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闻抄袭历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姜子牙带领的以周武王为核心的革命队伍建立的周朝,曾经代表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代表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但从喜欢褒姒的那个周幽王开始,中央政府日渐衰落,当年分封的诸侯们慢慢强大起来。这些诸侯经济基础雄厚了就谋求上层建筑,于是彼此间勾心斗角乃至你争我夺越来越频繁,一个接一个成为实际上的老大。强的称霸天下,弱的只好靠拍马屁过日子。失去权力又没有经济支柱的周室此时没人进贡了,靠什么养活自己呢?还好有个周惠王心思活络,有市场经济头脑,于是他对朝廷进行了一番改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卖认证。
那时候正好是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强大的时候,周惠王为他盖下了第一个“我认可”的章。惠王10年,周赐齐桓公为“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不管他给不给认证,霸主都是霸主了,但毕竟经过多年周室教导的老百姓,还是认中央政府这块牌子。有个认证,多少增加点合法性。这也是周氏牙防组能有机会存在的原因。
惠王死后,他的儿子发出了第二个认证。那时国内有人篡位,襄王只好外逃,靠着晋文公护送讨回了公道。为了表达谢意,襄王封已成为又一霸的晋文公为“侯伯”。这封的和被封的关系相当微妙,按说封的人应是上级,却被被封的下级两次召到外面“会谈”,这丢脸的事情,后来在历史中以“天王外出巡狩”扯了过去。
又过了些年,轮到春秋时期第三个霸主出现了,秦国打败了前霸主晋国成为新的赢家。此时的周显王再次适时出现,给出了第三个认证,这次不叫“侯伯”了,认证名直接改为“霸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嗯,确切地说,适应新的客户要求。为了做到尽量让客户满意,周室还先后三次赐祭肉给秦国,为其×周年庆典仪式增光添彩。
再往后来,霸主越来越强势,已经不需要周氏牙防组的认证。此时的周室王朝资源也没得吃历史也没得吃,仅剩的一点荣耀也因为乱发认证失去了权威性,就只好靠骗吃骗喝过日子了。一次楚国包围了韩国,韩国向周借粮,周王向一个叫苏代的江湖骗子求救,苏骗子跑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包围韩国5个月了,一直没攻下,自己都累了,估计都有撤兵的念头。现在你们一借粮食,让楚国知道,不就看出你们也疲惫了么?你不如把一个城送给周,显出你们还很强,就能把楚国吓走了。”结果果然骗来了一个城。又一次秦国攻魏,周又借助另一个江湖骗子马犯的力量,在秦魏两国之间周旋,最后竟然骗得魏国给周修筑城墙。就靠着这些手段,周氏牙防组又维持了70多年,最后被新的先进文化代表秦国认定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
txt小说上传分享
音乐爱好者统统死得很难看
前两天看历史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比如我——比较缺乏音乐细胞,比较不那么容易懂得欣赏音乐:因为懂得欣赏的音乐爱好者都遭到了无情的板砖,早早就都被灭掉了,于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欣赏的传统和方法就都给冲走了。
比如战国时候,魏文侯和一个叫田子方的大臣一起喝酒听音乐,音乐爱好者魏文侯有很强的听音辨音能力,一下子听出演奏的音调有问题,指出“钟的声音不对,左边高了”。
魏文侯的音乐造诣引来的不是赞美,而是板砖。那个田子方当场嘲笑魏文侯,说了一番特义正词严的话:“君王圣明就忠于自己的职责,君王不贤明就关心音乐。现在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对自己的职责就糊里糊涂了。”
这大帽子一扣,你说让魏文侯怎么说?他只好表示田老师言之有理,从此之后隐藏起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了。
还是这个魏文侯(看来真是个超级音乐爱好者),有一次向孔子的门徒子夏进行思想汇报,说:“我每次衣冠楚楚地听宗庙里的雅正之乐时都想打瞌睡,但听郑国音乐或卫国音乐从来不会厌倦。您看我这是哪里的思想改造不够呢?”
子夏马上也来了段上纲上线的大帽子:古乐平和正大、气象宽广,讲述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是有德的君子听的;郑声卫声是奸邪*的,会让人陷溺其中不知自制;古乐有内涵,新乐只是单纯的音响享受,格调低下……
魏文侯更不敢放心大胆地听音乐了。
还有一个音乐爱好者晋平公,他的遭遇更加可怕。有一次卫灵公去晋国,在濮水边扎营,半夜里听到弹琴声,觉得特别好听,但找不到出处,就让自己的乐官师涓把曲子记下来练会儿。第二天到了晋国,让师涓弹给自己和晋平公听,还没演奏完,晋国的乐官师旷按住琴不让继续弹,吓唬他们说:“这是亡国之音,是当年一个乐官做给商纣王听的(看来商纣王也是个音乐爱好者),谁听了谁亡国。”音乐爱好者晋平公不信邪,他说:“不许你拦着我热爱音乐,我一定要听完。”
听完之后,他问:“还有比这更好听的音乐么?”师旷说:“有,但你听不了,你道德修养不够。”热爱音乐的晋平公非要听,师旷就给他弹了。音乐果然很好听,晋粉丝听得热泪盈眶,马上起身敬了师旷一杯酒,请求他再弹一首更好听的,师旷又说他道德修养不够,听了会遭大灾,晋平公说:“我都这么老了,不怕灾难,我所爱的只有音乐。”——多么伟大的为音乐献身的精神啊!于是师旷就又弹了。
史书上说,晋国从此发生大旱灾,三年之内遍地寸草不生,这都是因为晋平公乱听音乐造成的。史书因此严厉谴责了他这种行为,提倡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欣赏艺术,文明听音乐,健康听音乐,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什么事一被挂上道德修养、意识形态的标签,简单的就变得不简单了。这种“非礼勿听”的观念到今天还被贯彻着,凡是子夏田子方们觉得格调不高的,就扣上大帽子禁止它们再出现,于是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纯洁的社会上,听着被优选过的格调高雅平和正大的音乐,于是就……不知道怎么听音乐了。
做好人得有实力
世道艰难又险恶,总是阻挡住人们学雷锋的美好愿望。比如我常常想辞去工作去山区支教,可一想到等钱花光了之后可能要受穷,就退缩了;常常想把财产送给穷人,可一想到生病变老之后就没人养,也退缩了;常常想资助乞丐,但听说其中很多人都是骗子或骗子操纵的,又退缩了……做好人,是需要实力的。
在遥远的春秋时候,有个秦缪公就很有把助人为乐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目标的理想,但是他!屡受伤害呀。
有一年,晋国闹大旱灾,来向秦国借粮。晋秦原有嫌隙,秦缪公的大臣当然反对借粮,并建议他趁晋之危。可是助人为乐的秦缪公还是借了。从秦国都城雍城到晋国都城绛城,一路船运车运络绎不绝。
过了两年,秦国也出现了饥荒,向晋借粮——其实等于是把自己的东西要回来嘛——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晋国趁机派兵攻秦,并把雷锋秦缪公给射伤了。幸好秦雷锋以前关怀过的300名野蛮人赶来报恩,不仅把秦雷锋解救出来,还俘虏了不知恩图报的晋国国君。
这个晋国国君,竟然还是秦雷锋的妹夫。他姐姐,也就是秦雷锋的老婆听说后赶来求饶,雷锋同志就又把他放了,留下外甥太子圉做人质,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过了几年,妹夫病了,晋国国内开始讨论接班人问题。太子圉一听说,招呼不打一个就跑掉了,这种没礼貌的行为令秦雷锋很生气,但助人为乐的他又发现了发挥善心的机会——太子圉即位,晋国的公子重耳落魄了,秦雷锋就把他接到家里,把被太子圉抛弃的女儿又嫁给了他。后来晋国出内乱,秦雷锋派兵送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当了国君。
这种不计前嫌不求回报的好人好事后来也没得到好报。又过几年,秦雷锋派人去征讨郑国,大军回来的路上,被晋国军队伏击在峡谷,秦军三百辆战车和三千余骁勇的士兵全军覆没,大将被抓,经秦雷锋那位二嫁的女儿求情才给放回来。还好秦国还是有实力,过了些年伐晋,算是把仇给报了。
在这期间,秦雷锋还做过很多好事,比如买下差点为奴的百里奚,赦免吃他马的野蛮人,等等——我说这些的意思是,秦雷锋的确是一个以助人为己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能够检验出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得出来,但凡有一次对方的以怨报德他没抵抗住,我们也就没有机会看到他的几十年如一日,因而确信他的好人好事了。那个时候又不流行写日记,没办法掏心窝表忠心好在光荣后流传后世,他的一片痴心,不就白费了?
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里面的重点除了不做坏事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一辈子”——想做一辈子好事,哪那么容易?江湖上到处是坑是绊,没点实力撑到底,还真不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专门从事炒作的人才
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想让一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现出来,必须得靠点宣传手段。传统的方式是找闪光点,写催人泪下的故事,然后大规模舆论轰炸,各地开经验介绍会事迹交流会,肯定弄到你熠熠生辉妇孺皆知。但这个手段需要相当的垄断资源和权力,一般人是做不了的。
于是在草根人物中出现了一个变种,就是所谓的“推手”,这种人熟谙传播规律,了解大众心理,懂得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选准卖点,把人包装起来捧红,推上风口浪尖。由于不占有公共资源,只能靠借力打力的方式,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都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那种实惠型,关键在于出奇制胜。
战国时候的冯谖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他成功地把自己炒作成公司里的重要人才,然后又把公司炒作成举足轻重的企业。
他所在的公司,就是战国时候齐国宰相孟尝君田文的智囊团。那时候田文建立了一个有3000人之众的智囊队伍,都是各方面很厉害的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样一个团队中,想混出头来实在不容易,对新加入的冯谖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好在这个冯谖掌握的技术非他人可比——他是专事炒作的推手。
他开始有步骤地炒作自己。
首先是显出自己的不同。公司总经理田文招聘面试的时候问他:“您老有什么爱好么?”他回答:“没有爱好。”
“那您有什么能力么?”
“没有能力。”
一般来说,这样的二百五早早就会轰了出去。但这个面试的评委是总经理——最高层,能通过初试复试到他这里,绝不是海选期的选拔方式了,对这样的回答,评委多少都会错愕一下,然后会想得比较复杂。冯谖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
果然,田文感到惊奇,不相信他真的一无所能,本能地认为背后另有原因,于是就把他留下了。
进来只是第一步,淹没在3000人之中,也不能算成功。冯谖的下一步目标,是要让自己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当然是有过人的本领,能让他人一下子心服口服,名声才能传达得出去,但这在3000能人当中,太难了;第二个就是出奇制胜,在态度上表现出非同常人,这样也比较容易引起注意,冯谖采用的就是第二种。
在田文手下待了没多久,冯谖就高调地在门口弹着剑唱歌:“吃饭没有鱼啊……”
寄人篱下,给什么吃什么,怎么还敢挑剔和提要求?更何况还是他这样一个没有才能且对企业没有过贡献的人。这种反常的举动立刻就成为置顶话题,并很快传到田文耳中。对田文来说,多一口饭少一口饭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不值当的为这点报酬问题损伤员工积极性,于是就批给他和其他能人一样的伙食待遇了。
过了不久,他又来了一次“出门没有车啊……”于是他又得到了使用公车的待遇。再过一段时间他又来了一次“家里没人养啊……”于是三险一金也解决了。
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大企业中,如果真的在乎待遇问题,更好的解决办法无疑是私下找领导谈,而他为什么这么高调?由此可见,待遇是次要的,通过这个方法让自己尽人皆知,更重要的是在领导心中保持足够知名度,才是目的。
不久后,田文征召上门收债的人才,他应征了。田文开始没看出他是谁,别人一介绍:“这就是那个‘没鱼吃’”,田总一下子就想了起来,且认定:看来这个人就是有才,以前是在隐藏自己——看,炒作的力量,就是这么有效。
不久之后,他成功炒作了田文,这更是他的著名案例了。
当时齐国换了首脑,作为旧臣,田文被董事会解除了职务。冯谖的机会到了,他找到前田总,要了一些活动经费,来到了梁国游说,四处宣传田文的管理才能,并放出风去说几个大企业正在争聘田文,去晚了就没了。得到消息的梁王赶紧派人带着高薪聘书和干股到齐国聘请孟尝君田文,在冯谖的策划下,田文先后三次都坚辞不受,害得梁国使者白跑了三趟。这三趟,终于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消息四面传开,大家都在猜测:什么人啊,让一个大企业这么三番五次的上门,看来是水平太高都看不上这个企业呢。
这番炒作收到了奇效,齐国新的领导班子听说后内心里惴惴不安,琢磨自己是不是不小心扔掉了一个活宝贝。于是赶紧找回田文,提高年薪,并自责有眼无珠,重新任用他为宰相。
经过这样一番运作后,仅凭舆论的力量,田文名声大噪,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管理人才,从此不愁高管职位。
食神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首先抓住男人的胃——这不仅仅是给女人的醒世恒言,对男人来说也大有其效。厨师界第一代掌门人、春秋时代的易牙就是利用这个定理,走了一条厨而优则仕的道路,给后世人提供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晋身之阶。
易牙是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太监,是少数民族。厨艺精湛,对于味道有天生的敏感,把两江水倒在一个碗里,他能靠舌头分辨出多少来自淄江多少来自渑江。
不过可惜,他这般功夫也只能做做膳食科科长之类的角色,到头儿了混到后勤部部长,前途算不上远大。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著名吃货姜小白。
在大内总管竖刁的引荐下,他成了姜小白的御用厨师,每天给姜烹制各种美味,晚上还给姜加餐。他干的甚是卖力,大半夜的还煎炒烹炸十分隆重,吃得姜小白胆固醇都升高了。一段时间后姜小白顿顿珍馐吃了个遍,生出了独孤求败之心,有一天就长叹道:“唉,啥都吃过了,就剩人肉没吃过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易牙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了几天,他端了一碗蒸肉给姜小白吃,姜一尝,果然不错,鲜嫩异常,就问:“这是什么肉啊?我怎么没吃过?”易牙低调地说:“这是臣下儿子的肉,您说您没吃过人肉,我特地把儿子杀了给您做一顿。”
姜小白此时扣喉吐也来不及了,只好勉强咽下去,表扬易牙说:“嗯,你真有敬业精神,I服了YOU。”转回头来想想——连亲生儿子都不如我重要,可见我真是他心中的红太阳——于是生出了重用此人的心。
当朝宰相——姜小白的亲密战友管仲临终之前,向姜小白嘱托后事,其中提到:“易牙这个人连亲生儿子都敢杀,不是人啊!千万不可重用。”然后死去。但姜小白没放在心上,还是把易牙从厨师位置上提拔起来,委以重任。
从厨师界走上政坛的易牙不失厨师本色,到他的重要食客姜小白病重快死的时候,他马上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客人。为了赶紧“翻台”,他和大内总管竖刁把患病的姜小白关在宫内,不许任何人探望,3天之后姜还没死,他们干脆把左右服侍的人统统赶走,在姜的寝宫周围筑起高墙,隔绝内外。著名吃货姜小白活活饿死在病榻上,死后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蛆,直到蛆虫都排队爬出高墙外,大家才想到这位曾建立齐国霸业,主持诸侯会议的英雄已然死了。
姜小白死后,易牙拥立姜的儿子姜无亏为王,姜小白另一个宠臣拥立另一个公子姜潘为王,还有两个公子自立为王,一时间齐国内出现了四王并驭,四套班子一起办公的喜人景象。到第二年,来自宋国的维和部队带着又一位公子姜昭回来主持局面,才结束乱局,而齐国的霸主地位也从此失去了。
姜昭回来的时候,拥立姜无亏的易牙自知不好,赶快跑掉了。据说他跑去彭城拜师学艺,重回厨师界,苦练厨艺,不久终成一代大厨。至今台湾地区餐饮界,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