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禹锡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王伾夫妻夜宿柜上的传闻,刘禹锡确实不得而知,便询问王伾道:“莫非常侍偶有收礼之事,为人乘隙?”

  王伾气愤地辩白说:“岂有这等荒唐事?简直把堂堂三品大员当参军戏来耍了嘛,气煞人也!”

  柳宗元道:“还有说梦得的,任用私人、怀邪乱政。我辈在他们眼中简直成了一帮奸党。”

  每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招来的却是此类纷纷流言。刘禹锡脸色阴沉下来:“谣言生于何处?如此无中生有,可恨之极。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柳宗元较为冷静,分析道:《诗经·青蝇》有言,营营青蝇,止于樊,止于棘,止于榛。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小人不容君子,自古如此。我辈以天下为己任,大业若成,流言自息。若夫此时大事追查,人心惶惶,岂不正中小人下怀?

  王叔文也冷静下来,认为柳宗元所言有理:“是也。梦得,你在《讯甿》中即有声实之论。所谓声先实后,下一步便是征召贤臣,更大力度地推行新政了。凡贞元末年贬逐之臣,均可酌情召回。名单你和子厚先去拟吧。”

  刘禹锡点头接受任务,和王伾、柳宗元一起告退。

  刘禹锡和柳宗元调查访问,不几日便拟好了一批人选报于王叔文。王叔文报于顺宗,顺宗均予同意,遂与韦执谊等商议,草拟诏书。

  在“二王刘柳”全心摄政,朝野上下除弊布新之际,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情况——

  这日早朝,各位大臣奏事完毕后,侍御史窦坦从文官班列中迈出,高声喊道:“臣窦坦有本要奏!”说罢立即自袖中取出奏疏念道:“为礼部屯田员外郎刘禹锡挟邪乱政事:户部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案刘禹锡,蒙陛下擢用,主理利权,不思公忠体国,反任用私人,变乱成法……臣以为不宜在朝,特此敦请圣裁。”

  窦坦的奏本好似巨石击水,引起朝臣反应,队列忽起骚动,有人惊讶,有人愤激,有人议论,有人询问,有人点头,有人观盼。

  全无心理准备的韦执谊,张皇失措,看到王叔文对胆大妄为者怒目而视,要迈步出班,才忽然清醒过来,忙抢前奏道:“此事容中书省细加斟酌,再覆奏圣裁。”

  龙椅上的顺宗由于身体原因并未听清窦坦的奏对,看到下面似有乱象,便向身旁的李忠言投去询问的目光,李忠言忙道:“侍御史窦坦参奏,言语鲁莽,引起惊扰。皇上不久即可见到覆奏文状,不必急躁,保重龙体要紧。”

  看到李诵挥手,李忠言便大声宣令:“奏事已毕,卷班退朝!”

  回到户部治事堂,刘禹锡犹然怒气难消,“狂妄已极,狂妄已极!一定要把此人远贬蛮荒!不如此制裁,他人必争相效法,我等如何理政?”

  柳宗元、韩泰也附和道:“确须惩一儆百。” 。 想看书来

刘禹锡传 十九 危机暗生B
十九 危机暗生B

  全无心理准备的韦执谊,张皇失措,看到王叔文对胆大妄为者怒目而视,要迈步出班,才忽然清醒过来,忙抢前奏道:“此事容中书省细加斟酌,再覆奏圣裁。”

  龙椅上的顺宗由于身体原因并未听清窦坦的奏对,看到下面似有乱象,便向身旁的李忠言投去询问的目光,李忠言忙道:“侍御史窦坦参奏,言语鲁莽,引起惊扰。皇上不久即可见到覆奏文状,不必急躁,保重龙体要紧。”

  看到李诵挥手,李忠言便大声宣令:“奏事已毕,卷班退朝!”

  回到户部治事堂,刘禹锡犹然怒气难消,“狂妄已极,狂妄已极!一定要把此人远贬蛮荒!不如此制裁,他人必争相效法,我等如何理政?”

  柳宗元、韩泰也附和道:“确须惩一儆百。”

  “老夫也有此意。”王叔文说,“然与韦相计议,他却称窦坦素有清直之名,若行贬谪,朝中显贵越发怨恨我等,上奏抨击者更众,越发对我等不利。”

  刘禹锡立马接道:“韦相此言不妥!窦坦立意与我辈为敌,必是倚恃权要,故而敢于妄为。在下在《救沉志》中曾称,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不祥,窦坦之流,正是拙文中落水之虎,连慈悲为怀的佛门弟子也不愿救助,何况我辈治国平天下之臣!”

  想到自己为政事竭尽公忠,心力交瘁,却遭人弹劾,直要驱逐,刘禹锡心里的火气确乎压抑不住。

  王叔文劝阻道:“执谊为我等倚为柱石,目下尚无人替代。况且执谊所言不是全然无理,不可不听。若我辈因之纷争,岂不予人以可乘之机吗?”

  刘禹锡等只得怏怏离去……

  数日后传来一个消息,李实病死于虢州。王叔文因此略生一点轻松,突然又传来拟于召回的一批贬臣中,陆贽、阳城未待宣诏相继病逝于贬所的噩耗,再令他全身好似浸在冰水里一般。

  “陆相公竟与阳城夫子先后谢世,大出意外,难道是天不助我吗?”

  与此同时,翰林学士郑文明、卫次公和王涯被宦官刘贞亮、薛盈珍邀到了一起。

  “诸位都是朝中柱石,社稷安危当是牵挂于怀。眼下二王等人弄权,任用亲故,排斥正人,无论我辈还是诸位,想必都不能视而不见吧?”

  郑文明和卫次公正觉得“二王刘柳”执掌权柄以来,让他们大有旁落之感,叹息道:“我辈岂能不忧!然而朝中四相,有一半都是他们的人,贾、郑二相年高老迈,如何能奈何得了他们!”

  刘贞亮笑笑:“郑学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韦执谊是王叔文同党,然而迫于公议,也未尝事事同心。杜佑相公虽与刘禹锡有知遇之交,毕竟顾及朝臣颜面,对二王只是敬而远之罢了。不过,侍御史窦坦弹劾刘禹锡,却能幸免于贬官,有点耐人寻味啊。”

  郑文明问:“依刘公之见,该怎么办呢?”

  刘贞亮正色道:“方今皇上久病不愈,朝野为之忧虑。诸位应知如何举措吧?”

  郑文明不肯接话,转脸观望卫次公,卫次公胸有积怨,立即表达意见道:“当是立太子为首要之事。”

  郑文明这才说:“卫学士所言极是。不知二公以为谁人宜立?”

  “古来成法,立嫡以长。”刘贞亮道,“眼下我辈与诸公戮力同心,共维朝纲。若奸佞得以扫除,当以大权归于老成之臣。”

  郑文明、卫次公和王涯等人大喜,连饮好几杯,带着六七分醉意告辞散去。薛盈珍责备刘贞亮道:“怎么糊涂了,刘公?朝政权柄,由二王转入南衙,我辈还不是依旧仓惶?”

  刘贞亮摇头道:“强势之敌,不宜争锋。我辈主掌内侍省、神策军,足以终身富贵,何必过贪非分之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禹锡传 二十 立嫡以长A
二十 立嫡以长A

  刘贞亮、薛盈珍、刘光奇等人一同入殿恳请顺宗册立太子,说这乃是顺天之意。

  顺宗虽然嘴巴歪斜,含混不清,还是通过李忠言昭示了自己的意思:“此事须少待一时。”

  王叔文、刘禹锡等是不同意立李纯的,但另选哪一个,尚未决定,顺宗曾经跟他们密议此事,故此暂作推脱。

  郑文明、卫次公、王涯等人守候在翰林院治事堂,听刘贞亮遣人报知面君情形,都焦虑不安起来,商议如何才能催促皇上立嗣……

  隔日,郑文明称有机要之事面禀圣上,进殿后发现跟王叔文、刘禹锡交善的中官李忠言侍立顺宗之侧,心下顿时“咯噔”一跳。

  顺宗投以询问的目光,郑文明迟迟疑疑道:“臣有……臣有河北密报……”

  顺宗又以期待的目光示意他讲下去。郑文明实为编谎,所以口吃不止,“臣闻,臣闻,魏博、田季安……陈兵……陈兵……恐有……恐有……不轨之谋……”

  郑文明话说不利落,额上冷汗早冒了出来。恰此时一个小宦官进来在李忠言耳边说了几句什么,李忠言立即告退。

  郑文明见状大喜,“扑通”一声倒身下拜:“启禀陛下,臣狂悖欺君,罪该万死!臣实有事关国本之议,特冒死进谏!”

  顺宗已大略明白是什么事了,便挥手命他起身。

  郑文明自怀中掏出一方折好的素纸呈上:“敬请陛下亲览。”他在最后两字上加重了语气。

  顺宗展纸览看,上写四字:“立嫡以长”。他收起纸张,看看郑文明,望着床上的龙饰,沉吟片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郑文明伏地再三拜谢,告退出殿,“呵——”地吁出一口长气,只觉背上冷汗涔涔,早已湿透衣衫。

  三月二十四日,德宗颁诏册立李纯为太子。

  得知太子册立的消息,“二王刘柳”诸人怎么也想不通顺宗李诵为何突然不再等待他们的选择,在哪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呢?

  聚会密议时,韩泰猜测,只有翰林学士能自由出入宫禁,定是他们中与我为敌者在皇上之前进谗所致。韩泰一向足智多谋,众人自然相信。

  兹后,王叔文再托王伾向李忠言打听,知道了郑文明曾经进殿面君之事。

  “立嫡以长”,被多数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王叔文虽讨厌性情刚愎的李纯,但事情已无可挽回。

  当计议以何缘由问罪郑文明、卫次公等人时,一时找不出什么借口。

  王叔文想乘升黜之机降他们的职,韦执谊却不无忧虑地道:“郑卫二人,于皇上登基有大功,即有毫发摇动,也恐后果叵测啊!”

  正在王叔文恼火之际,长安城中又出现了无名揭帖,指斥他“贪贿无厌,滥用奸人”,还煞有介事地列举了几个行贿人的姓氏,不由得人不信。

  王叔文怒气填膺。他虽然拗不过亲友故旧的缠磨,授了几个县参军以下*品的职位,但一直暗暗警戒自己,从未受过一文钱的贿赂。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查缉严办!

  册立太子大典一旦正式举行,前景更堪忧虑。得赶紧与韦执谊商议对策。

  已是午餐时刻,王叔文哪能下咽,立刻传令备马前往中书省。

  甫一上马,忽然想道,平素常与韦执谊聚谈,都是在休沐日或天晚回府之后,大多数朝臣并不知晓他们的密切关系。此此时突然造访,是否过于鲁莽呢?

  转念一想,事不宜迟,知道就知道吧!岂能瞒得了一世?把心一横,扬鞭绝尘而去。 。。

刘禹锡传 二十 立嫡以长B
二十 立嫡以长B

  正在王叔文恼火之际,长安城中又出现了无名揭帖,指斥他“贪贿无厌,滥用奸人”,还煞有介事地列举了几个行贿人的姓氏,不由得人不信。

  王叔文怒气填膺。他虽然拗不过亲友故旧的缠磨,授了几个县参军以下*品的职位,但一直暗暗警戒自己,从未受过一文钱的贿赂。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查缉严办!

  册立太子大典一旦正式举行,前景更堪忧虑。得赶紧与韦执谊商议对策。

  已是午餐时刻,王叔文哪能下咽,立刻传令备马前往中书省。

  甫一上马,忽然想道,平素常与韦执谊聚谈,都是在休沐日或天晚回府之后,大多数朝臣并不知晓他们的密切关系。此此时突然造访,是否过于鲁莽呢?

  转念一想,事不宜迟,知道就知道吧!岂能瞒得了一世?把心一横,扬鞭绝尘而去。

  王叔文与韦执谊议了许久,却无满意结论。关于无名揭帖,韦执谊当即表示,立刻差人查访,拿获肇事者,严加惩治。但是提到立太子的事,他却面有难色,说朝臣大多赞成,连杜佑那样的和事佬也未流露反对之意,若是进行阻挠,后果只怕更糟……

  四月初六日,顺宗驾临宣政殿,正式举行册立太子大典。

  皇太子纯,体仁秉哲,恭敬温文,德协元良,礼当上嗣。朕奉若丕训,宪章前式……

  赞礼宦官宣读时,阶下群臣的反应差别鲜明:身着紫、绯两色朝服的高品显贵多数人面露喜色,山呼庆贺;另一些人面色冷然,庆贺之声也较低弱,其中除韦执谊、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外,都是着青色朝服的低职微官。

  大典结束后,伴着杂沓的脚步声,议论声像沸水般响成一片——

  “太子神清气爽,仪态庄重,至大尊荣加身,不露一丝喜笑,真乃天子之器呀!”武元衡赞叹。

  “是啊,是啊,社稷有望,苍生有幸呀!”卫次公应和。

  “天佑我大唐,太平盛世许是要重现啊!”郑文明竟然喜极而泣。

  王叔文感到寒意四袭,在宽阔的龙尾道上,同辈诸人的脚步声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轻微……

  刘禹锡也是愁眉紧蹙,四周杂沓人声有似洪水令人不快,拐过道角,脑海中不知怎地忽然跳出杜子美的《蜀相》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王叔文和刘禹锡是“二王刘柳”诸人中立志最高、树勋建业之心最切者,为大唐天子重振朝纲,为社稷百姓兴利除弊,他们曾暗暗祈祷上苍保佑,顺利推行下去,不要功败垂成。可眼下,宏图未成一半,权柄却要……落于他人之手了!

  韦执谊素来心情矛盾,目睹了立储大典上的孤立情景,心中不免惊惶起来,忙召请刚任命为太子侍读的陆质。

  韦执谊嘱咐陆质,趁为太子讲解经义之机试探其态度,并特别提醒:“千万要顺乎自然,不可草率唐突,以免弄巧成拙。”

  陆质信誓旦旦地表示决不有负所托。

  但这位老夫子对权谋通变究竟知晓几何,韦执谊心中无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禹锡传 二十一 形势逆转A
二十一 形势逆转A

  陆质应命去东宫讲解《论语》。

  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句,陆质发挥道:“孔圣择徒不分贵贱,择师不问庸智,如此方能博采众长,修成显学。圣王明主遴选有才之臣,亦不在于高门寒素。”

  太子李纯不说话。陆质斗胆接着道:“譬如度支副使王叔文出身寒微之门,至尊崇信,宰相倚重,太子可知否?”

  李纯一听,瞪起眼睛,厉声斥责道:“遴选朝臣岂是寡人应为之事?陛下只命先生讲解经义,为何羼杂这些东西!”

  太子明显不悦,陆质吓得两股战战,连连告罪,慌忙退出东宫……

  老夫子向韦执谊汇报,韦执谊只觉失策,安慰了几句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将他送出门去。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找王叔文及同辈诸人商议为好……

  想通过陆质对太子施加影响,以争取他同情和支持革新大业,事实说明无效。

  耳目将陆质被太子呵斥一事报知内侍省知事薛盈珍,薛盈珍喜上眉梢,忙对刘贞亮转达,两人开怀大笑。

  “看来太子对王叔文一党厌恶至极。这对我辈大大有利呀!”刘贞亮欣喜道。

  “是啊。”薛盈珍道,“现在该添上一把柴了!下一步应如何举动?”

  “升王叔文的官。”刘贞亮一字一顿道。

  “升……官?升他的官?升什么官?”薛盈珍吃惊地问。

  “户部侍郎,最好加赐紫服。”刘贞亮压低声音道,“但有任也有免……”

  薛盈珍这才若有所悟。

  经过一番秘密活动之后,二十三日,顺宗颁诏,任命王叔文为户部侍郎,赐紫服,免去翰林学士职。

  散朝后同辈诸人纷纷来向王叔文道贺。王公跻身户部堂官之列,今后大有可为呀!

  刘禹锡知道这个任免意味着什么,面有忧色,不好多说。

  王叔文长叹一声,拍着授官制书道:“这是何物?一道墙壁啊。我每日到翰林院商量公事,削去学士之职,有何因由入院呢?”

  刚刚商定了成败攸关的一步,各路人选业已分派,谁想又生祸端。翰林院不得入,权柄由何处来?一旦失权,仇家这么多,到时如何能保平安!

  王叔文平日著文不很顺手,当下便请王伾代笔,上章请求恢复翰林学士职位。王伾也并不精通文辞,用尽平生所学,费了一夜工夫,才将奏章写成呈上。往常事关同辈诸人的上奏,次日便有回音,这次过了三天还是杳无音信。

  王伾不放心,又拟一奏疏呈上,这才有诏颁下:准王叔文三五日入翰林院一次,免去学士之名。

  宦官集团在立嗣问题上得逞后,又策划由韦皋、严绶、裴均三个藩帅同时出面上表,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

  韦皋还对王叔文等人进行攻击——

  辄当重任,赏罚任情,堕纪紊纲。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偏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逐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

  宦官与藩镇内外呼应,形势对革新派极为不利……

  愁恐的王叔文难免有些慌张起来,看看已到百官回府时分,忙差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