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随笔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想观看日出、日落的壮观场面,得站在高山之巅向东、向西比较开阔、远方的地平线与天相接的地方瞻望;或是在浩渺无际的汪洋大海之中,立于渺沧海之一粟的舟楫之上,四顾茫然,一片汪洋,在水天一色、望不见天尽头的地方。总之,得旷、无遮掩、毫无阻挡,这样才能够俯视或是平视前方,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当然,还得看天气若何?如果,阴天、下雨,太阳不出来或是看不见太阳,也就别提什么日出、日落了。

  坐在飞机里,翱翔在万米高空的蓝天之上,高山之巅也尽在脚底,高是高了,旷也是旷了,机窗外瞻望,机翼下但见一片棉絮状的浓云像天篷似的覆盖着蓝天,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

  12月21日午夜零点20分的CX881航班,起飞后,吃过一顿正餐,也就是午夜2点钟的光景;以后11个小时,机舱内一直都是熄灯就寝的状态,机舱外漆黑一片。因为,时区的关系,自西向东的飞行,时间上要追回二地16个小时的时差,前13个小时,飞机就一直在黑暗中飞行。同时,回程因为逆风,航程历时15个小时之多;而去程仅耗时12小时就到达了。

  大约13个小时后,也即是香港或是北京时间5点半钟的时候,机舱开始亮灯,似乎是在招呼乘客们苏醒,准备就早餐了。拉开身边机窗的遮光塑料盖板,机舱外,天灰蒙蒙的,刚有点透亮。慢慢地,远处天尽头的云端,中间部分现出了一层薄薄的橙黄交叠的火烧云,亮的部位呈黄色,暗一点的地方呈橙色、橙黑色,亮度还不时会有些变化。

  凌晨6点钟光景,火烧云端头的黄色带有些亮堂起来,向四周漫射,不一会就形成了一个翳着一圈黄色边框、白色光亮的直角三角形。直角处的小光球光芒四射,暗黑的云层上可见它辐射的光芒;天尽头的云端,除了中间部分的火烧云外,暗黑色的云端上泛出了一片黄白色的亮光,同时云天之上还衍射出二个光斑,光斑上方各翳着一条玫瑰色的彩条,甚是美丽。说时迟,那时快,光球越来越亮、越来越大了,白色的光区漫射出了直角的顶部,连黄色的边框也像光芒一样被漫射出去,有些变形了。天上的二个光斑也大了些,亮了些。再过一会,光球溢满了整个三角形的内部,大有胀开之势,黄色的边框伴着光球光芒的四射,也成了光芒射线的内环向四周辐射;天上二个光斑上方翳着的玫瑰色彩条消失了,但天空中隐约可见到些还不很强烈、约隐约现的暗红色光芒射线和由此衍射出来的奇异光束。

  光球的光越来越强烈,将一个光三角形胀成了一个翳着黄边的光正方形,突出在云端的上方,光芒四射。这时,直视很刺眼,已经无法继续观察下去了。而机舱外,天也就越来越亮堂了,太阳升起来了。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闪 念(Blink)
一 闪 念(Blink)  

  所谓一闪念,就是指不假思索的思考。许多重要的问题和事件,一眨眼的功夫就迎刃而解了,重大的决策定下来了;实际上,事情并像外表上看的那么简单,而且这种当机立断的事情也是很难向他人说得清、道得明的。 

  伟大的决策者,不是那些整天忙于处理信息,竭智尽虑的人,而是那些有完善的“切片”(thin…slicing)艺术,能从万千的变数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找到关键要素的人。

  快速认识的关键部分就是“切片”,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狭窄的经验范围内,规范局面和行为的模式。在“切片”的理论中,小知识,大用处。正是这“切片”,使潜意识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潜意识的工作,就是在我们身临其境的局面中,筛除不相干的要素,瞄准、锁定关键的。实践证明,“切片”方式,往往比深思熟虑、苦思冥想更能奏效,它不是泊来品,它是人之为人的中心部分。每当我们遇见一个陌生人,突然有所感悟,或是面临一个新奇的局面时,就不由自主地会要“切片”。

  瞬间判断和快速认识,首先是异乎寻常的快,几秒钟而已。基于浅显的、潜意识的“切片”经验,它们是发生在闭锁的幕后,很难理清其所以然来的。承认瞬间判断和“切片”的巨大威力是一回事,但要心安理得的相信如此神秘的事情却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们要求任何决定都是可以溯本追源的:当我说我感觉如何时,我同时必须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如果想改善我们决定的质量,我们理应承认瞬间判断的神秘本质,理应尊重我们“有时候会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一事实,并且接受它。这样可能会更好些。

  “切片”之可行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迅速地窥见局面表层之下的情况。认真对待“切片”和第一印象,就要接受“有时一眨眼工夫我们对某人某事的了解,比事后研究数月还要多些”这一事实。但也要承认和懂得快速认识把我们引入歧途的情况。

  辨认某人的面孔是一项典型的潜意识认识的范例。我们无暇思索,面孔就突现在脑海里。但如果给你一张纸一支笔,要你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某人的相貌特征:头发是什么颜色?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然后,再让你从队列中找出那张面孔来,相信不相信,你会做得很糟糕!因为描述面孔的行为,有破坏你后来可以毫不费力辨认面孔能力的效用。

  心理学家琼纳森…斯库勒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言阴影(verbal overshadowing)。通常,人的大脑,左半边是使用文字来思索;右半边则是靠图片来思考的。当你用文字来描述一张面孔时,你的视觉记忆已被替换,大脑的工作由右半边转到了左半边。所以当你第二次面对辨认的队列时,你使用的是你说某人像什么的记忆,而不是你看见某人像什么的记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面孔的辨认,视觉认识远比语言描述为佳。

  逻辑的问题,要求人们做出解释,不会伤害他们解答问题的能力。有些场合,还会有帮助。但有些需要顿悟闪现的问题,就当别论了,分析往往会瘫痪你的能力!人类是有一种特异的顿悟和直觉的。我们可以记住一个面孔,可以在瞬间揭开一个谜。但是这种能力是很脆弱的,它不是点亮的灯泡,无宁是一支风中摇曵的蜡烛,弱不禁风的。

  有二个重要的教训应记取。首先,成功的决策制定,在于审慎思维和本能直觉之间的平衡。审慎思维,在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明确的课题、计算机的帮助下,是一个神奇的工具;这类分析的成果,能为快速认识搭台筑路。其次,好的决策制定,节俭是关键,越精越好。决策者重载信息,往往无所适从,举步维艰;做一个成功的决策者,必须会删辑。

  专家的第一印象,无论如何,是与常人不同的。这并不意味着专家与我们其他人不同,喜欢不同的事情,虽然这是毋容置疑的。当我们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时,我们的趣味和赏鉴力也会变得深奥而复杂。

  只有专家可以可靠地对他们的反应做出解释。我们的潜意识反应是出自“闭锁的地方”,我们无法观察。但是凭经验,我们成为使用我们的行为和训练来理解和解读瞬间判断和第一印象的专家。这就像从事心理分析师工作的人做的一样,借助有训练的治疗者的帮助,他们多年来分析自己的潜意识行为,直到他们得到一种他们心灵如何工作的感知。所有的专家都是这样做的,不管是正规地、抑或不正规地。

  当我们精于某事,或是乐于从事某事时,那方面的经验和感情,就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第一印象的性质。这并不是说,除此以外,我们的反应都是错的;但至少可说是肤浅的。这很难说得清,而且容易混乱。这不是基于真正的理解。

  每当我们经历一种基本情感时,这种情感会自动地表现在面部的肌肉上。这种反应在面部仅仅逗留几分之一秒,除非有电子传感器,否则很难探测;但这是千真万确的。面部,在很大程度上,是它自己心灵的镜子。我们可以试着用我们的随意肌系统来抑制这种非随意的反应;但时常,有小部分被抑制的情感,诸如我否认的不愉*觉,往往会被遗漏。

  我们可以容易地自动心读,因为我们需要感知的某人或是某种社会现象的线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人的面孔上。总有足够多可摄取的面部信息,使你每天心读不已。当某人告诉我们“我爱你”时,我们立即直视他,通过观察他的面孔,我们可以知道,或是说大致不差地知道,这种感情是否真实。我们看到温柔和快乐吗?抑或捕捉到了一丝转瞬即逝、不易察觉的烦恼和不快的微妙表情掠过他的面部?

  我们做出这些复杂的、迅雷不及掩耳的判断,每天做,做得很好,而且不假思索。心读,使我们调整和提升对他人意图的感知。我们“切片”和瞬间判断的能力是卓绝的。我们潜意识的思维,在关键方面,与我们有意识的思维是如出一辙的:两者都可以通过训练和经验,发展我们快速决策的能力。心读,也是一种熟能生巧、在实践中增长的才能。

  
  2005年9月1日编译

  (Soundview Executive Book Summaries June;2005)

我家的那盆君子兰
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我夫人都要买几盆花回来,给家里带进一点大自然的气息,装点一下缺少生气的寒舍,增添些节日的喜气和暖意。两盆紫红花色的仙客来,分放在餐厅假壁炉的欧式仿古装饰台面上正中陈放的寿星公公婆婆的左右两侧;取代原先的两盘塑料花。另外,还有二盆满放的红色杜鹃花,陈放在客厅电视机、音响组合的两旁;几盆草本的各色野花,放在错层式客厅与餐厅间有护栏一面的台阶上。这样一装扮,大自然的氛围,家里面也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顿感蓬荜生辉,有点节日的气氛了。

  家居环境的布置,干净、整洁、舒适固然重要,有生气和活力也绝不可忽视。我夫人在寒舍进门处的鞋柜上装点了一个很大的U形金鱼缸,权且充作一个玄关,将居室的客厅屏蔽一下,使之不要开门见山,太暴露了。这样一来,倒是一举两得,每天早晨起床后,步入客厅,打开鱼缸内的日光灯,观望几分钟,但见几条彩色的金鱼悠游在水草卵石间,舒神养目,很是适宜。现在,再放上几盆盛开的鲜花,就更是锦上添花,大为增色了。

  仙客来盆花,直径约15公分的圆筒型塑料盆,四周一圈带长梗、叶缘锯齿状的绿色心形叶片,向上蓬开约25公分直径的幅度,中间许多根淡青色的花茎直挺挺的延伸向上,20多公分高,顶端绽开出一朵朵紫红色花朵,花瓣向上翻卷,扭曲如兔耳,一茎一朵花,密集地簇生成团,红艳艳的,煞是好看。连原本陈放在假壁炉台面上慈眉善目的白瓷寿星公公婆婆身上,也映着了点红色的喜气,仿佛笑逐颜开了。两盆满放的红色杜鹃花,蓬开的花面,直径有30多公分,像是两盆火一样,春意盎然。

  不过这些草本的盆景,如仙客来和野花,过了元宵节,也就差不多都要萎谢了;就是木本的杜鹃花,也很难存活下来,更待来年欣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年年得更新,年年新气象。

  去年春节,我夫人的大侄子和侄媳送了二盆较名贵的花来,一盆蝴蝶兰,一盆君子兰。好大的两个花盆,沉甸甸的,也真是辛苦他们了,而且君子兰盆中的两株君子兰叶腋中已可看见抽出来的花葶了。这两盆花都异常漂亮,室内更是喜气洋洋了。有8枝蝴蝶兰的盆景,与其他草本盆花一样,自然是一天天地萎谢下去了;两株带有花葶的君子兰,厚实的剑形叶片苍翠碧绿而有光泽,对生叶片正中间的花葶一天天地长大起来,一株君子兰一个花葶,花葶中绽放出10余朵小花来,非常好看,而且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以后,蝴蝶兰花做垃圾处理了;君子兰虽然花谢了,苍翠碧绿的对生剑形叶片依然很有观赏价值。这样,君子兰就留存下来了。冬天,花盆放在室内,开春天转暖后,花盆就放到阳台上去了。一年过来,虽然疏于护理,这盆君子兰还算无大碍,就是烂了几片剑叶,又长了几片新的剑叶。

  今年春节前,我夫人早早地就把君子兰花盆搬回了客厅。而且从网上学习了点君子兰的培植技艺。春节期间,君子兰不曾绽放,权当作绿色观赏植物存放着。元宵节一过,一次性的盆景垃圾处理后,就又只剩下了这一盆君子兰了。自从专门学习了君子兰的培植技艺,我夫人对该花的关照明显地大有改进。大凡有太阳的日子,现在都要把花盆搬到阳台上去;天气预报大幅降温的时候,晚上就把花盆又搬进客厅里来。

  元宵节的第二天,2月10日上午,当我搬花盆到阳台时,无意中看到叶腋间抽出了一个花葶。心中很有些纳闷,还与夫人说:怎么就只有一个花葶?!有谁知过两日后,另外一个花葶也抽出来了。现在淡青色的扁圆花葶一天天地在长高起来了,21日大概地量了一下,花葶已有16公分高,花葶的白色花萼约4公分长;二个花葶,一个可见绽放出了12朵青绿色的花蕾,一个23朵淡绿色顶部有着玫瑰红色泽的花蕾,大部分花蕾都已高出了花萼。

  近来几天阴雨绵绵,花盆就一直放在客厅里了。26日早晨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花葶已有约20公分高了,二根花葶宽度相差很多,23朵花的花葶有3公分宽,12朵花的那根仅有2公分宽。更使我高兴的是,23朵花的那株君子兰,又刚抽出了一个可见的新花葶。

  君子兰碧翠、厚实的绿色剑形叶片很具观赏价值。它通常是对称互生的;不过,我家的这盆君子兰,由于疏于照料,培育不佳,叶片早已失衡,不对称了。花葶有23朵花蕾的那株君子兰,左侧有9片剑叶,其中最中间的一片剑叶几乎是直立的了,紧贴着花葶,右侧只有7片剑叶。在花葶抽出的同时,直立剑叶片的左侧也抽出了一片新剑叶;新剑叶长高到15公分时,它与直立剑叶间就又抽出了一个新花葶。花葶有12朵花蕾的那株,倒是左右各有6片剑叶,不过,近几天来,花葶的右侧又抽出了一片新剑叶。又过了几天,3月1日,我发现新叶与花葶间,又抽出了一片新叶。每天早晚观察一下它的生长变化,倒成了我的一项日常工作,很有意思。

  君子兰是一种较为名贵的温室花卉品种。我虽然从未问津过种花的学问,但早有耳闻君子兰的价值连城:据悉70年代名贵的君子兰是以叶片数计价的,一片叶一万元。当然,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除了品种优良外,精心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盆精美的君子兰,迎面看去互生对称的剑叶,展开像一幅扇面,而自上而下垂直看下去,则又落在了一条直线上,谈何容易!这讲的是些题外话了,我家的这盆君子兰与名贵君子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送来时就不过是一盆普通的盆景;但是,君子兰就是君子兰,名贵不名贵是一回事,它们的生长过程应是别无二致的。我姑且认真地观察、学习一番,日后做个秋翁何妨。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读 史 有 感
阅读或者了解历史可以使人睿智、通达,从而提高人们明辨、判断是非、善恶、真伪的能力和水准,增强人们的办事能力,做到见多识广,临危不惧、遇事多谋。因此,人们常常告诫自己应该以史为鉴!但这只是就个人而言的。不知何故老天爷却总是在戏弄人们,翻开整个的一部沉甸甸的中华文明历史,不就是一部不折不扣、不断重蹈复辙、因循守旧的历史:一个姓氏的皇朝更替、取代了另一个姓氏的皇朝,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中,依然延续封建*的皇权体制。因此,历史又是不可以引以为训的!也并没有许多值得赞许、称道的内容!

  不过,一部因循守旧的历史能够做到一成不变、苟存数千年之久,也绝非易事。其间,不乏出谋划策的所谓思想家,或者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朝臣,在不影响皇权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兼顾民生的生存大计,从而,使劳民得以苟活,社会得以延续,乃至于长治久安。以此,伟大的中华文明,以其罕见的“韧”性磨炼并造就了中国人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哀,却是历代皇室的福音,否则中国皇朝的历史何以能亘古不变地延续长达数千年之久!同样贵为“天子”,日本明治天皇忧国至于茶饭不思;而清朝的慈禧太后却大兴土木,不惜重金建造颐和园,连北洋舰队购买炮弹的钱也一股脑地消耗殆尽,招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历史的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