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辛亥大军阀-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洋军体系当中,第九师可是实力最差的一个部队,要不然当初第九师的一个旅也不会直接放弃阜阳撤回河南了。说起实力来估计也就和安徽省或者湖南省的陆军差不多,而编练的河南省陆军,就是更差劲了,基本上就是地方守备团的角sè,不满员之外重武器装备更是缺乏无比,甚至连步枪这些基本的轻武器都无法保证,可以说河南的军队实力在北洋军控制下的诸省当中,乃是比较差的一个省份。
如此情况下,段芝贵可不放心把后背交给河南省的地方部队。
而段芝贵手下的兵力就这么多,要防备如此大的地区自然是力不从心的,为了更可能的集中部队,他也是放弃了诸多不重要的地方,把部队都集中到了武汉三镇周边,反正武汉三镇里头有着一个汉阳兵工厂,他段芝贵掌控汉阳兵工厂后可是囤积了众多弹药,所以对于江北冯国璋第二军而言极为致命的弹药补给问题对于段芝贵而言并不算太过严重。
从湖北、从河南,就已经可以看出来北洋军已经处于一种全面收缩的态势!
现在中国的局势是陈敬云手下的国民军掌控并主动进攻,北洋军只能是在各个战线上被动防守而已,随着时间的慢慢过去,当国民军汇集在武汉周边的时候,1913年也就过去了。
虽然说元旦也是西历新年,但是这个西历新年中国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关注,哪怕是在华的外国人大多也是更关注之前的感恩节和书前天的圣诞节,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历新年可不是节rì,农历新年才是节rì。所以rì历悄无声息的翻过了1913年,进入到了1914年。
1914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陈敬云知道如果历史没有出现偏差的话,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会在今年打响,而历史是否已会出现偏差陈敬云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担心,这种历史大趋势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阻挡的,造成各国大战的可不单单因为奥匈皇储的被刺,而是新旧列强之间的利益争夺,为了准备这一场世界大战,列强各国已经是进行了长达十年以上的军备竞赛,这个时候他们都已经处于了最亢奋的顶点,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火星,不管是奥匈皇储被刺还是其他什么时间,随便一点火星就会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
这种历史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陈敬云的到来就改变,而翻过了1913年的rì历之后,陈敬云就是开始期待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了,这一场世界大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冒险!
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会牵制欧美列强的jīng力,这让中国得到发展空间的同时,对于中国而言更危险的是rì‘本同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rì‘本的这种发展对于中国而言,那是灾难xìng的,如果没有一战期间rì‘本利用欧战奠定的经济和工业基础,rì‘本根本就不可能有着吞并大陆的心思和实力。
存在危机的同时,中国能够得到的机遇更大欧战大爆发也让欧美产品暂时撤离中国市场,到时候自身的国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才是重头戏,到时候只要成功的把rì‘本也给排挤出去,依靠中国自身的市场就足以让中国的工业获得极大的发展。
除了这部分的国内市场外,中国还能在战争期间向欧洲参战国大量出口工业原料,甚至还能获得一部分简单工业产品的订单,比如军服、军被、军鞋之类的纺织品,再比如罐头为代表的食品,还有其他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物资,比如绷带。到时候中国能够获得的订单总量自然是不要妄想能够和美国这种工业大国相比,甚至和rì‘本都无法比较,但是陈敬云野心也不大,至少能够在这份世界大战的大蛋糕中占据一小部分就已经足够让中国吃的很饱了。
而除了传统商品外,陈敬云还打算出口其他两种医疗物资,而这两个东西一个是磺胺,而另外一个就是吗啡!
第一卷 第四百二十九章 ‘抗菌素’
和这年头的其他军阀一样,陈敬云最为关心的就是军队了,只有手下的军队强大了,那么自己的权势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才有保障。所以上不管是陈敬云还是其他人,比如袁世凯和陆荣廷或者唐继尧,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军队而进行的,不管是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还是陈敬云弄的中美援助计划,说到底还是为了获取军费而已。哪怕是陈敬云这两天来大力支持的发展工商业,建立多个经济开发区以及以华夏银行为核心,投资发展众多工业这些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发展国家工业,但是对于陈敬云乃至现在的整个闽浙军事集团体系而言,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军队!
发展工商业是为了收取更多的税收,这些税收至少有半数都是会被当成军费!
而发展重工业,核心目标也是为了实现武器的生产,纵观华夏银行控制下的各企业,几乎可以发现都是和军工行业联系密切的行业,福州兵工厂不用说了,两个船厂也是再造军舰,福州飞机制造厂更是为国民军空军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而优秀的作战飞机,而被号称为工业源头的钢铁行业和化工行业,现在也是直接为军工行业服务,东南钢铁公司的钢铁产量现在可没有多少用于民间产品,大多数都是被两个船厂和福州兵工厂吸收了。而化工行业就更不用说了,现在中国的化工行业几乎是和炸药工业同一个代名词。
陈敬云这两年来所做的这一切,几乎都是为了军队而服务,尽管他发展商业,发展重工业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最基础的工业体系发展,但是无法掩盖这些事情的最直接目的:军事!
而在这些传统项目之外,陈敬云还费劲了心思寻找其他方法来增加更多的军费和军队的战斗力!
磺胺和吗啡就是陈敬云策划之中的诸多项目之一,并且是少数已经取得了成功的项目。
磺胺、这种现代药物中最常用的抗菌药物陈敬云早就已经开始策划,他是知道磺胺这个名字的,也是知道磺胺的一些小故事,知道磺胺是从一种红sè染料中发现的,虽然除了这个信息外陈敬云已经没有其他的消息,但是他依旧找来了一群的化学专家成立了一个实验室,给了他们充足的经费后陈敬云也告诉了他们一些磺胺的相关信息,最后道:“把它给我找出来!”
虽然对陈敬云的话不太相信,但是化学实验室里的专家们还是搜集了无数红sè染料,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试验。这种有着明确目的xìng的寻找虽然也困难,但是总比大海捞针要容易的多,实验室的专家们在1914年的新年刚过,就是给陈敬云带来了好消息,说他们已经找出来了陈敬云口中的磺胺。
负责磺胺项目组的负责人乃是东南大学化学系主任俞同奎,此人乃是现今少有的化学专家了,生于1876年,先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随后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化学,并顺利获得硕士学位,1910年回归后被清zhèngfǔ授予格致科进士,任职京师大学堂理科教授兼化学门研究所主任。辛亥后陈敬云筹办东南大学,到处邀请成名教授学者,而俞同奎这个人自然也在邀请之列。
说到这里得提一提,这个俞同奎乃是陈俞氏娘家的远方族人,虽然亲戚关系差了好几代,但是这个人和俞若飞可是正儿八经的同族堂兄关系。这样一来也就和陈敬云扯上了关系,加上当初筹备东南大学的林长明给他去了亲笔信,并承诺在东南大学筹建化学系,并且邀请他担任化学系主任一职,然后说明东南大学是得到了诸多人士的支持的,资金来源不但有着zhèngfǔ拨款,而且还有诸多热心教育事务的富商捐款,更有来自美国的友人的资金和师资支持。
如此情况下,俞同奎这才到了浙江杭州任职刚成立的东南大学化学系主任。
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接触到陈敬云创办的化学实验室,陈敬云刚设立化学实验室的时候,只有少数专家,而且还都是化工部门里玩炸药的那群人,对于化学病理可是不懂的。但是由于陈敬云要求的时间比较急,而且华夏银行那边直接给予的资金支持也不小,所以这个化学实验室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研究磺胺外也开始设计其他化学领域。
由于陈敬云设立的这个私人化学实验室有着充裕的资金和设备,也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加入进来,毕竟在年头搞学术,尤其是需要大量实验支持的学术xìng研究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办到的,比如东南大学的诸多化学系的专家也是加入了进来,俞同奎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到陈敬云设立的这个私人化学实验室。
磺胺项目组的进展可以说是缓慢而顺利的,他们太多的捷径可走,只能是一个试验接着一个试验,这足足弄了一年多后才是把陈敬云口中那种可以灭菌的磺胺给找了出来。
得知磺胺找出来后,陈敬云欣喜若狂,当即就是亲自给华夏银行那边传话,让他们给予化学实验室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对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
而另外一方面,陈敬云就是开始着手大量生产磺胺,华夏银行全资投资的同奎药业正式成立!之所以取同奎药业这个名字,这是因为感谢俞同奎在寻找磺胺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在同奎药业的工厂建设完成之前,大规模生产是不可能的,但是少量的生产还是可以办到的,于是乎采用实验室生产模式的少量磺胺开始进入到国民军当中。
为了保证磺胺的利益最大化,陈敬云给项目组的人下了封口令外,也让科研人员在磺胺的量产品中加入了大量无意义但是不影响药效的东西,然后以抗菌素的名义进行生产和销售!
虽然这样也无法避免让外国的那些科学家们从这成品当中把有效的磺胺成分给找出来,但是至少也能够拖延时间不是。现在陈敬云要做的就是,在外国科学家把磺胺的药效成分破解出来之前捞到足够的利益!而这个过程也不用太久,只要那么三四年就可以了,在一战期间陈敬云就能够利用磺胺带来庞大的外汇收入,至于销量这一点不用担心,价格也不用担心。
新产品,尤其是新型药物的定价向来都是高昂的,这一点和生产成本乃至研发成本都无关,关键的是这玩意只有一你家有,其他没有,而起还没有代替品,那么人们就必须购买你的产品,一元一件也得买,一百元一件也得买,这就是垄断的优势。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定价和销量就需要仔细研究了,定价太低利润不大,定价太高销量会降低,不是每个zhèngfǔ都愿意为了士兵额外花费大价钱的。这中间就要在销量和价格之间做一个取舍,但是不管怎么样,陈敬云都是有的赚的。
为了向未来参与世界大战的各国推销磺胺,现在就开始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为了避免人们从名字上猜测到什么,直接把这种新型药物命名为抗菌素。这年头可没有其他什么抗生素,抗菌素之类的产品,而同奎药业生产的磺胺将会是第一种,而抗菌素这个名字也不会让人们造成胡乱。
在推广上,由于这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甚至连广播都没有,所以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宣传的话,那就只能通过报纸了,为此陈敬云给国社党的宣传部门下了命令,要求国社党的宣传部配合同奎药业把抗菌素给造出势来,要求短时间让让抗菌素这三个字传遍大江南北。而且说明这是一个严峻的政治任务!
于是乎,在同奎药业还没有进行大规模量产的时候,抗菌素这三个字就已经开始频繁出现在诸多报纸上面,上面诉说着抗菌素的神奇药效,更是报多了诸多例子,有受伤的国民军士兵,有受伤感染的普通民众,这些例子加上宣传部那密集的报纸宣传,让抗菌素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几乎传遍了南京和上海等各大城市。
导致了人们生病了去医院都会说:“给我用抗菌素吧!”
而加上磺胺作为人类所发现的第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其药效自然是有效而巨大的,虽然和人们所吹嘘的包治百病想去甚远,但是对于灭菌的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而当同奎药业紧急小批量生产出来的抗菌素投产后,首先供应的自然不可能是外界的普通市场,而是大量的国民军伤兵。
虽然那些治疗伤兵的医生们对报纸上吹嘘的抗菌素还有些不相信,但是给伤兵们用抗菌素可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而是国民军自身决定的,或者说是陈敬云亲自决定的。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让他们头一次认识到了抗生素的绝大作用,很多他们断定已经受到了严重感染,不得不进行截肢的伤兵在伤口上撒上了抗菌素药粉后,受到了感染的伤口竟然是奇迹xìng的出现好转,最后竟然是不但保住了xìng命而且还保住了伤腿、伤臂。
如此情况让那些医生们也是正视了抗菌素的巨大药效作用,然而医生们自身也是口头宣传起来,一种药物的宣传没有比医生们口头主动宣传的的方式更管用了。毕竟在报纸上吹嘘抗菌素有多么大的作用只能让人们知道这个名字,但是有没有效还得医生说算,更进一步的推广也得先征服那些医生们。
抗菌素的宣传在一个月内几乎是达到了高cháo,由于同奎药业的厂房和设备都没有建设完成,现在只是小规模的试生产,而生产出来的抗菌素也被国民军后勤部全部征用,然后配发部队,实际上现在都不能做到给每个士兵配发,只能是直接用在伤兵身上。
由于外部途径无法得到抗菌素,但是抗菌素通过这一个月的密集宣传让那个人们都相信了有这么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所以就造成了市场上没有抗菌素,但是众多人开出了高价求购,如此情况下抗菌素的黑市自然也就产生了,黑市里面的一包国民军标准一次xìng急救用量的‘抗菌素’已经被炒到二十元一包,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如果抗菌素只是有名无实的虚头产品的话,那么即便是通过宣传炒作一个月,但是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慢慢淡下去,关键这并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抗菌的效果。
如此情况下,这来自远东中国研究发明了一种抗菌素的消息也就传到了国外,而随着多名著名医生建议使用抗菌素之后,同奎药业生产的抗菌素已经得到了医疗界的普遍认同。
这个时候,同奎药业紧急建设的厂房和添置的设备也开始投产,产量急速上升。产量急速暴涨之余,同奎药业生产的抗菌素除了满足国民军的需求外,也开始向民间市场供货。虽然之前同奎药业给国民军内部供货的抗菌素价格不高,但是在对外部市场公开供货的时候,价格却是极为高昂的,一份用量的抗菌素粉价格高达十五元。这个价格在当时而言是超级昂贵的,当时的人们月收入不过四五元,哪怕是属于高收入人群的中产也不过数十元一个月而已。
所以十五元的一次剂量别说普通穷苦人民了,就连中产阶层的人都是无法用得起的。
但是同奎药业那边定出那么高的价格,自然是有着自身的考虑的,首先同奎药业的产量虽然那大幅度增加,但是对于市场的庞大需求而言依旧无法满足,再者同奎药业要进行扩大规模,积累资金建设更大规模的厂房,购置更多的设备,这没有钱可不行,同奎药业的前期数十万元的投资虽然来之于华夏银行,但是华夏银行可不能继续无止境的拿出大量的投资给同奎药业,陈敬云可没有想过让华夏银行给同奎药业输血,而是想要同奎药业给华夏银行输血的同时造就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税收。
所以为了前期发展,价格定得高一些是正常的,反正自身的产量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至于因为价格定得过高而无法服务普通民众,这个基本上不在陈敬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个年代的中国人大多数是买不起药的,不管磺胺粉是十五元一包还是一块五一包,买不起的终归是买不起,也舍不得买。
当然了,磺胺粉的价格适中是会降下来的,到时候大规模量产,生产的成本降低之后磺胺的价格就能够降低到普通民众也能接受的水平。
但绝不是现在,现在陈敬云要做的是尽快的发展壮大,而不是抱着普世价值观跳下死亡深渊!
市面上出现了抗菌素后,除了大部分都被国内消化了外,少部分也是开始流传到了国外,这也是让西方的那些医生们头一回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神奇魔力,抗菌素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多月后少量的出现在了欧美国家里,不过在这里它并没有被当成外科伤病感染的主要药物,很多医生是把它当成了‘梅病’的特效药来使用的,当然价格也是更为高昂,一小包的价格已经从中国地区的十五元攀升到了十英镑,价格直接飙涨十倍以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