

    朱俊战败,波才军趁胜追击,将皇甫嵩军围困在长社。眼下的形势是,朝廷在东边的作战部队除去分散在各个关隘的守军外,就只有皇甫崇一军了。

    波才军围住长社,可以说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导权,或可全力攻歼皇甫崇军,或可分兵直击雒阳,不管走哪一条路都将对大汉王朝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雒阳城中的灵帝闻得这一消息,顿时吓得六神无主。毕竟颖川这伙贼人离雒阳实在太近了,自己的小命着实堪忧!

第一百零二章 君臣起争执() 
颖川初战失利,使大汉朝廷投放在东线战场的三万多人马陷入了波才近十二万大军的包围圈中。战争局势一度紧张起来,一旦皇甫嵩军被打败,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波才的大军将长驱直入直取雒阳。

    官军在长社被围的消息传来,雒阳城内及其附近的百姓为躲避战祸,纷纷携家带口向西迁徙,整个司州乱成了一锅粥。

    灵帝在接到前方战败的奏报后也被吓得大病了一场,躺在龙榻上的灵帝天天祈祷神灵,企图获得上天的庇佑。可天不随人愿,前线形势不仅没有好转,还在逐渐恶化,灵帝无奈只好强撑着病体召来众臣商议。

    朝堂之上,灵帝先让大将军何进将前线战况向众人详细说明了一番,然后情绪低落地询问道:“诸位爱卿,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际,你们可有什么好的建议?快快说出来,朕一律重重有赏。”

    灵帝虽然抛出了奖赏的香饵,但心里压根没指望这批成天只知道拿着俸禄不办事的臣子们能在这关键时刻有所作为。臣子虽多,却无一人能为他分忧解难,这是何等的悲凉?

    忆及后世伟人的豪言壮语“谁能为我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转念再看看高居庙堂却万般无助的灵帝,其中心酸可想而知。

    果不出灵帝所料,殿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开第一个口。能站在这里的人都不是傻子,谁都清楚现在外面的情形有多糟糕。要是提的建议好,那还好说,万一提的不好,让朝廷大军又吃败仗,到时肯定得脑袋搬家。

    何进身为当朝大将军,此刻也不敢擅自发言。阻碍宇信回京护驾的是他,建议朝廷派兵平叛的也是他。可眼下的情况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掌控,他也心虚得要命。

    灵帝等了半天见始终没人献出什么好主意,当下只好说出自己的想法:“朕……准备暂时离开雒阳,西狩长安,诸位以为如何?”

    灵帝此言一出,众臣跪倒一片:“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呀!大军未战而先退已然军心不稳,如今陛下还要弃都而去,这……这要是传出去会让天下臣民心寒的。”

    灵帝再昏庸无道,心里也清楚此举之害。远的不说,就以颖川皇甫崇军为例。若是灵帝在这个节骨眼上西逃长安,前方将士的士气肯定得土崩瓦解,那时用不着波才来攻,朝廷大军就得彻底完蛋。

    但这些日子以来,灵帝天天听到的都是坏消息。一会儿是黄巾军攻下了多少座城池,一会儿又是哪个地方的官员被抄家灭门,还不容你喘口气儿,败报又到了,什么官军战败又伤亡了多少。

    灵帝脑子里的那根弦一直是绷得紧紧的,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黄巾军哪天就打到了雒阳城下,到时自己想跑都跑不了,只能坐等城破身死的时刻到来。

    百官见灵帝默不作声,以为灵帝有所动摇,于是继续劝说道:“陛下不必太过担心,虽然眼下战事不利,但朝廷仍有十多万大军可供调遣。再者,雒阳一带守卫十分严密,贼人要想打进来也没那么容易?眼下当务必之急是如何解长社之困,还望陛下明察。”

    其实大臣们的这些想法是极有道理的。雒阳外围的八大天险关隘,若防守得当莫说十万黄巾军,就是二十万三十万也甭想攻进来。

    可每逢关键时刻灵帝是个什么主儿?那是在历史上出了名的胆小怕事的皇帝。黄巾起义爆发前,灵帝以为张角等人不过是跳梁小丑,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撑死了算也就是拉起几万土包子过几天山大王的瘾儿,也就没太放在心上,所以对这些叛国分子下起手来也毫无顾忌,通通杀干净了了事。

    可到后来,当听说黄巾贼众已有百万之巨时,灵帝吓得就差没当场尿裤子。百万之众是个什么概念,灵帝估计做梦都想不到。那时整个大汉王朝的军队加起来也凑不足二十万之数,张角的信徒数量至少是汉军的五倍。

    这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灵帝不得不感到恐惧,所以今日他才会在朝会上突然提出要迁往长安的想法,这也是灵帝斟酌了好久才做出的决定。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文武百官竟然不顾他的死活,硬是和他抬杠,反对圣驾弃都西游。

    灵帝高坐殿堂,听着这些大臣们劝谏过去劝谏过来,反正都是一个意思,不同意他离开雒阳。终于,灵帝惹不住了,这回他彻底地愤怒了:“住口!你们这群废物,简直就是站着茅坑不拉屎!瞧瞧你们,朕每年给了你们那么多的俸禄,到了关键时候不仅不帮朕分忧,还伙同一气来给朕添堵。你们……你们的心都让狗给吃了?朕……朕真恨不得把你们一个个……都扔到黄河里去,哼!”

    灵帝越说越激动,最后竟顺手操起御桌上的几道折子,朝刚才还劝谏得厉害的几个大臣脑袋上砸去,吓得那几个不幸“中弹”的大臣慌忙跪倒在地,磕头恳求灵帝息怒。

    其余大臣见灵帝发火,当下也不敢再行劝谏之事,一个个都赶紧闭上嘴巴垂下脑袋。迁不迁都是皇帝的事儿,自己做臣子的,把话说到了就行,可别一时热血过头,拿全家人的性命和皇帝干嘴仗,这……不理智!

    大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