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魂--华夏之刃-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4、虞国:姬姓,公爵。武王灭商后寻找泰伯和仲雍的后人,找到了周章,但周章已经是吴君,就仍封于吴;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到了周北边的夏都故址,位列诸侯。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虞国为晋国所灭。
15、虢国:姬姓,公爵。武王灭商后,封文王的两个异母弟为虢国国君,其中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作为周王室的东西屏障。后东虢为郑国所灭,西虢东迁建都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形成南虢和北虢,实际上为一虢,为晋国所灭。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虢,为秦国所灭。虢叔为虢姓始祖,这是虢姓的唯一源头,即虢姓单源。同时,虢叔又是郭姓的受姓始祖。
16、楚国:芈(mǐ)姓,子爵,立国者熊绎,玄帝颛顼后裔。芈姓是古代中国大姓,其首先衍化出荆楚十八姓,进而又衍生出单姓143个,复姓112个,在这些衍化出的姓氏中竟包括张、王、李等当代大姓。楚国疆域很广,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今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楚国亡于秦国。
17、许国:姜姓,男爵,立国者许文叔,是舜时伯夷之后。许国辖地包括今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区域,被称作“中原之中”。许国曾为郑国所灭,后在楚国帮助下,重新立国坚持了百余年,最终为楚国所灭。许国亡国后,其后人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主要来源。
18、秦国:嬴姓,伯爵,周孝王时分封,受封者为秦非子,系颛顼后裔。最初封地在今陕西省西部。
19、莒(jǔ)国:嬴姓,子爵,武王时封,受封者名叫己兹舆期,东夷少昊之后。莒国在今山东莒县。莒国被楚国所灭,但最终成为齐国的疆土。
20、纪国:姜姓,侯爵,武王时封,受封者为姜静,是姜尚次子。纪国子孙以国为姓,故姜尚也被追为纪姓祖先。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市。纪国为齐国所灭。
21、邾国:曹姓,子爵,武王时封,受封者为曹挟,陆终(祝融弟吴回之子,颛顼玄孙)第五子晏安(大禹赐姓曹)之后。邾国在今山东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其祖先以蜘蛛为图腾。朱姓来源于邾国。邾国为楚国所灭。
22、宋国:子姓,公爵,成王时周公旦封,受封者为微子启。因后人以国为姓,故微子启是宋姓得姓始祖;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衍即位,其曾孙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以邑名为氏,改姓邹,故微子启为邹姓得姓始祖。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都城为睢阳(今商丘),其疆域最大时包括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宋国为齐国所灭。
23、杞国:姒姓,初为公爵,后降至伯爵。杞国在殷商时就已有之,武王灭商后,寻找大禹后人,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其封到了杞国延续国祚。杞国最初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到昌乐,最后迁到安丘一带。杞姓多源于杞国。杞国亡于楚国。
24、陈国:妫姓,公爵,受封者为妫满。妫满是舜之子商均的后代,娶了武王的长女太姬,生陈申公和陈相公。妫满以国为氏称陈满,谥胡公,为陈姓受姓始祖。陈国辖地大致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陈国亡于楚国。
25、蓟国:姬姓,侯爵,受封者姓名不详,为帝尧后裔。蓟国在殷商时就已存在,位于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蓟姓源于蓟国。蓟国亡于燕国。
26、祝国:姬姓,侯爵,受封者姓名不详,为黄帝之后。祝国后人以国为姓,祝姓人推轩辕黄帝为得姓始祖。祝国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祝国亡于齐国。
27、焦国:姜姓,侯爵,受封者后世被称为焦伯,为神农之后。焦伯为焦姓受姓始祖。焦国故城在今河南陕县西十里铺一带。焦国始封者为神农后裔,后又封有姬姓焦国。姬姓焦国为东迁后的虢国所灭,姜姓焦国经过多次迁移后并入鲁国。
28、越国:姒姓,子爵,祖先为姒无余,为夏帝少康庶子。国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西周时很少与中原发生联系。越姓得姓始祖为夏禹。越国亡于楚国。
29、滑国:姬姓,伯爵,受封者被后世称为滑伯。国都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迁到费(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滑姓出于此,受姓始祖为滑伯。滑国亡于晋国。
30、薛国:任姓,侯爵。此国历史悠久,黄帝有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为车神奚仲,被禹封于薛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后世以国为姓,奚仲为薛姓受姓始祖。武王灭商后,受封者为薛畛。薛国亡于齐国。
31、徐国:嬴姓,子爵。此国历史悠久,始祖为伯益的二儿子嬴若木。后人以国为姓,故嬴若木为徐姓得姓始祖。周穆王时受封,受封者为徐偃王之后。徐国封地为今江苏邳州一带,后扩展到安徽泗县,徐偃王时疆域最大,包括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国在西周时为东夷集团最大的国家。徐国亡于吴国。
32、邢国:姬姓,侯爵,受封者为周公之子姬苴,成王时封。邢国是古国,商代时就有,位置在今河北邢台。邢国后人以国为姓,是邢姓的一个重要来源。邢国亡于狄人所建的中山国,后在齐国等国的帮助下在山东聊城西南部复国,后被卫国所灭。
33、沈国:又称聃国,姬姓,子爵,受封者为武王十弟冉(聃)季载。三监之乱时,季载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司空,后被成王封于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沈国被蔡国所灭,亡国后冉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人以国为姓,称沈氏,冉季载即为得姓始祖。另,少昊金天氏后代也建有沈国,国君姓姬,春秋时为晋国所灭,今地不详。
34、毛国:姬姓,伯爵,受封者为武王异母弟毛叔郑,一说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一说为今河南荥阳一带,为毛姓起源之一。关于毛国的记载很少,何时灭亡、亡于谁手,无从考证。
35、郑国:姬姓,伯爵,受封者为周厉王幼子姬友,史称郑桓公。初封地点为今陕西华县东方。郑国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分封国。郑姓源出于此国。郑国亡于韩国。
以上是受封诸国中较著名的三十五个国家,另有诸多小国,鉴于它们事迹不多,对历史影响不大,在此不再列出。至于韩国和赵国,因它们是战国时国家,在此不提。
附:中山国:建于春秋时,前身为北方少数民族鲜虞部落,为白狄一支。白狄主要分布在今陕北一带,后东迁至今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包括肥氏、鼓氏、仇由氏和鲜虞氏四个氏族,前三者后被晋国所灭。晋国欲灭鲜虞但没有成功。中山国后为魏国所灭,亡国后二十余年又复国,定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曾一度强盛,号称千乘之国,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亡于赵国。 。 想看书来
八 百家宗师——姜尚
在中国,有不少农村盖房子,都会在墙上刻上四个大字:“太公在此”,用于镇宅和辟邪,那么这个太公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作为《封神榜》正面人物的第一男主角,姜子牙名气很大,他是人,但却能主宰神,地位实在是高。而在历史上,姜子牙的地位同样是很高。他辅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西周的第一开国功臣;他被封到齐国后,使齐国成了天下大国,富饶而强盛;他是举世公认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后来的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诸家追为本家宗师,因此得到了“百家宗师”的称号;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日依然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是,关于姜子牙的史料记载却大多都只是概括性的文字,具体的事迹多来源于传说,这就使得姜子牙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是鉴于他的神秘莫测,诞生了《封神演义》这部伟大的神魔小说。
下面对姜子牙做大致的介绍,时间上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年表。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可称姜尚、吕望、吕尚、太公望,后世尊称姜太公,一说河南卫辉人,一说山东日照人。您可能要问,怎么又是姜又是吕的,他到底姓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现在的姓和氏是一码事,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为“女生”,产自母系社会,后来进入父系社会产生了氏,氏为姓的支系,即所谓“姓为氏本,氏自姓出”。例如姜子牙的祖先是炎帝后代,姓姜,后来被封到了吕地,便开始姓吕,这里姜就是姓,吕就是氏,吕是姜的分支。
姜子牙的先祖是伯夷,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时被封到了吕地(今河南南阳),因此得吕氏。后来家道中落,当传到姜子牙的时候,已沦为了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的时候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卖过肉,曾在孟津开过酒店卖过酒,生活很是艰辛。但是姜子牙人穷志不短,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胸怀大志,始终不忘记学习,一有空闲便钻研天文地理、军事兵法,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留心天下大事,期望有朝一日“英雄有用武之地”。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姜子牙的那一日终究是来了,只是来得晚了点,因为他已经年过古稀了。
相传姜子牙曾投奔过纣王,但发现纣王是个暴君,不理朝政、荒淫无耻,姜子牙很失望,就离开了朝歌。后来听说西伯姬昌仁政爱民,将周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拥戴,姜子牙就有意投奔,便跑到了周国领地内的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时机。当然,你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老头怎么会引人注意呢?姜子牙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将鱼钩弄直,不挂鱼饵,悬于河面三尺之上,坐在河边像模像样地钓起鱼来,一边坐着一边还不停地自言自语“愿者上钩,愿者上钩……”相传有个樵夫(小说中的武吉)见到了他,就提醒他这样是一辈子也钓不到鱼的,结果姜子牙说:“非鱼尔,在乎王侯”。之后太公钓鱼这件事就传到了姬昌耳朵里,于是姬昌先派个士兵去看看情况,结果受到了姜子牙的冷落。姬昌意识到这是个贤才,便改派个当官的去请,结果也受到了冷落。最后姬昌斋戒沐浴、亲自去请,二人不期而遇、一拍即合……
以上只是一个版本,还有其他。
话说某日姬昌要出猎(刚从羑里出来),按照习惯先算了一卦,结果是“飞龙在天”,姬昌大喜,对众人说所得为“霸王之辅”。之后,大队人马出猎至渭水北岸,遇到了姜子牙在河边钓鱼,直钩、无饵、钩距河面三尺,还不停说愿者上钩。姬昌感到此人奇特,便上去与之攀谈,结果发现姜子牙学识渊博,通晓时势,很有见地。于是姬昌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方法,姜子牙就提出了三常学说,即“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这话说到了姬昌的心坎上,使得姬昌兴奋异常,于是说道“我先君太公(指古公亶父)曾经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应该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很久了。”于是姜子牙被称为“太公望”。之后二人同车而归,姜子牙被尊为太师。
姜子牙到底是在姬昌入狱前遇到的姬昌还是在出狱后遇到的,很难考证,但按照科学年表推断,姜子牙投奔姬昌这一年应为公元前1056年,此时,姬昌五十六岁,姜子牙七十二岁。七十二岁应该去养老了,但姜子牙的事业却刚刚起步。
周国从古公亶父开始兴起,季历时将疆域扩大,到姬昌时已经比较强盛。姜子牙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改进。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皆有分地并可由子孙承袭等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为周国灭商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同时,姜子牙支持姬昌恭顺纣王的策略,以麻痹纣王;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兼利天下”的观点,亦即仁政爱民的思想,以稳固周国政权。这些都为伐纣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
纣王不仅荒淫残暴,还好大喜功,经常带兵去攻打东夷。但是东夷却不是软柿子,和殷商打打停停很多年,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1055年,纣王又带兵和东夷干仗去了。姜子牙瞅准这个时机,谋划出“剪商”战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剪除殷商的羽翼。
公元前1055年,周国败犬戎。
公元前1054年,周国胜密须。
公元前1053年,周国破耆国。
公元前1052年,周国克邘国。
公元前1051年,周国灭崇国。
以上各战在姬昌之传中有提,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依附于殷商各国中实力较强劲的诸国被剪除,殷商王朝被空前孤立了起来,天下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剪商大业告成。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姜子牙注意到,殷商虽然破败,但还没有彻底瓦解,其还是有着强劲实力的,不能贸然攻打,需要等待时机。但此时,周原离朝歌显得远了,不利于调度和作战,为了更好地监视殷商的情况,姜子牙建议姬昌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营建了丰邑,之后迁都于此。
公元前1050年,一代圣主文王姬昌去世,临终前,他将次子姬发托付给姜尚,嘱咐姬发一定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此时姜子牙78岁。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被武王尊称为“(师)尚父”。之后两年内,周国没有大的动静,继续增强国力,拉拢诸侯,等待时机。
纣王无道,朝局混乱,诸侯不满,叛商归周者越来越多。姜子牙见时机似有成熟,便建议武王举行“孟津观兵”,试探自己的号召力和诸军军事情况,试探伐商的可能性。此次行动有800诸侯不约而至,显示了武王的威信。当时诸侯均说“纣可伐矣”,姜子牙和武王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而且目的也达到了,便以“诸位不知天命”为由班师回朝了。(过程参见武王传)
此次伐纣灭商之前的预演,在各诸侯国间影响强烈,从此,更多的诸侯加入到了武王的阵营。
第二年年底,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启出逃,太师、少师奔周。武王见状,与姜子牙商议。武王问道:“纣可伐否?”姜子牙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意思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武王闻言,果断作出决定:举兵伐纣。于是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召集他们前来会合。
那时候,人们普遍迷信鬼神。在周国大军集合完毕时,依照传统,武王让太史算了一卦,结果大凶,群人疑惧,甚至有打算退兵者。武王不信鬼神,果断作出决定,迅速出兵,姜尚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并告诉大家,这个太史很业余,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所谓大凶,实为大吉。大家于是才安心出征了。
武王亲率大军渡过孟津与诸侯会和,作《太誓》,进行了第一次战前总动员,然后于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二月五日)黎明,来到牧野,作《牧誓》,进行了第二次战前总动员。
之后便是牧野大战了,参见武王姬发传,结局是殷商部队前阵倒戈,掉转矛头冲击本军后阵,致使殷军大败。本战中,首先发起挑战(致师)的是姜子牙亲率的百名精锐勇士,为战斗的胜利立有头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姜子牙已经是82岁高龄了,真是越活越年轻。
周朝建国之后,姜子牙被武王封到齐,都城是营丘(今山东昌乐县境内),爵位是侯爵。姜子牙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走边住,速度很慢。有位住宿的客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么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子牙一听,连忙穿上衣服上路,第二天黎明时就到达了齐国,正好遇到东面夷人建立的莱国与他争夺营丘,太公因赶到及时而没让莱国得逞。
太公到齐国后,本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原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等当地优势,很快使齐国富强,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依附。
武王立国不到四年去世,其子姬诵即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辅政,引发三监之乱。三监之乱时,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叛乱了周朝,成王于是派召(音同“邵”)康公授予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