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禄山却不干了。
  节度三镇爵封郡王的安禄山,一生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李林甫。而且,他对李林甫是由衷地畏惧和敬佩,心悦诚服地自认为不是对手,以至于每次线人从长安归来,他问的第一句话都是:十郎(李林甫)怎么说我?
  所以,李林甫在位时,安禄山是不敢妄自尊大,更不敢轻举妄动的。在他眼里,李林甫才是帝国的顶梁柱,唐玄宗则不过是坐在屋顶看风景的老头子。尽管那风景确实“这边独好”,但没了李林甫,就会“落叶满长安”。
  实际上,由于多次进京,安禄山早已将帝国的底细打探得一清二楚。那可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皇帝懒惰,官员欺瞒,中央军久违沙场,当权派纸醉金迷。本应用于通报政务军情的特快专递,送来的竟是贵妃娘娘的荔枝。就连杨国忠这种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小混混,也居然成为首相。如此腐朽不堪的政权,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
  安禄山嗤之以鼻。'40'
  杨国忠也咬牙切齿。因为那个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便在寒冬腊月也会汗流浃背的安禄山,居然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杨国忠一有机会就说安禄山要谋反。他甚至对唐玄宗说,请陛下召安禄山进京,他肯定不敢来。
  结果,安禄山一叫就来。
  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初四,安禄山在华清宫最后一次见到了玄宗。他泣不成声地说:臣本胡人,不认识字,赖陛下恩宠才有今天,现在可是要死在杨国忠手上了。
  玄宗的反应跟那些心肠柔软的慈祥老人没有两样。他看着安禄山好不容易才跪倒在地的肥胖身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怜模样,不禁有些心酸,便赏赐了一大笔钱,还准备给他增加特任宰相的头衔,只不过又被杨国忠阻止。
  陛下觉得很抱歉。
  唐代陶质彩绘猎骑胡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安禄山所辖三镇有近二十万兵力,其中不少是胡人骑兵。
  安禄山却心中窃喜。远在范阳的他,对于“列席国务会议”之类的虚衔没有兴趣,皇帝的歉意却能换来实惠。这些实惠包括兼领闲厩、群牧和牧总监的职务,以及一大把空白委任状。靠着前者,他暗中挑选了数千匹好马藏起来;靠着后者,他收买了成百上千的边防军将士。
  赚得满盆满罐的安禄山深知长安不可久留,便在三月一日向玄宗辞行。尽管临行前皇帝将御衣披在他身上,也尽管高力士奉命将他送出京城,安禄山仍然有如惊弓之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乘坐的船只十五里一换,昼夜兼程,日行数百里,差不多是一口气就赶回了范阳。
  这时,几乎谁都知道安禄山要反了。'41'
  只有唐玄宗执迷不悟。他把所有的迹象都归结为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并认为这总比结党为好,却没想到这不和的两人,一个集中了行政、人事和财政的权力,另一个则是最有力量的边将,他们的对抗必将导致帝国的分裂。
  杨国忠也不放弃努力。第二年二月,安禄山派他的副将进京,提出要把节度区的汉族将领换成胡人。杨国忠和他的副手一致认为这是安禄山意在谋反的铁证,皇帝却再一次满足了那家伙的要求。两位宰相只好提出,召安禄山入朝担任国务委员,同时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换为忠诚可靠的汉人,这样就既保全了安禄山,也保全了帝国。
  应该说,杨国忠的这个主意并不错。唐玄宗却在同意之后又反悔,派了一个宦官去范阳送礼。安禄山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便率领部下表演了一出出大表忠心的好戏。更重要的是,他让皇帝的这个家奴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吃饱喝足钱包鼓鼓的宦官就像得了糖果的灶王爷,当真上天言好事。玄宗皇帝则对两位宰相说:安禄山的一片忠心毋庸置疑,朕还要靠他抵御外敌保卫北疆。现在,朕亲自为他作保,任何人都不得再以此类的妄言来烦朕。'42'
  杨国忠只好自己去收集证据。他瞒着皇帝,秘密逮捕并杀害了安禄山的线人。安禄山当然马上就知道了。因为他留在长安的长子安庆宗,既是人质也是卧底。这时,满腔愤怒又惶恐不安的他,除了加快谋反步伐也别无选择。'43'
  所谓“杨国忠逼反安禄山”,这是证据之一。'44'
  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安禄山究竟是被逼反,还是被“催反”。但,此人与朝廷离心离德已毋庸置疑。他甚至在天宝十四载(755)七月提出一项奇怪的动议,要派二十二个番将率领六千射手入京,理由是献马三千匹。
  这一次就连玄宗皇帝也感到蹊跷,他又派了一个宦官去范阳,邀请安禄山来华清池泡温泉。安禄山大大咧咧地坐在胡床上接见了来人。他说:圣上可好?马不献也罢。请你回去告诉陛下,我准定在十月份前往京师。
  然后,就再也不予理睬。
  使者夹着尾巴回到了长安,连装模作样谢恩的表章都没能带回一封。看来,这个宦官在范阳受尽委屈,以至于见到玄宗时竟心有余悸地说:奴才差一点就见不着大家。'45'
  大家,是唐代宦官对皇帝的称呼。
  安禄山也没有再去长安朝拜玄宗,而是在这年的十一月挥师南下,向当时世界上的三大帝国之一发起挑战。公开亮出的口号,则是诛杀祸国殃民的奸相杨国忠。
  安史之乱终于爆发。
  '38'本节所述杨国忠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两《唐书》之杨国忠传。
  '39'见两《唐书》之李林甫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一载十月条、十二载正月条。
  '40'见《新唐书·安禄山传》。
  '41'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天宝十二载五月条,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正月条、三月条。
  '42'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二月条。
  '4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四月条。
  '44'司马光等人认为,安禄山原本打算在唐玄宗驾崩之后谋反的,但被杨国忠的步步紧逼提前了行动。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月条。
  '4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七月条。
  


第三章
  动乱始末
  渔阳鼙鼓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的华清宫,跟往年并没有太多不同。皇帝照例在十月份就来到骊山,跟他心爱的女人鸳鸯戏水。七十一岁的他对帝国的政务越来越没兴趣,反应也越来越迟钝,以至于安禄山起兵的情报传来时,他竟然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满不在乎地放在一边,然后笑呵呵地对杨玉环说:爱妃呀,又有人告你那个禄儿谋反了。'1'
  贵妃娘娘大约也只是嫣然一笑。他们都没想到,那渔阳敲响的鼙鼓(鼙读如皮)竟会“惊破《霓裳羽衣曲》”。'2'
  鼙鼓就是军中的小鼓,渔阳则是现在的天津蓟县(蓟读如纪),因县城在渔山之南而得名。玄宗一直认为,安禄山驻军此地,是为了替他看守帝国的北大门,对付那些不安分的契丹和奚族,哪想到这家伙竟会调转枪头呢?
  实际上,安禄山早就利用“双料胡人”的身份,集结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核心当然是他的本族粟特。粟特跟当时的阿拉伯人一样,也是游牧商贸民族,只不过信仰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他们长期在大唐帝国各地经商,积累起来的财富则源源不断地流向柳城大本营,也流向安禄山的库房。
  这并不奇怪。我们知道,安禄山的本名轧荦山在粟特语中就是光明,也是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的光明之神。把神赐的财富献给神之子,靠商贸将散居的粟特人凝聚起来,都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甚至顺理成章。'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安禄山长袖善舞。
  财大气粗的安禄山甚至拥有一支八千人的敢死队,由契丹和奚族的战士组成,号称“曳落河”,意为壮士。至于他的亲兵部队,则全部是英勇善战以一当十的家奴。'4'
  这些情况,唐玄宗和杨国忠都一无所知。要知道,就在安禄山回到范阳一个月后,他还上奏朝廷,声称俘虏了奚王李日越。他的敢死队,怎么会是契丹和奚族人?'5'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被安禄山骗了。
  没错,契丹和奚族曾经是帝国的边患,但他们早就不再与大唐为敌,只想安安生生在自己的地盘上过日子。安禄山却不肯消停。作为被唐玄宗信任、杨国忠猜忌的边将,他必须制造危机四伏的假象,也必须创造克敌制胜的战功。
  结果是什么呢?是一起又一起的谋杀案。那些对安禄山充满信任的契丹和奚族部落酋长,毫无防范地被这家伙以请客吃饭为名诱杀,其部下则被安禄山收为养子。这些勇敢而单纯的人被告知,安禄山这样做,完全是奉朝廷之命不得已而为之,所有的账都应该向大唐清算。'6'
  呵呵,军功就这样建立,仇恨就这样制造,对手就这样消灭,力量就这样壮大。安禄山一箭四雕。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472页图所绘。
  因此,当这个经纪商出身的节度使,决定以此为资本做一笔大买卖时,他很轻易地就组建起以通古斯系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混编部队,号称二十万(实际十五万),以“剿灭国贼杨国忠”为名在华北地区举起叛旗。
  这一天,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7'
  叛乱是精心策划的。因为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誓师的第二天,北京(今山西太原)副留守就成了叛军的俘虏。可见这伙人是在按计划展开行动,包括让朝廷误以为他们要沿着当年李渊的路线,从太原直取关中。
  唐玄宗却要到七天以后才相信这一事实,杨国忠更是为自己的判断被证实而扬扬得意。他对皇帝说:叛乱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其他人不会响应。过不了几天,这家伙的脑袋就会被送到行宫,兵不血刃而叛乱可平。
  群臣面面相觑,玄宗却很以为然。'8'
  不能说杨国忠全无道理,因为武则天时代徐敬业谋反的结果就是如此。然而这一次的情况却如下表所示,帝国的政府军根本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凌厉攻势。从范阳起兵,到洛阳沦陷,竟然只有短短三十四天。难怪安禄山会好奇:杨国忠的脑袋为什么迟迟还没有送来?'9'
  ◎天宝十四载有关事件时间表
  月 日 事件
  十一月 九日 安禄山反于范阳
  十日 北京副留守被叛军俘虏
  十一日 消息传到华清宫,玄宗不信
  十五日 杨国忠宣称兵不血刃即可平叛
  十六日 封常清向玄宗夸下海口
  十九日 叛军攻陷博陵
  二十一日 玄宗回到长安,杀安禄山之子安庆宗
  二十二日 任命皇六子荣王李琬(读如碗)为元帅、名将  高仙芝为副元帅,招募新兵讨贼
  十二月 一日 高仙芝率军出征
  二日 叛军自灵昌渡过黄河
  五日 陈留失守
  七日 玄宗扬言御驾亲征
  八日 荥阳失守
  十二日 洛阳沦陷
  稍后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
  十六日 玄宗重提御驾亲征,留太子监国,被阻
  十八日 封常清、高仙芝被杀
  次年正月 初一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作为替罪羊而被杀的,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高丽族裔的高仙芝是帝国名将,也是大唐盛极而衰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故事以后还要讲到。封常清则是高仙芝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人,时任安西节度使。他对当时形势的估计跟杨国忠如出一辙,而且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声称将逆胡之首献于阙下,简直就指日可待。'10'
  玄宗皇帝转忧为喜。他调兵遣将,在半个多月内设下三道防线。第一道,河南节度使张介然率军一万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第二道,封常清作为新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洛阳,就地募兵六万;第三道,高仙芝以兵马副元帅身份守陕郡(今河南省陕县),兵力五万。有此三道防线,又有两位亲密战友并肩作战,安禄山似乎不足为虑。'11'
  然而高仙芝在十二月初一刚刚离开长安,初五那天陈留就失守了。奔赴洛阳的封常清也发现,那些临时招募的兵勇根本挡不住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叛军。浴血奋战的封常清五战五败,力不能支,东都洛阳终于沦陷。'12'
  屡战屡败的封常清只好西奔陕郡,高仙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退守潼关。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陕郡无险可守,潼关则并无重兵。如果叛军拿下或绕过陕郡直取潼关,帝国的东大门就会被他们打开,首都长安就会危如累卵。
  唐玄宗却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杀了。
  已经很难判断皇帝当时的心理,只知道封常清兵败之后三次派人报告战况,玄宗都拒不接见;自己想亲赴长安面陈利害方略,走到渭南也被挡回。相反,一个小人的谗言玄宗倒是全听进去了,尽管那家伙无德无能也不会打仗。'13'
  小人叫边令诚,是皇帝派到高仙芝身边监军的宦官。监军制度古已有之,宦官监军却是唐玄宗的发明。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出此昏招,结果却不难想象:不懂军事的边令诚颐指气使,身经百战的高仙芝则嗤之以鼻。那个以皇帝为后台的家伙向高仙芝索贿,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响应。'14'
  边令诚怀恨在心,封常清的战败和高仙芝的转移则给了他打击报复的口实。洛阳沦陷六天之后,已经被免去职务的封常清又被边令诚奉玄宗之命斩于潼关军中。临刑前,封常清交出了早就写好的遗表,文中希望皇帝不要轻敌,盼望朝廷早日平叛。拳拳报国之心,可谓跃然纸上。
  封常清被杀后,边令诚又奉命来杀高仙芝。高仙芝悲愤满腔地对边令诚说:遇敌而退,我死有余辜。但,以贪污军粮军饷为罪名,这是诬陷。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将士个个都在,足下莫非真不知道我高仙芝有没有贪腐罪?
  边令诚不回答。
  高仙芝便对部下说:弟兄们,我把大家召来,原本是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现在却只想讨句公道话。如果我真的贪污了诸位的粮饷,就喊有罪;没有,请喊声冤枉。
  结果,三军将士齐呼冤枉,吼声震地。'15'
  此案影响长远。就唐代而言,它开启了宦官干政左右朝局的祸端。就历史而言,同样的错误明代还要再犯。这就不能不做出深刻检讨,但也只能留待将来。因为宦官之祸要到明代才登峰造极,才真正令人发指。
  唐玄宗却一点都没发现错了。照理说,他应该知道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何况被杀的还是既忠心耿耿又英勇善战的名将!他也应该知道,如果不是高仙芝采纳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自己根本就不可能稳坐在长安。现在,大敌当前而长城自毁,他又靠谁去抵挡来势汹汹的安禄山?
  皇帝想到了哥舒翰。
  '1'请参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条。
  '2'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据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4'以上见《新唐书·安禄山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天宝十载二月条,同时请参看彭丽华《安史之乱》。
  '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条。
  '6'见《旧唐书·安禄山传》,同时请参看彭丽华《安史之乱》。
  '7'关于安禄山起兵以及下表所列事件日期,同类著作有不同说法,本书均据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的考证,不争论。
  '8'见《安禄山事迹》卷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条。
  '9'据《新唐书·杨国忠传》,安禄山起兵范阳后,曾说:国忠头来何迟?
  '10'见两《唐书》之封常清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条。
  '11'请参看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
  '12'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封常清一败于武牢,二败于葵园,三败于上东门,四败于都亭驿,五败于宣仁门,终于不敌而西走。另,据《资治通鉴》,叛军进攻洛阳是在十二月十二日丁酉;据《旧唐书·封常清传》表章,封常清十二月七日与敌交兵,十三日败走,洛阳保卫战共六天。
  '13'见《旧唐书·封常清传》表章。
  '14'见《旧唐书·封常清传》,《新唐书·高仙芝传》。
  '15'以上见《旧唐书·封常清传》,《新唐书·高仙芝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潼关保卫战
  哥舒翰原本是杨国忠的一张牌。
  跟安禄山、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也是番将,只不过三人的族别不同:安禄山是粟特,高仙芝是高丽,哥舒翰则属于西突厥的分支突骑施,以部落名“哥舒”为氏。所以,哥舒翰讽刺安禄山是野狐狸,安禄山骂哥舒翰为突厥狗。安禄山及其族兄安思顺,跟哥舒翰是死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