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灵桃花源-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牧和吴伟业的诗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历史,虽然不可能概括历史的规律,但确实揭示了历史的某些真相。在很多时候,看似轰轰烈烈的历史,实际上不过是几场三角恋,有的时候甚至是儿戏。“桃花扇底说兴亡”,对后人来说,历史不过是歌女的一首小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正潇洒快活的只有发迹的流氓和帝王将相。
  

深巷明朝卖杏花(1)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淳熙十三年,在家乡赋闲五年的陆游奉召入京,居住在临安城西湖边的一个客舍中。已过花甲之年的诗人回顾前半生的官场生涯,在京华客舍中享受匆匆过客的安闲,静卧小楼,聆听着窗外的潺潺细雨,杏花消息雨声中;春雨过后的巷子深处,悠扬的杏花叫卖声传播着江南春的消息,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春日,诗人在窗下品着泛着白色泡沫的茶,在短纸上随意地写着草书,又想起了家乡闲居的日子。
  小楼、春雨、杏花,这些随意点染的景色,构成了诗意江南,烘托出了诗人的闲适心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杏花消息雨声中”(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的化用,又是临安城的写真。在繁华的都城临安,悠深的小巷里,是什么人在怎样的叫卖杏花?诗意地想象,是稚气未去的豆蔻少女或青春少妇,清亮的声音悠然而长,还是佝偻的老妪,稍微嘶哑的声音充满沧桑?陆游在一首诗中写到:“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株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送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孔平仲也有诗:“清晨出古县;独遇卖花翁;芍药三数朵;琼苞出渐红。”则卖花者中还有老翁。操纵花卉市场的是花户和花商,而走街串巷叫卖的则多是都市和乡村的贫困者,那悠扬的叫声中当有几许苍凉。
  《东京梦华录》记都城汴京的卖花情###:“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铺排满街的烂漫时令鲜花;清奇悠扬的吟叫;成为都市里一道亮丽景观。宋人对花的喜爱,是社会心态的体现。两宋社会可以说是休闲型社会,遍布大街小巷的勾栏瓦舍、酒楼歌馆,代表着城市的生机活力,小手工业作坊甚至成了都市中的点缀。正月赏梅,二月赏桃李,三月赏牡丹,九月赏菊。笔记杂史记载当时赏花之盛况,“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简直是倾城出动。至南宋,都城临安更定二月十五为花朝节。
  宋代花市上买卖的鲜花品种繁多,根据《梦粱录》的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花市上,暮春时节有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荼縻、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粉团、杜鹃、宝相、千叶桃、绯桃、香梅、紫笑、长春、紫荆、金雀儿、笑靥、香兰、水仙、映山红等花。笔记史料中罗列的花市上铺排的各色花中很少提及杏花。不卖杏花的原因,一是还要杏花结出杏子,二是杏花遍布山野市镇,不希罕,所以不珍贵,而且显得有几分俗气。但从皇帝到文人墨客却吟咏之不绝。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被金人胁迫北行,途中所见而感触万千的就是那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的杏花。梅尧臣《初见杏花》咏杏花云:“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范成大《云露堂前杏花》云:“蜡红枝上粉红云,日丽烟浓看不真。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春园。”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所描写的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将梅花的品格赋予杏花,是宋人诗中少有的描写。
  文人墨客喜咏杏花,固然是因为杏花开放早,为报春之花,杏花春雨江南;诗意盎然,但杏花与酒楼歌女之关系,当亦是受文人墨客关注之原因。《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中的官家酒楼如和乐楼、中和楼、和丰楼等都设有官妓,饮客登楼,以名牌点唤歌妓侑樽,谓之“点花牌”。杏花开放时节,歌妓头戴着杏花冠,做在所谓的花架上。妓女所簪之花,皆为应时之花,并不限于杏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载,端午节“茉莉盛开,城内外扑载朵花者,不下数百人。”而“每妓须戴三两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梦粱录》载,立秋时节,“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其时歌楼妓女的头上也会插上剪成花朵样的楸叶以应时序。但与妓女相映成趣的还是杏花。宋徽宗赵佶在《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中描写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这香艳的杏花,正是青楼歌女形象的写照,而薄衫轻扇,在杏花楼头手捋红杏蕊的形象,也成了青楼歌妓的典型形象。五代前蜀词人韦庄在词中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少女游春,远眺陌上,寻找意中情人,风吹花落,少女的头上落满了杏花。歌妓则是将杏花插在头上。宋代名妓严蕊词云“若得山花插满头”,(严蕊《卜算子》)其所谓的山花中当有杏花。。 最好的txt下载网

深巷明朝卖杏花(2)
杏花与情爱之关系,使得歌妓与杏花的关系更有独特意味。“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比喻少女的初熟。“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吴融《途中见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农历二月盛开的杏花,那娇艳的红色就是青春和生命的象征。邻家墙头上伸出的那枝俏丽的红杏,既是春意漫溢之表现,又是春情外溢之象喻。张先在《一丛花令》中写到:“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花开堪折直须折”,杏花开得及时,开得绚烂,正如歌女的青春。宋朝文人不再像唐朝文人那样喜欢歌妓的幽怨。他们喜欢的是如杏花的女人,喜欢的是生活态的女人,虽然俗,但是艳丽,而且充满生机。无论是官妓还是私妓,都少不了歌舞伎艺和文学才华,但文人,这些酒楼茶肆、舞榭歌楼的常客们首先关心的是妓女的姿容,文人们以最优美的词藻,调动一切美化手段,对歌妓的形体容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明眸皓齿,朱唇香腮,手嫩胸白,“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可以解忧,可以疗疾。由名士文人发起的所谓评花榜,其评比的最重要标准也是妓女的姿容而非才华。
  如此普通的杏花却成为文人雅士歌咏的对象,也是因为杏花的俗艳与宋朝的世俗精神相通。宋朝文人钟情的花,除了梅花,就应该是杏花。钟情梅花,是因为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她的疏影、暗香,她的雪霜态,她的高标逸韵、高坚气节,她的孤独寂寞,象征着文人对精神灵魂的坚守,为文人心灵的寄托。对梅花和杏花的吟咏,实际上代表了文人的两种人生选择。一方面是人格的独立,是个性的追求,一方面是世俗的生活。山野水边,村庄市镇,到处是杏花的身影,那浓艳的杏花,通过佩带杏花的歌妓,将心灵的安适与生活的俗态结合到了一起。歌妓这人世的杏花,既满足男性文人的肉欲物质人生,又为男性文人精神寄托之所在。那歌楼舞榭,瓦舍勾栏,让文人魂牵梦萦,难以割舍都市的繁华,难以割舍如杏花般艳丽的青春舞女。潦倒一生的柳永将他的青春和感情献给了青楼歌妓,将功名换取了偎红依翠的风流快活。后来位至宰相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宣称“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浪淘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以《暗香》、《疏影》写梅花之清癯、高洁闻名的布衣词人姜白石,于红尘中消磨江湖飘零的牢骚悲愁,“小红低唱我吹箫”(《过垂虹桥》),在低沉幽怨的歌声中,在悠扬的笛声中,姜夔和他的红粉知己载着人生的梦幻与忧愁,穿行在曲折的河流上,将烟波浩淼中的四十桥抛在身后。尤其是宋徽宗,在亡国后被金人协胁北行的途中,还念念不忘宫中的杏花,不忘如杏花般艳丽的都城名妓李师师。
  悠扬的卖花声,点缀着偏安都市的繁华,也就在这悠扬的卖花声中,一个王朝的背影渐渐远去。
  

这个世界会好吗(1)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第九》
  这个世界会好吗?在餐风饮露、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人们盼望着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可以不为填饱肚子而忧愁,可以有治疗疾病的方法,于是有神农氏、有伏羲氏。在洪水肆虐、虎狼猖獗的时代,人们盼望着和平鸽和橄榄枝,在封建暴政横行的时代,人们盼望着民主共和时代的来临。在诸侯纷争、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人们盼望着安定和统一。无论是大同社会的幻想,还是小国寡民社会的回归渴望,都是对更好的世界的设想。无数人无数次地问着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怎么是好?民主,共和,人人当家作主,人人饱暖,有房子住,有车开。到了21世纪,人人讲自由了,全世界都在谈论人权了,从平房搬进大楼了,交通便利了,有飞机了,有航母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但我们还是在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了很多,地震、海啸、火山、洪水这些自然灾害虽仍频频发生,但是可以预防了,恐怖、分裂、种族冲突、战争等等仍然存在,但比起前两个世纪来已经大大减少了。有了联合国,有了世贸组织,好多国际问题可以协商解决了。
  但这个世界不如人意的地方更多。贪污腐败卖官渎职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的痼疾。社会的变数太多,今天改革,明天改制,老百姓的不安全感增加了。房价的暴涨让无数低收入家庭无寄居之所,更多的百姓要用半生的时间偿还房屋贷款而成为房奴。社会分配不公致使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加大,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新的贫富分化产生了新的更明显的等级,更多的人丧失了幸福感。抢劫、欺诈犯罪开始增多,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不安定因素。
  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的理想社会。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高度民主的,应该是科技极度发达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应该是和平的、没有争斗的,应该是人人各取所需的。但是从目前看来,这样的理想社会仍然甚为遥远。如今科技的发展不仅没有能解决一切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科技被用于战争而非人类的福利,登上了月球,飞上了天,可以用导弹打下卫星,但对山崩海啸、水灾雪灾仍然无能为力。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的实现要依赖于物质的极大丰富,而目前看来,地球上的资源有限,不仅煤炭、石油的储存早晚会枯竭,即使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食物很快也会出现缺乏的危机。人类过度繁衍,而生产粮食的土地急剧减少。科学上有那么多的发明,什么都可以制造,但粮食和能源仍然要绝对依赖于自然。海水可以利用,沙漠可以利用,但都有穷尽的一天。从人类的整体看,物质永远达不到各取所需的丰富,物资的贫乏和占有的不均,使大同和谐的地球村永远只是个梦想。也许物质的丰富与否不是根本的问题,真正关键的还是人的本性。只要人的私欲不除,人类永无和谐,永无安宁之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对财富的贪婪源于安逸生活的追求。有了金钱财富,就可以不劳而食,食从何处来?食物不会自动从土地中产生,也不可能将无限量的食物储存起来永久享用,那么就还需要人劳动,大家也就不可能共同富裕,就需要贫富差距,就还有等级。
  古今中外无数贤哲都憧憬过理想社会。在中国古代,无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儒家的大同治世,还是文人梦寐中的桃花源,都是向过去寻找未来。这种思想显然不能归结于古人想象力的贫乏,而是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植根于现实的未来的恐惧。将目光投向上古的贤哲们未必不了解物质贫乏的艰难,但更让他们担忧害怕的是人性的堕落,大规模有组织的争斗,以虚假的仁义为幌子的权利争夺,其残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野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这个世界会好吗(2)
西方的思想家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更为大胆。最有名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都由城邦安排,公民为了城邦而存在,为了城邦而工作,为了城邦而交配……这个城邦中的人根据神造人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分为三个等级,最佳的一种人是黄金做成的,适合做统治者,即护卫者;次一种人是银子做的,适合做士兵;其余的人是铁或铜做的,只适合做农民或匠人。孩子们通常都属于他们父母的那一级别,有天赋的才能。男女之间的爱情不是出于异性相吸和为了两情相悦,而仅仅是为了使国家获得优秀后代而生殖。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要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在理想国中对文学创作进行严格的审查,强迫诗人在诗篇里培植好品格的形象,否则宁可不要诗篇。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在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到了17世纪,又有培根的《新大西洋大陆》和康帕内拉的《太阳之都》等。柏拉图们所描绘的理想国显然很难实现,但蓝图中所露出的缺陷却又很容易变为现实,因为这些缺陷正是人性的表现,是文明基因自身所带的致命病毒。20世纪出现的三部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作品,将这种缺陷加以放大,让世人感觉到了其可怕之处。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预测了600年后的世界。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因为福特发明了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使生产飞速发展,这种生产方法终于统治了整个世界。在新世界里,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享用定量配给的“索麻”——一种让人忘掉七情六欲、“有鸦片之益而无鸦片之害”的药品。在这个新世界里,影响安定的思想、艺术、宗教、家庭、情绪及各种差异荡然无存。一个保留区内的野人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为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涕零,但最终因为无法适应白蚁式的生活,精神寄托破灭而在孤独、绝望中自尽身亡。
  更让人震惊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1984》。乔治?奥威尔描写了30多年后的大洋国。1984年的大洋国由内党统治,内党的领袖老大哥从不露面,而他的大幅照片到处张贴,照片上的眼睛,紧盯着每一个臣民。属于外党的主人公温斯顿与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于真理部。政府由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组成。在政府的办公楼外边大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温斯顿的工作是根据指示修改各种原始资料。温斯顿的家与所有私人居室一样,有一个无孔不入的电子屏幕,室内的言语举动无时无刻不受电子屏幕的监视和支配。温斯顿知道自己迟早会被思想警察处死,可还是在找寻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被湮没的难以找寻的可能的真相。温斯顿和朱丽叶谈恋爱,那是一种胆战心惊的爱情,因为党员是不需要感情的,只有那些粗俗的无产阶级才具有的东西。后来温斯顿被逮捕,遭受毒打酷刑,其中最恐怖的刑罚是给人带上头罩,将饥饿的老鼠放进其中,让老鼠慢慢咀嚼人头上的肉和骨头。温斯顿最后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