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再过云南,张虔陀再次提出奸污南诏王妻女的要求。这一次路过的南诏王阁罗凤是新上任的,听见这种要求不由勃然大怒(看来老王也觉得这事儿过于丢人,没敢跟儿子说),说什么也不答应。

  张虔陀辱骂了阁罗凤一番,然后向朝廷打南诏的小报告,说一些南诏的坏话。

  这就是强盛的大唐将官的行为,这都叫什么事?一叶落知天下秋,由张虔陀观之,大唐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忍无可忍的阁罗凤当年造反,开始了与大唐持续5年的战争。大唐与南诏之战,可谓屡战屡败,在抛下数万将士的尸骨后,最终导致阁罗凤投靠吐蕃,形成南诏割据局面。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被白吊忠魂”。这是明朝人写给南诏征战的悼诗。

  即使战场大败,杨国忠仍掩盖是非,向唐皇报捷。玄宗听到捷报愈加感到大唐军力强盛,众莫能敌。

  大唐帝国,渐失民心。就在玄宗感到千秋万代、拔剑四顾无有敌手之时,危险已经悄然逼进。

  安禄山的叛变犹如大锤击鼓,把玄宗从梦中惊醒。逃离长安后的一路颠沛流离,他令反思自己的过错,后悔自己对安禄山无比放任的态度。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1)
南诏虽然臣服于大唐,但终究是自成一国。对阁罗王的叛乱,玄宗倒也没有感到太大的气愤,但内部的反叛是他绝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他一相宠信有加的安禄山。

  安禄山本姓康,是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他的母亲阿史德是名突厥的巫师,阿史德在轧荦山祈祷而得子,所以安禄山小时叫轧荦山,安禄山是他后来逃难到幽州时改的名字

  自古以来,高人出生总是有牵强附会的传说,至高无上的圣人如此,恶名万年的反臣也一样。安禄山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这阵式,简直比唐太宗出生时的两龙相斗还大气。

  出生引动天地异相,胡人中定有异人出生,说不定还会动大唐基业,这还了得。范阳节度使张仁愿听说后,命人挨个搜查庐帐,要杀死未来的异人。阿史德听说后藏起来,才保住了安禄山的小命。

  安禄山的母亲是名巫师,所以安禄山也很有云山雾罩、忽悠人的天赋。

  他的名字轧荦山在突厥语中是“战神”意思,至于他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当是安禄山自己后来放出来的风声。他把自己装扮成战神下凡,取得了自己民族对自己的崇拜与信任,故尔在范阳、平庐等地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他手下的兵将也因此更具有凝聚力。

  安禄山虽然接受教育不多,但绝对是极端聪明、善耍手腕之人。他从一介平民,成长为朝廷大员绝非偶然。

  令人意外的是,安禄山的发迹竟然是从一次偷羊被捉开始的。当时张守珪逮住这个捉羊贼本意是杀掉算了,安禄山机智地大叫:“您应该是去灭掉两蕃,为什么来杀我?”张守珪果真放了他,命令安禄山与史思明去抓俘虏,将功抵罪。

  安禄山虽然肥胖,但脑筋转得快,身手也灵活。在一次伏击中,竟然以五骑捉了契丹数十人。

  张守珪一看,人才啊!很快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

  安禄山也不辜负张守珪的厚望,骁勇善战,在军队中极有勇名。张守珪非常安禄山,最后还把他收为义子。在张守珪的推荐下,安禄山大踏步的升迁,官至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成功的机会总是被那些有本领的人抓住,英雄如此,枭雄亦如此。

  一次偷羊事件,让本应杀死的安禄山成功结识到节度使,从而平步青云。而另一次的死罪,也没有阻挡他飞黄腾达的机会。

  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派安禄山*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逞勇恃强,冒险轻敌,打了败仗。张守珪上奏请求杀了安禄山,但又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不忍杀他,于是就把安禄山送往京师,请朝廷发落。

  宰相张九龄在奏文中批道:“既然已下了军令,安禄山不应该免死。”由于平时安禄山贿赂、谀媚检查的官员,这些拿了好处的官吏没少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好话,玄宗因此认为安禄山很有才能,下敕令免去安禄山的死罪,只是把他降为无官职的将领。

  从这件事中,安禄山进一步明白,自己的前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只要皇帝认为自己行,那么就是再大的过错也无所谓,于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讨好皇帝上面。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皇帝的好评呢?贿赂皇帝那是不可能的,这天下都是玄宗的,拿出大把的银子送给玄宗,那只会令他怀疑自己银子的出处。于是安禄山首先把突破重点放在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身上,比如与自己有来往的各位官员,都会在回京城后向皇帝汇报安禄山才能过人。

  安禄山的计策非常成功,在四年后(也就是天宝元年),曾被降无官职的安禄山,先后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又过两年后,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代理御史中丞,一跃成为朝廷大员。

  安禄山心花怒放,从此后,他可以到朝廷上奏议事,可以直接面见皇上,不必再通过他人就可以直接向皇上表忠心,他可以看到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铺在自己面前。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2)
不得不说,安禄山在拍马、奉承方面确实有天赋。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上奏说:“去年营州发生蝗灾,禾苗眼见不保,我焚香祝告上天说:‘如果我安禄山心术不正,对君王不忠,愿让蝗虫吃我的心;如果未负神灵、对大唐忠心耿耿,愿上天将蝗虫自动散去。’于是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立刻吃尽了蝗虫。”最后又说:“希望能把此事交付史官记录。”玄宗听了十分高兴,让史官把安禄山说的记录下来。

  这不是胡扯淡吗?

  如果安禄山的誓言这么灵验,那干脆就让他专职除蝗就行了,比什么农药都灵。

  很多人都认为玄宗一来高枕无忧久矣,喜欢听好听的,对安禄山的这种明显的鬼话是不可能相信的。老鱼认为其实不然,唐玄宗很有可能真得相信安禄山“焚香祝告”的真实性。

  虽然皇帝们总是爱自己私下捣鼓出一些所谓的“天降神意”来,但不可否认的他们本身对“乱力怪神”也是很感兴趣的,最可笑的莫过于玄宗开元初期的“姚崇治蝗”的事。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是泛指东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看着而不敢捕杀,却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

  感觉是不是很奇怪,“四害”之一的蝗虫,老百姓不但不捕,反而还上香膜拜?在当时人看来,蝗虫成灾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是来自上天的惩罚,谁敢捕捉就是与上天作对。(看来古代的蝗灾并不多,否则也不会有这么愚昧的想法)。

  与天作对,谁敢?

  姚崇引经据典地上奏: “《诗经》上说: ‘秉彼蟊贼; 付畀炎火。’汉光武帝曾下诏说:‘勉顺时政; 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说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杀了蝗虫可以挽救庄稼,保证今年的好收成。

  这里的“蟊贼”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贼人,而是吃禾苗的害虫。

  怕老百姓不敢消灭蝗虫,朝廷还派了专门的“捕蝗使”; 分道指挥灭蝗。

  老鱼不由感叹,灭个庄稼的天敌—蝗虫在古代都这么麻烦。但更麻烦的还在后面,汴州刺史倪若水说:“消除天灾应靠修德。”(呵,什么破理由!)拒绝御史指挥灭蝗虫。

  姚崇大怒,写信把倪若水大骂一顿,信中说:“现在大唐圣朝,妖不胜德。如果修德可以灭蝗,那汴州蝗灾是不是你无德造成的?现在你坐看蝗虫食苗,难道忍心不救,如果没有收成,到时你这刺史怎么说 ?”

  这话说得非常严厉,矛头直指倪若水。你开口闭口消灭天灾要修德,难道如今大唐朝德行有亏?如果说是失德造成蝗灾,那也是你失德造成当地蝗虫肆虐。你不老老实实灭蝗,还说三道四,这刺史还想不想干了?

  倪若水看了冷汗涔涔,看来这姚老头动真格的,如果自己再提意见,官位就得掉,说不定脑袋也得搬家啊。也不敢发牢骚,号召百姓全体灭蝗虫。最后蝗虫的尸体竟然装了十四万担。

  一个倪若水被吓怕了,还有许多倪若水仍旧提意见。内容无非是“凡是天灾,那都是上天惩罚世人,怎么能以人力来制止呢? 况且杀虫多;必戾伤自然和气。姚相这事做得太过了。”

  最后玄宗也怕了,怕上干天和,一再追问姚崇,灭蝗的事儿对不对,会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姚崇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最后拍着胸脯对大家说:“灭蝗救人,如果以后有什么祸殃,我姚崇一力承担;不会推委给任何人!”

  大家这才作罢。还有些官员暗自高兴:这下好了,以后万一有个水灾、饥荒什么的,就不怪自己治理不严,可以全都赖到姚崇身上去。

  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大政治家”的姚崇,换个人还真不治不了这蝗灾。

  在当时,治个蝗灾都这么顾虑重重,人人都疑神疑鬼,连自认为英名神武的玄宗也不能免俗。安禄山通过自己的“焚香祝告”,即证明了大唐盛世太平、蝗虫不兴,也证明了自己的忠心。令唐皇龙心大悦,对安禄山的好感度“蹭蹭”的长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八章  从偷羊贼到将军(3)
天宝三载,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节度使。朝中放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大力赞美安禄山,安禄山高升也颇符合李林甫“胡人掌兵”的想法,所以权倾朝野的李林甫也没少说了安禄山的好话。

  安禄山趁皇恩正隆,提出要拜杨贵妃为干妈,不得不说,安禄山这一招出乎意料的棋非常高明。

  大唐官员、后宫人虽然多,但在玄宗眼中说话最有份量的,无非三人:李林甫、高力士、杨玉环。一旦和杨贵妃拉上关系,这枕边风吹起来,比多少名官员称颂效果都好的多。何况拜杨贵妃为干妈,那干爹是谁?当然就暗指唐明皇了。

  安禄山虽然得宠,但想直接拜玄宗当干爹还是不可能的,人家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有好多,于是迂回一下,拜贵妃娘娘当干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玄宗与贵妃一起坐,安禄山却先拜贵妃。唐玄宗问他为什么先拜贵妃,安禄山回答说:“我们胡人的习惯是先母而后父。”安禄山此举当然能博得贵妃红颜一笑,玄宗听后也十分高兴。

  安禄山估计有肥胖病,即使当年他当张守珪干儿子时,怕太胖令张守珪不高兴,整天都饿着肚子,也没有影响他的肥硕的身躯。在当上节度使之后,没必要再节食,更是肥胖不堪,尤其是其大肚子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资治通鉴》上说他的肚子“腹垂过膝”,安禄山也自己开玩笑说自己的肚子足有三百斤。

  别看安禄山的肚子如同大袋子一样挂在前面,但不妨碍他灵活的动作,曾在玄宗面前作《胡旋舞》,动作如风。安禄山的舞蹈功力可以说令现在跳肚皮舞的汗颜。他转起来估计就如同外面套了个大号的呼啦圈,这样的大肚子惯性也大,所以才能旋转如风,但胖人一般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什么的,不知安禄山转上几次会不会要了他的命。

  这么不常见的大肚子,玄宗也很好奇,曾笑着指点道:“你这个胡人肚子中有什么东西,竟然这么大!”安禄山反应很快,立即回答说:“没有什么东西,只有对陛下的一片赤心!”玄宗听了后,当然龙心大悦。

  安禄山在玄宗面前冒充痴直之人,实际上狡猾大大的。安禄山充分发挥各种方法,讨得玄宗欢心,皇恩更隆。天宝九年,玄宗赐安禄山东平郡王爵位,这也是唐朝的将帅首次封王。

  天宝十年,已是兼任平卢、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请求再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任命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由安禄山代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同时任三方节度使,才有了以后作乱的资本。

  玄宗为讨自己欢心的爱臣封王授官,实际上是给自己挖了个深坑,后来更被安禄山逼着跳进这个坑里。

  许多人认为安禄山完全是依靠媚上获得高官,但实际上呢。老鱼认为绝非如此,当时的玄宗即使再糊涂,也不至于让一个只会拍马的将领来负责边疆的安全。史书因为安禄山是反臣,所以对他极力诋毁,写成一个靠逢迎拍马的人。其实玄宗如此任用安禄山,自有他深层次的想法。 。。

第十九章  为什么重用安禄山(1)
如果安禄山只是个懂得讨皇帝欢心的角色,那么玄宗只会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而不会让他担任一方大员。我们在唾弃和责骂安禄山的同时,是否也应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态势以及中枢政权关系来冷静考虑玄宗重用安禄山的原因呢。

  其一,李林甫专宠固位。

  《资治通鉴》中评价说:“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安禄山得势,存在李林甫为稳固自己相位而重用胡人的作为,但把安禄山倾覆天下的责任,全放在李林甫身上,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

  其二,胡人掌兵有利于边境作战。

  当时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契丹、奚等族,仍时常犯边,给大唐边境带来许多灾难,并且对中原地区也造成极大的威胁。玄宗时期,大唐国力方胜,当然要保卫国家尊严,所以边境内战事连年不断。

  想安境开边,就需要优秀的将军。

  这时候汉人将军和胡人将军就显出的明显的区别。汉将由于传统教育的原因,往往持着“以民为重”、“安全压倒一切”的思想,只想保住边境平安,缺少主动打击敌人的信心和想法。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文官更大多是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对边境战事很不支持。

  杜甫曾也曾写诗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暗指玄宗穷兵黩武。

  王忠嗣曾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即使他在与异族之战中,屡战屡胜,但很少“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王忠嗣虽然领兵出色,几乎百战百胜,但他只是安境,并不开边。所以后来并不为玄宗所喜。

  而胡人则不同,他们受汉文化影响较小,没有圣人教育的“止戈为民”的思想,他们更崇尚暴力。在边境作战中,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顺、安禄山等人脱颖而出,逐渐得到玄宗的种种优宠和恩遇。

  其三,安禄山和皇子关系疏远。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历代皇帝都害怕外将与皇子勾结,以免皇子权力过重把皇帝架空。玄宗本身就是典型,他还不是太子时就大力培养自己的势力。睿宗被架空,迫不得己把皇位让给李隆基,大皇子李成器更是怕当第二个李建成,哭着求着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三弟。

  玄宗决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这件事最后还真的发生了)。

  玄宗曾让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见后不拜。左右的人催促他礼拜,安禄山却站着说:“我是胡人,不懂得朝廷中的礼仪,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

  这绝对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身为一方大员,还能真得不知道太子是干什么的?

  玄宗听了却很高兴,亲自解释说:“太子就是将来的皇上,朕去世之后,代朕作君王统治你的就是他。”安禄山说:“我愚蠢浅陋,过去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还有太子。”

  安禄山的做法无疑得罪了太子,但也得到了玄宗的信任。至少玄宗不用再怀疑这个粗鄙的武人和皇子有所勾结,可以大胆使用。

  其四,安禄山和主要将相之间有矛盾。

  虽然皇帝希望列位臣工同心协力、团结友爱,但傻子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大臣们由于性格、理念不同,再加上都有些不可告人的小心思,肯定会分成几个派别。皇帝就是要充分利用各派别的对立,让他们互相牵制,平衡各种力量,稳定自己的统治。

  天宝二年,吏部侍郎宋遥和苗晋卿负责选举取士,二人想依附御史中丞张倚,从万名选人中录取64人,把张倚之子列为第一。安禄山向玄宗揭发此事,玄宗亲自复试。这位纨绔子弟拿着试卷,一天也没写出一字来,被时人讽刺为“'曳白”。

  这次选举舞弊案,李林甫作为吏部尚书,也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当时安禄山刚被任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