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白甲军-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义见赵匡胤犹疑不决,急道:“兄长,你不会到了此刻才想不做天子了吧,帐外二十万将士可都在看着你啊!”
赵匡胤听了二人的话,沉吟了片刻,长叹一声才说道:“且待我出去会见诸将,向他们晓谕道理,稳定一下军心,再安排回师京城之事。”
说毕,赵匡胤在二人侍候下,匆匆梳洗完毕,穿上甲胄,走出帐来。只见众将环立于帐外,高怀德一见赵匡胤出来,便道:“三军无主,一致请拥立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正欲开言,苗训和楚昭辅早已把暗地准备好的黄袍取出抖开,一左一右,从身后走上前去,替赵匡胤穿在身上,高怀德见了,怀中掏出令旗一摆,只见众将及士兵一齐下跪朝拜,齐呼万岁,声彻陈桥驿荒野。
赵匡胤深吸一口,缓缓说道:“如此大事,你们不和我商讨乱来。我受先帝深恩,今尸骨未寒,便代其天下,让我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赵普道:“完成先帝结束乱世之未竟事业与心愿,正是报答先帝的最好做法,于先帝子孙,妥加优待,使之安享快乐,也便无愧于心了。”说毕,诸将一致请赵匡胤上马,回师汴京,登皇帝位。
赵匡胤万般无奈,只觉得身处幻境中一般,脑海中种种往事浮现,心下感慨万千,唏嘘之下只得说道:“要我回汴京,需遵我三点,第一,幼帝和太后,我当北面事之,尔等决不可冒犯;将士非有命令,不得擅入宫阈。第二,京内大臣,都是我旧日同僚,尔等对任何一人,都不得随意欺凌;第三,不准乘机抢掠府库和富庶百姓,不许进入所有官员百姓私宅扰民。这三点你们必须做到,并严格约束部下,违令者斩!如能做到这三点,我便同意回京,如做不到,我死也决不回去。”
众将忙说:“谨遵万岁旨意!”赵匡胤这才下令,向汴京回师。并且先派了李处耘和楚昭辅快马入城。让李处耘先通知石守信、王审琦二将,严守京城内外城门,让他们注意维持京城治安,然后再通知宰相范质、王溥正式告知拥立新君之事。楚昭辅则赴府,禀告匡胤母亲及家人,并安排兵马安定和保护家属,二人领命去了。
眼望着赵匡义大军缓缓开拔往南而去,陈桥驿的驿丞洪宁那浑浊迷醉的老眼放出光亮来,口中低声喃喃的不断祝祷道:“老天保佑,但愿徐将军能平定这场祸事。”
他身旁孙子洪田定低声道:“阿爷,有你盗取的赵匡胤他们的手书,徐将军一定能成功的,徐将军是不败的战神,他一定会平定这场乱事的。”
原来徐皓月和英家商队一起回京之时,偶然之间发现陈桥驿有赵匡胤的信使通过,往真定而去,定是和慕容延钊以书信密议起兵之事。回到京城之后,徐皓月便和魏仁浦商议此事,魏仁浦掌管枢密院驿站诸事,便想起这陈桥驿的驿丞洪宁来。洪宁和魏仁浦相熟,魏仁浦初为后晋枢密院一名小吏之时,便和洪宁认识了,素知此人忠义,深恨契丹人,当下建议找此人相助。
当下徐皓月便乔装了和魏仁浦一同赶到陈桥驿,徐皓月以真相和洪宁说了,洪宁当即表示愿意襄助徐皓月。洪宁便等赵匡胤信使到驿站之时,灌醉信使,套取了赵匡胤信函的印鉴和火漆样式,洪宁为驿丞,对信函印鉴、火漆见得多了,仿造起来毫不费力。魏仁浦寻人模仿赵匡胤的笔记,徐皓月口述了写下了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两封信。所以才有前面石守信和王审琦被信函所骗之事。
但此刻赵匡胤大军还是起了兵变之事,洪宁和洪田定势单力薄,无法阻拦,只得默默的祝祷,希望徐皓月能平定这次的乱事。
赵匡胤在陈桥驿留下了一队五百余人的兵马驻守,洪宁倒是给这队兵马的都校准备了一桌酒菜,陪着那都校和几个都头吃喝了一阵,酒过三巡几人都醉了,洪宁便以话语套之,问起都校领兵留下的目的。
那都校醉眼朦胧的笑道:“老洪,你这酒不赖,稍后要多备些,真定的慕容延钊将军还要领兵回来,稍后会在你这陈桥驿驻扎一段日子,又要你好生招待一番了。”
洪宁明白过来,赵匡胤让慕容延钊回师陈桥驿,方便相互接应,又让慕容延钊扼守住陈桥驿,掐断北面的咽喉要道,一直要等到京城平定之后,可能慕容延钊才会离开了。
也不知道京城的徐皓月和魏仁浦知不知道这个消息了,洪宁有些心急起来,便寻思着如何吧消息送回汴梁城去,但那都校虽然醉了,手下兵卒却是守着陈桥驿回京的路,也不让人过去,便是陈桥驿的驿卒也不让过。
眼看日头一点点的偏西,洪宁还是没想到办法,正惶急之间,却见有数骑探马从汴梁城而来,才到陈桥驿,便向那值守此处的都校大声传令:“京城已经被徐皓月的白甲军占据,陛下正在领军攻打,传令此处兵将严守陈桥驿,不可放过一个人去,断绝南北的消息为要!”那都校这时候酒醒了大半,听了这个消息更是惊得全醒了,当即喝命手下兵卒严守各处布防。
众兵卒乍闻此消息,不禁惴惴不安起来,白甲军怎么会出现在京城?赵匡胤已经称帝,却不能回京,不能抓住京城的小皇帝,自己这群兵卒只怕都会被朝廷算成是叛军去了,也不知道赵匡胤能不能打破京城,但徐皓月的凶名在外,兵卒们都是不敢轻视的,好在他们有二十万之众,应该不会失败的吧。
“北面有大队兵马到来!”凄厉的呼喊声从驿站的瞭望塔上传了过来,驿站的都校满头大汗的持刀厉喝道:“看清楚旗帜了么?有可能是真定慕容将军的大军!”
“不对!是白衣白甲的白甲军从北面杀过来了!”瞭望塔上瞭望兵卒凄凉的喊声响彻了陈桥驿,似乎预示着陈桥驿这五百兵卒覆灭的命运……
第六卷紫金血泪第二百六十三章黎明夜深邃
深邃的夜幕之中,繁星点点如画,或许便是有些这些繁星点缀,才让这夜幕显得更加的深不可测。田行健仰头望着深邃的夜幕,这个夜空似乎和那个夜晚的夜空没有丝毫的区别,他脑海中浮现起几年前,他和阿牛被徐皓月救下之后的那个夜晚。那是个永远让他忘不了的夜晚,天堂寨的夜空是如此的深邃,就好像他看徐皓月那样,只觉得徐皓月和夜空一样的深邃而不可测。
如今还是一样,田行健全身鱼鳞甲胄,红色战袍在外,胯下一匹青骢马,跟在徐皓月身后。前面的徐皓月一身白虎玄铁甲,白袍白披风,胯下一匹白马,他那不是很健壮的背影在眼前晃动着,和几年前一样,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田行健却不知道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只要看到徐皓月,他便会感到很安心,便会觉得什么都不怕了。
“田行健!”徐皓月的厉喝声打断了田行健的思路,田行健急忙一夹胯下骏马,策马跟上几步,抱拳道:“末将在!”
徐皓月手中马鞭一挥,指着前面火光映照的北门大声说道:“让儿郎们边喊边冲,就喊朝廷平乱大军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杀!把白幡旗打出来!”
巨大的白幡旗竖起,田行健身边的兵卒们都是兴奋的高呼起来,跟着便随着白幡旗呐喊着冲了上去,边冲边喊道:“朝廷平乱大军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杀!”
北门王子襄带领的三千兵马和石守信手下殿前军万余兵马厮杀正烈,石守信所部亲信将校看到王子襄手持虎符印信而来,却不见石守信,又见王子襄等人虎视眈眈,便觉得不对劲,便喝问起来。王子襄不想拖延时间,便厉喝:“抗命者斩!”当场斩杀了那将校,石守信手下兵马登时大乱,和王子襄的白甲军厮杀起来。
北门有两万殿前军兵马,大部分兵卒不明就里,被石守信手下亲信将校驱赶着和白甲军厮杀,剩余的只是守在城墙上不知所措。
北门储藏了不少猛火油,厮杀之中乱军不小心点燃了猛火油,才燃起了冲天大火。
火光之中,只见一面巨大的白幡旗出现在当场,旗下一员大将身着白虎玄铁甲领着兵马势若猛虎的直冲过来,北门的殿前军都是大骇,不知谁喊了一句:“是白甲军!是徐皓月!”
“朝廷平乱大军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杀!”冲天的呐喊声袭杀而至,北门的兵卒们惶惶不安起来,只见涌来的都是穿着殿前军兵甲的兵卒,只见一名红袍将军手持黄绸圣旨厉声喝道:“圣旨在此!朝廷平乱大军已到,放下兵器跪地者不杀!”
北门的殿前军兵卒见状,不禁魂飞魄散,黑暗中只道真是有平叛大军到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刚才抗命不尊,才惹来了大军,白幡旗所到之处纷纷跪地求饶。
驰到北门之下,殿前军兵卒已经大半弃械跪地,只剩下数百名石守信的亲信兵马负隅顽抗,已经被白甲军团团围住,徐皓月纵马上前冷然看着这些人厉声喝道:“石守信、王审琦密谋造反,已经被拿下,快快弃械投降!否则与石守信、王审琦同罪!”
剩余的数百人都将、都校不少,众人都是紧靠在一起,眼望身旁都是密密层层的兵马,知道败亡在即。石守信不再,群龙无首,加上大部分兵卒只听到自己被划为叛军,便是士气大沮,根本不想拼命厮杀,纷纷跪地求饶。
一名都将挺着兵刃颤声道:“我等不知石守信谋反,投降能否免死?”
徐皓月看着那都将冷然道:“朝廷平叛只问首恶,不问从人,投降便可免死!”
那数百人中立时又有大半人弃械跪地求饶起来,只剩下百余人兀自不肯投降,“我等不信石将军会谋反!”“对,石将军怎么会谋反?”
田行健上前展示圣旨森然道:“圣旨在此!再不降便是满门抄斩的死罪!”
众人为之气夺,但还是犹疑不决,徐皓月目光一寒,手中长剑一挥厉声喝道:“全都杀了!”众白甲军立时一拥而上厮杀起来,片刻之后便将百余人悉数屠戮殆尽。
平定了北门之后,殿前军兵卒被聚集起来,列队回城内的军营之中去,田行健领兵扑救火头,救治伤患。
徐皓月和王子襄站到北门城头上,徐皓月对王子襄道:“北门明日是赵匡胤等人攻打的要地,便交给你守御,给你五千白甲军,稍后侍卫亲军也会调拨兵马来一起助守,这里便先交给你,我和田行健再到其余各门巡看!”王子襄躬身领命,自带领兵马准备守城之事去了。
徐皓月和田行健到了东门的时候,此处周群倒是已经平定了王审琦的乱军,周群上来便杀了王审琦的几员亲信大将,攻其不备之下,很快便攻下东门。
徐皓月同样命周群守住东门,将投降的殿前军驱赶回军营中去看守。其余的南门和西门,殿前军兵马大部分都不是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马,徐皓月和田行健倒是兵马到了之后,出示了圣旨,没有受到什么抵抗,便将南门和西门收复。
徐皓月留下田行健镇守西门,正逢韩通和曹彬、童虎头、英吉等将赶到,徐皓月便命曹彬领南门的殿前军镇守南门。
此刻汴梁城内尚有三万侍卫亲军,一万八千余名白甲军,殿前军被分为两部,石守信、王审琦手下统带的亲信兵马四万余人被收缴兵器之后,回到军营内看守,尚有五万殿前军并非二将的直系兵马。
徐皓月和韩通商议之后,曹彬领三千白甲军,五千侍卫亲军和一万殿前军镇守南门。田行健领五千白甲军,五千侍卫亲军和一万殿前军镇守西门。周群领五千白甲军,五千侍卫亲军和一万殿前军守东门。徐皓月和王子襄领五千白甲军,一万侍卫亲军和一万五千侍卫亲军镇守北门。韩通领五千侍卫亲军镇守宫中。
诸事安排妥当之后,徐皓月又命童虎头率领五千殿前军在城中维持秩序,四处张贴榜文,并派兵将出城各将领的家眷都就地看押起来。
经过一夜的纷乱,汴梁城在黎明前宁静了下来,百官都云集在宫中,符玉清在范质、魏仁浦等人的陪伴之下,又听闻各城门已经被徐皓月收复,京中的乱军已然被肃清,心中稍安不少。但从百官窃窃私语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些官员心中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着,也不知道徐皓月能不能守住汴梁城,要是被赵匡胤的二十万大军打进城来,这些百官都是害怕会死在乱军之中。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凡前面几个朝代更迭,叛军一旦攻入城内,都会烧杀抢掠一番,这是五代之中屡见不鲜的惯例,也是统兵将领默许的,所以大多数官吏都是惴惴不安的等待着。
城内的百姓也是如此,一个漫长难熬的夜晚,喊杀声、脚步声、马嘶声都没有停过。百姓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何事,都不敢出门查看,只是躲在家中求老天爷保佑。
到得黎明之前,城内已然安稳了下来,天色蒙蒙开始发亮,只听得各处街道上,有人敲着锣鼓,一边敲一边喊道:“昨夜城内乱军已经被平定,城内人等各安其事,不必惊慌!”
听到锣声,百姓们才纷纷打开门,出门查看究竟。富户、商旅们也都松了口气,派出家仆上街打探消息。汴梁城慢慢的又热闹了起来,只见各处都张贴了皇榜,百姓们纷纷围上去看,其实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却偏偏要看个热闹,问个究竟。人群中便有识字的人,大声的把皇榜上的字念了出来,跟着又解释了一番,百姓们才明白过来,原来白甲军并不是叛军,反叛的是出城平叛的赵匡胤。
饶是汴梁城的百姓们见惯了朝代更迭,这时候也被弄糊涂,原本造反的不反了,平叛的原来才是要造反的,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让人们一头雾水。但百姓们也不管那么多,只要自己的性命和家财能保得住,换谁做皇帝也都不打紧,况且这时候还是大周朝廷做主,百姓们也都稍稍心安下来。
跟着便有司天监的官吏在城内闹市街口等处,搭起台子来,鸣锣召集百姓们过来。只见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士站在台上,司天监的官吏说此人是护国真人孙道长云云。孙庭运曾今在淮南救治过疫症,名声倒是也传开来,百姓们也都纷纷膜拜不止。
只见孙庭运在台上亮了几手道术,像是祭拜了天地三君诸神,跟着便讲起昨日的天现异象来,说什么此时天子虽然年幼,但昨日天现异象,预示着有名将能臣匡扶,将来必成一代明君,结束乱世,安养百姓云云。
众百姓之间司天监的官吏也都在一旁纷纷附和,引经据典的传说一番,便大多都信了,那时候的百姓对这一类的鬼神之说甚为笃信,更何况这是朝廷亲封的护国真人说的话,不少人听完后都是拜伏于地,山呼万岁起来。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儿已经传遍了整个汴梁城,不少大户人家还敲锣打鼓的祭拜起天地来。
就在此时,北门外数骑探马疾奔回城而来,口中高呼道:“叛乱大军已至十里之外!”
……
第六卷紫金血泪第二百六十四章厚赏忠义臣
晨曦的金光之间,李处耘和楚昭辅二人带着十余名随从护卫快马先行回汴梁城,一路上也不停留,快马加鞭之下,不一时回到了汴梁城北门明德门之外。
只见北门城门紧闭,李处耘和楚昭辅都是微感奇怪,但见城头上还是石守信的帅旗,也不疑有他,李处耘便在马背上高声喝道:“我乃赵匡胤赵点检麾下散都指挥使,特回京城传信与石守信将军!快开城门!”
明德门的城楼上,徐皓月正安坐在城楼内,品着香茗,听了王子襄的回报后,微微一笑道:“让他们进来,拿下后带来见我。”徐皓月也不知道为什么,从他开始算计赵匡胤的那一刻起,他就再等着这一天,他很想看到赵匡胤和他手下看到他之时吃惊的样子,想听听他们会说什么,这倒也不是想要羞辱他们的意思,而仅仅只是出于一种好奇而已。
昨晚一夜未眠,此刻他却只觉得精神百倍,筹谋了许久,到了收网的时候,他的心情或许和一个渔夫没什么两样,而鹬和蚌却是范质和赵匡胤。
对于石守信和韩审琦骂自己背信弃义、出卖兄弟的指责,徐皓月心中是有些难堪,这个结果他也早就料到了。在这个下克上的现实世界里,他只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世人,忠于国家、恪守道义和信守承诺比私交更为重要,一切凌驾于法度之上的私欲便是造成乱世的根源。他只想以他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世人这一点,就像他以行动告诉曾今是农人、家丁、流寇的白甲军,他们不是贱民一样。
魏仁浦坐在他的对面,也喝着茶水,看到徐皓月嘴角不时浮起的笑意,忍不住问道:“徐将军,赵匡胤大军定然是尾随于后而来,不知将军心中可有必胜良策?”
徐皓月淡淡的说道:“赵匡胤还派信使回京,便是不知道我等已经掌控了京城,就这一点上,他便输了五成。而且赵匡胤大军的军粮尚未出城,随军粮草只够三天敷用,又输了三成。赵匡胤最后一个救命稻草却是慕容延钊,只可惜啊,慕容延钊那边我也早有安排,这根救命稻草他是抓不到的了。”
魏仁浦点点头又问道:“为何徐将军让太后在发往各地的檄文之中严命各节度使兵马严守城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