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戈文点头赞同道:“巴老的品行更加的崇高,所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真的是当之无愧!”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电话那边的林萨突然重复了戈文的话,然后有些惊讶的说道:“戈文,你概括的好啊!巴老的一生可以说是几代中国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可以说是老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爱情三部曲》《jī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这永远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之作!我记得托尔斯泰曾经评价过卢梭,说卢梭是‘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你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真的是言简意赅,一点没错啊!不错,你小子还真的有些文采呢!”

    汗……这时候巴金还没有得到“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个称号吗?戈文有些无语起来。他赶紧转移话题,向林萨问道:“林叔,你打电话来不会就是和我打听人民日报的事吧?”

    “啊,不是。”听到戈文的问话,电话这边林萨回过神来,赶紧说道:“上次你打电话过来,不是我们的一个编辑接的吗,他把你当成一个文学爱好者了,所以才……”

    “我知道,林叔。上次怪我一开始没说清楚。”戈文打断了林萨的话。现在不仅如此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舆论危机,而且还让自己的名声大涨,这样的小事早已被戈文抛在了脑后。

    “恩,那就好。我这次打电话啊,是想和你打个招呼。你这篇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我们《羊城晚报》想要转载,同时我们会注明你就是那篇《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的作者。所以我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听到林萨的话,戈文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林叔啊,这些事还需要你打电话过来呀,你做决定就好了。我信得过你。不过我说林叔,你们《羊城晚报》的认识才叫真正的高呢,这样的宣传手段你们都能想得到,估计到时候你们《羊城晚报》的发行量就又要上涨一番啊!”

    “哈哈,这叫危机与机遇共存。小子你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电话那边林萨哈哈笑了起来,对于戈文的评价让他悠然接受。废话,没有这点能耐,《羊城晚报》是怎么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呢?

    “好了,林叔这些事你拿主意就行了,不过稿费可不能少啊。”戈文打趣道。

    “哈哈,算你小子识相,叔没白关心你!”

    林萨高兴的放下了电话,然后冲着站在桌子旁的编辑点了点头,这个编辑正是那天晚上接了戈文电话的中年人。

    中年人松了一口气,真要是戈文拒绝刊登他发在《人民日报》的文章,那《羊城晚报》此次的经历的风bō无疑是不完美的,好处都让《人民日报》给的去了。要知道他们当初可是冒了天大的压力,才决定刊登戈文的文章的呢。

    于是这一天《羊城晚报》的编辑部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

    “这篇文章太牛bī了!你看,他竟然把所有反对派的观点都驳斥的一干二净!”

    “是啊,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发表了《一代人》的戈文啊,‘我们的眼睛已经门g上了太多的灰尘,该擦拭一下用它来远眺前方的路了!’果然是以诗歌出家的作者,别看是议论文,可是这篇文章的文笔相当的华丽啊!”

    “这下,那些理论界的老学究们应该哑口无言了吧。一想象到那些头脑顽固的家伙们看到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后目瞪口呆的样子,我就有点兴奋啊!”

    “戈文,偶像啊!听说他常来复旦大学的,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等碰到他,我一定要他给我签个名!”

    “哼,签名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我那次参加咱复旦大学的诗歌会,戈文可是亲自指导过我诗歌创作的!”

    “真的?喂,同学,说说戈文的样子吧?”

    突然听到前面几个聊天的学生中竟然有认识自己的人,戈文吓得赶紧转了个身从一条草丛小路紧走了几步。

    此刻已经是夕阳西下,戈文下班后来复旦大学找林一铭吃饭的。走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沿途竟然听到很多关于《人民日报》上自己文章的讨论,这不由得让他又惊有喜,惊的是,现在的大学生果然如林一铭所言,对于此次舆论事件很重视;喜的是,自己的文章被他们所赞扬,这意味着大学生们都接受了自己的观点,要知道大学生们才是中国最有潜力的一个群体,将来他们都将是社会的主力,而自己的影响力能扩及到这个群体,无疑是个很好的消息。

    不过真人秀节目还是算了吧,我又不是动物园里的大熊猫,又不是什么偶像明星,有什么好看的!戈文腹诽着朝着图书馆走去。

    (这是今天的。)



………【第55章 偶像啊!】………

    第二天,一场热烈的讨论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展开了。不同于一日前的讨论,这一天的讨论都是围绕戈文和巴金的两篇文章展开的,大都是赞扬和歌颂戈文文章中的观点的。

    地方报纸就不多说了,连《光明日报》等原先对《羊城晚报》的社论持反对意见的一流报纸此刻也改弦更张,终于代表编辑部发表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其中以《光明日报》刊登的文章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次,《光明日报》刊登了国内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老先生的文章——

    有人说在目前的中国提倡个人生命价值观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但我要说,《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一文改变了以往思想界依附政策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哲学问题,这实质上是一场人的崛起的运动。

    特殊时期以其极左的方式严酷地摧毁了人本主义思想,以至于使得那个时期成为失去理智、失去人性的文化最恐怖时期。这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一直让思想停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的启门g,人的觉醒,人道主义,人性复归……这是围绕着感性血ròu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躏下要求解放出来的种种内涵是所有知识分子的心声,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可以与五四运动里登高呼应的组织者相提并论。

    ……

    在《上海日报》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荣老先生同样高度赞扬了戈文的这篇文章——

    今天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发表了戈文同志的这篇文章,我深表赞同,我们不仅要在思想界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界同样要提倡人道主义精神。

    我曾在1957年写过一篇《论文学是人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陈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文学就是人学,不能把文学当做政治服务的工具的!

    所谓人学,就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其实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人道主义假如没有雨果托尔斯泰式的人间关怀,那么其xiōng怀其悲悯就没有了比大海比天空更广阔的博大和浩瀚。但人道主义假如没有以生命个体的自由为指归,那么就会丧失人道主义的精神地基,连同其深邃的心灵底蕴,从而很可能会流落到后来诸如大众文学,工农兵文学之类的听命文学和服务文学上去,致使对人间的关怀,变成了落草为寇和话语暴动的别一种说法。

    而过去的特殊时期,让文学被用于话语暴动,然后再反过来成为权力话语的附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惨痛的一个教训。

    ……

    诸多享誉国内的老学者、老专家们的言论都将《人民日报》上戈文的这篇文章评价为80年代最具思想性的理论文章,为思想界、理论界解放了思路,是为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开路的第一篇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章。

    仅仅是依靠着《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一下子戈文就变身成为思想界理论界的热门专家学者,很多媒体都将年纪轻轻的戈文称作思想界的启门g老师。

    一下子获得这样的称赞以及面对文化领域里几个大家的如此赞誉,让戈文不禁一阵头皮发麻。虽然他对于自己能博得如此大的名声感到高兴不已,可是自己真的当得起这样的称呼吗?自己之所以能写出来让所有人都佩服的文章,无非是自己接触过后世各种各样的学说,可以说自己的成名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可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观念总有用完的一天,等那时自己又该怎么办呢?难道还整一出狗血的伤仲永吗?

    想到这里,戈文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越来越迫切了。有时候压力未尝又不是动力呢!

    而事情并不是到此为止,更加好玩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这一日《羊城晚报》的出版时间比以往晚了足足半天时间,而这份报纸一出来,就让无数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只见这一期《羊城晚报》的头版赫然就是转载自《人民日报》的戈文的那篇文章,而接下来的版面又附上了戈文第一次发表在《羊城晚报》的社论文章——《发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在这两篇文章的末尾,《羊城晚报》以编者按的方式,阐述了这两篇文章是如何的一脉相承、相互照应。

    而最最要命的是编者按的最后一句话——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均为我报的特约评论员戈文同志。

    仿佛沸火中又倒入了一桶汽油,又好像地震中突然刮起了龙卷风,原本就在热烈讨论《人民日报》上戈文文章的整个知识分子界也被如此凑巧的事情nòng得神魂颠倒,有些无语凝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篇文章竟然出自一人之手,而且这个作者还这么年轻!!!

    难道不能一次将这两篇文章一起发出来吗?

    这是故意还是凑巧?没有人知道,不过据新闻媒体界流传的几个小道消息说,在看到这一期的《羊城晚报》后,好几个报纸的总编都摔坏了他们的水杯,这几个总编中也包括了《光明日报》的总编辑。

    一时间关于戈文的讨论甚嚣尘上,那原本就已按在他身上的“思想界后起之秀的青年思想学者”,此刻也变为“思想界的青年学者”,什么后起之秀等等一开始将戈文归入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出茅庐之辈的说法早已被大家抛到九霄云外。

    而对于戈文的身份讨论最热烈的就数大学生这个群体了。

    早在《一代人》发表之初,戈文就已经名声初起。此刻更是因为他所写的这两篇评论文章都是针对大学生救老农这个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所写,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们疯狂的吸收新鲜经验、试图打破过去十多年**的种种叛逆心理,一下子变成了所有大学生的偶像。

    想象一下,一个人能写出《一代人》这样的诗歌来吐lù了他们这代人的心声,接着又写了两篇符合他们心意的评论文章,号召所有人都尊重个人生命价值、提倡人性的解放,这样牛bī的人物怎么能不让大家敬佩呢?再加上这引起全社会所有知识分子层争论的两篇文章竟然是这个人一个人独自写出来的,如此有传奇sè彩的事情怎能不让大家疯狂?怎能不让大家崇拜呢!

    偶像啊!

    无数大学生盯着手中或者是阅报栏里的《羊城晚报》头版,在心中歇斯底里的狂叫道。

    (这章写的我很嗨,希望大家看的也很嗨!)



………【第56章 余波】………

    1983年2月4日,一位美国歌手死了。她叫卡伦·卡彭特,是全球知名的美国流行歌手。这位没有爱过专业训练的通俗歌手,以她独特的醇正音sè影响了世界。她演唱的歌曲《昔日重来》、《世界之巅》已成旷世经典。与全球各国报纸大肆惋惜的时候,中国的报纸仅在角落里登了一条短短的文化新闻,此时他们关注的是马克思逝世的100周年纪念日。

    1983年3月8日,好莱坞演员出身的美国总统里根,公开称呼苏联为“邪恶帝国”。同月,里根总统又推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几个月后,苏联人用Su-15战斗机的导弹击落了大韩航空007号民用航班作为反击,机上乘客及机组人员269人全数罹难。在全球新闻媒体好似饥饿的鲨鱼一般重新炒起冷战的新闻时,中国的报纸开始集中报道一个人,称这个人视“八十年代新雷锋”是中国的“当代保尔”,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张海迪,她是个残疾人。

    1983年的中国已经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已经成为经济特区。深圳“沙头角”这样小小的地名,也能一夜间名闻全国。可是中国的传媒依然和外面的世界没有接轨,在美国人开始大肆的宣传TCP/IP协议即将要取代了旧的网络协议,成为互联网基石的时候,中国人正在讨论着个人生命价值观讨论着人道主义与**的差异。

    十年动luàn,给一代人造成了深重的心灵创伤。当年的真诚和信仰,几乎在一夜之间,像雪崩一般被冲毁了。人生的困huò,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甚至到了无法摆脱的程度。这种痛苦,是一代人的痛苦。可是还没有等将着痛苦抚平,中国就开始改革开放了,太阳伞、尼龙袜、牛仔kù、蛤蟆镜、电子表、录音带,打火机,以及健牌、万宝路、骆驼香烟都突然闯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各种文化思cháo的蜂拥而来,让所有人都陷入了mí茫。

    如何把握政策的发展方向,如何防止各种外界的干扰、让中国平稳地前进,已经成为了政fǔ的头等大事。而这或许就是国内媒体集中报道张海迪事迹的深层次原因吧。张海迪的最大价值,似乎就是她的一句话“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一坚定信念,正是回答此时中国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积极答案。

    只是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吗?未必。不然又怎么有了大学生值不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掏粪的老人的讨论呢?中国的政治家们,希望张海迪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力量,像当年的雷锋、当年的赖宁一样影响此时大批大批因西风渐入而思想mí茫的中国青年人,可是他们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成功。

    而就在此时,戈文的两篇评论横空出世,不是灌输式的说教,不是强迫式的教育,而是从根本上让每一个人认清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及社会道德……他提出的是每一个人中国青年人心底的反抗和挣扎,个人生命价值、个体的情绪、个人的命运……

    于是他掀起了一场被后世评价为80年代最重要的社会思cháo。

    一场社会上的思想cháo流绝对对政治文化经济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一场思cháo,会影响到国家、影响到社会。而社会思cháo一般是经过思想家倡导而在大众中持续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那些思想观点的运动。

    这场由戈文所引发的关于人道主义关于个人生命价值的社会思cháo涉及思想界、理论界、教育界、文学界、新闻界……几乎将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卷入了进来,这无疑将戈文推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位置上,将其视为偶像、视为启门g教父的大学生何其多也,便是在那些知识分子界也不乏崇拜者。只是这真的就是好事吗?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对于戈文适用吗?

    这些天发生的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一般,奇峰迭起、高cháo不断,这让戈文在高兴之余也有些不知所措起来。为了梦想,他是想要成名、是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喜真的让他有些回不过神来。

    仅仅两篇文章就让他成为了思想界的青年学者?!

    仅仅两篇文章就让某些媒体评价说自己的这两篇评论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列为现代中国“四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最让戈文喜出望外的是巴金老先生对于他的鼓励,一天巴金老先生正好在编辑部,看到戈文后,拍着他的肩膀亲切的说道:“戈文你很好!文人安身立命,靠的无非是才,学,识三个字。才是天生的,怎么教也教不出来的。学是后天努力的,只消勤奋一点就行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唯有识,是最为要紧的。做文学研究也罢,做任何其他思想学问也罢,没有见识,那就等于白做了。而你能有高于其他人的见识和自己的独特观点,很是难得!希望你不要骄傲,一定要扎下身子继续努力!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呢!……”

    不可思议,犹在梦中,这或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