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七章  机关算尽  难逃一死
毒死中宗后,韦氏才发现自己动手太早了,和婆婆相比,她还远远不具备直接当女皇帝的条件。

  武则天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就已经是皇太后,从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就开始内部辅政,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和高宗并称为“二圣”。到她称帝时(公元690年),已经行使朝廷大权30年,威望卓著,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她提拔起来的。再者,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7岁高龄,甚至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算是她当皇帝,还能撑几年,最后还不是要把江山还给李家。所以当时反对的人并不是太多。

  韦后则不然,首先他把持朝政满打满算不过5年,虽然同武三思合谋去掉一些反对势力,但终究在朝廷中根基太浅,何况她所依仗的武三思父子已经被李重俊杀死。再者有武则天坐皇位的前车之鉴,各路李姓王、朝廷大员对韦后登基的想法肯定已经有所防备。

  中宗活着,就是韦后的一把保护伞,虽然韦后当权,但经过了中宗的授意,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只能是向中宗提。

  鼠目寸光的韦氏母女明显缺少*经验,把自己遮阴的大树锯掉。当然也里面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唐中宗李显发现了韦后和女儿的野心,于是幡然悔悟,决定制止两人的行为。韦氏母女权势熏心,最终铤而走险毒杀李显。

  李显死后,武后立即把中宗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暂时送上皇位。韦皇后的想法是和原来的武则天一样摄政,掌握大权,待时机成熟之后取而代之。

  可惜,理想总是可望不可及,现实与梦境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当时,朝堂之上存在着三大势力,一方是以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首的皇后势力,一方为太平公主势力,一方为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的势力。

  权力争夺面前,亲情都成了狗屁。

  中宗尸骨未寒,三方就开始密切磋商蛋糕分配问题,经过再三权衡各自的实力后,确定写一份子虚乌有的中宗“遗诏”,内容主要包括: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太平公主职务不变。

  应该说这份“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是根据三方势力的实力以及大义、名分制订,基本符合三方的利益。

  “人心不足蛇吞象”,韦后不想把自认为自己胜利的果实分给别人,偷偷把内容改为立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从而达到架空李旦,自己专权的目的。

  韦后私自改了所谓的“遗诏”,自以为阴谋得惩,又想办法进一步算计李旦和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这种钻头不顾腚的行为必然遭到了另两方势力的反对,在李重茂上位后仅10天。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偕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率领羽林军上万骑包围后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将韦氏一派一举铲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两位疯狂的女人,一切美梦如同肥皂泡一样砰然碎裂。

  (活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皇宫内的兄弟情深
照例啰啰嗦嗦地上演了一阵多次禅让的戏剧后,相王李旦座上的皇位。

  李重茂在当了几天皇帝后,屁股还没坐热,又当回了温王。不过经过这一升一降,温王的位置也呆不痛快。等睿宗上位后“置温王重茂于内宅”,把他变相囚禁起来了。

  在剿灭韦后势力的过程中,李隆基表现非常突出,他胆大心细(诛韦后的计划,没通知李旦)、有谋略(联合太平公主)、懂得拉拢人心(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遇事果断(一见时机不对,及时行动),事后,李旦抱着儿子的头泣道:“社稷宗庙不附于地,汝之力也。”

  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没有李隆基,就没有睿宗李旦(听着好像是反了)。

  李旦坐稳皇位后,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想早立太子。按照惯例来说,应是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明显没有平王李隆基更成器。要不是李隆基,说不定李旦自己已经被韦氏所害呢。

  李旦虽然个人才能不出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比他哥哥李显强多了。尤其李成器知道父亲的难处后,主动找到李旦,推辞说:国泰民安时,当然要立长子为太子,但国家多难时,应立有功劳的为太子。(“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与安乐公主那厮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都是一个爷爷的后代,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泥!

  李成器一再恳请弟弟应该做皇帝(“臣今敢以死请。”),大臣们也大多认为李隆基应优先做太子。经过再三思量之后,李旦顺应群意,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又上表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李成器,睿宗没有同意。

  《诗经.小雅》中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三国名人郑玄曾说:“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李成器和李隆基难得在皇家的争权夺利中,表现了一次兄弟情深。

  后来,李隆基做皇帝之后,李成器与玄宗紧密配合,杀掉了太平公主及其重要党羽数十人,巩固了玄宗的统治。并且避皇后之讳,成器改名为宪。李宪病逝后,李隆基“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 并下诏追谥哥哥为“让皇帝”,以皇帝之礼安葬,称其墓曰“惠陵”。

  两人的兄弟情谊在处处布满阴云诡计的皇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人何亮基曾在《游惠陵》诗中写道:“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李成器的作为也是无奈之举。

  李成器和李隆基兄弟俩的情况,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的关系非常想像,一位为嫡长子,应立为太子,另一位则功劳大大的。玄武门之变血染萧墙在前,李成器和李旦不得不掂量掂量,就算是日后李隆基没当皇帝的意思,跟着他铲除韦氏的将领们也未必答应,何况现在众位大臣就已经有了倾向(“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

  李成器思量之后,认为还是当个太平王爷吧,于是才有了再三辞请太子之事,而李隆基也就坡下驴,名正言顺的成了太子。

  李旦当上皇帝之后,这大唐王朝按说应该安定了,但由于还有一股皇帝以外强大的势力存在,给将来的太子继位带来很大的变数。

  这股势力的核心就是太平公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1)
《吕氏春秋&;#8226;大乐》曾说“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唐高宗给女儿取道号名为“太平”(李渊号称是老子的后代,所以道教是唐朝的国教,皇家子女多人入过道教,如太平、杨玉环等人),所以人都称其为太平公主。

  (如果太平公主知道自己的大号竟然变成后世形容女人的身材的专有名词,不知会不会气得七窍生烟。)

  名为“太平”,不过太平公主一生太不平,她从小受宠,以母亲为偶像,野心勃勃地觊觎着皇位。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经常让她参预军国机密要事的谋画(“预密谋”)。但太平眼看着李弘和李贤两位哥哥身死,也没有敢恃宠而骄、招势揽权,在这一段时间内,一直老老实实,基本不参与政事(史书只是不明确的记载了她参与除掉薛怀义和来俊臣的行动)。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是铲除张宗昌、张易之的行动,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起兵诛二张,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事后她因功被唐中宗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自此,太平开始走向幕前,她自认为智谋强过韦后等人(那是当然的,要是比不过韦后和安乐那两痴人,那就枉被武则天称为“类己”了。),于是在朝堂之上横行自如。《新唐书&;#8226;诸帝公主》中说她:“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在人才作用上,太平和她母亲非常想像,都不拘一格、礼贤下士,对贫寒的儒人还厚赠送金帛,不管是不是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对受赠的读书人来说,都感恩戴德。于是太平公主的声名远播,竟然达到了美名“翕然响之”的地步。

  真正把太平公主推动政治顶峰的,是平定韦后作乱。

  韦后当时采用“矫诏”架空了李旦,虽然没有采取任何针对太平公主的举措,但太平已经敏感地嗅觉到针对自己阴谋的味道,一旦相王李旦被排除在权力高层之外,那么韦后便会全力对付自己。这时的太平公主,无论于己(个人安危)、与国(外姓当权)都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正当太平想要对付韦后时,李隆基找上门来,两人密谋铲除韦后势力,立相王为皇。

  在李隆基看来,铲除韦后势力只需出其不意即可,但如何处置当时的傀儡皇帝李重茂才最麻烦。如果自己或父亲出面,把小皇帝赶下去,然后取而代之,这名声上肯定受损;如果继续让李重茂当皇帝,又心有不甘。这赶皇帝下台的事,还得另借他手,于是他找上自己的姑姑,希望太平公主能出面。(由此可见,当时只有25岁的李隆基已经够阴的,很有当皇帝的潜质。)

  太平公主对把李重茂撵下台并没有太多顾虑,反而当成一个可以在新皇面前立功的好机会(“顾温王乃儿子,可劫以为功。”)。她不仅从人员上支持了李隆基的军事行动,并且入见温王道:“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然后上前把李重茂抱下来, 取乘舆服用之物进奉哥哥李旦。

  多痛快,在李隆基为此大伤脑筋之时,她姑姑三下五除二,挟着皇帝就下来了(《新唐书》中说“乃掖王下”,《资治通鉴》上说“遂提下之。”),整个过程不过10秒钟,估计小皇帝还没反应过来。

  从太平公主这一次行为可以看出她的骄横跋扈,对小皇帝根本不当回事儿。正是她这种性格,造成日后她胜极而衰的结局。

  睿宗上位之后,也感激自己妹妹助自己上位,对她多加封赏,“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

  唐朝的皇帝有个毛病,就是赏、权不分,对妹妹封赏到这程度可以说已经到顶了。但睿宗和中宗一样毛病,把对太平公主的感激带到朝政上来,让她参与朝政。

  太平公主本来就是极为聪慧之人,堂而皇之的步入政坛那是儿时的梦想,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主每奏事,漏数徙乃得退。”看,够辛苦的吧,入朝奏一回事,时间长得计时漏壶都得换好几回。不知李旦有没有妹妹那么大的精力,听妹妹的唠叨,反正对太平公主的话是言听计从(也有可能是听得烦的实在受不了,如果不答应,那妹妹还得再进行半天的说服教育,直到李旦同意为止)。

  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睿宗还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看来太平公主确实有些真本事,而不是依功乱来之人,睿宗把她放在了“谋主”的位置上。

  当然这也有睿宗自己优柔寡断(或者说被妹妹和儿子架空?)的原因。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

  虽然太平公主不和武后、韦后那样主政,大事必须征得睿宗同意,但她提出的每件事睿宗都无原则的迁就。成了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最后太平公主的权势竟然甚至超过了睿宗,“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李隆基在当上太子之后,急于上位。睿宗为了制约李隆基的谋权,把权力放给妹妹太平公主,用来制约李隆基的势力(皇帝做到这一步,太郁闷了)。

  根据李旦的行为,我个人感觉,是他想搞平衡,他的兄长都死在内斗上,不想再失去妹妹或儿子(但愿如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这位公主不太平(2)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这是韩愈所作的《游太平公主山庄》,虽然是用一种略带讥讽的语气,也可看出当时太平公主生活骄奢,行为肆无忌惮、横征暴敛。

  随着太平公主的权势加大,愈加的骄横。再看李隆基,就有些不顺眼了,“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

  新唐书前一句先说,当时有七名宰相,五名出自太平公主名下,接着又说太平公主忌惮朝中宰相都是太子一党,感觉有点别扭。难道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也心向李隆基?或者说,这五位宰相都是以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关系尚好时提拔的,现在全被太子拉拢过去了?看来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总之,太平公主想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乃有逆谋”)。

  她先采取挑起舆论的战术,私下传播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立为太子(“太子非长,不当立。”)的言论,还到睿宗那里打李隆基的小报告,挑拨二人的父子关系。

  712年7月,天上出现了彗星,在古代这可是与天下大事要挂钩的。太平公主趁机向睿宗说:“彗星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所主之事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意指李隆基要篡位。

  李旦长期旁观妹妹与儿子两人的争斗,当然知道这是妹妹要离间自己父子的关系。他回答了一句话,让太平公主登时目瞪口呆。睿宗说:“我决心要把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传德避灾,吾志决矣)”。这有德之人当然 是李隆基。

  太平公主没想到自己一句话,竟然被哥哥听反了,不但不废太子,还要传位给他,后悔的肠子都青了。一再劝阻李旦不要让位,但睿宗只是不听。

  估计睿宗从小就面对宫廷争斗,看着三位兄长(李弘、李贤、李显)皆因此而死,现在自己妹妹和儿子又要重蹈覆辙,自己一力想平衡两人,但一直无法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像坐着跷跷板,不是你起,就是我下。最终心里彻底厌烦了,以后随你们去,我自去当个不管事的太上皇吧。

  一般来说,新皇上位,都会第二年才改年号,但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立即把年号改为先天。(看来表面上一再推辞,实际上当皇帝已经迫不急待了)。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人的争斗,和已经大不相同,李隆基开始占据绝对的上风。玄宗(李隆基)当然不会再给太平公主那么大的权力,并且想渐渐消除她的势力。

  先天2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面对玄宗的打压,开始坐不住了,准备铤而走险刺杀玄宗。

  战争不仅要靠实力,还是谍报工作的比拚,玄宗的谍报工作做得很好,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行动计划。于是提前发动,调动禁军,诛杀企图造反的太平公主党羽,而太平公主本人则被赐死在家中。以前站错队的官员也都受到牵连,因此事造成的人员变动一年都没有完(“百官素为公主所善及恶之者,或黜或陟,终岁不尽。”)。

  从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一事来看,有些太简单了,仅仅动用了三百禁军就完事了?

  太平公主一生经历的宫廷政变何其多,母亲夺权,哥哥李弘被杀,张柬之等人铲除两张助中宗上位,韦后扶李重茂为帝,诛韦氏李旦称帝等,尤其是诛韦氏、废少帝之事,太平公主更是主谋之一。她有些如此丰富的宫廷内斗经验,绝不同于韦后、安乐公主之流,又怎么会被玄宗轻易拿下。尤其是玄宗在诛杀其党羽常元楷、李慈等人,当时并没有抓住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逃入山中,三天后才返回来。在这三天内,太平公主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一些看起来都不正常。

  有一种猜测说法,太平公主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否则,以她在朝中如此大的声望,不可能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就算是玄宗占了大义的名分,但朝中近太平公主的官员都知道,一旦太平公主倒台,自己也会身首异处,长刀加颈,也总得反抗一下吧。但太平公主在失踪的三天内没发出任何号召,反倒是留给了玄宗足够的时间处理朝廷内部人员。

  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坐稳皇位的这一年,郭子仪已经17岁了(按照旧历的习惯,此为周岁)。在现代,17岁还上着高中,什么事也不懂。但在古代,这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了(唐代贞观令要求男子二十岁结婚,但实现上大多不到此年龄就结婚了,所以玄宗期间又定为男子十五岁即可结婚)。17岁的郭子仪已经能够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