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藏书·记事·忆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祝福着你;父亲就是父亲,他是一个厚道的人,高尚的人……为了追寻聂帅的革命历程,从2002年起,聂力陆续走访了许多与聂帅有关的人和事。2006年10月,聂力推出一部回忆父亲聂荣臻的著作《山高水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我从报纸上得到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后,立即买了一本,并通过秘书打电话索取签名。聂力一如既往地没有忘记我,她的秘书回答说:“聂主任早就为你备好书了,请派司机过来取吧。”默契之情,溢出言外……
  

世纪老人的世纪传奇:董竹君的盖章书(1)
凡是到过上海的人,没有不知道锦江饭店的。在上海市中心繁华的淮海中路附近,花园式的锦江饭店占地数万平方米,欧式的建筑在茵茵绿草的映衬下显得高贵典雅。几十年来,锦江饭店已经成为上海酒店餐饮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有3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他们的下榻之处选在锦江饭店。以“锦江”之名组建的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70多家宾馆饭店,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的73个城镇以及4个直辖市,客房总数超过万间。2006年,锦江酒店及其附属公司被国际酒店和餐厅协会出版的《酒店杂志》评为全球酒店企业第17位。
  正因为锦江饭店在上海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广为人知,所以许多人谈到锦江饭店时,常常会忘记,锦江实际上位于四川成都,而最早的锦江饭店正是以改良川菜以适合上海人口味而闻名沪上的。
  锦江饭店的创始人是生于1900年、享年接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女性董竹君。
  1997年9月,三联书店出版了董竹君自撰的《我的一个世纪》。封底上的一段话,很精练地概括了董竹君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纪人生: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了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族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尽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当然十分熟悉闻名沪上的锦江饭店。知道这本书出版的消息后,我很快买了一本,兴趣盎然地通读了一遍,当时就想得到董竹君的签名,后来听说董竹君已在1997年12月溘然长逝,心中颇觉遗憾。
  和我同样感到遗憾的还有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傅庚辰是我的好朋友,曾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获授少将军衔,人们常常称他为“将军作曲家”。由他创作的《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影视音乐,以及《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歌曲,都脍炙人口,代表着军旅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我最早是在参加军队音乐活动时认识傅庚辰的,后来知道他也和我一样,有收藏签名书的爱好。《我的一个世纪》出版后,傅庚辰也买了一本,读了以后,很受感动,还写出一篇读后感,刊登在《人民政协报》、《博览群书》等报刊上。
  在这篇读后感中,傅庚辰把董竹君的人生归纳为五次大的抉择。一是不做卖唱女,用计跳出青楼与四川革命党人夏之时结婚。二是与颓废而夫权思想严重的夏之时决裂,为了自尊、自立、自由,放弃荣华富贵,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和两个老人在上海再次过上贫困的生活。三是自己创办实业,历经挫折而不低头。四是参加革命,紧跟真理,鞠躬尽瘁不变心。五是在功成业就之际,为革命的需要而将全部产业献给国家。傅庚辰说:“这五次关键选择,决定了她一生的道路,决定了她从一个青楼卖唱的小女子成长为中国第一代革命的女企业家,成就了一番留驻青史的事业。”
  当初,董竹君以一个弱女子之身,带着4个孩子,在旧社会艰难创业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教育;二是为了协助革命。后来,她的子女均学业优秀,成为有用之才,而她亲手创办的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也在建国后合并为锦江饭店,成为“上海第一家可供中央首长、外宾们食宿和召开重要会议的安全场所”。可以说,她创业时的两个目的都得到了圆满实现。
  2000年的一天,傅庚辰告诉我,他联系到了董竹君的女儿董国瑛,可以为我加盖董竹君的印章。欣喜之下,我便与傅庚辰一同前往。
  董国瑛居住在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2000年11月15日,我和傅庚辰一同驱车,前往拜访。董国瑛已经80高龄,精神很好。她的家里布置得很现代,桌上还有一台电脑。令我感兴趣的是,董国瑛还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创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世纪老人的世纪传奇:董竹君的盖章书(2)
对于我们的慕名来访,董国瑛非常欢迎,又是端茶,又是倒水。最后,她当然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为我们的藏书盖上董竹君的印章。
  在董国瑛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醒目地挂着董竹君的一幅座右铭,上面写着: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
  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在《我的一个世纪》封面上,也曾印着这几句话。但当我亲身走进董竹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董国瑛谈起这位身世坎坷、坚韧不拔的世纪老人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几句话里蕴涵的人生信念和奋斗精神。
  谈话中,我还知道,建国前,为了党的革命需要,董竹君还出资创办了永业、协森、美文等印刷厂,印刷了大量革命进步书籍、期刊、传单。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市委大量印发的《告上海市市民书》,就有一部分是在董竹君创办的印刷厂印刷的。上海解放的时候,我已经10岁,对这份《告上海市市民书》有很深印象。
  像董竹君这样一位当年红遍上海的女企业家,能够如此倾尽家财、全力以赴地资助、支持革命事业,这也生动地证明了我们党的统战政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如今,一拿起《我的一个世纪》,我就会想到傅庚辰和我一同拜访董国瑛的情景。2007年8月1日,是建国80周年的喜庆日子。中国文联在民族文化宫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军旅音乐作品展演周活动,其中第一场就是傅庚辰作品的交响音乐会《革命诗篇》。但很遗憾,我由于恰好在国外访问,无法亲临现场、亲耳聆听,只好通过电话,向他表示了祝贺。
   。。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1)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三位特首的签名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0周年。在一系列庆典活动中,人们经常看到董建华、何厚铧、曾荫权的身影。如果说,“一国两制”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构想,那么,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澳门回归,就是这个伟大构想的具体实践。回归10年,香港的繁荣稳定更胜往昔,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不但可行,而且成功。作为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曾荫权不但参与了,而且见证了“一国两制”伟大而成功的实践。
  在我的收藏品中,董建华、何厚铧、曾荫权签名的文稿非常特殊。它们虽然不是签名书,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董建华是在他2001年10月10日所作施政报告《巩固实力、投资未来》上签的名。这份施政报告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第五份施政报告,也是董建华在第一任特首的任职期间所作的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这份报告是在“香港出现了多年未遇到过的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作出的,所以报告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如何实现香港经济转型上。根据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的研究,董建华在报告中明确提出,香港的定位,“就是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我国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会,提供高增值的服务”。香港的前进方向,“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巩固自己的强项,同时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动新的增长”。
  这份施政报告是时任驻港部队司令员熊自仁替我请董建华签名,于2002年3月交给我的。当时,我还未曾与董建华见过面。2006年6月中旬,我到美国参加中美非官方第二次高层对话,正巧时任政协副主席的董建华也在美国访问,这使我们有缘聚在了一起。在加州的一家餐厅里,我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诚恳交谈。董建华白发白眉,精神矍铄,他说,他要尽其所能,为中美关系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向他介绍了中美军事、防务交流的一些情况。这次会晤,使我对董建华矢志于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的愿望有了一定认识,也增加了我对他的了解和尊重。
  2006年10月,董建华来京,再次邀我晤谈。在贵宾楼,我们谈了大约一个小时,话题仍然围绕着中美关系。他提到,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布朗夫曼希望能到中国国际战略学会拜访,并发表演讲。我当即表示欢迎。我说:“布朗夫曼是我的老朋友,很多年前我就和他认识了。”
  一个多月后,我在战略学会接待了布朗夫曼。世界犹太人大会成立于1936年,它提出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捍卫和促进犹太人利益,从事涉及犹太人利益的政治和外交活动。布朗夫曼是美国的一位成功的商人,自1981年起出任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布朗夫曼在中国也有投资,包括在重庆市投资了1300万美元,帮助当地发展柑橙加工业。在战略学会的座谈会上,布朗夫曼就世界环境和中东和平发表了演讲,并与战略学会的一些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
  1997年7月1日,董建华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2002年初,他又以九成的支持率出任第二任行政长官。2005年3月,董建华在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之际,提出辞去特首职务的申请并被国务院批准。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05年6月,曾荫权成为唯一获得有效提名的候选人并当选为新的行政长官。2005年10月12日,曾荫权在立###上宣读了他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强政励治,福为民开》。
  10月17日,曾荫权在一份施政报告上签名。不久,这份施政报告被转送给我。这是中联办的同志帮助我请他签名的。
  打开这份施政报告,我发现其中还夹着一页纸,纸上印着施政报告的最后一段。与印在施政报告上的最后一段不同,这页纸上增加了10月8日南亚大地震和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的内容。报告写道:“今天早上,国产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升空,不仅标志我们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新发展,更体现我们中国人民的凌霄壮志。”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
这点修改,既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最新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又体现出节约意识,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并没有因为施政报告有一点修改而不惜工本地予以重印,而只是简单地附纸一张。实际上,这份报告还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环保意识,因为我们在这份施政报告的封底上还可以看到,它是采用环保油墨和再造纸印刷的。
  2007年2月1日,曾荫权召开记者会,宣布参加第三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记者会开始前,曾荫权的夫人曾鲍笑薇将一块黄绿色的圆形胸牌戴在他的胸前,上面写着七个字“我会做好呢份工”——这是曾荫权的竞选口号。
  从这一天起,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是繁忙的竞选活动。在此期间,曾荫权每天都坚持写网络日志,他表示,竞选之后,他将把这些记录了竞选历程的网络日志结集出版。3月25日,曾荫权以超过八成的得票率高票当选。5月,香港哲基杰讯出版社出版了这些网络日志,书名就是《我会做好呢份工》。2007年7月底,国务院港澳办的朋友给我转来一本曾荫权签名的《我会做好呢份工》。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的内容按照曾荫权从2月1日宣布参选到3月25日竞选成功逐日排列,每日两页,一页是曾荫权的照片,另一页刊登曾荫权的网络日志,形式新颖,文图互动,可读性很强。
  我收藏的何厚铧签名,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这一天恰好是澳门回归之日。这一天,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何厚铧有一个简短致辞。这份致辞按照中文、葡萄牙文、英文的顺序,印成了一个小册子。何厚铧的名字就签在这个小册子的封面上。这份致辞很简短,只有800余字,印在小册子上也只有两页,但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澳门回归的历史见证。这个珍贵的签名,是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陈佐洱2000年元月9日赠送给我的。同时送给我的,还有1999年12月19日、20日澳门新旧邮品各一套,新邮品的首日封上也有何厚铧的签名。这是世纪之交、千年之交我收到的珍贵礼物。
   。。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爱泼斯坦的签名和盖章书
  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次,我的一个女儿指甲出了点问题,去医院检查。回来后,带她去医院的人很兴奋地说:“今天坐诊的是一个外国人。”
  那个时候,北京的外国人很少,一般只能在外事场合见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打交道,能够接受外国人的治疗,确实是一件稀奇事。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打听,原来这个外国人不是“外国人”,而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而且,他还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具有外国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他原名是乔治·海德姆,而中国人更熟悉他的中国名字:马海德。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伟大民族解放运动。国际上许多进步人士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寄予了同情、支持和帮助,他们之中,斯诺、白求恩、史沫特莱、斯特朗等都在中国广为人知,而马海德、爱泼斯坦不但亲身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且还在中国居留下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的深情厚谊以及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海德是黎巴嫩裔的美国人,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曾分别就读于美国、黎巴嫩、瑞士的一些医学学校,1933年在瑞士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来到中国。在中国,马海德首先落脚在上海,在一家小诊所里工作。他对旧中国的黑暗、不平等感触很深,不久,通过开办进步书店的荷兰人艾琳·魏德迈女士,马海德结识了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共产党员路易·艾黎等进步人士,并通过他们结识了宋庆龄。在此过程中,他越来越信服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并在宋庆龄的安排下,利用他的外国人身份和小诊所,多次掩护中国共产党的人员,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提供方便。1936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宋庆龄邀请两位公道的外国人,一名记者,一名医生,去陕北考察边区情况,了解共产党抗日的决心和行动。宋庆龄推荐的医生是马海德,而她推荐的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马海德和斯诺的这次旅行,已经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而举世闻名。但即使我们仔细阅读《西行漫记》,也很难看出斯诺还有一位同伴,这是因为马海德专门叮嘱斯诺不要在著作中提到自己。因为在那个时候,由于受到陕甘宁边区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感染,尤其是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马海德已经决心留在边区,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将中国革命进行下去。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海德被接受为中国公民。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到协和医院看门诊或参加会诊。每当病人问他是哪国人时,他都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但高鼻深目的他看起来实在和中国人不太一样,为避免麻烦,他索性买了一顶新疆绣花小帽,有时外出时,当有人问起他是哪国人时,他就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新疆的。”后来,卫生部给外国专家发补贴,其中也有马海德,马海德知道后很恼火,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要。”
  1983年,在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的时候,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他。1988年9月23日,在他78岁寿辰之际,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我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