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真是堪称“鬼才”。
  个性鲜明是因为感情细腻。的确,如果说初盛唐更关注外部世界,那么中晚唐便更在意内心感受。因此,就连边塞诗的调性也不同于高适和岑参,比如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50'
  没错,反映戍边之苦,批判相关政策的不合理,历来是边塞诗的主题之一。高适就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但,高诗是陈述事实,表达的是谴责;李作是描写氛围,表达的是伤感。区别是微妙的,也是明显的。'51'
  只不过,这也是时代之别。
  '40'此处所引五绝见杜甫《绝句二首》,七绝见《江南逢李龟年》。
  '41'见(明)胡应麟《诗薮》。
  '42'这里所说只是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详请参看王力《诗词格律》。
  '43'所引见杜甫《江汉》。
  '44'所引见高适《燕歌行》,李商隐《马嵬》。高适《燕歌行》并非格律诗,仍然用了对仗,可见对仗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方式。
  '45'以上所引分别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46'以上所引分别见韦应物《滁州西涧》,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元稹《离思五首》其四,白居易《暮江吟》。
  '47'以上所引分别见杜牧《秋夕》、《山行》、《清明》。
  '48'此诗的首句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十里”,因为千里之外,怎么知道莺啼绿映红?其实即便十里也不能尽知,南朝四百八十寺更只在想象之中。
  '49'见李贺《李凭箜篌引》。
  '50'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1'这一区别也可以从用韵看出。高适诗用的是仄声韵,李益诗是平声,平声的语气要平和得多。
  知向谁边
  分界点仍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似乎换了一个样,不但皇帝不再是李世民和武则天那样的,就连服饰也焕然一新:衣服由紧身窄袖变成长袍宽袖,眉毛则由又细又长变成又短又粗。难怪白居易这样描述老宫女的过时落伍: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52'
  社会上也是另一番景象。实际上德宗以后,上层风气日趋奢华,浅斟低唱和车马宴游成为新的时尚。英勇豪迈的慷慨悲歌不大有了,青春年少的直朴气质不大有了,冲破传统的反叛氛围也不大有了,士大夫们更多地是痴迷于书法、图画、围棋、占卜,以及各种脍不厌细的精美饮食。'53'
  这可真是恍如隔世。
  ◎唐代前后期服饰对比图
  盛唐时期,敦煌第151窟北耳洞龛女像。少女头梳双髻,着圆领长袍,选自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盛唐时期,陕西西安南郊出土韦顼墓石椁装饰画。图中少妇头戴胡帽,身着领袖窄小的翻领胡服,这是天宝年间流行的妇女时装样式。
  晚唐时期,选自周昉《簪花仕女图》。图中女子梳高髻,上插牡丹花,身穿大袖纱衫,披锦绣罗帔,下着长裙。
  晚唐时期,敦煌壁画第196窟。选自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变化与两件事情有关,这就是科举制和两税法。后者简单地说,就是以田亩为单位确定地税,以贫富(户等)为标准确定户税,以货币替代谷米和绢帛进行缴纳,每年不晚于六月和十一月起征,其他苛捐杂税全免。由于有地税和户税两种,又是夏秋两季征收,所以叫“两税法”。'54'
  平心而论,两税法的意义是积极的,因为赋税的征收由按人口计算变成了按资产计算。户税固然是大户多纳,小户少交,地税也是地多的税多,地少的税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5'
  可惜在王朝时代,立法者的善意往往是一厢情愿,中晚唐皇帝的诏令更未必能真正实行。贞元三年(787),全国大丰收,物价低到每斗米一百五十钱,粟八十。为了防止米贱伤农,帝国下令以平价收购粮食。这当然是中央政府的惠民政策,结果却是农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德宗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完全是意外。十二月某日,他外出打猎路过一家农舍,便信步走了进去。也许,他是想顺便做一次调研。当然,更可能是想听到歌功颂德。
  农户叫赵光奇。
  唐德宗问:怎么样?老百姓都很幸福吧?
  赵光奇答:不幸福。
  德宗奇怪:丰衣足食,为什么不幸福?
  赵光奇说:因为政府不讲诚信。说是地税和户税之外不取分文,其实额外收的比两税还多。后来又说什么平价收购粮食,实际上是只拿粮食不给钱,还要我们运到老远,害得我们几乎破产。我等愁苦如此,哪有幸福?
  德宗叹息,下令补偿赵光奇。
  农民赵光奇确实光奇,皇帝唐德宗却其实不德。赵光奇说得非常清楚:朝廷体恤民众的所有诏令,到了地方上从来就是画饼和空文。德宗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只是补偿赵光奇一家,又有什么意义?难怪司马光很不以为然。'56'
  但,实行两税法以后,帝国变得安定富庶,官员也变得阔绰起来,则是事实。更重要的是,由于唐代科举之盛始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所以创造了两税法的德宗朝,便成为历史的一个分界点——此后的中华帝国将是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舞台。'57'
  没错,科举制和两税法,都是有利于他们的。
  新阶级要有新文化。于是有了韩愈、柳宗元代表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以及唐传奇。传奇就是小说。小说原本不入流,唐传奇的作者却是大家,比如创作《枕中记》的是史官,创作《李娃传》的是诗人,元代戏曲《西厢记》前身《莺莺传》的作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元稹。'58'
  实际上传奇与唐诗不但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白居易写了《长恨歌》,陈鸿就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了《李娃传》,元稹就写《李娃行》。历来被看作高雅艺术的诗与通俗文学传奇,竟然毫无障碍地“同流合污”。
  这是中晚唐的时代精神。
  的确,由于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并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流,文学艺术的平民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指向未来,古文运动也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韩愈和柳宗元们反对四六骈文,则其实是要颠覆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
  因此,韩、柳的文章都明白如话,决不晦涩难懂。比如韩愈的《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又如他的《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至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更是不押韵的白话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居易的新乐府就更是如此。据说,他的乐府诗是连普通民众都能听懂的。难怪同时代的日本人欣赏唐诗时更偏爱中唐,在中唐诗人中又最喜欢白居易。毕竟,那时他们正在向中华文明学习,而且“文化程度还不高”。'59'
  但这并不妨碍白居易写出极其高雅的七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60'
  与盛唐一样,这里面体现出的仍然是大唐精神,是个性的张扬和幸福的追求,只不过个性更加鲜明,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韩愈可以因坚持己见而得罪皇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杜牧也可以不管不顾地流连忘返于红灯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61'
  同样,他们可以一面谈情说爱,一面忧国忧民;昨日指点江山,今朝礼佛参禅。因此,尽管柳州城“惊风乱飐(读如斩)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长安和洛阳的牡丹花下仍是游人如织。那是一种时尚,与贵贱穷达无关。相反,官僚政治和派系斗争时代的士大夫,早已习惯了宦海沉浮。君不见,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62'
  牡丹也一样。
  只不过,牡丹花会被代以黄金甲。
  是的,黄巢用他的《菊花》诗,以批判的武器为唐诗精神做了总结,也靠转战南北,用武器的批判为世界帝国画了句号。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十二月,他攻陷了大唐的东南口岸福州,又在次年兵临广州城下。担任广州节度使的要求被拒绝后,黄巢破门而入,屠杀了坚持抵抗的居民,其中便包括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和琐罗亚斯德教徒。这些外国人是丝绸、瓷器、茶叶、樟脑等中国产品的出口商,黄巢却连桑树都砍掉了,让阿拉伯人很久穿不上漂亮衣服。'63'
  这一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可曾想到?
  应该想不到。但传为他所作的《忆秦娥》,却不妨看作长安和长安所代表之时代的悼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没错,大唐灭亡后,长安将永远不再成为帝都。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城市,也将是几乎全新的文明。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大宋革新》
  '52'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53'见(唐)李肇《国史补》,并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本节所述多处引用了李泽厚先生此书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注明,谨此鸣谢。
  '54'请参看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55'唐德宗时宰相陆贽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即称: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56'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贞元三年十二月条及“臣光曰”。
  '57'唐代科举三阶段,见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58'《枕中记》的作者是曾任史馆修撰的沈既济,《李娃传》的作者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
  '59'请参看(日本)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60'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1'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牧《遣怀》。
  '62'中唐士大夫以赏牡丹为时尚,见李肇《国史补》,本段所引诗分别见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63'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乾符五年十二月条,乾符六年五月、六月、九月条,(阿拉伯帝国)苏莱曼、艾布·载德·哈桑·西拉菲《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2001),同时参看(日本)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中国的文明》。
  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
  710年(景云元年)六月二日,中宗被杀。二十日,李隆基发动兵变,推翻韦皇后集团。二十四日,睿宗李旦即位。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李旦自任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同月改元先天。
  713年(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团。十二月,改元开元,姚崇任中书令。
  716年(开元四年)十二月,姚崇罢相,宋璟任门下侍中(黄门监)。
  720年(开元八年)正月,宋璟罢相。
  721年(开元九年)二月,宇文融开始理财。九月,张说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22年(开元十年)八月,张说改革兵制。
  723年(开元十一年)二月,张说任中书令。是岁,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724年(开元十二年)八月,宇文融任御史中丞。
  725年(开元十三年)二月,宇文融兼户部侍郎。
  726年(开元十四年)四月,张说罢相。
  729年(开元十七年),宇文融任宰相百日,被贬。
  731年(开元十九年)正月,王毛仲被贬赐死。
  732年(开元二十年)九月,张说上《开元礼》。是年天下总计7861236户,45431265人。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三月,韩休为相,十月罢。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裴耀卿、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为中书令,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739年(开元二十七年)四月,李林甫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兵部尚书兼侍中。八月,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李隆基与杨玉环幽会于骊山温泉宫,一见钟情。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杨玉环度为女道士,号太真。
  742年(天宝元年)正月,改元天宝,大赦天下。
  743年(天宝二年)正月,安禄山第一次入朝。
  744年(天宝三载)正月,改年为载。三月,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是年,杨玉环已在宫中称娘子,唐玄宗欲以天下事悉付李林甫,被高力士阻止。
  745年(天宝四载)八月,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当时唐玄宗六十一岁,杨贵妃二十七岁。
  747年(天宝六载)十月,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十一月,用李林甫之策,以寒族胡人专大将之任。
  751年(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在云南与南诏作战,大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作战,大败,唐帝国失去对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控制权。八月,东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败于契丹和奚人。
  752年(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李林甫卒,杨国忠为首相大权独揽。
  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起兵于范阳,唐玄宗以荣王李琬为兵马元帅,高仙芝为副,封常清为范阳和平卢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十二月,玄宗听信谗言杀高仙芝、封常清,另拜哥舒翰为副元帅。
  756年(至德元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唐玄宗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四月至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败史思明。六月,哥舒翰被杨国忠逼出潼关,兵败于灵宝,向安禄山投降。唐玄宗仓皇出逃,发生马嵬坡事变,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李泌赴灵武见肃宗。八月,郭子仪、李光弼将兵至灵武。玄宗下制称太上皇。九月,肃宗借兵于回纥。十二月,回纥兵与郭子仪会合;永王李璘反于江陵;吐蕃乘虚而入,攻陷多处。
  757年(至德二载)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即大燕皇帝位。李倓被诬陷而死。二月,郭子仪平定河东。肃宗至凤翔,舍弃李泌平叛方案。李璘败死。四月,颜真卿至凤翔。九月,郭子仪与回纥兵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自凤翔入长安。十二月,玄宗回长安,史思明伪降。
  758年(乾元元年)二月,改元,改载为年。五月,立李俶为太子。八月,以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九月,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十二月,平卢自立节度使。
  759年(乾元二年)正月,史思明称王。三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四月,史思明称帝。七月,郭子仪回京,以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使。
  760年(上元元年)正月,以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数月间,李光弼大败史思明。四月,改元。七月,李辅国迁玄宗至太极宫,陈玄礼、高力士失势。
  761年(上元二年),受仆固怀恩之累,李光弼败。三月,史思明被杀,史朝义即位。八月,加李辅国兵部尚书。
  762年(宝应元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皇帝李亨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十月,唐借助回纥收复洛阳,人民被回纥兵和政府军蹂躏。
  763年(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自杀。闰正月,回纥退兵回国,安史之乱平。八月,仆固怀恩反。九月,吐蕃入侵,代宗出奔,长安沦陷。十月,郭子仪收复长安。
  765年(永泰元年)十月,吐蕃联合回纥入侵,郭子仪退回纥兵,吐蕃撤军。
  779年(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卒,德宗继位。
  782年(建中三年)十一月,河北四个藩镇宣布独立,之后李希烈亦反。
  783年(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军兵变,德宗流亡。
  789年(贞元五年)十二月,吐蕃大举进攻北庭,回鹘出兵救援。次年吐蕃大胜,北庭和安西失联,中华帝国丧失对塔里木和准噶尔的控制千年之久。
  805年(永贞元年)正月,德宗卒,顺宗继位。八月,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