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战三千里-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的一般规律。
  专属兵 专属兵是在募兵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兵。
  如果不算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义军班底,明军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专属兵,应该是在戚继光阶段,戚继光在卫所军已经失去实战能力的情况下,放弃了传统兵制,转而采取募兵制。募兵制在明“土木之变”时即有,兴盛于嘉靖“沿海平倭”时期。
  他招募吃苦耐劳的农民和矿工参军,然后发给比其他传统部队(卫所军)更高的军饷,亲自训练和指挥作战,并在士兵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这支人数最高不过万的军队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铁军,号称戚家军,而不是某某番号明军。
  万历初期,张居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借鉴戚继光等一些优秀将领的练兵经验,大力整顿军队,使明朝和明军恢复了一些元气。像一些著名的边防将领,他们所统率的军队都是以征兵制和雇兵制相结合,而这些雇兵有很大一部分不在正规军的编制之内,称为家丁或家将(私兵)。然后以精锐的私兵(通常在1500~3000人左右)为支点,带动整支军队的战斗力,最终使部队成为某些名将的专属部队,如果他们调防,手下的这些精锐往往随他们一起行动。
  还有一种“民团”,即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也极善战。比如广西狼兵、秦良玉的白杆兵、少林寺的僧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事结束仍回原址驻扎。
  【明军的武器装备】
  明军的武器装备由冷兵器和火器组成,中央还设立了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军的火器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前后,这时候的火器仍然从属于冷兵器装备,虽然有著名的神机营出现,但其作用仅在面对敌军冲锋时给予一定的火力杀伤,后续战斗仍由弓马步骑等冷兵器军种完成。到了神宗末期,火器已经成为明军中的主战装备。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
  【附1】戚家军编制
  车营 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战斗兵2048人;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全营官兵共3109人。装备:佛郎机256门(佛朗机手768人),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 战斗兵2160人,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全营官兵共2699人(一说2700人,多出一人为专业火器官)。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骑营 骑兵约2700名,除弓铳刀枪等冷热兵器外,另装备有60门发射霰弹的虎蹲炮。
  水兵营 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大将军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鸟嘴铳68支。
  【附2】明军标准车营编制:
  全营兵力 各级军官127名,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名,辎重车夫512名。
  装备车辆 偏厢车128辆,准迎锋车256辆,辎重车256辆。
  装备战马 官马296匹,兵马3024匹。
  驮运畜力 火器驮驼32只,火器驮骡120头,辎重车驾牛256头。
  装备火器 大将军炮16门,灭虏炮80门,佛郎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
  

附录(11)
装备兵器 弓箭撒袋1273副,大弩256张,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火箭7680枝,大棒256条,藤牌256面,腰刀5888口。
  装备甲胄 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中军的100骑传令兵),车正128副,管队臂手97副;车正臂手128副。
  【明军的后勤保障】
  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士兵平时种田,战时打仗,明初庞大军队的军饷主要来源于军事屯田的产出,朱元璋曾设想:“养兵百万,不费人民一粒米。”这一点在明朝前期可以做到,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其作用适得其反。
  人员编制 内将官1人,中军1人,军车兵30人,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全营共1908人。
  装备火器 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鸟铳640枝(铳手640人)。
  车辆畜力 辎重车256辆,驾车用牛256头。
  杂项工具 金、鼓、旗帜、响器二套,绳桩96条,拒马枪256条,火兵尖担256架,火镰224把,灯笼354个,铁锹736把,铁镢496把,镰刀1216把,斧头128把,凿子128把,铡刀240口。
  粮秣辎重 米200石,黑豆500石,淇子299石4斗,炒面299石4斗。锣锅500口,铁锅256口,水袋500个,水桶256口。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明军的战争指挥系统】
  明军平时的兵制为卫所制,战时多采用营制。营制兵员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抽调卫军中的精锐,一种是募兵。
  军事指挥官为总兵,总兵官一般是都督府官或国家的爵臣,总兵派驻地方后,很多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备边,成为半固定的地方军事长官,于是朝廷又设立巡抚,去总领军民两事。一个大地区往往有多位巡抚,于是又派出总督去统领。遇有重大战事,则设立战区,于是又派出经略,作为总指挥官。实在要命的时候,再派出督师统帅诸军,督师一般由大学士担任,从巡抚以上,都是文官统军。
  武将指挥系统一般为:由总兵官统领,下设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把总、哨官、队长、什长、外委、材官等官职,另设中军、旗牌、辕门、粮运等专职武官。(注:明军的战时指挥系统各个时期略有不同,尤其是低级别指挥系统,这里所举只是常例)                       
  【日本兵制】
  日本后战国时期、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织田信长身亡。他的爱将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日军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军队,实际是由各大名专属兵团组成的联合部队。
  这一时期的日本军阵和战国时期的大名军阵基本相同,军阵的基本构成由本阵和若干独立军团组成。其主力为主将(大名)手下世袭化、专业化的“家臣团”。这些军队数量很少,但是战斗力却非常强,一旦战事爆发,在这些私兵的基础上,再征招农民组成足轻(步兵)队补充军力。
  一、具体战斗序列及指挥系统如下
  本阵成员包括总大将、副将、军师、佑笔(执笔)、军奉行(管辖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枪奉行、小荷驮奉行、兵粮奉行)、军目付、使番、物见番头。此外还包括马回、小姓、药师、祈祷僧等保障人员。
  独立军团一般包含侍大将、枪大将、铁炮大将、足轻大将、弓大将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组成,独立军团中的各个作战分队之间用使番(传令兵)负责联络。
  以侍大将为中心的独立军团是大名家军团编成的基本单位,其下的足轻大将统领全队足轻,弓大将统领全队弓兵,枪大将统领全队枪兵,铁炮大将统领全队铳兵。
  在实际作战中,往往还要选出一名先作大将,即先锋官,在日文中对先作大将的解释为“勇敢的砍人队长”。
  二、日本军的布阵与出阵
  基本阵形为先阵在前,后面分列左阵、右阵,大将和旗本部队在中央,再后面是预备队、后勤部队(日文称作小荷驮,机动运输部队称为小马驮子队)。
  变阵共八种——鱼鳞阵、锋矢阵、鹤翼阵、偃月阵、方圆阵、雁行阵、长蛇阵、衡轭阵。另外还有车悬、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
  中国的兵法重视谋略,《孙子兵法》就是集其大成者,阵法则处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则受到相当的重视。这和两国战争规模不同有关,其实阵形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阵形体现了战术思想,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定下何种决心,采用何种战术,使战况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则是取决于将领,需要进行认真的推算,不存在简单的阵形互相克制关系。
  中国将领重视战略层面,并不是说具体战法就相对落后。冷兵器时代,不讲究阵法的军队根本没法打仗,这是一个常识,虽然中国古代阵法在战争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现代人已经不甚了解,但从其继承者——日本的武田八阵在日本古代战争中的不俗表现,我们可以想见它的源头——华夏阵法的博大精深。像诸葛亮、李靖、赵匡胤、徐达、戚继光等都是运用阵法的高手。到今天日本阵法之所以比较出名,是因为日本人肯认真的、狂热的、不遗余力地去弘扬和发掘自己国家的历史军事文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附录(12)
三、日军的后勤保障
  丰臣秀吉在武力统一日本的同时,积极着手恢复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首先,在乡村全面实行“太阁检地”,调查统计全国的土地面积和各种经济数据。以“一地一作人”的方式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按“二公一民”的比例征收田租;颁“刀狩令”,没收民间武器;把农民编成五人组或十人组,组内连保,严防农民反抗,并实行了兵农分离制度,武士专心打仗,农民专心种地,这些措施保障了日本军队的后勤供给。
  文禄庆长之役时丰臣秀吉命令下属大名(诸侯)每一万石出阵二百五十人。日本关原内战之际,东西两军大概是每一万石出阵三百人。到了江户幕府时代有所提高,基本上每一万石出军役三百五十人。
  【附】兵农分离制
  日本经过战国时代,农兵成为军队的基本构成。一般的服役对象为年满15岁,不满60岁的成年男子,商人、职人、艺人和僧侣除外。凡是记录在册的男丁,每年的正月和七月两个时间必须集中到城中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简直是全民皆兵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时的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封建军事国家;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兵不分也增加了封建统治的风险。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横征暴敛频繁,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农民手中掌握武器,对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由于军役的动员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时间的越来越长,耽误农时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样,就迫切需要兵农分离,分化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以打仗为职业的职业军人。丰臣秀吉在逐步平定各地诸侯、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禁止大名之间私斗,同时禁止了征用农民参军打仗,规定农民只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且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颁布了刀狩令,宣布收缴民间百姓手中掌握的各种武器装备,确立了兵农分离的制度。
  

后 记
用了10个月的时间吧,终于写完了。在写作《龙战三千里》的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听着中国鼓的音乐,从中汲取着力量,感受着一种必胜的信念和战斗的意志。
  我曾经想像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陲的古代士兵,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盾牌站在军阵的第一列,前方是如潮的敌人,头顶是如雨的箭幕,周围是震天的呐喊,热血在澎湃,战马在嘶鸣,那一刻,我的牙咬碎,我的眼睁裂!
  据史书记载,明军在东征期间共耗费饷银八百万两。七年花了八百万两,对比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一次就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和威海卫日军守备费一百五十万两,共计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白银,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朝这笔钱花得很值。
  有“专家”曾指出,明朝的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钱花在朝鲜战争上了,这种说法很可笑,八百万两银子就能让一个庞大的帝国灭亡吗?万历年间仅修建定陵的钱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要说乱花钱,应该算这笔账才对。
  日本向大陆扩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明军不在朝鲜击败日军,战争仍然会在中国本土发生。
  明朝亡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轮流更替的历史宿命上,亡在制度上的腐败,包括经济的腐败和偏差上。
  至于把明朝后来的灭亡,归咎为四五十年前进行的一场家园保卫战,我想也只有某些“专家”才会有这种想法吧!
  日本军人的兽性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两次侵朝使朝鲜在籍人口比战前减少了六分之五,李朝大量文物、档案、建筑物、历史文献和艺术品均在战火中被焚毁,田地荒芜,人口减少,工匠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耕地仅为战前面积的三分之一。如果明军不出兵援朝,这一切也必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说法表示异议,只是,后来的历史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日本来说,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不仅彻底失败,而且更是关原之战的诱因。秀吉死后,其部下分为东西二军互相攻击,西军的精兵大多送命在朝鲜,假设岛津义弘在关原之战不是带了1千多人,而是1万人,假设小西行长手中是从朝鲜撤回的第二军团主力,那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最终的结局是秀吉亲信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被德川家康领导的东军击溃,丰臣家的势力受到重创,又过了十几年,德川家康发动了大阪战役,彻底灭亡了丰臣一族。丰臣这个姓氏,从此在日本灭绝,这是丰臣秀吉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需要指出一点,因为在侵朝战争中掳掠了大量朝鲜工匠和读书人,倒让日本在学习儒家文化、陶艺制造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万历朝鲜战争意义重大,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朝鲜维护了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使得日本统治集团数百年不敢向大陆扩张;使得中朝两国人民鲜血结成的友谊世代相传。
  万历朝鲜战争的辉煌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善待,学会珍惜,学会继承。
  谢谢大家看我写的书。
  高拙音
  2003年12月8日于大连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