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余劳集-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不渝。
一般凡夫俗子想了只是想了,很少深入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也许深入想过一两回,没有认真付诸实施。或者付诸了没有回报,失败了,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命该如此,之所以俗子们依然贫穷!
近日,网上有一位叫“默默”的姑娘,发出征婚广告,她嫁人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个能替父亲高额医疗费买单的主顾为自己的郎君。古人虽有董永卖身葬父之先列,想不到今天居然还有“卖身”替父就医的孝女!这与香港深水湾的高级私人会所——深水湾乡村俱乐部的富豪们,一掷千金为令爱办一个生日舞会是多么鲜明的对比。看来还是一个“穷”字为祸首。“穷则思变”,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太本分,不求进取,穷不思变。
财富世界令人眼花缭绕,也令人想入非非。富人们想到了,他们付诸实施,即使失败,跌到了爬起来,依然前行,从不言败,不轻易放弃。三番五次的挫折,有一次成功,他们也会成为富人。富人成功了,富有了,处在社会的高台上被鲜花包围着。所以人们看见他们的总是满面春风,趾高气扬的笑脸。而他们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甚少。创业的艰难,在追逐财富过程中的艰辛和酸苦,处人为事中所遇到的尴尬和无奈。他们显得比常人圆滑,能够见风使舵,见缝插针。不容置疑,每一位致富成功的人士,能够准确地把握机会、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诸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笔者的一位朋友,过去也是一无所有。凭借他个人的一点积蓄在亲戚朋友那里七拼八凑,弄点本钱。先是和人合伙开了间“桑拿”,那时候顾客、小姐的钱都好赚。后来钱难赚了,他立刻转产,开了间电玩城。啤酒机、苹果机样样俱全,还兼营上百台电脑的网吧。经营几年,赚了一小笔。电玩、网吧市场一开始整顿,他又转产开了间房产交易中介所。房地产生意一萎缩又改行了,最近开起一家豪华美容院。名副其实进入老闆行列,名车、豪宅都有了,尽情享受富人的生活。过去听人说过世界上只有犹太人和中国人善于经营之道,会做生意。而且会赚孩子和女人的钱。作为一位中国人,现在只能规行矩步。每天回到家听着老婆唠叨着打折商品,高谈她的节约技巧,岂不悲哉!
凡夫俗子们啦,赶快挣钱吧!一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挣钱(当然违法的事情不能干),也无论钱挣得多,还是挣得少,摆脱自己穷人的心态,穷人思维方式很重要。劝说自己的妻子不要再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哭流涕,不要再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打扮自己。不要再认为时间不值钱,只要感觉到时间多余,不论你怎么混、怎么打发都是无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要为得到上司的一点表扬,为买到一件廉价商品就激动不已。放开思维,睁大眼睛瞧一瞧,自己与富人的距离,怎么拉近,怎么好!到时候大家都富有了,社会和谐了,自然再也看不见“默默”小姐的征婚广告。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0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学一点表现幽默
幽默产生于人们正常逻辑思维关系的错位,给人感觉出逻辑结构上的差异和不协调,便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当人们认为一切都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谁也感受不到幽默,不会发笑;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了不正常之处,意会到了逻辑错位反差效果。例如说“长城是民族的象征,历史的资本,爱国志益教育基地,屡坏屡补,屡倒屡修。孟姜女以一夫之情,一妇之怨,哭倒长城,简直是‘民族败类’。秦始皇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集民百万,修万里长城乃‘民族英雄’。”这显然是逻辑错位,引发反差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表现幽默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意暴露自己的卑微、矮小、错误和可笑的形象,将自己的位置故意压低,把优越感送给自己的听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自己工作、学习坏境里总有几个会表现幽默的同事或同学。我们常常称之为“穷开心”、“活宝”之类,其实正是这些“活宝”不时地给我们带来欢笑和快乐,给本平淡呆板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添加了活跃跳动的细胞。我们不仅要感谢表现幽默的人,同时也要学会幽默。幽默是我们生活快乐的润滑剂,没有它我们转动生活的齿轮就会凝固锈浊。热爱生活的人们,学一点表现幽默吧!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闲谈读书
常听人说,读书有三境。按照培根说法:即消闲、装饰、长才干。读书为了消闲好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劳作之余,偶翻书册,意在消闲,旨在娱乐。读书无他用,只凭兴趣,散读泛读。读书为了装饰,可理解为一个目的读书,学以致用,为所求而读书。读书为了长才干。我以为: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读书消闲,旨在高兴;读书装饰,旨在求知。只有读书将书中知识变为己有,才是一个升华,一个飞跃。
前两天一位博友和我探讨有关读书的话题,我和他谈了读书的这三种境界。他说自己读书感觉不属于这三种境界中的任何一种。但读到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时,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一种潜能被激发出来,内心激荡着一股无法言表*。这种感觉好像我们都有过,当属读书的第四境了。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将读书的人分为四类:1、沙漏,进去多少流出来多少,头脑中毫无痕迹。2、海绵,全盘吸收,挤出来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些。3、滤豆浆的纱布,豆浆流出来,留在里面的全是渣滓。4、采宝石的苦工,淘汰矿渣,只捡纯净的宝石。我以为:读书中人很可能四种情况兼而有之,即使要我做一个滤豆浆的纱布,也不可能将豆浆过滤得那么干净。海绵就更难了,倘若读书能够将书中所言尽收,岂不成了科幻小说中的怪物!凡爱读书之人,也绝非是沙漏,书中所言一点不存,也很难办到。只捡宝石,不存一丝矿渣,人非圣贤,哪能做到啊!
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将读书与观月联系在一起,有点意思。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番话又我们带入自己老祖宗们对读书的理解了,乍读,感觉这段文字深邃而有哲理。再读,给人感觉不过太世故罢了。阅历丰厚,因人而异,老与少在接受知识、对事物理解的方面,今天与古代社会相比,也非同日而语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1月
网络随想
初涉网络世界,千奇百态。纷繁的大千世界所有的,这里应有尽有。大千世界难得一见的,这里比比皆是。不知深浅的我,也跌跌撞撞的玩起博客来。不怕诸位见笑,长时间很少活动脑细胞的我。自开博以来的百十来天里,一门心思的写呀写,几乎将自己半尺皮囊里的那点东西,倾囊而尽。不过自己也落得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如同一个三尺顽童,不知疲倦的捣鼓刚到手的玩具。眼看着这个玩具新鲜感,对我来说在渐渐地消退,也足足地过了一把网隐。
静下心来,当自己看到各路玩家写手,花样翻新,为了吸引看客的眼球,使出浑身解术,标新立异,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圈子、论坛亦应运而生。整个网络世界五色纷飞,缤纷灿烂。可谓是花草并茂,竞相争艳。余忽然想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来,放眼一望,充满了美丽的诱惑,神奇飘逸。若没有令狐冲、肖峰那斯的本事(哈哈,我将人物反串了),劝君切不可随心游荡。当心啊,脚下机关重叠,玄幻莫测。若不留神,鼠标点击了哪个随便跳出的窗口,呜呼哀哉,说不定那时一个被鲜花掩盖着的陷阱。
昨晚浙江卫视《新闻超市》栏目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五个白领女性受骗于同一个破落生意人。此人经商无术,倒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他利用网络骗色掠财,掠取对象均为白领女性。骗术很简单,网上聊天,仅靠买来的一套航空服,自称是飞行员。那些在酸溜溜男人堆里的高智商的女性,在他的飞行服面前变成低智能了,轻而易取地与之相约相见,以致共度一夜欢情。骗子得手了,给她的小情人喝了带有安眠药饮料,然后扒光情人的衣服,拍摄*,实施勒索。如此雕虫小技,先后五位白领女士上当,真可谓陪了夫人又折兵。
令人眼花目眩的网络世界竟有如此的玄机!浙江五女受辱一事,只是其中普通一例罢了。打开电脑浏览网页,卖春卖笑者兼而有之,传经布道者兼而有之,猎奇恶搞者兼而有之……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者,是我们汲取营养和释放情感的海洋。它充满神奇和刺激,烟霞朵朵,阳光灿烂。然而在这片绚丽的天空下,鲜花丛中不乏夹杂着害草,良莠相伴。我们怎样才能驾驭和利用好它呢,那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7年12月
失落的年代
又是五月七日,这是个很普通的日子。在我记忆的年代里,它可不同寻常,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心里有点痛。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造成我们这一代人知识贫乏,以至后来成为贯穿整个“*”时期教育路线的指导方针,即所谓的“五七指示”。
在那个特殊年代,“五七指示”,国人皆知,殃及了几代人。“*”初年无数的领导干部、文化、艺术界人士被关进“牛棚”学习改造,其名曰“五七”干校。六八年后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称“五七”大军。那时,我还年少,没有赶得上“老三届”的“五七”大军。不过自己进入本市第十二中学的时候,校名十二也被拆开来,称为“五七”中学了。
中学阶段没有留下任何有关课堂上学习的记忆,残存在脑海里的只是些背着被包长途拉练(将被褥捆扎成方块背在身上,长途行军),到农村、工厂劳动的“学军、学工、学农”生活场景。最难忘的画面是体育课,老师带着我们学习爬学校的围墙,其名曰“学军”。我们可高兴啦,自然也学有所成。记忆中的中学是一座旧时的孔庙改建,教室都是后来建的,唯一的大成殿换上了“图书馆”匾额,完整地保留着。大成殿边有一片桃树林,穿过树林就是学校的围墙了。围墙外面就是一个菜市,我和几个哥们经常从此处翻墙到校外菜市上,或买早点或游荡。记得有一次,又和几个同学在早读课时逾墙而出,在菜市上闲逛。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农,身边带着一条大黄狗。当时是谁的主意,用什么方法带走了黄狗,现在记不清了。反正那天大家再也没到学校上课,几个人将那条黄狗带到一个同学家里用绳索将其吊在树上勒死。剥了狗皮,并用狗皮换来烟和酒。“学军”,真学出了“名堂”,学了屠宰,学了烟酒,并开始相交酒肉朋友。
少年无知,无颜回眸。中学毕业后,胸无点墨的我们也被冠以“知识青年”,光荣地汇入了“五七”大军的洪流,奔赴“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五七”战士,“滚一身泥巴,干一辈子革命”是那个年代烙在我们心间的印记。当年的知青朋友在一起互称为“五七”战友,我所插队的那片北潦滩也被公社冠名为“五七”农场。当然,那年头以“五七”二字冠名的学校、农场数以万万千千。
“四人帮”倒台,“*”结束,沉寂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准备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知青们也陆陆续续地返城。可是带有历史伤痕的“五七”标签,还远远没有结束。七八年、七九年,“上山下乡”的“五七”大军大多已回城安排工作。可新积压的几届紧随“*”教育路线一道成长起来的“初中”“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们,大多数又被父母单位“收编”为“五七”工厂的“五七”工。这一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消失,“五七”这个特殊词汇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毛泽东功也罢,过也罢,俱成往事。毕竟,如今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贫穷落后向初步小康型社会的转变。看到80后、90后新生代们的学习环境、知识视野、物质生活诸方面的优越,对我们来说,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吧!
作者题外话:写于2008年5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