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织田氏大和守家,雄霸尾张的下四郡。

  三河位于尾张、骏河两国之间,统治三河的西条吉良氏和东条吉良氏相互厮杀,两败俱伤。面对三河如此状况,尾张织田氏和骏河今川氏都跃跃欲试,想一口吞之而后快。然而,就在此时,一颗新星在三河诞生了。三河的松平氏,居城是西三河的安祥城,靠近尾张,自松平长亲以来不断扩展势力。长亲之孙松平清康在大永六年(1526)将居城迁到安祥城东部的冈崎城(今冈崎市)),随即展开了风风火火的三河统一战。享禄二年(1529),清康攻陷了今川氏历经数代、苦心经营的东三河桥头堡吉田城。东三河五十余家豪强见此情景,纷纷背离今川,转而投靠松平氏,由此奠定了松平氏在三河的霸主地位,清康也被家臣们赞美为“三十岁便可夺取天下”的奇才。

  三河的崛起犹如一个神话,令今川、织田两家始料不及。此时的清康雄心万丈,豪迈千里,在积极统一三河的同时,他于天文四年(1535),将战火烧到尾张境内的守山城。不幸的是,清康犹如一颗流星,灿烂的光芒虽划破天空,照耀四方,但一闪既过。守山城之战中,清康不幸被家臣 阿部弥七郎正丰 误杀,时年未满三十岁。松平军顿时陷入混乱,并从守山城撤围。信秀立刻起兵,追杀至冈崎城下,围城战进行了七个昼夜。失去了清康的松平氏如空壳一般,三河的大小豪强本来就是见风使舵,纷纷坐山观虎斗。经此一战,松平一门四散逃窜,清康霸业昙花一现,就此告终。

  松平氏家臣扶保着幼主松平广忠,面对信秀的强大攻势,一筹莫展。天文九年(1540),信秀攻下了松平氏的西三河重镇安祥城,以此作为进出西三河的前哨。事到如今,能救松平氏的只有骏河的义元了。无奈之下,松平氏老臣们只得向今川氏求救。虽然今川氏被清康从东三河赶走,但也不愿看到三河这块肥肉被织田氏吞并,况且又有拯救三河的大意名分,何乐而不为?于是,作为松平氏的援军,打着扶助三河幼主的旗号,今川军挺兵再次进入三河。

  天文十一年(1542)八月初十,以广忠为先阵,今川大军直指安祥城,今川、松平联军于生田原(位于今冈崎市)布阵。信秀则以其弟织田信康为先阵,自古渡城(今名古屋市)出发,进入安祥城增援。气势正盛的织田军并不打算死守城池,而是自安祥城出发,渡矢引川,向马头原方向东进。今川、松平联军则从生田原向西运动,两军相遇于小豆坂。长时间的攻防战,使得长驱而来的织田军气力逐渐不支,且战且退,向盗木方向转移。织田军早已体力耗尽,难以摆脱紧追不放的联军。织田后队慢慢被追上,眼看就要崩溃。就在这时,织田氏七名年轻武士:信秀之弟织田信光、侧近织田信房、下方贞清、中野一安、冈田重善,以及佐佐胜通、佐佐政次兄弟,挺枪跃出,担当殿后,力战今川军先阵。今川军见七将忽然返身杀回,且骁勇异常,便纷纷败退,士气为之一挫;织田军见敌兵胆寒,军心为之一振,纷纷停止奔逃,反攻追兵。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织田军一举击败追兵,迫使敌人全军崩溃。小豆坂合战,织田军凭借七武士之骁勇,扭转乾坤,反败为胜,重挫了今川军妄图吞并三河、西进尾张的意图,也重创了希望凭借今川氏势力企图恢复基业的松平氏。七武士被后人合称为“小豆坂七本枪”,从此留名后世。西三河各豪强又纷纷投靠织田氏,只剩下冈崎城孤悬于织田氏势力包围之中。信秀在小豆坂反败为胜,可谓世间罕有。无独有偶,三年后,另一场同样反败为胜的合战也将在关东的武藏野大平原上拉开序幕。

  河越城是关东管领上杉氏在该地区的主要据点,更是连接越后与镰仓的咽喉要地,位于整个武藏的中心地带、武藏野大平原的北部,西面和南面的平原一直向远方延伸,与东边荒川沿岸的低地相连。河越城有三层楼台,其十二道城门都直接与本丸相连,城外有护城河,西南背面的两片平地与横山城相连。从上杉持朝担任扇谷上杉氏家督以后,河越城的地位比上杉氏的本城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永年间,对关东地区早已垂涎的北条氏纲向武藏野大平原进攻,攻至江户城。守将上杉朝兴败逃到河越城中,天文六年(1537)四月战死,临死前嘱咐儿子上杉朝定为其报仇,夺回江户城。朝定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与叔父上杉朝成两次率军攻打江户城未果。同年七月,他再与北条军会战于三木原,上杉军战败,朝成被俘。随后,双方在河越城再次交锋,朝定不敌,放弃河越,逃往松山城。氏纲攻占了河越后,领兵退回小田原城。

  北条氏的入侵打乱了关东地区的原有秩序,各豪强不愿看到关东被食客出身的北条一族霸占。原本互有仇怨的关东各大名、豪族纷纷结成同盟,对抗入侵者北条氏。该同盟的首领自然是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的上杉宪政,参与同盟的还包括:扇谷上杉氏的上杉朝定、与北条氏有夙仇的今川义元,一直与上杉氏争夺关东霸权的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也被拉入联盟,形成了“北条包围网”。尽管晴氏是氏纲的女婿,但因为害怕北条氏的扩张会影响古河公方的发展,而联盟力量又如此强大,晴氏还是加入了敌对北条氏的联盟。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北条氏该如何应对呢?更不幸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氏纲突然逝世,其子北条氏康继任家督,这无疑给反北条联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义元为了夺回被北条氏夺取的骏河东部才加入联盟,为了加强力量,他还向妻弟、甲斐的武田晴信要来援军,从骏河的下方庄进兵,与氏康对阵于骏河的今井郡狐桥。北方,在常陆(今茨城县的大部分,西南部除外,又称常州,境内有日本第二大湖霞浦)的鹿岛社进行祈祷后,上杉氏和古河公方联军八万余骑趁机攻入武藏,包围了氏康的妹婿北条纲成驻守的河越城,北条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

  北条纲成,原本是远江的土方城城主福岛正成之子,父亲在受义元所差攻打甲斐时被武田氏家臣、“鬼美浓”原虎胤讨杀,纲成在家臣保护下逃到小田原城,后出仕北条家。纲成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氏纲收其为养子,并将女儿许配于他,允许其使用北条姓氏。纲成的军旗是黄绢大旗,上书斗大的“八幡”二字,名曰“地黄八幡”,胜利后全军还要高喊八幡神的名字,以感谢神灵保佑。面对乌云般的八万大军,虽然手中仅有三千士兵,但纲成镇定自若,坚守笼城。河越城附近的河肥地区曾被久间川的大水淹没过,所以土地肥沃,作物繁茂,收获丰厚,因此城内军粮充足,相比远道而来的联军,粮食供给优越得多。天文十四年(1545)十月直至翌年四月,全城将士斗志昂扬,联军久攻不下。

  氏康正陷入今川军的纠缠之中,无法回兵救援。这个时候,诹访地方的武田军与北信浓豪强村上义清陷入苦战。晴信为了调回对战北条的人马,对北条和今川两家进行调停。进退维谷的氏康正好借此机会与义元议和,晴信致书氏康道:“放弃骏河而解河越之围,得之甚多,可使今川退兵也。”氏康见到有人出面斡旋,心底暗自高兴。看到北条与武田和睦,而一心上洛的义元在得到北条氏归还的富士川以东的骏河领地后,便撤兵归国。为防止义元不守信用、反戈相击,氏康不得不仍然在骏河中部的长洼驻兵,待今川军果然撤退后,才亲率仅有的八千士兵赶往北部救援河越城。

  此时的河越城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足利军围困城东,太田资正攻打城北,城西、城南则由两家上杉氏主力配合。见北条援军迟迟不到,联军便不再攻城,而企图等待河越城兵粮断绝,于是招*、商人前来军营,一方面解除士兵疲劳,同时又可打击城中守军士气。如此一来,联军营中如同集市一般热闹,兵士军帐则更像窑子、教坊,搂着两三个*进进出出的士兵不在少数。八千北条援军仅是敌军的十分之一,既无法直接救援河越城,又无法与联军硬拼。氏康首先派使者向妹夫晴氏提出议和请求,同时以“河越开城投降,但不得杀戮守城将士”为条件向上杉宪政请和。见到氏康主动示弱,宪政和晴氏哈哈大笑:“氏康小儿与寡人为敌,岂非以卵击石乎?”不费一兵一卒,便可重新夺回河越城,和议事项自然一蹴而就。

  四月二十深夜,河越城头点燃一支火把,正在熟睡的联军被喊杀声惊醒,很多士兵还没明白发生何事,便被砍去了脑袋。城内武士在纲成带领下向晴氏的阵地发动了偷袭。大道庙、印浪、荒川等来援的北条武士冲入位于柏原的宪政本阵,打乱了联军的阵脚。夜色朦胧的武藏野大平原上,喊杀声好似汹涌的波涛一般,刀枪如林,箭矢如梭。自议和后,联军只顾声色,军心本已松懈,面对如此奇袭,不知所措,顿时陷入混乱,节节溃退。扇谷上杉氏的勇将 难波田弹正 奋勇拼杀,妄图抵挡北条军的进攻,但败局已定,虽力挽狂澜也无济于事,最终刀枪折断,跳入东明寺的古井中身亡,难波田弹正之子 隼人佐 以下三千余众全部阵亡。原来,氏康以示弱使敌军松懈,随后派纲成之弟弁千代潜入城中,约定二十日夜间以城上点燃一支火把为号,城内外同时起兵夹击联军。

  扇谷上杉氏当主上杉朝定及家老(家老:作为大名的重臣,统帅家中的所有武士,总管家中一切事物)太田资赖也双双死于乱军之中,扇谷上杉氏灭亡,太田道灌临终前的那一咒语还真灵。山内上杉氏的上杉宪政逃往上野的平井城,足利晴氏逃回古河。原本臣服于上杉氏的松山城、钵形城等附近的小城池纷纷投降于北条氏,多摩郡泷山城的大石氏、秩父郡大神山城的藤田氏也都望风而降。此战后,再无任何关东八州之大名可以对抗北条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回  南蛮人误入种子岛  三好氏祸乱京都城
就在各路大名带领士兵使用长矛、弓箭相互征伐之时,一种改变日本战争历史的全新武器被一阵狂风刮到这个东亚岛国,随后便骤雨般传遍整个日本,它就是被当时日本称为铁砲的火枪。

  天文十二年(1543)八月廿五,一艘葡萄牙商船正在海上急速航行着,有的船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有的则坐在船舷边吹着海风,欣赏着海景。这时,海风逐渐大了起来,大浪随着海风不断拍打着商船。风越来越大,商船随着海浪左右颠簸,船员顿时慌了手脚,大声地喊着:“台风,我们遇到台风了!”船长立即下令:“赶快放下风帆,保持航向。”但海风实在太大了,不久商船就偏离了航向,船员们只有祈求上帝保佑他们能够逃过此劫。渐渐地,风小了,海上又恢复了平静。船员们爬出船舱,举目眺望,发现不远处有一片陆地,他们欢呼雀跃,终于看到陆地了。他们弃船登岸,发现上面的居民服装怪异,从未见过。而岛上居民见到他们也是惊恐万分,这些金发碧眼的南蛮人(南蛮人:当时日本对欧洲人的称呼)从何而来?原来,商船被台风带到了日本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船员们来到的是种子岛上的小浦村。几个村民撒腿便跑,将情况报告给当时种子岛的领主种子岛氏第十四代当主种子岛时尧。

  时尧得知情况后迅即派人将商船领到港口枣津,他发现两个葡萄牙商人手上各拿着一根长约两尺而且很重的铁棍。棍子的前面有个洞,后面却是封闭的,棍下有木制的长拖,样子甚是奇怪。时尧问道:“先生拿此铁棍何用?”与葡萄牙商人同行的明朝人五峰将他的话进行了翻译,这个五峰不是别人,正是骚扰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首领汪直(部分史书中也写作王直),他在战败后逃到日本,并与当地大名勾结,准备再度进犯明朝。葡萄牙商人听后,说道:“这叫火枪,待我给大人演示一番。”说罢便走到一处空旷地方,向时尧展示了这根“铁棍”的威力。他首先清理火枪后端的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会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然后,将火枪立在地上,枪口朝上;拧开装有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再将弹丸从枪口装入;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紧弹丸和发射药;将引火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铜盖;把点燃的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也就是后来枪的击锤)上,由于此时铜盖是关上的,所以不必担心火星引燃引火药而走火。做完上述准备工作后,他抬起枪,瞄准远处的树枝,轻扣扳机,只见铜盖打开,同时火绳下落,点燃引火药,引火药通过引火孔引燃发射药。“砰”的一声,枪口处硝烟弥漫,弹丸被射出,远处的树枝则应声折断,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时尧见到此处,只惊得目瞪口呆,他被火枪的威力所折服。凭着武士的直觉,他马上意识到这将是在未来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的战争新元素,便立即以重金买下两枝收为家宝。种子岛虽地处偏僻,但铁矿的采掘和精炼技术却十分发达,时尧想借助当地的先进技术再造几枝火枪。他将其中一枝火枪交给当时的著名工匠八板清定,命他进行研究。可是数月的努力功亏一篑,研制工作以失败而告终。

  天文十三年(1544),葡萄牙商船再次来到种子岛。清定决定向这些南蛮人学习制造火枪的技术和火药炼制技术,但是商人毕竟是商人,大多唯利是图,不给相当的好处是绝对学不到的。清定发现南蛮人在与自己交谈时,眼神不住地往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身上瞄,不时还露出不怀好意的坏笑。可悲的是,这位对技术如醉如痴的工匠最终狠下心,用女儿为代价,终于学得了制造火枪的秘诀,这位八板清定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萨摩铁砲煅冶之祖”。翌年,八板清定仿造出了第一枝日本原装的火枪。当时的火枪不但射速慢,射程近,爆镗率也很高。时尧不但是一方领主,也是著名的改良专家,经过他的改造,火枪这种新武器得以在这个边陲小岛批量生产,因此当时人们又把火枪称为“种子岛”。河内的津田城城主津田正信嫡子、纪伊的小仓庄领主津田监物将两枝种子岛火枪带到纪伊,并命西坂本的 芝迁清又卫门 进行仿制。天文十四年(1545),得益于纪伊国杂贺地方高超的炼铁技术,纪伊的第一枝火枪诞生了。津田监物的弟弟根来寺子院的院主津田明算开始用火枪武装士兵,从此便有了著名的火枪雇佣军——根来众。随着 芝迁清又卫门 移居堺港,被后世称为“铁炮又”的商人 橘屋又三郎 开始涉足火枪制造业。堺港作为自由市吸引了大量南蛮人,再加上以前传自明朝的旧式火枪制造技术,使它成了当时最大的火枪生产基地,几乎控制了全日本的火枪生产和输出。

  就在火枪传到日本的同年,也就是天文十二年(1543),掌握幕府管领一职的细川氏又出现了内乱,细川高国的养子细川氏纲举兵叛乱,与管领细川晴元展开对抗。对于执掌幕政的晴元来说,噩梦只是刚刚开始。天文十五年(1546)九月,河内守护代 游佐长教 也开始向晴元挑衅,并与其交战于嵯峨。此时,将军足利义晴与晴元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天文十六年(1547)七月十九,晴元派兵攻击义晴的北白川城,义晴携家眷仓皇逃往近江的坂本。在南近江守护六角定赖的斡旋下,双方达成和睦。义晴返回京都后被迫辞去将军职务,由嫡子足利义辉继任第十三代征夷大将军。

  幕府内乱刚刚平定下来,作为细川氏谱代重臣(谱代重臣:家族世世代代都作为主公的家臣,甚至重臣)的三好氏却背叛了主家。当主三好长庆曾经因晴元听信谗言误杀了其父三好元长而长期漂流,后来在家臣的斡旋下重新归附细川氏。年幼的长庆在继任家督后,便展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可谓一代枭雄。经幕府同意取得河内十七处御料地的知行权后,十七岁的长庆掌控了半个摄津国,从而取得了日后对抗晴元的资本。随后,长庆展开了风风火火的对外战争。二十二岁时,他联合游佐长教在河内击破细川氏重臣木泽长政,斩断晴元的一条臂膀,在河内取得根据地。天文十六年(1547),游佐氏返过头来联合晴元反对长庆,二十七岁的长庆很快便降服了游佐氏。不久,由于发生*,晴元不得已请长庆率兵进京,与柳泽元俊一起*京都的一揆。晴元非但没有感谢长庆的勤王之功,反而在同年七月密谋欲借此次长庆进京之机废掉他的家督之位,让自己的重臣三好政长继承三好氏,政长正是当年进谗言导致长庆父亲惨死的元凶。长庆得到消息气恼不已,随即与细川氏完全决裂,并在京都与之展开对峙。得到细川氏支持的政长兵力远远超过长庆,于是长庆利用外交手段,请出六角定赖从中斡旋,双方这才罢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