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孟子-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

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

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

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尽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

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
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①不相

征也。”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

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

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

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

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

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

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

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下一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

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

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

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

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

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

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

”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

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

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

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

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

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

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数,书籍汗牛

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

要出大问题的了。
 

下一篇(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读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但人不能学

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绝

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

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参见《判断力为

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

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

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都离不开

各人的体悟。 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下一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

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

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

、“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

、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

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

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

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

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读解】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

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

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

,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

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

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

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

重影响和桎梏吗?
 

下一篇(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尽心下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

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读解】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

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

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

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

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

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下一篇(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尽心下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

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

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

“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

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读解】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

,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

“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

,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心路也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

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没有

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下一篇(再作冯妇)   
尽心下 

再作冯妇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

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4)。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

,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 在今

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 以有此说

。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③嵎(yu):山势弯曲险阻 处。④撄(ying):迫

近。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

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

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

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

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

,“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

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

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

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

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

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

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

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

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

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

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

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

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

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

,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

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

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

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

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下一篇(宝珠王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美玉为宝,灾祸必

定落到他身上。”

【读解】

   一般人玩物丧志,当政者玩物丧政,诸候玩物丧国,天子玩物便丧失天下了。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所

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向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 马和宝玉送给虞

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沈国。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说:“只要向虞国借到

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 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今后还不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见荀息送去的东西,满心欢喜,接了贵重礼物,爱不释手,

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先起兵作为先锋讨伐虢国。大臣宫

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 苦功谏,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根本听不进去。
   结果,晋国灭了国,军队在返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