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藏书·记事·忆人-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许多人的古体诗词一样,启功的诗词也以写景状物、酬唱应和为主。他的诗自有特点,可以说是幽默诙谐,乐观豁达,别具一格。仅从诗题就可看出一二。例如,有一首诗,题为“年来肥而喜睡,朋友见嘲,赋此答之”;还有一诗,题为“颈部牵引”;另有一诗,题为“心脏病发,住进北大医院,口占四首”;还有一首沁园春,专写“美尼尔氏综合症”,有八首鹧鸪天,专写“乘公共交通车”。
这些诗虽然写的都是身边之事,但绝不是顺口溜式的打油诗,而是具有很高雅的意趣,与打油诗有着霄壤之别。例如《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的第一首: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
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
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看到最后一句,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这老人家真幽默。实际上,所有八首《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都是这样通俗晓畅,情趣盎然。
与启功书法的雍容淡定、明媚清秀相比,李铎的书法显得粗犷豪迈、遒劲有力。这与他军旅书法家的身份正好相得益彰,而他也素爱书写与军事有关的文字,其中书法长卷《孙子兵法》是他倾尽全力的一个浩大工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李铎曾经出版过《李铎书〈孙子兵法新校〉字帖》。后来,河南洛阳镌苑碑林的同志提出,要将它刻成长碑。几经商议,李铎不但支持这个举动,而且决定重写《孙子兵法》。《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报道说,1994年年初,李铎闭门谢客,日夜运笔,在158张宽70厘米、长140厘米的宣纸上,重新写出《孙子兵法》,总长220米。这个规模浩大的书法工程,虽然是分多次写成的,但“字体、书风、气势完全一致,浑然天成”,是李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1997年7月,这套书法作品由解放军出版社结集出版。同年秋,我得到了李铎的亲笔签名赠书。
由于我和李铎同在军旅,所以我们有较多接触交往的机会,但我从来没有直接请他为我个人写过字,倒是有一次别人托我向他讨字,我把话传过去,李铎很爽快地答应并且很快就写好了。李铎的字当然价值不菲,但对于我的代人索字,他分文未取。
同样,我还曾向刘炳森索字,也不是为了我自己,刘炳森也同样分文未取。
刘炳森的书法以隶书、楷书著称于世,同时长于行书、草书。尤其是他的隶书,人称“刘体隶书”,运笔坚实,章法严明,结构工整,疏密有致,欧阳中石曾经评价刘炳森的隶书“规矩俨然而又清灵飞动,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雍容启功、遒劲李铎、工整刘炳森(2)
我只请刘炳森办过一件事,就是请他为我的故乡江西省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题写了“教授村”三字。
《关山月、黄知秋、刘炳森诗书画集》是关山月的绘画、黄知秋的诗歌、刘炳森的书法合集。这是2001年3月31日在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举办的书画笔会上,受邀出席的刘炳森签名赠送我的,当时刘炳森还主动为我写了一幅字“观云立马,横槊赋诗”。
2005年2月,刘炳森因病在北京去世,年仅68岁,很令人惋惜。
。 想看书来
“奇人”王世襄(1)
这位老人,人人都称他为“奇人”。
张中行说,这位老人所治之学是“绝学”,“奇得稀有,高不可攀”;启功说,这位老人是“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董桥说,这位老人的名字“早已经是中国文化艺术精致学问的象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尚刚说,在当代学者中,这位老人是“最通制作、最知材料、最善游艺”的一位,而在通工艺、知材料、善游艺的人物里,他又是“学养最浓厚、最顽强严肃、最富科学精神”的一位。
究竟这位老人有哪些绝学呢?董桥曾经引用一本杂志的结论,说“他是放鸽家,是斗虫家,是驯鹰家,是养狗家,是摔跤家,是火绘家,是烹饪家,是美食家,是书法家,是诗词家,是美术史家,是文物鉴定家,是民俗学家,是漆器家,是明式家具家,是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是中国第一玩家”。
这位“中国第一玩家”,就是王世襄。
2002年2月,我慕名专程来到北京芳草地的一所公寓拜访王世襄。他的客厅约有五六十平方米。虽然很大,但与客厅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文稿相比,仍然显得狭窄。这套公寓是他用收藏的明式家具“换”来的,而这样的交换,远远不孚王世襄的付出。
王世襄最早住在北京市朝阳门内南小街的芳嘉园。这所房子1914年购入,王世襄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提起这个小院,文艺界许多人都津津乐道,因为这里面有着一段传奇。“反右”时,王世襄被戴了帽子,大概是觉得自己独门独院不太合适,就请美术家黄苗子和郁风一家搬了进来,再后来又有张光宇一家搬进。每日见面,闲时聊天,这个小院给许多艺术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文革”中,这些艺术家有的入狱,有的进干校,小院成了大杂院。“文革”结束后,许多人住进了新式的居民楼,但王世襄仍然坚守在小院里,因为他收藏的明式家具有的形制相当庞大,竟然很难搬进居民楼里。
当时,王世襄夫妇就住在这个摆满明式家具的旧房里。花梨木长桌上摆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紫檀雕花的榻上,就是主人的居处。就是在这个环境里,王世襄完成了多部明式家具的研究专著。这些世界级水平的专著,也使我国的明式家具享誉世界,同时带动了世界硬木家具价格暴涨。但是,这样的小院,防火、安全都成问题。1998年,王世襄将他花费几十年心血、精心搜集的79件明式家具卖给一位香港人,再由此人捐给上海博物馆,他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钱。王世襄用这些钱购买了两套单元房,还余下一点生活费。芳草地小区的公寓,就是这样买来的。
我去拜访王世襄的时候,老人的爱妻袁荃猷老人还健在。她是王世襄生活中的伴侣、工作中的良助。袁荃猷老人原本学习音乐,但为了配合王世襄的工作,她提笔搞起了美术。王世襄的家具研究,往往需要画出图示,这些立体透视图都贯注了袁荃猷的心力。以家具榫卯结构为例,角度、断面、榫眼、虚实,纤毫毕现。提笔之余,袁荃猷还勤于操刀,刻纸成趣,三联书店专门出版了一本《游刃集:荃猷刻纸》,收集了袁荃猷的600多幅刻纸作品,分为“旧作”、“庆贺”、“乐舞”、“文物”、“花草”、“拾萃”六个部分,翻阅一下,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游刃集:荃猷刻纸》的封面上,是一株古朴浑拙、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幅《大树图》是袁荃猷在王世襄80寿辰之际精心刻制的,树上荟萃了漆器、家具、竹刻、绘画、铜佛、鸽子、蟋蟀、蝈蝈、大鹰、獾狗等,巧妙地反映出王世襄的治学范围和兴趣爱好。王世襄对于《大树图》极为珍爱,专门为《大树图》吟诗一百三十六韵。1999年,在三联出版社出版他的三卷本自选集《锦灰堆》的时候,王世襄专门将这幅《大树图》和他的题诗置于卷首。
我去拜访王世襄的时候,带去了三卷《锦灰堆》(三联书店,2000年1月第二版)。其中,第一、二卷收集了王世襄80岁以前写的105篇文章,第三卷收集了王世襄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我请王世襄在《锦灰堆》的扉页上,为我签了名。
。。
“奇人”王世襄(2)
2007年夏,我又委托秘书张钊看望93岁高龄的王世襄,并请他为《藏书·记事·忆人》一书题签。他不但精心构思并题写了“广搜宏著,钤印署名;琳琅满架,光耀轩盈”之句,还将新著《锦灰不成堆》(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一版)签名相赠。
。 想看书来
《长城谣》首唱周小燕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首《长城谣》传遍了神州大地。那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这首既哀婉低回又坚忍顽强的歌曲,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同仇敌忾,奔向抗敌前线,成为那个时代最让人难忘的歌曲之一。
《长城谣》的首唱,就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
2007年春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迎春晚会,我见到了这位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她目光明亮,银发油亮,笑容可掬,步伐稳健,一点儿也看不出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大概两三年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还说,她每天都要给学生上课,上午4课时,下午3课时。我不知道,这样的高龄,这样大的工作量,在世界上是否仅有此例?但无论如何,她是令人钦佩的。
周小燕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她的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实业家周苍柏。新中国成立后,周苍柏将祖业海光农圃捐献给国家,后来改建扩建成今天武汉的东湖风景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曾多次到东湖视察、休息。
童年的时候,周小燕就喜爱音乐和演唱。1935年考取上海国立专科学校,开始声乐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周小燕选择了不在沦陷区做亡国奴。她回到家乡湖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长城谣》就是在这个时期由她首唱的。而她的弟弟也和30多个流亡学生组成抗战剧团,四处演出,鼓舞民心士气,终因积劳成疾,累死在抗战前线。周小燕至今还记得,在弟弟的追悼会上,周恩来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
1938年,周小燕和另外一个弟弟留学法国,陷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这期间,她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的建议下,师从贝纳尔迪6年,练出了美妙的歌喉。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年代医疗条件很差,她的另外一个弟弟得了感冒,竟发展成膈膜炎,直至不治。1947年5月,周小燕应邀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艺术节,与奥伊斯特拉赫、肖斯塔科维奇、波恩斯坦、梅纽因等世界级大师同台献艺。身着旗袍的周小燕,以卓越的演唱水平,以及充满东方韵味的歌曲,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中国之莺”。
我收藏的周小燕签名书是《夜莺的咏叹》(周玉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这是她在2006年11月10日赠给我的。
周小燕心中最大的愿望,却是要排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歌剧。1988年,70岁的周小燕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出任艺术总监。周小燕歌剧中心排演的第一出歌剧《弄臣》就大获成功。在《夜莺的咏叹》中,周小燕说:“我活着总感到有事做,我这一生多么想排出一部能在世界艺林中站住脚的歌剧,我做梦都在排中国歌剧。”
周小燕排演歌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创造良好的演出条件,留住中国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也体现了周小燕对自己的学生们的殷殷情愫。而学生们也始终对她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正如她的学生廖昌永经常演唱的那首歌《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想起了你,想起你亲切的面容,想起你和蔼的话语,啊!从心里默默地向你敬意,向你致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茶界泰斗张天福
种茶、知茶、品茶,是不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茶可不是一般的饮品,中国人爱茶之情很深,早已将饮茶之道上升为艺术的境界。
2007年春节刚过,我和我的家人乘火车,从厦门来到武夷山。车行一整夜,几乎都在山中穿行,人称福建七山二水一分田,此言信然。而武夷山更是以山水著称,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我们的目的地就是九曲溪。坐在竹筏之上,漂流于水秀山清之间,令人心旷神怡。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西部茂密的森林之中,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山岩深切,水势萦回。据导游说,九曲溪两岸分布着36座奇峰、99块秀岩,尤其是满山满岩满谷满壑都长着翠绿葱茏的植被,人称“石头上长树”,风景奇美,让人目眩神移。武夷山的“石头上长树”可不得了,因为举世闻名的武夷山岩茶,就采自于石头上长的树。
武夷山岩茶,又被人们称为乌龙茶,就产自武夷山的岩隙之间。这里湿度大,岩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据说,最好的岩茶,都生产在岩凹、石隙、石缝等天然形成的“盆钵”里。而著名的“大红袍”母树,生长于天心岩九龙窠岩壁间,目前仅有6棵,所产茶叶,是公认的岩茶之冠,近几年已经限制采叶制茶。
这次武夷之行,我还得到了一个关于茶叶的有趣知识。原来,茶叶可根据是否发酵,分为不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等种类,而绿茶是不发酵的,红茶是半发酵的,普洱茶是全发酵的。茶叶经过发酵,对胃刺激小,有助于消化。过去我不喝茶,近来我也喝一些普洱茶,不是因为追求时髦,主要还是由于胃的关系。根据发酵的程度,茶叶的英语译法也有不同,像绿茶,就被译成Green tea,而红茶被译成black tea,至于普洱茶,发酵程度超过红茶,比black还black,称作黑茶,该怎么译呢?译成dark tea。
谈到这些知识时,一个老人的名字常常被介绍者挂在嘴边。这位名叫张天福的老人,被介绍者称为“茶界泰斗”,甚至“当代茶圣”,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唯一健在者。我了解到,出生于1910年的张天福老人,在种茶、品茶、评茶、传播茶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堪称大师。他参加评茶活动,必带电子秤、茶具、秒表、笔等工具,一丝不苟。而一些重大评茶活动,或者在评茶活动中遇到难题了,都会请他一锤定音。据说,在他的家里,有一个柜子,内藏近年来全国各地120多种茶王样品,其中就包括由他主拍的500克60万元的铁观音茶王。
我对张天福老人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没有时间专程拜访,我便托人向他索取签名书。春节之后,我回到北京,不久就收到了签名本的《茶界泰斗张天福画传》(林光华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中国最“富有”的画家侯一民夫妇
张子扬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制片人,曾导演过多台春节及元旦文艺晚会并获奖,曾8次赴西藏并拍摄过有关西藏的纪录片,曾组织创办过《人与自然》、《环球》、《正大综艺》等广受欢迎的栏目,同时他还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学者,出版过多种研究专著、报告文学、散文集、诗集等。陈列在我书架上的张子扬签名书不下于10本,真可谓是多产作家了。
有一天,张子扬对我说:“熊将军,我要请你去见一对夫妇,他们是奇人,是真正的隐士,也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人。”
对于奇人,谁不感兴趣呢?我很爽快地答应下来。
2002年6月22日,我们踏上了行程。汽车驶出北京城区,一直向西,过了石景山区,进入门头沟区,车在山谷间迤逦前进,翠绿的山林扑面而来,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让我们的呼吸更加舒畅,很快,我们来到了戒台寺、潭柘寺景区。在北京,谁都知道“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因为潭柘寺始建于1700年前的晋代,远远早于将幽州当成南京的辽代,也早于定都北京的元代。而且,潭柘寺也只是民间的称呼,因为潭柘寺山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其正式名称“岫云寺”反而很少为人所知了。正因为如此,一到戒台寺、潭柘寺景区,就仿佛使人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心情变得安宁清静。
我们没到潭柘寺。在戒台寺附近,我们的车拐进一处幽静的庭院。住在这里的,是一对为人淡泊、与世无争、返璞归真的高雅的夫妇。
他们就是我国著名画家侯一民、邓澍夫妇。
这处幽静的庭院,既是他们的生活之处,又是他们的创作之处。在这里,他们过着田园诗一般的乡间生活。侯一民种地,地里长满了青翠欲滴的蔬菜;邓澍养殖,只要她一呼唤,她养殖的孔雀就会翩翩而来等待喂食。同时,在这里,他们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家生活,大部分房屋都陈列着他们的作品,有素描,有油画。另外,侯一民还烧制陶器,当然,陶器的造型图案,也都充满了艺术情趣。
开饭了。是典型的无污染的农家饭,吃土菜,卷饼子,喝玉米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