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落日-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希濂亲自督战,限令第二一六团三天之内必须攻克敌人阵地。久经沙场的张绍勋团长当然深知任务艰巨。〃……正面进攻恐怕难以奏效。你们看那幢水泥大楼,它的火力位置能够直接封锁码头大门和通道,加上侧翼的那座仓库,还有地堡,形成互为补充的交叉火力网。〃张绍勋一面带领各营、连长察看地栈,一面心情沉重地分析敌情,〃如果强攻,我军缺少平射炮和攻坚重武器,因此很难近距离摧毁敌人火力点……迂回也不大可能,敌人背倚黄埔江,江面上敌舰炮火猛烈,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撑。依我看唯一的办法只有夜战,隐蔽运动接敌,只有迅速突破外围工事,敌人的大炮才会失去作用。〃指挥官一致赞同夜间突破。
  夜战从当晚午夜开始。突击队两个加强排携带炸药包手榴弹,借着夜幕的掩护向敌人阵地出击。另有一个加强营在前沿阵地随时准备支援。不料就在突击队快要通过江山码头外围鹿若时,一个队员不慎弄响铁丝网上的空罐头盒,敌人阵地上立刻升起几颗明晃晃的照明弹,然后枪炮齐射,阵地上一片火海。突击队暴露目标,不得已改偷袭为强攻。尽管队员们个个奋不顾身舍身忘死,激战一个通宵,突击队一度冲进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但终因支援部队却被敌人炮火隔断在外围,突击队立足末稳被迫退出来。至天亮,突击队撤回原阵地,生还者仅十余人。
  次日白天继续强攻。南京空军派飞机配合,仅十八日至二十日三天共出动飞机一百多架次,投弹达数万磅,摧毁地面目标数十个。由于敌人防空炮火猛烈,地面工事多为永固性暗堡,加上我方缺少威力强大的重磅炸弹,因此未能予敌以卓有成效的打击。其中几枚炸弹误落在我军阵地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十九日;第二一六团一部终于再次突破敌人外围,占领敌大楼底层。日军官兵死战不退,用水泥板把楼梯封死继续在楼上顽抗。
  为了同敌人援军抢时间,南京政府将刚刚组建的南京装甲团调往上海参战,协助进攻江山码头。于是我们前面看到的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坦克作战的壮烈场面就出现了。只是因为装甲兵的出现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所以中国坦克几乎没能发挥作用就不可避免地被敌人击毁,全部交了学费。步兵只好退回原地,满腔怒火又无可奈何。
  战至二十一日,第二一六团伤亡过半,三天之内两次补充兵员。作为主攻团长的张上校心急如焚,他非常清楚形势的严峻:敌军增援部队随时可能登陆,委员长在南京军令如山倒,所以他必须带领他的装备简陋的团队咬紧牙关把这场力不从心的战斗打下去。〃……半夜十二点,攻击开始。第一营由兆丰路向汇山码头攻击前进,途中必须冲破唐山路和东熙华德路口的日军防御工事。敌军躲在四五层高的楼顶上,居高临下,对我军进行俯射,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官兵视死如归,凭着英勇无畏的气概,一举冲过唐山路……〃我军装备远不如敌军,我师官兵抵达上海后,没有经过休息,立即参战,凭着爱国精神,民族正气,三天内即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被敌人诬蔑为‘不堪一击’的中国军人的骄傲。〃三十年后,作为共产党特赦战犯的宋希濂将军在回忆录《血战淞沪》(《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一七二页)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国民党官兵确实表现出前仆后继和不怕牺牲的壮烈精神,第二一六团曾经两度攻入汇山码头,击毙敌人数百名。日军眼见得阵地失守,竟然丧心病狂地向人口稠密的百老汇路、公平路、兆丰路和杨树浦路民房沿街纵火,并且从军舰上发射毒气弹。一时间虹口市区烈焰冲天浓烟蔽日,烟火相连达几公里。张绍勋已经两天两夜不曾合眼,此刻眼见敌人反扑,我军功败垂成,不由得急火攻心,亲自率领预备队冲击。江山码头顿时杀声四起,枪炮声震耳欲聋,战斗再趋白热化。然而偏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发敌人的重机枪子弹不偏不倚击中张团长,高速旋转的金属弹丸好像一枚锋利的钻头那样轻易地洞穿张上校的大腿,将正在指挥战斗的中国指挥官重重击倒在地,伤口血流如注。张团长被抬下阵地,部队暂时群龙无首,虽然坚持战斗,攻势却远不及先前猛烈。由于我军伤亡过大,仅第二一六团补充兵员就达一千二百余人,敌人据点一直没能最后攻陷。此后随着敌人援军分批到达,中国军队的短暂优势逐渐丧失。双方转入对峙。
  公无一九九0年,我的第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在国内及港、台出版,引起广泛反响。我在该书有关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的著名战役──松山、龙陵之战的部分章节里,无意中触及到原国民党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少将师长张绍勋的不幸命运。当时我并未特别留心这位少将师长从前的生平简历及其战斗业绩,只是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旧报纸、旧杂志、回忆录、文史资料以及数以百计年逾古稀的抗战老人口中收集和记录得来数以千万字计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一条坚实而完整的历史链条,而张绍勋师长的个人命运只是这条漫长链条上的其中一环。〃………师长张绍勋少将眼看大功告成,报功心切,不待战斗结束便匆匆向老六田的集团军司令部发电报捷,称:‘我部占领龙陵,残敌即将肃清。''
  ……
  〃……龙陵战败的消息震动重庆,舆论大哗。蒋介石在盟军方面下不了台,下令追究谎报责任。张绍勋师长自知罪责难逃,追悔莫及,在指挥部里拔枪自杀。时年四十一岁〃云云。《大国之魂》第十四章第三节,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张师长的命运归宿是我从一家图书馆的文史资料堆里偶尔翻到的,史料的叙述者好像都是一群原国民党下级军官,在全国解放后根据各人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来加以回忆。
  对我来说,张绍勋只是我笔下无数来去匆匆的历史过客中的一个,我并不对他的个人命运负责。我的目光之所以落在他身上完全是因为他的悲剧性命运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我书中的历
  史链条并便其更加完整。
  该书出版五个月后的一九九二年四月,我在成都家中收到一封寄自香港的来信,寄信人很陌生,名叫张再平,职业不详,自我介绍是张绍勋先生幼子。
  〃……早就想给您去信,因种种原因作罢。此次在香港书店中,又见宣传介绍您的新书──《大国之魂》,信手翻阅,禁不住感慨万千:记得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有句名言叫拨乱反正,此后确有不少冤假错案得到改正,但是多限于共产党内部……原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仍有相当部分处于‘不白’之中,家父即为其中之一:张绍勋,广东合浦人,黄埔五期及陆大一期二级将官班毕业,曾任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团长、八十七师师长、一二二军军长等,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负伤),武汉大会战,四次长沙会战和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负伤)……一九四八年任军长时年三十九岁(家父生于一九零九年)。〃但是在您邓先生书中,家父任人十七师师长时因谎报战功,事败后开枪自杀,时年四十一岁,我不知道您的史料何人提供?何处摘录?是否有可靠依据?……我母亲现尚健在,一九匹五年家母随军,家父负伤后一应由家母照料,她曾亲闻家父讲述负伤经过,何来开枪自杀之说?又何来谎报军情?钟彬死了,陈明仁也死了,宋希濂敢当面对白此事吗?!……我背上出汗了。如果张再平先生找上门来兴师问罪,我这个邓先生将以何言应对?我去找那些落满灰尘的文史资料负责吗?
  〃……国民党军中,派系纷争,乡邦观念极重。七十一军为宋希濂家底,宋为湖南人,继任军长钟彬(广东人),副军长陈明仁(湖南人),八十七师师长张绍勋(广东人),八十入师师长胡家骥(湖南人),湘广之争,军中皆知,松山一役,家父指挥八十七师攻急,胡家骥八十八师却按兵不动,致使八十七师险遭败绩,事后家父曾当着宋希濂的面大发雷霆……“俟攻打龙陵,胡家骥再度故伎重演,陷八十七师于日军重围,无奈,家父只好全力抵抗,身先士卒,危急中陈明仁越权指挥失误,宋希濂迟疑怕负责任……激战中,家父不幸中弹,日军子弹穿胸而过,距心脏仅一点五公分……宋希濂当着家母面守在医院三天三夜,再三向家父认错,劝慰,并答应追究此次战事失误责任……此段公案,邓先生您听说过吗?如有便可的家母调查询问,家母国内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XX号,吴XX……〃另,家父反攻龙陵时年三十六岁,而不是您书中所说四十一岁。
  〃写历史,材料须可靠,不能人云亦云……希望邓先生能认真调查史料,避免笔下生冤,上对得起冤魂,下对得起苍生(顺便提一句,家父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不幸,一九八0年平反)……〃云云。
  我跑了好几家图书馆,奇怪的是,那些大厚本的人名辞典里居然无法查到这位国民党中将军长的生平,后来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的《民国将领录》(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中找到如下寥寥文字:
  〃张绍勋,(?──?)字勋华,广东合浦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历任国民革命军军职。一九三七年任陆军第七十八军三十六师一0八旅第二十六团团长。抗日战争中,历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学员总队长,第七十一军八十七师师长等职。一九四九年任第一二二军军长;十月,被人民解放军俘虏。〃余焉不详。张再平先生没有说错,张绍勋一九四九年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此不可能在一九四四年的龙陵前线自杀身亡。但是张绍勋大起大落的个人经历引起我的兴趣,这位曾经声威赫赫的抗日将军,身经百战,没想到前程远大之时却做了另一群中国人的阶下囚。他的战俘生涯是怎么度过的,有些什么遭遇?为什么辞典要将他的后半生略去不提?我给张再平先生写了一封回信,除表示歉疚外,希望能够完整了解张将军生平,以便在适当时候公开更正谬误。〃……收到来信很高兴,请您理解我写那封信的心情,若信中有何不妥怆辞,敬请见谅……由于我的经历,铸成我的禀性,而家父的不幸遭遇,又给我强烈刺激。在大陆生活几十年,所见所闻,更使我感到现今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不违背良知,敢说真话的品质……〃张先生回信很快,厚厚一大摞,将人生的无数辛酸感慨浓缩在字里行间。我当然赞同张先生的见解。人要说真话,但是说真话的人决不是乞丐,所以我仍然坚持认为中国人现今最缺乏的还是钱。〃人穷志短〃,人越穷越没有骨气,越仰人鼻息,如果大陆人人都成为百万富翁,成了〃船王〃包玉刚〃金利来〃曾宪梓,那么他们想说什么和该说什么难道还要看谁的脸色行事吗?张先生感慨万端之后就开始叙述国民党将军被略去的那一部分鲜为人知的命运遭际,以及家庭子女因此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对待和株连。张绍勋,一九四九年岁末在湖南大庸被俘(按和平改编对待),一九五0年入中南军区军政大学学习,改造思想。一九五二年七月被军事法庭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刑八年,送往宁夏石咀山市平罗镇战犯监狱服刑,实际执行十五年(无延长判决)。一九六四年被特赦,留当地劳改农场就业。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张绍勋自然在劫难逃,再次关进监狱。一九七0年十一月,宁夏石咀山市革命委员会未经审判便以历史和现行反革命罪将张绍勋定为死刑,并于一九七一年一月六日公开执行枪决,终年六十一岁。一代抗日名将,身上留下至少五处以上日本人的枪伤,没有战死沙场,最后却被中国同胞自己所不容。一个在监狱里坐了二十年牢的老军人,不管他曾经是否有进罪孽,他为自己的失败(被俘)付出的代价已经达到极限。但是他还是被执行枪决。我被强烈地震撼了。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评说这个残酷的历史事实。我想象当张绍勋老人在成千上万革命群众的高昂口号声中被押赴刑场时,他的大脑里一定万念俱灰。人的命运真是一场戏剧,谁知道二十年前那个化诧疆场的抗日英雄,今天会被自己曾经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所枪决呢?青山作证,黄土高原作证,中华民族原本不该这般丧失理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生生不息地彼此仇杀?中国的事情始终搞不好,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举步维艰原因何在呢?
  我回答不了,只好扬起一把黄土,让初秋的凉风带走滚滚黄尘,也带走我,一个大陆晚辈作家对一位长眠地下的抗日前辈的迟到景仰与歉疚之情。
  抗日先辈的英灵永垂不朽!
  第八章 淞沪大决战
  八月二十日午后,少尉飞行员刘歆康驾驶老式意大利菲亚特一3型轻轰炸机一架,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升至三千公尺高度后往长江口以外海面执行例行的侦察巡航任务。
  这天华东地区天气晴朗,空中能见度很好,地面又有激烈战斗,飞行员甚至能够看见炮弹爆炸腾起的黑色烟桂。〃……妈的,真想好好教训这些日本鬼子!〃少尉心中忿忿地想道。他一拉操纵杆,油门推至高限,机身发出格格的呻吟,这架老式作战飞机就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带着滚雷般的轰鸣向东北方向海面飞去。根据陆军情报,日本增援部队将在一周内抵达上海,南京方面严令参战各部队务于近日全歼淞沪守敌,因此地面战斗日趋白热化。空军经过上周大规模出击,虽然给敌人以震慑(主要是精神上的),但是自己飞机也损失近年,所以只好收缩战线,集中力量重点保卫南宗上空。进入川沙县海面,飞行员看见白龙港附近有几艘日本军舰在活动,再远处有一些星星点点的中国小船在捕鱼。这一带海域可真平静,如果不是陆地上炮火连天,这种景象就跟和平时代没有什么两样。中国飞行员突然被这种平静的气氛激怒了,难道日本人就敢这样藐视中国空军么?他虽然没有携带炸弹,但还是加大油门,猛地压低机头,飞机带着刺耳的尖啸从高空对准日舰俯冲下去。等到手忙脚乱的日本人拉响警报,高射炮到处转动寻找目标时,这架恶作剧的老式轰炸机已经掠过日本军舰上空,然后直直地钻入云絮中不见了。捉弄了敌人的飞行员心里又得意又遗憾,要是真有两颗五百磅炸弹,这次准让敌舰尝尝挨炸的滋味。飞机迳直飞到距川沙海岸以东约九十公里海域附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目标,然后按规定转向一百一十度,飞往黄海海域继续搜索。大白天在茫茫无际的公海上担任巡航搜索任务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大海好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蓝天与碧海相连,到处海天一色波光粼粼,时间一长,竟使人如同置身幻境,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中国飞行员刘歆康少尉就在这种梦幻世界里恍恍惚惚地飞行,轰响的马达好像催眠曲一样单调乏味,时间仿佛停滞不动,他的大脑和眼皮在困倦中短暂地发生了一会儿模糊,于是飞机不知不觉比规定巡航航线向东偏离了大约十五度。仅仅过了几十秒钟,一个微弱讯号仿佛针尖一样轻轻敲击大脑神经,飞行员猛地惊醒,他定睛看看仪表,原来是飞机油料已经不多了。然而当他把目光投向机翼下方的大海时,一个更加令人目瞪口呆的壮观场面却奇迹般地浮现在眼前。在蔚蓝色的大海上,在正午阳光反射的粼粼波光中,一支悬挂日本太阳旗的强大舰队正浩浩荡荡乘风破浪向着中国海岸驶来。
  飞行员大吃一惊,倦意顿时抛到九霄云外。他在三千米高度绕着舰队上空飞行一圈,看清这支舰队除了数十艘大型运兵船,上百艘火力强大的驱逐舰护卫舰外,还有三艘成〃品〃字队形排列的号称〃不沉的钢铁岛屿〃的巨型航空母舰。日本援兵提前赶到了! 也就是说,敌人增援舰队不仅包括三艘航空母舰,而且比过去的情报提前整整一周进入东海水域。
  问题是他驾驶的这架老式飞机上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因此只好掉转机头赶紧返航,意欲把这个十万火急的重要情报报告指挥部。不料中国侦察机的踪迹已经被日本舰队发现,几架航速很快的日本战斗机从航空母舰上紧急起飞,几分钟后就赶上并拦截了这架慢吞吞的老式飞机。在一阵猛烈的炮火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中国飞机无法抵挡饿狼般的日本飞机的围攻,不幸被拦腰击中,拖着长长的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刘歆康烈士以身殉国,终年二十三岁。
  二十日傍晚,灿烂的火烧云染红西边天际,晚归的渔船正在人港,水天一色的地平线渐渐隐没在薄雾般朦胧升起的暮霭中。吴淞口炮台阵地上传出炮兵开晚饭的叮叮当当的钟声,这阵钟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