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悉生活、积累生活,用正确的思想去认识、提炼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认真学习、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戈文的目标很明确,他就是要像巴金老先生学习,就是要成为巴金老先生那样的一个大作家、一个文化巨匠。
在后世,作家是很多的,可是真正被公众视为文化巨匠的却一个都没有。而与巴金老先生同辈的那些作家们哪一个不是多才多艺、在文艺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不仅作品众多,更是是在其他领域里也是大拿。就比如说巴金,老人家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出版家、翻译家;再比如说以诗集《女神》扬名的郭沫若,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再比如老舍、艾青、冰心等等等等都在写作之外的其他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认同自己的观念,那自己就不能单单是一个作家,还要在其他领域里有着足够的成就足够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正确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尽量保证自己掌握着真理,才能避免出现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发生的更大错误!
所以时间真的很紧张,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làng费啊!
将《瓦尔登湖》中的《寂寞》一节翻译完后,戈文放下手中的笔,róu了róu发酸的双眼,稍微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俯下身子去翻译另一篇文章。
不远处坐在椅子上阅读的巴金抬头看了一眼戈文勤奋的样子,嘴角不由自主的浮起了意思笑意。
………【第83章 由《话说长江》引起的想法】………
在学习之余翻译卢梭的《瓦尔登湖》,对于戈文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瓦尔登湖》一书中描写了作者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叙述了作者与大自然水**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而戈文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重新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信念比原来更坚定,气质比原来更稳重,他整个人的身体都从里到外洋溢着一种成熟、稳重的书生气质。
而正是翻译《瓦尔登湖》让戈文突然产生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念头,原本他一直都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了小说之上,并且在这一个阶段,给《民间文学》写了好几篇短篇小说。
散文作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其实很好写,它并不讲究音韵,也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是最自由的文体。可是真的要写好一篇散文并不容易,所谓形散意不散,一篇散文不管怎么写,都要有个中心思想。而这却让戈文比较挠头了,有心把这几天自己的安逸心情写一下吧,可是等写出来之后,他又将那篇矫róu造作无病呻yín的稿子直接撕碎;要是写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话,那又势必会引起外面舆论的注意。
一时之间,戈文还真的有些为难。
所以一直等戈文在巴老家里吃过饭后回到家里时,他还想着自己应该写一些关于什么内容的散文。
家里并不是空无一人,戈文惊奇的发现林一铭竟然在家,往常这时候他一般可都是在复旦大学自习室学习的。
林一铭一见戈文进来,就几步窜了过来,然后一把将戈文的肩膀拉住,问道:“快说,今天在巴老家里做什么了?巴老今天有没有指导你写作呢?”
戈文被林一铭摇晃的有点难受,赶紧把他的手从肩膀上打了下来,然后才说道:“没有,今天我一天都在看书啦!”
林一铭听到戈文的话,不禁有些失望,然后也不搭理戈文,直接转身回到沙发前坐下,继续看他的电视。
“喂喂,你这家伙也太不给面子了吧,好歹我也是刚刚回来,竟然连句吃饭了没都懒得问!”戈文看到林一铭如此表现不由的有些生气,hún蛋,竟然敢无视我的存在!
说起来,眼前这场闹剧在这些天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林一铭对戈文能每天呆在巴金老先生身边帮忙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开始那几天里,更是每次看见戈文就呜呼哀哉一番为何帮忙的人是戈文而不是自己。
有一天戈文终于忍受不了林一铭每天附在耳边的噪呱,反问了他一句——“如果让你去帮忙的话,你能一天呆在巴老的身边吗?”然后世界终于安静了。
可是没过多久,林一铭就开始了另一种噪呱的手法,他每天必然要追问戈文几句——“巴老教你什么没有?有没有指导你写作啊?”如果戈文的回答是yes,那林一铭就会很兴奋的掏出一个笔记本来,要求戈文赶紧将巴金指导他的东西说出来,供自己学习;而要是戈文的回答是no的话,那林一铭就会无精打采的从戈文身边飘过。整个过程极为精彩,有时候戈文还真的对林一铭这种死缠烂打的钉子户精神有些头痛不已呢。
见林一铭的目光死死的盯着电视机,戈文不由的大感好奇,好像《霍元甲》已经演完了吧,那林一铭是在看什么节目呢?
想到这里戈文便走到林一铭旁边,然后一屁股坐了下来,还没等他坐稳就听到旁边的林一铭一拍大tuǐ说道:“就要快开了!”
“什么快开了?”戈文有点纳闷的问道,他的眼睛往电视里瞟去,就是一档子新闻节目嘛,怎么还大惊小怪的!
林一铭并没有回答戈文的问题,而是一下子窜到电视机旁边,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了很多,然后他就几步退回到沙发上。
戈文有些奇怪的看着林一铭的反应,此刻他竟然有些jī动,甚至比当初看《霍元甲》时的状态还要兴奋。
有这个必要么?戈文撇了撇嘴。然后他就听到电视里传来一段很熟悉的音乐声,转过头看去,只见刚才还是新闻节目的屏幕,此时已然变成了一条大河的景sè,上面写着“话说长江”四个大字。
难道林一铭就是在等这个节目吗?戈文定了下心也随着林一铭看了起来。
这一看,戈文还真看出来点不同的苗头来,光是开头那几个剪辑的片头就很真实,jī流中的竹筏、划过的龙舟、以及俯视的壮丽山河景sè,都给人一种地理教科书般的感受。
嘶……这是?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龚莱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就十分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随着电视画面景sè的变化,主持人将解说词娓娓道来。
我靠,这不是《话说长江》嘛!
戈文一下子从沙发上蹦了起来,记忆深处关于《话说长江》的记忆都涌了上来: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是在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一播出就反响空前热烈,曾在央视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是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戈文之所以能记起《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来,还得益于他前世的一段经历。
前世他偶然看到电视里正播着一个叫做《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时他对这部纪录片很感兴趣,可惜他只在电视上看了没头没尾的一段。于是他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视频,然后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讨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帖子。在这个帖子里,作者狠狠的嘲讽了一番《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然后说中国最牛bī的电视记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在1983年播放的《话说长江》。当时为了反驳这个作者的意见,戈文便专门在网上找了《话说长江》看了看。不过在看完之后,戈文却并没有发帖反驳那个作者,因为这两部纪录片确实都拍得很好,都是数一数二的作品。而且《大国崛起》和《话说长江》拍摄年代不同,技术含量不同,两者之间显然不可能放在一起比较。也正是如此,戈文对这部《话说长江》并不陌生。
如此戈文也明白了林一铭为何如此jī动兴奋的原因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内心充满了充满了mí惘,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另一方面却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在这个阶段,任何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性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jī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这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而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时诞生了。自然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捧,自然创下了央视40%的收视纪录。
看着林一铭死死的盯着电视屏幕一动也不动,竟然连自己惊讶的脱口而出的话,都顾不上理会,戈文不由的尴尬的挠了挠头,然后也看起了这期《话说长江》节目。
然后随着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温婉语调以及电视屏幕里那壮丽的山河景象,戈文的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
自己不正是发愁写什么散文吗,不如就写一些历史文化散文吧!
就像前世的作家余秋雨写的那样,以中国的山水风物为对象,将读者带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启发哲思,引发情致。而且还可以擦边写一下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么。
戈文的目光注视着电视镜头拍摄的中国壮丽景sè,思绪却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俯瞰着整个中华大地。
******************
开始强推了,从明天起,开始爆发。大家也给点力,什么推荐票、会员点击、收藏、签到、打赏、催更……你们有什么,叛儿要什么!
………【第84章 戈文的《道士塔》】………
戈文打算写的第一篇散文就是他曾经看过的由余秋雨所写的那篇《道士塔》。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中,他以对莫高窟中文物的丢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一思路行文的。他的立意很好,不过却在字里行间却有失公允。
比如余秋雨将莫高窟敦煌文书的破坏简简单单的归咎于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士身上,这绝对不是一个一个严谨的作家所应该做的。散文不是小说,散文主要是抒情写实,抒情,是抒发的作者的感情,一个作者并不应该把道听途说和自己的主观想像强加到自己所要描写的实在对象上去,这样会带给读者强烈的认知错误。
因此戈文在打算动笔写《道士塔》时,并不打算简简单单的将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抄袭过来,对他来说,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一个写作的启门g。至于余秋雨在《道士塔》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他是不会去照抄的。怎么能把心中的抑郁和愤世嫉俗来针砭中国老农民的愚昧和无知呢?尤其是这个农民还并不是如他所写的那样没有良知没有责任!
中国自隋唐之后就有了“书厄论”的论述,几乎所有的文史专家们都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luàn会对国家文物典籍的造成空前大的破坏,历朝历代的文物典籍的破坏的真正罪魁祸首,是战luàn和军阀们,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余秋雨的《道士塔》却开了一个先例,将历史文化破坏的罪责归咎于像王道士这样的老农民身上的新的“文化厄运论”。这显然是不对的。
不过余秋雨这种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却是需要戈文认真学习的。因此戈文就是打算以自己的笔写自己的《道士塔》。
而实际上戈文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这个过程并是那么容易和一蹴而就。
任何一种写作,作者首先需要面对的总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喧闹嘈杂,作家总要保持内在的精神完整性,把对于外部世界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沉淀下来,仔细品味。他需要始终保持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在这里让精神松绑,在这里,与一个个艺术心灵相遇,在这里苦苦思索、不断追问,让诗意的状态成为可能。
——这是巴金之前教导他的创作理念。而文化散文的写作因为有更多的精神思考的因素,所以更需要作家在安静中咀嚼历史和现实生活。不然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无病呻yín的小资文章。
文化散文往往选取一些历史片断,讲述的是隔着时间尘埃看过去的陈年旧事,这些事情不可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所以戈文在写《道士塔》时就不得不借助于史料。
他从有关莫高窟有关道士塔的记录里、从有关记载莫高窟经文被盗取到国外的经过的历史文献里收集一切可能会用到的资料,甚至他还专门通过巴金老先生的关系向那些研究敦煌历史文物的专家们求教……戈文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清清楚楚的将历史真实的还原,而不是主观臆断。
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不过戈文因为自己强烈的创作yù望,倒也是自得其乐。
于是稿纸上就开始出现了一笔一划,于是那优美而又积蓄着戈文抑郁之气的文字就慢慢的流淌了出来——
一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sè。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若移步读去,就会发现,它的主人,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就是他发现了那个藏有7个世纪里5万多件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的藏经洞;也就是他多次的上报朝廷无果后,独自一人默默的守护着这些文物;同样也是他将这些文物卖给了斯坦因等来自西方的冒险家。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来到了莫高窟,此时他已近不huò之年。于是四处漂泊的道士就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在这个神圣的无人看护的宝窟里安下了家,自觉的当起了这里的守护神,保护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由一个地地道道的道士来保护佛教圣地,这是怎样的yīn差阳和错造化nòng人。
他发现了藏兵洞,他屡次向那个昏庸的朝廷上报他的发现,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再然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我们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渺小了,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个已经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的人来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于心不忍心中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被推上舞台的小角sè。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yàn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
文化散文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不是人们在紧张奔忙一天之后,慵懒地坐在椅子上沙发上,在电视剧chā播广告的空档里,随手一翻,随时丢开的东西。毕竟,它是有所承载、有些沉重的,它是一种以艺术形式进行的文化反省。
所以戈文的思绪随着笔尖的倾吐,陷入了那种沉重的历史氛围之中去了——
那个英国来的斯坦因以利yòuhuò王道士:“王道士你不是发了宏愿要清扫洞窟,修建木楼、架设木桥吗?我可以用银锭来买一些古经,这样你就可以有钱完成自己的宏愿了。”
见王道士虽然犹豫却仍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后,斯坦因就换了一种方式,谲诈的找了一个让善良人无法拒绝的借口:“我很崇奉玄奘,我从我的国家出发,沿着玄奘法师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我就是来取经的,像玄奘法师曾经做过的那样……”
于是那个淳朴善良并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