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故国行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补诸生”。所谓补诸生,就是补选入顺天府学汉族生员额数内,这一规则在纳兰出生前的顺治八年就已有,当时吏部规定八旗中有愿读汉书应考者,可以开送礼部,移送顺天学院,然后经过考试文章优秀者就可以补入顺天府汉生员额数内,其间考试严格手续繁复,纳兰性德一下子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顺天府的新生。由于纳兰天资聪颖很快又升入国子监学习,明代时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但是纳兰出生前南京国子监已改为江宁府学,这就使得当时北京的国子监成为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纳兰在国子监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外,还有二十一史等著作。此外还需每天临摹晋唐大家的书法数百字。纳兰天生一枝健笔,书法行云流水,学褚遂良临王羲之,并能善于化用,故书艺又大进且自成一格。纳兰在国子监时,祭酒是徐元文,这位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他当上国子监祭酒时遴选学员非常严格,当时有权势的人家常出钱捐买学员的名额,徐元文上任就极力抵制这种风气,而对于纳兰这样优秀的学生,则是另眼相看。国子监经常要举行考试,每次纳兰的成绩都很优异,这与他熟读经书以及优美文采和遒劲书法有关,国子监的老师一致好评。祭酒徐元文更是重视,他将纳兰介绍给了自己的兄长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徐干学,并对兄长说:“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当时纳兰的父亲只是兵部尚书,在朝中算不上过于显赫,徐元文对纳兰的关爱并非出自对明珠的迎奉,而是觉得这个纳兰实在是国子监中出类拔萃、文采风流的人物。 。 想看书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2)
康熙十一年,十八岁的纳兰去应顺天乡试。按照清朝的规定,八旗子弟要以骑射为本,学文不能忘武,所以考试前先得比比大家的骑射能力。纳兰在试前弓马娴熟,驰骋平野,射无不中,顺利通过了考试。在文场考试时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前后顺利通过了三场考试,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举人头衔。这家他的父亲明珠高兴极了,但并没有表露出来,仍旧督促纳兰要继续熟读经书,争取获得更高的功名。作为满族贵族纳兰向仕途有先天的优势,根本无须向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一样,为了博取功名不得不学好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纳兰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一切等他的父亲安排好,可是他没有。他的勤奋用功,一来是为了证明给满族亲朋看,为了光宗耀祖,而实际是纳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清朝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考中举人后,按照习俗要举行鹿鸣宴。而宴会之前,作为举人要去谒见主考官徐干学。纳兰从小就读徐干学的文章,受了极深的影响,见到他时纳兰就直呼老师,回到家中也兴奋地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幸得师矣”。那么这位徐干学怎么如此让纳兰尊敬呢,原来他和二弟秉义以及国子监祭酒徐元文都是顾炎武的外甥,三人从小受顾炎武的教育,分别中状元探花,号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徐干学中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使他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文章泰斗学界领袖,王渔洋,孔尚任朱彝尊洪升等著名作家学者都经常在徐府唱和盘桓。洪升后来在写给徐干学的《上徐健庵先生》诗中说:“二十余年朝宁上,九洲谁不仰龙门?三千宾客皆推食,八百孤寒尽感恩。”,可想而知当时徐干学的学问以及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样的老师,纳兰有何理由拒绝呢。纳兰性德崇拜他,一者是倾心于徐干学的渊博学问文章超绝,一者更是对儒家为核心的汉族精英文化的倾慕向往。徐干学也早从其弟徐元文那里听说了纳兰的文名,不过在纳兰拜见他时,徐干学装做很冷淡,故意要考考他,要他谈谈“经史原委和文体正变”,纳兰虽然稚气未脱,但胸有成竹,在一代宗师徐干学面前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徐干学暗自惊叹。不过作为长者,徐干学还针对不久前发生的辅政大臣鳌拜专擅弄权的事,告诫他要忠于皇帝,为了防止纳兰少年得意,骄矜傲慢,把他还带到自己的书房,让他观看自家所藏的宋元诸家的经解著作。纳兰当时并不理解,觉得自己尚是个十八岁的少年,未有官守,没有和朝廷发生任何关系,对皇帝还谈不上忠于不忠,后来熟读徐干学推荐的宋元经书,纳兰有了新的感悟,自是更加佩服起徐干学来。当然反过来说,徐干学对纳兰关爱有佳和他所在朝廷显贵家庭不无关系,纳兰的目的当然是要从老师这里学到汉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徐干学也多少有些想同过给纳兰授业解惑交结朝廷权贵,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徐干学对纳兰思想上甚至人生观上的影响。
  二
  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要参加这年礼部主持的会试了,他兴奋而充满信心。试卷顺利地通过了阅卷的各个环节,被考官加圈加点,皆认为是奇文,最后作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内阁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主考官,结果被录取为贡士。成为贡士,这让纳兰性德非常欣喜,可是正当大家争取参加最后一关的殿试时,纳兰性德患上了寒疾,不能参加殿试了。此时纳兰性德心如刀绞,再加上之后他的贡士朋友韩菼廷试时中了状元、王鸿绪中了榜眼、徐秉义成为了探花,这对一心想博得功名甚至夺魁的纳兰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本来朝廷规定,贡士如果因丁忧或别的原因而不能参加本科殿试的,可以声明事由告假,称为“告殿”,告殿者可以于下一、二科参加殿试进行弥补。纳兰性德病情这时却越发严重,而且有功亏一篑的感觉,情绪十分低落,也就没有再参加殿试,这件事之后他为自己写了首七律聊以自慰:
  晓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
  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

人生若只如初见(3)
紫陌无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
  漳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
  ——《通志堂集》卷四《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
  他心里觉得未能参与殿试,为失去了扬名显声光宗耀祖的机会而苦闷遗憾。当然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自己未能获进士并非是自己学识不如他人,不懂得皇帝提出的经史时务之策,而是由于生病错过了机会,同时也向老师徐干学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希望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对下科殿试充满了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功名。明珠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受挫后,一边安慰他养好身体,一边劝他不要消沉气馁,要更加的自律刻苦,更加地努力钻研汉族的经籍,纳兰得到父亲的支持自然更多了份低气。
  徐干学是顾炎武的外甥,自幼就受到舅舅的指拨,而且顾炎武很多学术著作都存放在徐家,比如那本大名鼎鼎的《日知录》就曾有很大一部分手稿是存在外甥家的。徐干学是不可能不看舅舅那些花心血写的手稿的,也势必受到舅舅治学观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现在又传到了纳兰性德身上,顾炎武提倡“笃志经史”,纳兰性德在徐干学的教导下也“晚乃笃意经史”。纳兰性德逢三六九日黎明即到徐干学府上和老师讲论书史,披星而归,徐干学必然向他讲述过舅舅《日知录》的写作方法。这本书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由不连贯的条目组成,写作形式相当地灵活,字数多少也由内容来定,可长可短。纳兰寒疾好后就投入了《渌水亭杂识》的写作之中,这本书中就有很多顾炎武写《日知录》的影子,更可以窥见亭林先生的思想轨迹。在《渌水亭杂识》中的一些内容表明了纳兰先进的治学思想,一是主张博览群书,不囿于一家;二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时间进行品评,提倡忠君尽节;最为先进和难能可贵的是,纳兰还在著作中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比如纳兰对西方的龙尾车和恒升车等农业机械的研究,他认为这些机械比国内的故有之器要“便易”许多,更有益于农事。作为一个满族的贵公子,一般来说享受还来不及,哪会去关心民间的农业生产,纳兰性德居然有此心,可见他是相当关心百姓疾苦,而且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难能可贵。这本《渌水亭杂识》更是满族笔记类作品的扛鼎之作,更是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历史记录,可以说纳兰性德是学习汉族文化中最勤奋用功最深,也是悟性最高的人。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当时的纳兰性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见识,在一首《金缕曲》词中,他这样信心十足地说到“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分明在说要将银河水引下来,要将天地冲洗一遍,气势如虹,满是少年壮志书生豪气,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仕子,为大清朝建立一翻功业。
  在告殿的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补行了殿试。殿试的考试内容不外经史时务策,每道策题又对三四件国家大事进行策问,纳兰的试卷书法遒劲,条对凯切,读卷的考官看过之后都赞叹不已,最终试卷被定为佳卷。殿试的录取者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有大家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位,纳兰被录取为二甲第七名。当年这一科所录取的进士人数是一百九十五名,纳兰排在第十名,这个成绩对满族出生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排得相当前了。按照清朝的惯例,在举行完传胪典礼之后,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的新进士还需要赴保和殿参加朝考,按照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的名次年龄以及阅历等情况,由皇帝决定分别授予官职。纳兰在廷对时累累数千言,析理之谙熟甚至在一些朝廷中的宿儒之上,最后被定为难得的优秀试卷。可是康熙这个时候发话了,他知道眼前这位纳兰性德是明珠的儿子,他心里不想授予纳兰外放的官职,要“天子嘉用”,康熙帝要留着纳兰,让他在身边充当自己的侍卫。
  按照当时纳兰的考试成绩和年纪,以及才能,本应该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可是康熙帝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许仅仅是凭了自己的兴致,根本不顾纳兰的想法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三等侍卫。侍卫在满语里称为“虾”“辖”。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初,这些侍卫主要由其家丁充任,负责保卫等事务。到后来增加了归附部落首领和宗室、勋戚子弟担任此职,但家丁和奴仆的地位实质上仍没有改变,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任凭皇帝驱使。清初规定一等侍卫六十名,正三品衔;二等侍卫一百五十名,正四品衔;三等侍卫二百七十名,正五品衔。到了康熙年间,随着皇权的加强,又将侍卫分为御前侍卫、干清侍卫和大门侍卫。御前侍卫和干清门侍卫都由皇帝亲自来授选,没有名额上的限制,纳兰被选上侍卫就属于这种情况。作为侍卫,皇帝在京时必须随时听从差遣;皇帝出巡时则随扈保驾;皇帝驻跸行宫也要戒备守卫;皇帝行围狩猎,更要执弓执矢,一边要射击猎物取乐皇帝,一边还要保护皇帝不受野兽侵袭;皇帝要检阅八旗官兵操练时,还需上场给他们表演示范,甚至与各营将领比武演练,来激发兵士的热情;有时侍卫还要担当皇帝的特使,被委派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到军前探询敌情,由于侍卫多,一般的人还不一定能摊到这些稍可自由的特殊任务,平时的工作只能围在皇帝周围宿卫扈从执事当差。纳兰在这些侍卫中是五品衔,比状元榜眼所授的翰林院修撰、编修还要高一级,每年的俸禄自然很多,而且和王公大臣一样,有园田分,要是在一般读书人眼中,这是个巴不得的差职。可是纳兰性德出生满洲贵族,视金钱如土,把物质看得根本不重,至于那点侍卫的俸禄更是对他丝毫没有吸引力。可是作为侍卫得处处体察皇帝的意图行事,一言一行必须惟皇帝意旨是从,有些事还不能让皇帝明言需要侍卫体会,即使这样一意奉承还是难免疏忽,稍有闪失就被降黜,重者流放充军,甚至头颅落地。纳兰觉得这侍卫的头衔像是给他套上了金枷玉锁,让他痛苦万分,在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这样流露到:“鄙性爱闲,近苦鹿鹿。东华软红尘,只应埋没慧男子锦心绣肠。仆本疏庸,那能堪此。”,对于才华横溢的纳兰性德来说,那副锦绣心肠自被庸碌的侍卫生活所埋没。可是要是世俗之人,还巴不得能亲近皇帝,又有脸面又实惠,只要把皇帝哄开心了自己肯定飞黄腾达,可是纳兰不是俗人。人各有志,纳兰现在希望做的事是留在翰林院攻读经史,著书立说。对于有创造性思维的词人纳兰来说,侍卫简单乏味的工作占去了他绝大部分的精力时间,这无异于将超凡脱俗的宛马置于“凡材”之中。对于有着宏远抱负,不愿枉活一世默默无闻的大才子来说,低声下气的侍卫工作非常容易让他产生屈辱和厌恶的感觉,他觉得一身才华学识无处施展,象囿于笼中的飞鸟,根本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4)

  纳兰虽是贵族子弟,却相当勤奋,凭借他的才能,去当个侍卫自然是绰绰有余的,在闲暇的时候,纳兰不甘浪费时间,总是挤出一些时间读书写作。侍卫的活动范围虽然受到限制,总还是有一点点时间让纳兰来支配,所以开始时这段侍卫生活他还可以忍受,可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伴君如伴虎的忧虑,以及自己的上司还是父亲政敌的双重压力,让纳兰性德郁郁寡欢。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几个君主之一,几千年的那种王权专制的体制不可能改变,皇帝仍旧有着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权利,处理问题多凭自己的喜好,不顾臣属的意见,随意而善变。
  清朝的侍卫一般是从荫生中挑出,纳兰性德作为新科进士而去充任侍卫,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个特殊的例子。用非所长,高名低就,纳兰性德怎能不失落彷徨,忧郁颓丧。而且伴君如伴虎,提心吊胆的感觉让他如坐针毡,比如纳兰的同学和同年徐元梦本来非常受康熙的赏识,让他教皇子们读书,可是就因为不能拉硬弓受到了康熙帝的斥责,徐元梦当面解释了几句,就被康熙帝命人拖出去痛打,并要抄他家,可是到了晚上,康熙帝觉得怒火平息了,反令御医去给他治伤,第二天还是让他教皇子门读书。在帝王的眼中,一切权利都有他独揽,同样一件小事,愤怒时和高兴时处理的方式却完全相反。臣属在他面前完全没有独立人格可言,言行稍不慎,就可能获罪,被冤枉了还不能辩解,更不能怨恨,只能以诚释疑,这样动则得咎的日子,让纳兰惶恐不安,几乎时时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郁郁寡欢。才子皆善怨,纳兰自然不在例外,当然作为康熙身边的人,纳兰不可能把怨恨的矛头直接指向康熙帝,不过诗文中透露的情绪则是说明他对康熙抱有怨气的,纳兰借嵇康言志说:
  予生实懒慢
  傲物性使然
  涉世违世用
  矫俗迕俗欢
  ——《嵇叔夜言志》
  诗中“涉世违世用”说的就是不为世所用,实际上是抱怨康熙帝不给他发挥才能的机会。在给他的朋友严绳孙的信里面,纳兰也这样抱怨到:“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毁尽。”,从前的豪情壮志,已经毁灭了,那么谁让纳兰如此失落颓靡的呢,只有康熙帝。纳兰觉得,只要康熙帝真正赏识信任自己,完全可以委以重任,甚至康熙也是他最可靠的后台,那样就可以为国家出力办事了,总不至于今日一事无成,想到这里纳兰时常抑郁不平:
  世无伯乐谁相识,跸骝日暮空长嘶。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
  ——《长安行》
  没有一个伯乐能给予纳兰自由,除了康熙,可是康熙又怎么样呢,他不仅用人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兴致,丝毫不注意纳兰的个性以及爱好,根本就没想过让他施展才华,反到处处控制钳制着他的命运。而对纳兰来说,康熙作为帝王,生杀予夺的权利在他手中,他的命令差遣又只能绝对服从、无条件地服从。这个时候只有好朋友严绳孙等人能给纳兰安慰,后来严绳孙在回忆纳兰时说每次叙谈时都“语有所及,怆然伤怀。久之别去”,在送严绳孙回家的路上“亦终无所复语。然观其意,若有所甚不释者”,这才是真正的隐痛。一般的难过伤心只要说出来也许就消除了,可是纳兰的痛是发自心里的,别人无法深刻地理解,也无法拯救他,象一只被囚禁在金丝笼中的鸟,“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无法逃离,也无法反抗,只有默默忍受。
  让纳兰时时忧虑的还有自己在朝中身居高位的父亲。纳兰的父亲明珠已是武英殿大学士,位尊权重,一般人觉得有这样的父亲做靠山一定能在官场上畅通无阻。可是物极必反,明珠在朝中权势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