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大脉络-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葡诸国海舶来到东方,各有其基地。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果亚,西班牙人在今日菲律宾的吕宋,荷兰人在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及日本的长崎,都有他们的远洋船舶经常靠泊;中国商人则以近洋船舶转驳接运。厚利之下,必有勇夫,自然有人会投资海外贸易。而在中国沿海,也有转口商港出现,葡萄牙人由于天主教教廷将东方划归该国经营,尤其热衷于在中国海岸找到立足点。他们曾经在宁波附近的双屿设立基地,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发兵驱逐双屿葡萄牙人时,该地已有数千葡人居住,并有教堂、货仓、码头、街道,俨然有了相当规模。朱纨驱逐葡人,为人告发擅专诛戮;政府查讯,朱纨自杀,海禁遂得稍纾。此后海禁时紧时开,并无定规。1553年,葡人从广东地方官员手中取得在澳门居住的权利。自那时开始,澳门成为中外交通的据点达四百年之久!。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2)
中国人投资海外贸易者,并不仅限于沿海百姓。安徽商人许一、许二(许栋)等兄弟四人,即以徽商资金投资造船航海经商。许氏四人,即是双屿之役中先后为明廷治罪的商户。同时,汪直、徐海也都是徽商转入海外贸易的人物,倭寇之乱中,汪、徐都是著名的“奸人”。在日本锁国政策下,若干九州岛藩主的部下“浪人”在禁令下谋求国际贸易的厚利。“倭寇”到达中国口岸,有商机则交易,乘人不备则劫掠。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诸人努力清剿,方将浙闽沿海肃清。当事人很清楚,倭寇之中,“真倭”之外,也有华人及西洋人在内。这种海商或海盗,其成分的确是十分复杂的,而其亦商亦盗的特质,其实与西、葡、荷、英的海上势力也是相同的。
明代国际贸易大致情形是,西、葡、荷兰诸国的高桅大船,以马六甲(葡)、吕宋(西)、巴达维亚(荷)为基地,东方海商则由中国近海转驳商货,再由印度洋转大西洋运往欧洲,或由今日墨西哥的阿可坡可转陆路跨越地峡,进墨西哥湾登船横渡大西洋运往欧洲。两条航道的沿路各处,例如东南亚、印度、非洲及美洲殖民地,也消纳一部分中国的商货。日本长崎及印度果亚都是中继站,也是市场口岸。
中国外销商品已如前述,主要为运销欧洲及中东的丝绸、瓷器,另有各种日用的工艺品则是东南亚及美洲市场的商货。中国收到的货款,已不仅是珍宝、香料,最大部分是墨西哥的白银。中国与日本之间,由于金属比价的差额,中国从日本输入铜斤,向日本输出黄金。西洋商舶在这三角贸易中,也赚了不少。当时墨西哥白银遍天下,在欧洲引发了物价革命,在中国则因此创造了东南、华南长期的经济繁荣。银多铜少,出现白银为主币的现象,以致宋元以来已出现的纸币金融竟又回到银本位的通货。
这一时期,中国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番薯与玉米为最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在清初人口的剧增,颇与这两种作物的大量种植有关。
中国沿海海商集团的活动,历时两个世纪,其中人物,例如前述汪直、徐海,后来的李光忠、陈老、林道干、林凤、袁进、李旦、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无不狎弄浪涛,腾跃鲸波。以林凤为例,他曾企图袭击吕宋,但败于明廷水师与西班牙的夹击。又如李旦,在巴达维亚、吕宋与长崎都有寓所及事业,纵横于各处的海上活动。李旦的属下郑芝龙,则成为明末海上势力中最强大的力量。其子郑成功,后来开辟台湾,建立了海上扶余。中国沿海的海上活动,或商或盗,终于在18世纪为清廷的水师剿灭,最后一支势力是数入台湾与广东的蔡牵。几乎同一时期,新兴的美国,编练海军,肃清了加勒比海域的海上势力。
这一段海上活动的历史,除了贸易与劫掠外,也有其更为久远的影响。中国华南居民,自此不断移民南洋。以马六甲为例,该地华人小区至今已有数百年。我犹记忆,那次往访,走在街道上,就如回到明代的广东。一般估计,明清两代移居南洋的华人,人口数以百万计!他们的后代,仍以马六甲的娘惹为例,长忆中国祖源,自成族群。
回顾历史,16世纪是世界形势的转折点。西方势力向东方扩张,那时中国的实力还胜于西方,只可惜暮气已深,又昧于外面的情形,民间有企图开拓之心,官方则全无向外发展的意愿。时机一过,东方与西方的相对条件完全改观,要再过数百年,进入今日,东方才有重起的契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1)
大洋航道的开通,使台湾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台湾,这一个东海上的大岛,是东亚大陆棚的一部分。百万年来,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移动,挤压推起了两大板块相接的部分,形成高耸的中央山脉。台湾东岸是一片峭壁,只有狭窄的谷地,西岸是大陆棚的延伸,过了台湾海峡,即是福建沿海丘陵地。台湾海峡其实不深,海峡的宽度也不大,在上次冰河期的后期,海水退落,距今两万年时台湾还与大陆相连,是以大陆的古代动物,颇多在台湾留下化石。
这样一个位置密切的海岛,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却只有三国与隋代两次留下接触的记录。揆其缘故,台湾孤悬海外,难与大陆交通,当与洋流的方向有关。太平洋西端的黑潮,是由南向北的暖流,流过台湾东侧的海面,再往北经过琉球、日本,顺时针方向流往北太平洋。在东亚的岛屿链内侧,另有一条南向的洋流,穿过台湾海峡,向南转向马来半岛,逐渐变弱而消失。这一条洋流,闽台人士称为黑水洋。由海峡北面宽阔海域流进海峡的狭窄水道,是以海峡内的水流十分湍急。在渡海工具还不良好时,人力操作的船只就会被急流冲走,穿峡而过,不能裁流横渡。明清时代,闽南居民开始移民入台,于横渡黑水洋时常被冲向南方,称为“落漈”(闽南方言)。明清航海工具及技术已相当不错,入台还如此艰难,更何况早期的航海条件!
在大洋航道开通以前,中国的海外交通不外两个方向:北向日本、朝鲜,由浙江或山东北驶;南往东南亚,由福建或广东出海。正东方向并无航线,台湾一岛,不在中国海外交通的路线上,而当地并无大型聚落可以为市场,又无适当产品可以采购谋利,于是台湾竟长期孤悬,未与中国大陆有密切的交通。大陆近海作业的渔船,显然知道有此一岛,是以,北边鸡笼山,南部大员等地名,仍见于航海的记载,也常为通航琉球航线的地理指标,因此不能说中国人不知道有此海外一岛!
在汉人尚未大批移民以前,台湾的原居民已在此生活很久了。从考古资料言,长滨文化的旧石器,形制与大陆南方的旧石器属于同一类型,是以,6000年前,这些居民已来到台湾。台湾北部及东北部考古遗址颇多玉制品,其玉质及工艺均与浙江良渚文化的遗留相似。澎湖新石器文化的石料,在广东及台湾都有同样的石器。高雄凤鼻头新石器文化的遗存,也与福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相类。是以,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当已有从中国东南及南方迁来的居民。台湾的南端与菲律宾隔了一条狭窄的巴士海峡,西北来往并不困难,也应当有移徙的人口,或由南方来,或往南方去。语言学家认为南岛语系的分布,从各地语言排比上看,当以台湾地区的南岛语为这一语系的源头。但是,南岛语系人群,颇多经过曲折的移徙路线,当黑潮由南往北流时会带来南方的移民,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台湾的考古资料还正在累积中,目前所见,已知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尚不能归纳周密的谱系。目前所知,纵向在时间轴上,各处文化之间尚有不少空白;横向在空间轴上,也还未见笼罩全岛的类型。凡此现象,当然是由于材料不足,史阙有关。至少以目前所知情形,似乎这些古文化,既是局部地区的,也未必是延续不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我们以为,台湾目前的原居民族群,未必都是此岛最早的居民。历史上在此生活的族群,或由大陆来,或由南方来,居住在此,长养子孙,却始终不能凝聚为扩及全岛的大型文化共同体,以致分散为许多聚落与族群。今天,原居民的分类不下十余个文化群体;在中国内地居民大量移入前,本地族群与文化的分歧,可能更为有过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2)
大洋航道开通使海上形势丕变。中国海外有了西洋船只的帆影出没于海天之际。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先来,分别在澳门与吕宋岛建立据点,以经营东方。荷兰人接踵而至,在今日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基地,也在日本长崎占了一个立足点。但是两地相距遥远,而且中国是当时东方贸易的主要对象,荷兰人必须在中国附近找到一个基地。他们先尝试占有澎湖,但中国舰队已在此驻守。澎湖驻军长官沈有容志不在战争,遣人告知荷兰舰队,不必打澎湖的主意,还不如尝试在别处发展。1624年,从事海上活动的华人指引荷兰人驶入大员(今台南安平)海域,登陆建立了基地。不久,荷人建筑堡垒据守,并扩展其势力于台南周边,远达南方的琅峤(屏东)。各地原居民,力量当然不能抵抗,荷人遂在南台湾各处的原居民聚落(所谓“番社”)收税传教,俨然收南台为其殖民地。从此到1661年,郑成功入台,次年驱逐荷人,荷人据有南台湾达三十余年之久。(同时,西班牙人也曾尝试在北台湾建立基地,却未能成功。)荷兰人以台湾为转驳站,将商货由此运往巴达维亚,再由高桅船运到欧洲。当时荷人的东方发展,获利甚丰,堪与西、葡鼎足而立,均是大洋航道的霸主。
其实,中国南部的汉人,在荷兰占据南台湾以前,早已在台湾立足。最初,那些在海峡捕鱼的渔船,往往会在台湾停靠,补充淡水与给养。当海上集团(海寇与海商)活跃时,更是可能以台湾为其活动基地。荷兰人侵入澎湖时,不仅明廷驻军知道大员的情形,引领荷人入台湾的也是熟悉海上形势及航道的汉人。据传说,此人是后来纵横海上的李旦。李旦的继承者郑芝龙,曾在今日嘉义附近占有土地,招徕闽人来台垦拓,由郑家给予耕牛及田亩,收获粮食,即作为郑家海上船舰的补给。据说,在郑芝龙以前,另一海上集团巨擘颜思齐及其伙伴,也曾招收人民开垦。林道干是另一批海上集团的领袖,势力不小,似乎以今日的高雄为活动基地。至今,高雄还有林道干之妹携带黄金的传说。而荷兰人在台发展的情形,据荷人记载,城堡之外,汉人聚落已成市集村落,而且有自己的领袖。后来郑成功大举来台,建议郑氏入台者,即是号为通译的汉人何斌,也是此人引导郑氏舰队由鹿耳门驰入大员。当时在大员的汉人为数不少,有了他们的内应,荷人遂不能抵抗郑氏,终于投降,下滨离去。
李旦、郑芝龙等人的海上集团,亦商亦盗。其实,他们的目的不在掳掠平民百姓,而在收集大陆的丝绸、瓷器、工艺品运交外商,又以外商运来的香药及台湾出产的樟脑、硫黄、鹿皮、药物贩运于中国大陆市场。明末的中国政府,海禁启闭不定,法令无常,地方官吏及管理外贸事务的宦官,擅作威福,谋求私利。这些海上集团,既不能合法经营外贸,遂成为非法的走私集团。在补给接不上或是被官家缉拿时,他们铤而走险,劫掠杀戮,遂成为海盗。荷兰、西、葡舰队,也是如此,常有突袭中国沿海市镇村落,掠夺牛只粮食的事。
海上集团不止一家,他们争夺利权,常有战争。刘香等人,原与郑家同侪,或聚或散,亦敌亦友。最后,郑芝龙兼并各家海上集团,俨然海上霸主。他的力量强大,商船挂上郑家旗号,即可太平无事。明廷无可奈何,只有招抚郑芝龙,收编他为福建地区的水师。但是,政府并不能约束郑氏,唯有听任郑氏坐大,以闽南为基地,称雄海上。清人入关,北方沦亡,建号南京的福王政权也崩溃。福建的唐王倚郑芝龙为后援,即位称帝,唐王政权不能持久,郑芝龙降清。他的儿子郑成功,以唐王敕封的延平王赐国姓,据金门、厦门抵抗清廷。1659年,郑成功入长江,进攻南京,败绩返闽。1661年,郑成功以强势舰队驶入大员,荷兰人不能抵抗。1662年,荷兰人投降,退出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从此到1683年清师攻取台湾,郑氏三世治理台湾,延明朝正朔于海外。郑成功进入鹿耳门,以明朝延平王名义,在台设官府,开田亩。
郑氏入台,携来军民人口,又不下数万。这些人口集中台湾南部,其总体力量,不是原居民可以抗衡的,而且大陆居民文化水平高于台湾原居民,后者遂逐渐被同化。
明代晚期,西方海上力量及由此引发的中国海上活动集团在大洋航道开通的巨变中,乘潮而起,掀起了惊涛骇浪。台湾在这一特殊形势下,由海嵎孤岛转变成为中国的海疆门户。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1)
我们曾在前面提过欧洲封建秩序下的国家,其性质与现代国家的定义并不相同。中古时代的欧洲国家,常因君主的继承与婚姻,国家时分时合,彼此从属关系也往往变动。例如,西班牙与葡萄牙,可以因为继承关系合为一国;英国国王可能以安茹伯爵的身份,既是法国国王的属下,又可能是法国王位的继承者。国家的边界并不十分固定,治理国家的“政府”,也多是一群贵族,国事与家事往往难以区分。
16世纪以后,欧洲经历了许多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大洋航道开通后的经济形态,都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在这一章,我们先讨论新起的经济形态引发的国家性质改变。一个接一个,欧洲的一些强国,跃登舞台,左右了当时的世局,也留下深远的影响。
第一批崛起的国家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地处地中海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既扼地中海的西方出口,又据大西洋上由北海到非洲海岸的中间站。当###势力阻隔东方贸易商道,西、葡两国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因此它们启动了寻找新航道的前导。大洋航路开通了,美洲大陆进入了旧大陆的人类历史,西、葡两国获利甚丰,一跃而为世界性的大国,纵横七海四洋,达百年之久。他们长期独占了美洲白银这一丰厚资源,天主教教宗甚至将世界一分为二,由西、葡两国各占一半!两国的贸易站及殖民地分布各处,其影响所及,直到今天,美洲还有不少国家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
不过,西、葡两国的内部结构并没有经历巨大的改变。两国曾因王室婚姻,合而为一,又分而为二。寻找新航路的冒险事业,并不由国库支持,而是出于国王或王后斥资支持。那些注入两国的大量财富,大半用于王室与贵族的挥霍,一般国民并没有分润的机会。西、葡国际活动,并没有因此而调动全国资源。西班牙庞大的无敌舰队属于王室。他们的军队,也以雇佣兵为主,并未征发国民参加军队。因此,西、葡两国,虽然显赫一时,却不能持久不衰。
第二波跃登舞台的国家是荷兰与英国。这两个国家都地居海滨,其经济好坏颇与贸易有关。先说荷兰,这一低地国家,原是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所属的七个省份,地处四条河流的入海口,由北海可以通往波罗的海与大西洋,港口、河流加上运河网,这个地区成为欧洲水运的枢纽,荷兰的经济因此脱不开运输与商业。当地农地不足,资源短缺,人们在辛苦中求生存,必须过节俭与勤劳的生活。
17世纪时,荷兰已是新教(尤其是卡尔文教派)的地盘,当时信仰新教的族群与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之间有过长期的战争,史称三十年战争。1648年,战争结束,参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新教族群得以成立国家,荷兰也是其中之一。至于荷兰与比利时分开,则是后来的事。
荷兰在斗争之时,已经趁大洋航道开通的机运,发展了海外贸易,甚至开拓了海外疆土。这一蕞尔小国的海上活动,是由平民百姓发动的。商人们集资合股组织了海外贸易公司。英国早已在1600年成立了皇家特许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商家遂于1602年合组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开展海外活动。这一公司曾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舰队,并有数以万计的雇佣兵,在海上护航,也在海外占地,建立据点。荷兰人在南非占了好望角,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到了马六甲,在爪哇建立了巴达维亚,在日本取得长崎的出岛,在台湾也取得了大员(安平)的基地。这些港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