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如何成为带头大哥-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不一致的部分,夸大或编造与招聘意图相符合的部分。如果面试的主考官不能将回答中的这些虚假或虚构成分分辨剔除出来,就会受到蒙蔽,就会把不合格者误选入围,并把真正的合格者排除在外。
  我们先来看看段誉的回答。银川公主的三个问题段誉的回答1平生最逍遥快乐的地方是哪里?枯井的烂泥里2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王语嫣/爹爹、妈妈3最爱之人的容貌如何?……事实上,段誉的第一个答案已经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最爱的人是王语嫣。到第二个问题时,要不是巴天石和朱丹臣及时提醒,他就要冲口而出王语嫣的名字。尽管段誉临时把最爱之人改为了父母,但其间的神态、语气的变化足以让人生疑。所以,尽管面试官不可能知道他真正的心上人是谁,但从他的临场表现也知道他不是银川公主要找的人。
  再来看慕容复的回答。银川公主的三个问题慕容复的回答1平生最逍遥快乐的地方是哪里?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2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我没什么最爱之人。3最爱之人的容貌如何?无回答的必要
  慕容复从来没有感到真正快乐的时候,又不愿别人知道他内心想要兴复大燕的雄心,只好含糊回答:“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而他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也没什么最爱的人”,确实暴露了他真实的想法。 。 想看书来

酒罢问君三语:如何通过面试找到组织的“梦郎”(3)
萧峰的反应更是激烈,直接就离开现场,以避免回答这三个足以让他心痛不已的问题。他的自动退场,恰好体现了问题的有效性,竟然可以促使人自感不足,自我淘汰。
  无论是段誉,还是慕容复,出于不同的动机都采取了掩饰式的回答,但这种掩饰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成功,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这样的候选者是很容易被排除的。
  在现实的招聘面试中,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主考官更要注意辨别应试者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掩饰式回答,去伪求真。
  吐蕃王子宗赞则是迎合式的。银川公主的三个问题宗赞王子的回答1平生最逍遥快乐的地方是哪里?日后做了驸马,与公主结为夫妻的洞房之中。2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乃是银川公主,她自然姓李,闺名我此刻当然不知,将来成为夫妻,她定会说与我知晓。3最爱之人的容貌如何?公主的相貌,当然像神仙一般,天上少有,地下无双。
  宗赞的迎合式回答同样把自己的动机、意图暴露无疑。
  而且,他的回答也正是典型的投机取巧之法。他一答完,很多人都懊悔不已,痛恨自己怎么不早点抢答。
  经验不够丰富的面试主考官就很容易被宗赞式的迎合迷惑,以为这就是组织所需要的人。但其实问题要考察的是应试者的过去经历,而非未来遐想。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看清迎合者的面目了。
  第二,能够提取出应试者的经历或经验。而这种经历或经验必须是组织最需要的。
  应征者的经历会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和本次招聘相关的。
  便包不同最快乐的地点是在一家瓷器店中。他小时候在店中做学徒,受尽老板欺侮虐待。长大成人后,包不同将瓷器店中的碗碟茶壶、花瓶人像,一古脑儿打得稀巴粉碎,大出了一口恶气。
  包不同的这一段经历自然和银川公主毫不相干了。所以,很容易将包不同剔除出去。
  显然,只有虚竹的回答中所揭示的经历是符合要求的。银川公主的三个问题虚竹的回答1平生最逍遥快乐的地方是哪里?在一处黑暗冰冷的冰窖中2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那位姑娘叫什么名字。3最爱之人的容貌如何?她容貌如何,我也是从来没看见过。
  第三,能够显示各个回答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还是以虚竹的回答为例。
  虚竹的第一个回答是“在一处黑暗冰冷的冰窖中”。这个答案自然是符合银川公主的唯一答案。但仅仅答对了这个问题,还不能证明虚竹就是“梦郎”。因为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也会有。如果第二个问题答出了某个人名字,就出现了纯属巧合的情况了。
  所以,只有虚竹连贯地回答出“我不知道那位姑娘叫什么名字”、“她容貌如何,我也是从来没看见过”,形成内在不可推翻的逻辑性,才足以证明虚竹是货真价实的“梦想”。
  银川公主的三个小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其实非常精妙,才能从众多的应征者中找到本已毫无线索的梦中情郎。
  以上的分析,是从面试问题如何设置以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的角度出发的。而这一场空前绝后的面试,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一)问题的标准化
  主试宫女对所有的候选人都进行完全相同的提问。也就是说,问题是标准化的。这就给了所有候选者完全相同的机会,体现出了公平。

酒罢问君三语:如何通过面试找到组织的“梦郎”(4)
(二)公平性
  银川公主准确无误地找到虚竹后,欢喜携手而去。主持的宫女却并不因为招聘事实上已经结束而停止发问。她依然不急不慢将余下众人一一问毕。
  这也是招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在现实的招聘面试中,如果因为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或者因为主试者在对多个面试者进行面试后,深感疲倦,就对剩下的候选人草草了事,对组织至少会有两方面的伤害。
  一方面的伤害是组织可能错过更合适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剩余的应试者感觉到自己被冷遇,一定会对组织心怀不满,四处传播,这会对组织的形象造成损伤。
  (三)第一印象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现实的招聘面试中,面试员通常会在面试的最初几分钟通过候选者的外形、穿着、身体语言等因素(甚至在面试之前就根据笔试成绩或候选者的简历资料)快速作出判断。
  而这场面试因为萧峰打灭了所有的蜡烛,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所谓误打误撞,却很好地消除了第一印象对面试的负面影响。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面试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第一印象带来的想当然。
  (四)用人决定权
  银川公主之所以能成功地找到虚竹,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本人的在场。看起来,这场招聘一直是一个待人处事颇为娴熟的宫女在主持,但其实银川公主一直在暗中倾听。
  主持的宫女虽然知道问题,却不知道谁的答案是符合要求的。唯有银川公主知道最后的答案,才能作出最后的正确的抉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银川公主就是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的具体用人部门。
  现实中,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却往往不是用人部门,而是更高层级的领导者。领导者作出决策之后,事实上并不为入选者的表现负责,而必须为入选者表现负责的部门却没有决定权。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矛盾,也为组织的健康运行埋下了隐患。
  所以,我们提倡由用人部门来决定入选者。之后,入选者的表现和用人部门的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最优秀的人才入选,也可以杜绝开后门进来的庸才。
  (五)群体性面试
  一般的面试,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应征者总是单独面对一个或多个主试官。但“银川面试”却是多对一的群体性面试。
  这种面试因为有其他候选者在场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效应。他人的在场,既有相互间的影响,也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
  比如宗赞王子回答之后,很多人就后悔自己没抢在他之前。这就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临场机变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素质。
  又比如萧峰。如果没有他人在场,那么他说出阿朱的名字也是无妨的。但有他人在场,萧峰当然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痛公之于众了。另外,如果你现场编瞎话,也会被当众揭穿,下不了台。
  所以,针对某些特殊的情况,采用群体性面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向萧峰学习危机管理(1)
萧峰第一次经历危机是在担任丐帮帮主的时候。彼时,丐帮副帮主马大元被人以他自己最擅长的“锁喉擒拿手”杀死,而姑苏慕容素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闻名,丐帮上下均疑为慕容氏所为,遂大举南下,兴师问罪。
  但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阴谋。生性*的马大元遗孀康敏(马夫人)因萧峰不解风情而因爱生恨,利用马大元遗下的丐帮前帮主汪剑通的密令,联络丐帮内外的各种力量(势力),策划了一场要废除萧峰丐帮帮主职位的大阴谋。
  丐帮大智分舵舵主全冠清足智多谋,是这场阴谋里的主导力量,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派人囚禁了传功、执法二长老,又说动了宋陈吴奚四大长老参与叛乱。
  为了让萧峰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叛乱者的策划异常周密,特别邀请了丐帮的*徐长老以及五台山的智光大师、太行山冲霄洞谭公谭婆、泰山“铁面判官”单正、赵钱孙等武林名宿到场以作见证。
  叛乱在萧峰猝不及防的时刻突然爆发!这一场变乱凶险已极,丐帮六长老中仅传功长老未参与(执法长老白世镜虽然此时未暴露,但其实也是重要的幕后策划者),可以说,丐帮的主要高层领导都已经站到了萧峰的对立面了。所以,萧峰是孤身一人,毫不知情,毫无准备。
  但萧峰临乱不惊,思路清晰,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危机之际,头绪纷杂,信息极不对称,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错过稍纵即逝的应对良机。这个时候,首先需要领导者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及时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矛盾,优先处理主要矛盾。
  萧峰敏锐地断定全冠清是这场叛乱的主谋者。他不动声色地继续与四长老对话,却在间不容发间出手扣住全冠清身上要穴,劲力透处,全冠清不由自主屈膝跪倒。萧峰当即说道:“你既已知错,跪下倒也不必。生事犯上之罪,却决不可免,慢慢再行议处不迟。”随即点中他哑穴,不容他分辨,亦可以防他再出蛊惑之语。
  萧峰这几下兔起鹘落,一气呵成,立即控制住局势不至于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此时,杏子林中参与叛乱的200余众,均面露尴尬,僵在当场。如果有人振臂一呼,局势还是难以逆料。所以,萧峰立即要做的是安稳人心。
  萧峰当即将事件定性为“多年来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只不过一时生了些意见,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为了缓和局势,收拢人心。同时,他一边浑若无事般地吩咐大义分舵的弟子前去将已被羁押的传功长老、执法长老等人解救出来,一边镇静自若地向四长老等介绍自己新结识的段誉,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等待援手到来。
  传功及执法长老等人赶到后,执法长老决意对叛乱者加以严惩。此时,局势已经牢牢掌控在萧峰手中,但萧峰并不因胜券在握而大开杀戒,反而借机进一步笼络人心。
  任何一个组织,对于背叛者的惩处都是最严厉的。丐帮帮规第一条就规定了如何对叛乱者进行惩处。
  白世镜宣布:“宋陈吴奚四长老误信人言,图谋叛乱,危害本帮大业,罪当一刀处死。大智分舵舵主全冠清,造遥惑众,鼓动内乱,罪当九刀处死。参与叛乱的各舵弟子,各领罪责,日后详加查究,分别处罚。”
  萧峰充分利用了丐帮管理制度中的一条规定……“本帮弟子犯规,不得轻赦,帮主却加宽容,亦须自流鲜血,以洗净其罪”,一方面颂扬四大长老以往功绩,另一方面将法刀插上己身,以自己之血折抵宽恕四长老之罪。。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向萧峰学习危机管理(2)
四长老及参与叛乱的帮众深感萧峰恩德宽宏,无不折服。一场危机四伏的大叛乱就此被萧峰消弭于无形。
  后来,徐长老以及诸位武林名宿赶到,揭明萧峰身世。虽然如此,萧峰已经掌控局势,如果萧峰自己不愿放弃帮主职位,即便铁证如山,也不能动摇萧峰的地位。所以,萧峰挂冠而去并不能否定萧峰在危机处理上的应对得当。仅就危机处理而言,萧峰的所作所为应该是极其成功的。
  通过这次危机处置,萧峰也熟谙了“分清主次,辨明首恶”、“出手迅捷,控制局势”、“宽待从犯,安抚人心”这危机应对三部曲。
  等到萧峰为了救治阿紫来到契丹,遭逢辽国楚王叛乱的时候,萧峰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叛乱危机已经像运用降龙十八掌一样驾轻就熟了。
  辽国南院大王楚王趁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离京出猎之机,将皇后、皇太后以及随驾士兵的家小父母全部控为人质,发动叛乱,楚王之父,受封为皇太叔,官拜天下兵马大元帅,手绾兵符,可调兵马八十余万。而耶律洪基所率人马,不过十余万人。
  这一场叛乱,真是非同小可。
  双方兵力悬殊,且楚王拥有人质之便,眼见耶律洪基无力回天。但幸运的是,他刚好结识了萧峰,结为异性兄弟,而萧峰此刻又正在他身边。
  萧峰还是按照他的危机应对三部曲,一一做来。
  首先,他理清主次,找出主要矛盾,然后强弩硬箭,冲入敌阵,射杀叛乱首恶……楚王,并将叛乱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皇太叔擒为人质。
  萧峰深知叛众心理,首恶授首后,最要紧的是图个免罪,只要己方保证不念旧恶,决不追究,叛军自然斗志消失。反之,不加宽恕,则叛军无路可退,只能决一死战。而叛军势大,耶律洪基身边不过七八万人马,众寡悬殊,决不是叛军之敌,所以,萧峰不及向耶律洪基请旨,便宣布“皇帝宽洪大量,赦免全体官兵,谁都不加追究”,以安抚人心。
  萧峰再次成功处理了危机。
  现实中的领导,遭遇这种内部叛乱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萧峰的应对危机三部曲却不仅仅适用于处理叛乱,而是适用于任何一类可以被称为“危机”的重大事件。
  分清主次,辨明首恶,就是理清主要矛盾,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主要矛盾。
  出手迅捷,控制局势,就是要掌控好时间和时机,不可延误,以防酿成更大的危机。
  宽待从犯,安抚人心,就是放过次要矛盾,不拘泥于边缘性因素,以维护大局稳定。
  名满天下的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对危机管理提出了五个假设。韦尔奇的领导才能人所共知,萧峰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如果用韦尔奇的五个假设来对照萧峰的行为,竟然一一契合,由此也可看出,我们向萧峰学习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有用性。
  第一个假设:问题本身要比表现出来的更糟糕。
  人在遭遇危机的时候,一般的反应是本能的抗拒,幻想事情不是真的,幻想糟糕的事情其实没有发生,一切都会回归原来的秩序。
  领导者如果也抱有这种想法,无疑会贻误战机,错过第一反应时间。领导者应该保持敏锐的感觉,能够一叶知秋,从细小的蛛丝马迹中洞察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
  正当包不同、风波恶和丐帮二长老激战不休的时候,萧峰见杏子树后奔出五六十人,都是衣衫褴褛,头发蓬乱,或持兵器,或拿破碗竹杖,均是丐帮中帮众,跟着北方也有*十名丐帮弟子走了出来,各人神色严肃,见了萧峰也不行礼。 。。

向萧峰学习危机管理(3)
激战正酣,萧峰作为丐帮帮主,此时的注意力肯定是放在激战上的,而不太会关注帮众在礼节方面的问题。但萧峰就从帮众的这些不太起眼的举动中,发觉了叛乱的苗头。他的判断依据是:这些人平素对自己极为敬重,只要远远望见,早就奔了过来行礼,可今日突如其来后,连“帮主”也不叫一声?
  包风二人战败后,萧峰宽宏大量,准备放他们走。全冠清出来阻拦,神色间咄咄逼人,丝毫没有下属之礼。萧峰已经惊觉事情不妙。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全神戒备,思索应变之策。等到变乱迹象较为明显,他才能从容自如,否则,事到临头,哪里还来得及思考完全之策?
  一叶既落,就做好天下秋的准备,把困难、混乱、危险想得严重一些,并据此未雨绸缪,对组织,对领导者本人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不是盲目的悲观主义,而是积极的现实主义。
  第二个假设: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秘密,每个人最终都会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当危机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后,人们普遍倾向于隐瞒真相,却不知道隐瞒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自己不能公开真相,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替你来公开真相。而他人公开的真相,未必就是真正的真相,往往是被歪曲、误解的真相。同样,想知道真相的人,一定有渠道来了解真相。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