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之穿越1983-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戈文一时也想不出去哪里散心,便顺着路径往复旦大学的方向行去,这却是因为林一铭租的房子本身就离复旦大学不远。
因为正是上课时间,整个校园显得有些空旷,这正合戈文的心思。他在主教学楼前的公共阅报栏前站住了脚步,细细的打量着玻璃橱窗里的各种报纸的新闻。在他不远处一个中年男子察觉到有人,侧过头来看了戈文一眼,lù出一个奇怪的神sè,然后又专心的看起新闻来了。
80年代初期,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随着改革开放被jī发出来,看报纸逐渐成为文化消遣的一部分。但在此时,订一份报纸的价钱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比之下,到公共阅报栏看报更经济实惠,而且看到兴奋之处,还能与“报友”高谈阔论一番。于是,各地文化单位门口以及公共场所、马路两侧,纷纷立起了阅报栏,这样许多市民下班途中,或是遛弯经过,都会驻足阅读。
位于复旦大学主教学楼前的阅报栏也同出一辙,每天都会有老师和学生们聚在这里阅读最新的新闻信息。只是此时正是上课时间,往常拥挤的模样此刻竟只有戈文和旁边那个中年人两个人。
橱窗里《上海日报》的读者来信吸引了戈文的注意:这一期《上海日报》的读者来信都是关于前几天一则《西安日报》登出的通讯的。
那则《西安日报》的通讯前几天戈文正好在《收获》编辑部里看到过,讲的是中国一所军医大学的一个大学生因抢救一个落入粪坑的掏粪工人而不幸遇难,而这个被大学生救起的老农也因窒息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这个大学生所在的大学做出决定,给他追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授予优秀**员称号,骨灰更是安放在革命烈士陵园。
而《上海日报》选登的读者来信正是分为正反两个观点围绕着“这个大学生的死到底值不值得”来辩论。赞同人说这个大学生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他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反对的人则认为培养一个大学生比培养一个农民需要耗费更多的国家资源,就社会价值而言,一个大学生要比一个老农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这个大学生以死来救老农不值得。正反两方面观点相互交锋,如火如荼。最后《上海日报》以官方的姿态发表长篇通讯《他的心灵多么美》一锤定音:用煽情的笔伐描绘着这个大学生的种种小事来表现他豪迈、热情、坚定、乐观的精神,然后笔伐一转号召起全国青少年要向这个大学生学习。
看到通讯中紧随着这个大学生的名字后的那些“**”、“献身”、“必然性”、“历史造就”等词汇,戈文不由的摇了摇头。
“同学,你摇头是不是不赞同《上海日报》的通讯,觉得这个大学生不值得去救那个掏粪工人呢?”不知什么时候,不远处的那个中年人走到了戈文的旁边,眼睛同样盯着这则报道大学生因救老农而牺牲的消息。
戈文瞅了一眼身边那个依然盯着阅报栏看的中年人,这应该就是个喜欢发表自己看法的阅报栏发烧友吧。
他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我只是觉得这则报道有点太肤浅了。”
“肤浅?”中年人的目光终于从阅报栏中收了回来,他奇怪的盯着戈文问道,“你怎么会这么想?”
戈文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是肤浅。换做是我根本不会去讨论这个大学生的死到底值不值得,因为这只是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其实这就是个‘个人生命价值’的问题而已,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在于等价交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他不分贵贱,不分三六九等。所以拿出‘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来讨论本身就有问题!”
戈文的脑海里浮出后世他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然后他一手指着《上海日报》的那则长篇通讯,接着说道:“而这则通讯光是赞美大学生救老农的品德十分高尚,然后号召大家去学习他。这样的宣传倾向本身就有问题,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根本没有抓住更深层次的东西。”
“个人生命价值?”中年人惊疑不定的看着站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自信青年,心中掀起了套天巨làng: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话让他打开了思维上局限,让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大学生救人事件。如果说大学生救掏粪老人是不值得的,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掏粪的老人眼见一名大学生掉进了粪池里,他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抱臂而观幸灾乐祸呢?……整个新闻界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个年轻人居然明确的提出了“个人生命价值”这个新概念……
一时间中年人细细品味着戈文的说法痴呆了。
………【第24章 再见安可】………
戈文看着中年人被自己说的一愣一愣的,心中不由的泛起一丝小满足。
然后他就听到远处传来一声惊呼。回头看去,不远处的地面上摊着不少书籍,而那个叫做安可的女孩正歪坐在地面上,一脸痛苦的róu着自己的膝盖。
阳光炙热,洒在一身白裙的安可身上,好像西方油画中的女神,尤其她眼眶中隐隐的泪珠儿和泛着红晕的脸颊上的汗珠儿交相齐映,甚是动人。
看着安可轻轻蹙起的眉头,戈文的心中泛起一丝难受,他赶紧走了几步过去,一边关切的问道:“你没事吧?”一边弯腰伸出了右手。
安可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知道有人过来了。她知道自己现在处境有些狼狈,刚想用右手托着地面站起来,就听到有人在问话,然后眼帘前冒出一只修长秀气的手,阳光中侧面手背上细细的绒máo清晰可见。她抬头一看,是戈文。
逆着阳光看去的感觉是很难受的,眼帘中往往只会看到一片刺眼的红晕。可是安可却怔怔的望着在阳光里的戈文,修长的右手、担心的脸庞、弯下的脊背乃至他身上的白衬衫……所有的一切都让她有些恍惚,眼前的一幕似乎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发生过一般。
一直当90年代后的某一天,已经成为商界后起之秀的安可偶然间在北京的一个画展中,看到那幅塞尚画的“天使挽救世人”的油画时,她才恍然记起了83年盛夏发生在复旦大学主楼前的那改变了她命运的一幕,和眼前塞尚的这幅画的意境是如此相像,以至于让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她想起了小时候luàn翻爸爸的图书时看到的这幅画。
“你没事吧?来,我扶你起来!”戈文见安可只是怔怔的发呆,关切的问道。难道是摔傻了?明知不可能,但他的脑海中还是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可笑的念头来。
“嗯,谢谢。”安可突然回过神来,原本累的红彤彤的脸庞此刻更是红晕连连。她迟疑了一下,然后将右手搭在了戈文递过来的手上,借力站了起来。
站起来后,安可赶紧将右手从戈文紧握的手里抽出,心里通通通的跳的厉害,她也不敢看向戈文,转过身来俯身去拾地上的书籍。
戈文摇了摇头,有点郁闷的看着安可窈窕的身姿,就算是没个笑脸,最起码也要道声谢谢哇。
看着安可因为磕着膝盖而有些蹒跚的样子,戈文便俯下身去帮她拾捡地上的书籍。
《外国文艺》、《时代周刊》、《读者文摘》……咦,这些书籍怎么都是国外的杂志呢?戈文看着捡起的各种书籍,一时间竟是忘了还给安可,而琢磨起手中的书籍来了。他翻了翻几本书的出版日期,都是最近的杂志。
她怎么会有国外的杂志书籍呢?一个巨大的疑问盘旋在了戈文的脑海中。要知道一九八三年,匮乏的不仅仅是物质资源,便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也是相当的稀缺,所以才会有各种图书馆才会爆满的现象。可就是图书馆也是充斥着各类特殊时期之前的书籍,最新的国外书籍杂志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阅读。戈文自己也是借了《收获》编辑部的光,接触到一些国外的资讯。
那安可的这些书籍杂志是怎么来的呢?
安可转了一圈,见地上再没有丢弃的书籍,而除了自己怀中拾起的书籍,剩下的都在戈文的手中,而戈文正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也没有要还书的迹象。安可原本已经平静的心情被戈文又搅得有些思绪不宁起来。
他怎么不还我书?他怎么一直盯着我看?安可隽秀的鼻梁上冒出了几颗小汗珠。
“啊,不好意思,有些走神了。这是你的书。”戈文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妥,赶忙把手中的书递给安可。然后好奇的问道:“对了,你的这些书是哪儿来的?好像我没在复旦的图书馆发现过这些书啊?”
安可一边手忙脚luàn的结果戈文递过来的书籍,一边说道:“这些书都是妮可老师的,我借来看看。”
“妮可老师?”听到安可的回答,戈文情不自禁的喃喃道。
“啊,不好意思,我忘记你不是复旦的学生了。”安可突然想起戈文并不认识妮可,赶紧解释道:“妮可是复旦大学外语系的老师,她是美国人,每个月她都会收到很多从美国寄来的书籍。所以复旦大学很多认识的学生都会去她那儿去借书看。”
原来如此,听到安可的解释,戈文恍然大悟。与此同时,对于安可口中的这个妮可老师突然来了兴趣——一个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外国人?!
“这些书是你刚刚借到的吗?”戈文指了指安可怀中的书籍问道。
“不是,这些书我已经看完了,是要去还给妮可老师的。说好今天早晨还书的,结果早晨班里有事情耽搁了,直到现在才有时间去还,刚才走的太匆忙,不小心被台阶绊倒了……谢谢你的帮忙。”
安可说着说着声音就突然低了下来,最后一句谢谢要不是戈文的耳朵好差点就听不见了。
一个害羞的女孩,戈文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用谢,对了,我可以和你一起去还书吗?”
“啊?”因为不好意思而低下头去的安可听到戈文的请求惊讶的一叫,不由的抬头向戈文看去。
“你手中的这些书好像很有趣啊,我也很想借来看看。”戈文随便找了一个借口。
“没问题啊,妮可老师很热心的,她一定会借给你书的!”安可轻轻的说道,心中有些释然却又有些失落,刚才戈文的那句话可是让她耳红心跳不已。
戈文拿着几本从安可怀中分担过来的书籍一边沿着复旦大学教学楼旁的小路往外教住的专家楼走,一边和安可随意的聊天。然后安可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戈文听了宛若五雷轰顶——这些书的主人,安可口中的妮可老师的名字全称竟然是妮可?基德曼!
………【第25章 同名的妮可。基德曼】………
能在美女面前侃侃而谈,并偶尔能从对方的眼神中察觉到一丝崇拜,这样的经历换做任何一个年轻男子都会显得有些颇为自得,戈文也不例外。可是当他无意间向安可打听手中书籍的主人的情况时,突然间原本风淡云轻白云苍狗的悠然顿时被打落进无底的深渊,不过他很快就又反映了过来:虽然后世经常能在美国电影中看到那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而且推算其年龄的话也和安可描述的这个叫做妮可·基德曼的年轻外语系专家在年龄上相符,不过这两人应该不会是同一人,要不然我这个蝴蝶扇一下翅膀的威力也忒大了点吧。
排除了此妮可·基德曼与彼妮可·基德曼是不是同一人的疑问之后,原本就对这个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妮可老师很感兴趣的戈文顿时兴趣更加的浓烈,他定了定神,向安可问道:“照你这么说,妮可老师比你也才大了两三岁,那她怎么可能成为是复旦大学的外语专家?”
见安可摇头表示不知道,戈文接着问道:“那你一定知道她是哪个国家的人了吧?”
“澳大利亚。”安可回答道。
戈文听的心中一阵恶寒,世上还有这么巧的事情,名字相同,竟然国籍也相同?看起来安可除了向妮可老师借书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深交,戈文也懒得在打听了,反正一会儿自然能见到正主了。
两个人一前一后默默的走在复旦大学的卵石小路上,时不时有学生从身边走过,然后带着些许诧异的表情看着两人,安可的脸上带着一丝红晕,过路人的目光似乎都有着一丝疑huò乃至质问,于是她走路的步子更下的细碎了,与戈文拉隔开更大的距离。
很快位于复旦大学校园最偏僻角落里的专家楼就出现在了小路的尽头,这里的环境相当的幽静,绿树成荫,草丛茂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影,连一般寝室楼的门房都没有。安可不是第一次来这里,自然对此不陌生,可是戈文却有些奇怪。
“这里以前就是复旦大学的专家楼,现在专门供复旦的外教住……”正当戈文打算询问的时候,安可停下脚步,对着前面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的戈文说道,然后她迟疑了一下,看着戈文接着说道,“除了老师们和一小部分学生外,这里就几乎没什么人了。你真的要进去吗?”
戈文被安可有些奇怪的问题给疑huò住了,然后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通了一些事情:虽然此时国家已经将发展的重心调整到经济上,政治斗争告一段落,可是十年浩劫的yīn影依然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挂在人们的头上,谁也无法确定现在的政策会不会一直保持下去,所以绝大多数人依然会小心一点、谨慎一点。
只是有着后世经历的戈文又怎么会顾虑安可的担心呢,他微笑着冲着安可点了点头说道:“没事,我们只是去借书而已。”然后当先走进了专家楼。
戈文不得不承认妮可老师虽然不如后世的那个同名的电影明星那般风情万种,可也算得上是漂亮动人。只凭她那栗黄sè长发下的那双海水般蔚蓝的大眼睛,就让后世hún迹酒吧多年见多了外国辣妞的戈文心中大生好感,更勿论与妮可谈论起她为什么要来中国的缘由了。
改革开放后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除了来华投资的外商外,就只剩下被请来帮助中国建设的专家了,而一般人要到中国来还是很困难的。在80年代的初期,这些被请来的专家绝大多数是语言老师,一年1300多个入镜的名额,八成到九成都是外语专家。而这些通过老教授介绍,又或者是国际中介组织寻找到的老师来到中国后,会被分配到各个大学和一些国际广播电台等部门来培养中国所急需的外语人才。
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大学之一的妮可·基德曼正是语言老师中的一员。在复旦大学,她每个月的工资都有2000元左右,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已经算是高薪了,可是对于妮可来说,这却远远小于她在美国时的收入。
而她之所以能来中国,一方面要归功于她卓越的成绩,另一方面却是她对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充满了好感和好奇。尽管在中国的经历并不如当初在美国计划的那么美好,可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事依然让她深深的mí恋上了这个国家。
见到有新的客人来访,妮可很高兴,她一面殷勤的从柜子里拿出一袋茶叶给戈文和安可倒茶,一边慢言慢语的用中文得意洋洋的炫耀道:“这可是苏校长上次专门送给我的茶叶。”
妮可那有些蹩脚的中文让戈文有些忍俊不禁,心里却泛起一丝对这个异国来的年轻女孩子的钦佩:喜欢中国,就千里迢迢的来到这个陌生国度,在这块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土地上,因为政策的缘故,她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去中国各地饱览那些吸引她的名胜古迹,可她毅然的留在了这里,只因为她觉得复旦大学需要她,中国需要外语方面的人才。
当戈文指着客厅中那个占据着一面墙的大书架,问妮可自己可不可以借些书看的时候,妮可热情的点头答应,然后还询问戈文喜欢那种类型的书籍,需不需要她推荐几本。
这不由的让戈文大感惊讶:“书架上的书你都看过了?”
妮可将水杯放在戈文面前的茶几上,然后坐了下来,夸张的摇了摇头,解释道:“怎么可能?这些书我也只是看过大部分而已。”
“那么这些书都是你自己买的么?是国外邮寄过来的?”戈文注意到书架上的书除了一少部分是中文的,其余几乎都是英文的原版书籍。
“嗯,大部分都是我托美国的朋友们邮寄过来的,可惜很多书都被中国的海关拒收了,不然这里的书会更多的!”妮可说起自己是这些书的拥有者时显得很得意,不过在说起被海关拒收的书籍时,则充满了惋惜,“那都是一些好书!”
戈文在心中暗暗的赞同了一下,虽然国家已经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经济上,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是既定的国策,可在mō着石头过河的一开始当然还是会注意某些不适合出现在国内的文化制品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