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清第一妃Ⅰ-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感觉很别扭。她来找皇上,皇上真一半假一半地欢迎,却又把她撇一边,自己沉入那稀里哗啦的水声里。她这不是犯贱么?还有,皇后在此,她又稀里糊涂成为光绪的座上宾。如此公然藐视皇后并非她所愿,但皇上不由分说就拉她走,又能怎样?她和皇后之间仿佛天生相克。在皇后阴郁、愤懑和无奈的心里,她清纯的举止言行就象针一样扎人。她如果是传统满族人家的女儿就会知道收敛,可她偏偏生长在开放前沿的广州!

  再睁开眼,皇后已不见了;紫叶李后的大公主,也了无影踪。

  本来应该高兴的,她却感到极大的恐惧。

  宫里的灾难,就埋在风光的背后。

  她向光绪靠了靠。从大公主断断续续的言语里,她能听出皇帝的苦恼。这苦恼,虽然有些不明白,却知道只会比她的更深。作为封建王朝的帝王,最重要的权力就是官员任免权。而光绪自“亲政”以来,国家大事必经慈禧“训政”,文武官员的迁升晋爵,须经内务府、军机处,或经理藩院、翰林院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上奏朱批而定。虽然最后由他一枝笔确认,实际上权力早被一层层分割。操刀手,便是隐而不退的慈禧太后。光绪“扶正”以来,从未自主任命过哪怕一个官吏。此中苦恼,并非常人能知。

  而当前,困扰光绪最深的一件事,便是铁路之争。

  “皇上,那件事有办法了吗?“

  “什么?”

  “奴才好象听说,皇上在在忧心修铁路的事?”

  光绪睁眼看了看,又困倦地闭上。

  一忽而,珍嫔心里闪过一个异样的念头,自己都吓了一跳——她想把皇上抱进怀里,紧紧地抱着!她也再度感到,和皇帝是那样近,又是那样远。

  “难道,”她想,“真是要碰一碰才好?”

  面赤如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3.房中术前篇(1)
清晨,京师内城北门——德胜门上黄龙旗蔫蔫垂下来,半睡半醒地听着醒来的世界。往城里送货的骆驼沿城墙而行,步子迈得冗长,仿佛徜徉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忽尔间,阳光由天空的最东角灿然射出,朝霞刹时被染成蜂蜜色,巍峨的城墙、高耸的城门楼上抹了一层薄薄的光晕。

  “喔——噢——”

  城门上整齐列队的守卫们长长一声吆喝,守候在城门两边的官员,朝服跪拜。一长溜车马滑出这凝固的河流缓缓踱出城。打头的是十六匹高头大马,一排四骑,前后四排,一色的红里透黑,毛梢亮得出油,胸前肌腱子鼓得象要爆出来;马上的人盔甲鲜亮,英姿勃发,不时轻催马匹,哒哒的蹄声又脆又清。后面跟着皇宫卫队,明晃晃刀枪之中,拱卫着一驾明黄色驮轿。拉轿的马额头上一律系着红缨子,嚼、环、鞍、革荐,配着锃亮的铜什件。驮轿之后,迤逦四辆车轿。

  这天,光绪皇帝按例——每旬一次——率皇后、二嫔到颐和园拜见慈禧太后。

  最后一辆车轿里,两个明丽的人儿并排坐着,有说有笑拉着话。

  “妹子,皇上心情可好?”

  “嗯,大公主。”珍妃抿嘴一笑,“那天在御花园,你怎么把我一推就跑了?”

  “我呆那儿干啥?”典型的大公主语式,“你们都干什么了?”

  “还干什么?就坐那儿听,连衣服都湿了。

  “然后呢?”

  珍嫔嫣然一笑,“皇上带我回西暖阁,赏我吃饭。还下棋、赏西洋表……”

  大公主深深地看了她眼,笑着摇摇头。

  珍嫔外罩素白纱衣,“两把头”发饰中间一朵大红花,巍巍高耸,乌黑的头发由中间分开,衬得眉清目秀。

  “皇上他心里最想的,是把老佛爷留下的担子挑挑好,咳咳……”

  “瞧瞧,是不是穿少了?”大公主一手拍她背,另一只手去掀车帘。

  “大公主,我穿的不少,总要咳几天……谢谢大公主记着皇上。皇上总说自己年轻,多亏了老佛爷,咳咳……皇上还说,老佛爷对大清国的恩怎么报也不过分。”

  “嗯,有孝心。老太后听了,不知高兴成什么样。”只有这时候,大公主才真正地高兴。“说起来,这些年日子倒也安宁。长毛灭了,捻子也剿了,西边、南边小打小闹的都抹平了。各国跟大清也没多少事多。大好局面啊,老太后实在好放下担子,享享清福了。——瞧瞧,我这个人一好伤疤就忘了痛。想想那时候调兵啊运炮啊海里打山上追的,宫里宫外乱了套,就象做梦一样。坎都过来了,大清的气运又开始旺啦!”

  大公主说话时,珍嫔又坠入刚才的思绪。

  文廷式南归近二十天时,内奏事处太监果然看到一封湖南巡抚邵友濂带有附奏的奏折。当天翁同龢递牌子请见皇帝,说了文廷式、龚夫人及梁鼎棻三者间的情况。学生面对老师所请,当然此折“留中”。昨天皇上到景仁宫,珍嫔提及此事,光绪不以为然道:“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朕心中有数。难就难在,用什么办法堵住那些大臣的嘴。”

  主要指孙毓汶。孙毓汶靠光绪皇帝的父亲醇贤亲王发家,不可不敬。另外,光绪虽有心保全文廷式,也怕这事处理得太仓促,会逼得孙毓汶把事情捅到慈禧太后那里,麻烦就大了。

  最好的办法是等待。因为文廷式与翁同龢早有议计,假如王先谦的折子到了养心殿,那文廷式就设想让王先谦再补写一份澄清折,自己否定自己。另外再找到梁鼎棻出份证明,估计足缓危局。

  然当时通信不便,什么事就看事前计划是否周密,事后办得是否顺利。王先谦的折子既已到京,那就要行第二步计划。可寄信是个问题。一急之下,倒生出个对此后诸人命运发生重大影响的办法。 。。

第三章 3.房中术前篇(2)
起初想通过朝廷廷寄湖南捎信过去,想想还是罢了。——万一信被偷看,就全完了。他翁同龢也要受牵连。正巧一个朋友恰好回湖北武昌,便托他带信,一封转道湖南给文廷式,一封捎给湖广总督张之洞。给张之洞是因为湖南在他辖下,说句话文廷式的事就好办了。这个捎信的人,当时默默无闻。数年后却名扬青史,便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侠风浩荡的谭嗣同!

  ……

  大公主继续道“你不知道,那些年我心老悬悬着,白天悬,晚上摸摸,还没放下!最不放心的就是洋人老毛子,撵又撵不走,躲又躲不开。尤其是英国、俄罗斯,还有法国。真想能一划拉手,把它们都掀大洋里去。”

  珍嫔笑道,“那大清国得给你建一百座庙。”

  “说说玩吧。——提起英国我就生气,它第一个逼迫大清签约。二月上,它又在西藏毁卡房,占要隘,还逼着驻藏大臣签了那个什么……”

  “藏印条约。”珍嫔道,口气沉下来,“我倒觉得,他们的胃口不小。您看过西疆地图吗?巴不准,还瞅着帕米尔高原呢,咳咳……”珍嫔从随身带的小包里拿出个小药瓶,拧开盖,咕咕喝了两口。

  大公主吃惊地看着珍嫔。

  前边说过,皇宫女眷中,数大公主的学识高,她也以此为荣。慈禧太后常常跟她谈军政大事,参考她的意见。但是刚才珍嫔最后所谈却超出了她的知识范围。珍嫔怎么会知道这些?难道是皇上向她泄露了不该泄露的秘密?这可绝非小事!

  珍嫔没再说话,掀开车轿窗帘向外望去。前边的车轿就是她的,上车时候大公主非要她坐过来,只好从命。

  “那天是不是碰见皇后了?”

  “哪……哪儿?”

  “前天。”

  前天,光绪两次召珍嫔到养心殿。走到西一长街,往养心殿燕喜堂拐的路口看见皇后由北而来。她怕生什么麻烦,一低头装没看见闪进对过东西长街。看来皇后又把这事宣扬出去了。

  “我知道得清清楚楚。在珍嫔,这是大事。宫里规矩多,你知道妃嫔看见皇后得原地候见,为什么违规?”

  珍嫔想:难道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躲开都不行?

  “皇后是后宫之主啊。那天皇后向太后抱屈,太后问皇上该怎么办。皇上只能默不作声。太后沉吟了会儿没再说什么。但是,妹妹,你也太过分了……”

  珍嫔拉拉大公主的手。大公主含怨带嗔地瞅着她。“人啊,谁到这世上都是受苦的命。在宫廷里,妃嫔对于皇后也是奴仆,你的小命叫人家攥在手心里呢。我只怕太后生气了,惹太后生气的人,从来……”

  珍嫔剧烈咳嗽起来,求救地望着大公主。

  “不过,倒有个补救法子。”

  “姐姐,”她机械地回话,“什么法子?”

  “入宫前,额娘是不是特别给了你什么东西?”

  封建社会,尤其大户人家的闺女出嫁,都会收到母亲的神秘礼物,——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有些母亲还会叮嘱几句话。

  “用过么?”大公主问。

  珍嫔摇摇头。

  大公主两只眉尖高高耸起。

  “你该用心知道一些的。”

  “我?”

  “房中术,后宫里的,知道不?”

  珍嫔心哵地一跳。她想起进宫前,嫂嫂送的书里那些烫人的春宫画。还有,多多少少听说的一些事情……

  大公主见珍嫔怔怔发愣,拍了拍她的手,珍嫔“嘤咛”一声两颊红了。

  大公主道:“我府里有些书,你看不看?”

  珍嫔想:“为什么要我看?是些什么书?”突然明白过来,不由手足无措。

  “要是行,哪天一块去看看。”大公主说得很平静,“妹子,我突然想起个事,先走一步。你还坐我这个车吧,我下去坐你的。”

  珍嫔赶紧站起来,“还是我回去。”

  大公主便掀帘叫住车,珍嫔待要出帘时,心思百结地回望了一眼。大公主脸上笑吟吟的,没有说话。

  珍嫔在自己车上坐定,心里一下子急起来。她掀帘瞅着大公主的车绝尘而去,觉得时间好慢啊,真想一下子掐过去几天,好到大公主府里瞧瞧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第三章 4.大公主的计划
“老祖宗——”还没进乐寿堂的大门,大公主就叫了起来。

  她一阵风似的穿过侍立的宫女、太监,穿过正殿来到东一间。

  靠南窗的炕床上,坐着一位怀抱黑色西施犬的华衣老妇人,在她右边,静静卧着一只白色西施犬。她面静如水,眼如寒星,半是疑问半是嗔怪地瞅着大公主。

  大公主进房门又叫了声:“老祖宗,女儿恭请老祖宗圣安!”笑吟吟地立正站好,迈出左腿曲膝,左手扶膝跪下右腿、左腿,行了个跪安礼。她站起身,老妇人的眼神完全变成嗔怪了,一边嘴角拉长,目光由上眼睑弯出来,而腮尖上却都是笑意。

  大公主美美地享受着老妇人的嗔怪。她平素仪容规整,不苟言笑,现下却音容夸张,一味求欢,象个调皮的小姑娘。

  “才两天没见,瞧你。”老妇人一边轻轻抚着西施犬脊梁上的毛,一边用百转千回的语气说话。那表情、形容、话语,好象她们活在世外孤岛上。“说说,什么事,让我高兴高兴。”眼睛一扫床边侍立的侍女首领。首领打个躬,转身瞅着屋里其他几个宫女,自己先出了门,其他人悄没声儿地跟出。侍女的行动好象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与炕床上老妇人毫不相干。

  她看上去不过四十多岁年纪,实际就要六十了;个头不是很高,容貌不见得天姿国色,却是一副坐安天下之态,不怒而威,不嗔自严。身着黄纱袍,上面绣满大朵红牡丹;冠冕周围挂满珠玉翡翠,左边荡着串珠络,中间一只最纯翡翠制成的凤凰。虽是夏天,屋子里却非常凉爽,因为南边无遮拦的就是宽阔的昆明湖,凉风伴着花气徐徐由大玻璃窗吹进三间阔的殿里,真叫人神清气人。

  此人,便是权倾晚清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

  “这边坐,丫头。”慈禧拍拍身边的炕沿,白色小犬长身一蹿,跳到她左边卧下。

  “老祖宗,”大公主笑眯眯瞅了眯两只美犬,小心地在炕沿上坐下,上身微微前倾。“老祖宗,我探出来了,不是皇上有意冷落皇后。她们啊,实际上皇上谁都没有动过。”

  “嗯,你倒探出来了。”慈禧眼皮垂下,然后眼珠向上一轮,“也包括她?”

  “嗯。老祖宗,我看您是误解她了。您说过,这天下的人,恭恭顺顺的大多没用,聪明能干的免不了出差错。她还小,有些规矩即使知道,也不一定记得牢。都是老祖宗的孩子,由您掌着舵,到最后哪个不成材?就怕您啊,”大公主停住口。

  “怎么?”

  “女儿说了,老祖宗可要生气了。——就怕你啊,偏心眼。”

  “哎呀,荣寿啊,我的闺女,”慈禧叫着大公主的封号,声音是一种少有的颤抖,“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舍得让哪块肉烂?这么些年,你和我最可心。你说说,皇帝的婚事,从头到尾,我用了多少脑子?——这关系整个大清!自世祖章皇帝(顺治)入京以来,一代代先帝重视的事情千千万,可最重视的还是这件。咱满清八旗的选秀制度,说是遍选天下旗女,其实还是王公显贵的圈子。选进来谁,那就是和谁搭架子一块支撑天下。皇后是不折不扣的顶梁柱。我为什么挑静芬(即慈禧太后娘家侄女叶赫那拉氏)?她背后有我,朝里朝外大大小小的事就能梳理得稳稳当当。珍嫔是漂亮、聪明,可先帝订立的选秀章程里,从没有这一条。”

  “是,有两条,一要品德高,二是门第好。”

  “也怕红颜祸国。可这个珍嫔一再出乱子,违逆祖宗家法。听说,前几天还在宫里烤福肉?”

  大公主心“哵”地一跳。如此快传到太后耳里的人,恐怕只有皇后,也只有皇后才会捅这事。

  “老祖宗,这事女儿知道内情。那天我正在景仁宫,其实是为给皇上换换口味,不知道福肉禁忌这事呢。我一讲,她立即把所有福肉都放上香案了。”

  “哦。你,要和我说什么?”

  “老祖宗,您可记得,宫里有套‘百子仪’?”

  慈禧两眼晶光四射,神情如少女般活跃。

  “你倒能想!当初文宗显皇帝(咸丰)……唉,多亏这套仪式,才诞下穆宗(同治)。”

  慈禧太后——当时的兰贵人——自生下皇子载淳后,身份、地位那是见风长,不多时候便升至懿皇贵妃,仅比皇后矮了一级。这套“百子仪”并非早已有之,而是咸丰皇帝请一僧一道创制,无奈行之。一个目的,——解决龙子荒。而慈禧太后生下的皇子,是爱新觉罗家族在紫禁城里出生的最后一个男孩。

  “好事!就是,真要生下龙子,能确保……”

  大公主明白太后之意,道:“老祖宗放心,‘百子仪’实际是为帝、后行之,还有宫廷房中术,您还担心龙孙出在别人身上?”

  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慈禧太后的手无声地滑过西施犬油亮的长毛,喉结微微动着,默默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端起炕桌上金托金盖的黄磁杯,放到唇边抿了一口,用雪白丝帕印了印嘴唇吩咐道:“这个事,你来操办吧。皇上他们要到了吧?一会儿你给皇上、皇后说明白。”

  当着慈禧太后的面,大公主话一说完,皇后笨拙地掩着鼻子低下头去。光绪皇帝如木雕泥塑般,不置可否。要不是害怕慈禧太后那张脸布满阴云,他也不会说出这句话:“儿臣,遵命。”

  慈禧太后瞅瞅这个再瞅瞅那个,展颜欲笑,终于还是挥下手说:“我和皇帝说句话。”

  只剩光绪一人,不知为什么脚根往上一阵阵发凉。

第三章   5.沙俄之祸(1)
“皇帝,到我身边坐。”

  “孩儿……不敢。”

  “已经是皇帝了,还——”

  光绪便在炕前凳上偏身坐下,慈禧太后扫了他两眼。

  “孩儿启禀皇额娘,”光绪赶紧站起来,身子微斜,“时下已到近深秋,孩儿见皇额娘身体康健,精神饱满,心里非常高兴。近日,儿臣向庆王、户部尚书翁同龢他们问过颐和园建设的事。”

  “唔?”慈禧抬了抬眉毛。

  “虽然进行得顺利,但局部上尚待完善。比如万寿山上已建成的智慧海、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等,大框还算可以,近观却似乎……”

  “怎么?”

  “有些单薄了。”光绪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慈禧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光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嗯嗯嗯,好啊,看来皇帝想着我这把老骨头呢。”

  “儿臣为皇太后安泰,甘愿粉身碎骨!”

  慈禧太后越发笑得厉害了。这种笑在她是很少见的,以至光绪有点打鼓。

  “孩儿觉得”他继续道,“万寿山下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