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定慧初修-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是佛经中的大经之一,也涵盖了一切宗派的大经大要。在华严会上,一切诸大菩萨,最后都躬身合掌,回向净土。
在《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中,普贤菩萨也曾教导我们念佛的法门,如说:
或有众生,一日一夜忆念于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以及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生,忆念于我而成熟者。或见我放大光明,或见我震动佛刹,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得成熟。
普贤菩萨在这里说,有些众生,只要念他一日一夜,就可以成熟。但也有延长到七日七夜;甚至,无量数劫等等,才得成就。可见劫数无定,端在一心。为什么要排列这样多的数字?其中隐藏了一个秘密,须得仔细参详。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必在此多谈。
()免费TXT小说下载
或者说,上引经文,只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不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但是,我们要知道,佛佛道同,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的大光明法藏。
因此再将普贤菩萨所说的长偈中,有关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的这一部分,摘要:提供大家参考。如说:
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
若人志劣无慈愍,厌恶生死自求离,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磐示。(三脱门:空。无相。无作。)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
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
普贤菩萨说的“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任何一切众生,不问其任何种心。任何种业,只要心智清明,没有不能得到他的度化。可见志诚一念,就可以转业净化。被化度众生的我,以及发愿度化众生酌菩萨或佛,都是“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十方无上的大导师,当然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果自己已经消尽了一切业力,自己就已转心化佛,转身成佛。那么,心净则国土净,也可以度化一切众生.来生在自己的国土里,又何必一定要到西方或他方去呢?譬如世间法,现在大家都想去美国,因为现代美国的生活水准比其他各地好,假如其他地区的生活水准也比美国一样的好,甚之全球都同样的好,又伺必一定非到美国去不可呢?
现在我们所说的往生问题,其实,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说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化的净土,实是无上方便善巧的法门,井非说诸佛菩萨成就了,消业了,都要往生那里。十方三世一切堵佛,都有国土,无扯不在,无时不在。就是我们这个婆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自示现过,他用手一按,立即显现这个世界清净面的佛土。他方菩萨也有到此来生的,所以说往生着,究竟往哪里去?生到哪里呢?如果真正善业完全成就;恶业消除,则尽可生面不生,往而不往,随方皆净,何土不生?又何必有来有往?既然无处不是生,无处不是往,无往也无来,拿什么叫做“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呢?如果三业真正清净,完全成就了的人,无所谓往生,既不往生,则所谓“带业”与“消业”都没有关系,当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
就因为我们没有成佛,才须至心皈命,效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信心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再求学,在那里好好学,好好继续修持,转化潜伏的业力,终而成佛。但有人发愿往生西方,也有人发愿往生东方。东方有药师佛,北方有不空如来,南方有宝生如来。中央有毗卢遮那如来。都因众生愿力不同,往生方所也不同。可是佛佛遭同,各各的佛土清净,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外相而已。现前娑婆世界虽为秽土,这是因为我们的染污业力所现。但佛在别的经典也兽说过,要想成佛的大菩萨,必须要到娑婆世界来,才得迅速成就。因为这里有苦乐、善恶、烦恼、清净,各各层面兼具,凡圣同居,魔佛俱在,处处有障,才易澈发解脱慧力,比起他方世界,反而客易成就得快。这也是佛说的道理啊!那么,说不定西方极乐世界,还有诸大菩萨,回到我们这里来呢,君不见普贤菩萨说的:“如是无上大导师,充满十方诸佛国”吗?
“若人志劣无慈愍”,假如有人心力差,志力差,顽劣而没有慈悲心。“厌恶生死自求离”,有一天想通了,不再留恋这个世界,找个好地方去往生,于是也可以“令其闻说三脱门,使得出苦涅槃乐”。告诉他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法门,就可以使他转业成道了。
“如来无碍智所见,其中一切诸众生。”我们必须注意“一切”这两个字,业力很重的人,当然也在这一切众生之内。佛智所见,慈悲愿力所被,不是只度好人,坏人更要度。这是佛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佛的人要学的精神。善业成就了的人固然要度;善业投有成就的人也要度;恶业深重的人更须要去度。所以佛所见的,所注意的是一切诸众生,不只是消了业的人。
“悉以无边方便门,种种教化令成就。”教化的法门不是固定的。因此可知,不一定是带业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说消业才能往生,如果固定一式而不圆融无碍,即非佛法。
正如普贤菩萨的教示:“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倘使我们偏执如何才能往生;如何又不能往生;似乎都是自生怀疑,是“见思惑”上的争论事,何苦自于佛头着粪呢?
又《华严经》八十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的偈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所谓沉溺诸众生,他又沉溺在哪里呢?凡是沉溺在业海中的一切众生,当然都是带业的。纵然带业,只要体真正依照普贤菩萨的行愿,赶快发心速往无量光佛刹,蓦直而去,又有何疑?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在“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这个问题上去争论。重点只在我们自己好好发愿修持.自然可以速往无量光佛刹,也就是过此以往“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佛刹。
这次受几位法师坚邀讲“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问题,暂时到此为止,最后向大家报告的,如有坚定信心.带业绝对可以往生。当然能消恶业而成就善业的,多带些善业往生去的更好。善业成就,乘愿往生,莲花大如车轮,即使善业未纯,小一点的莲花也可以。(一笑。)但是,业是消不了的。无论大小乘的教理,没有真正消业的事,只有转业,才是正论。因此,可让我们大声疾呼一句:凡诸善信,迅速“转业往生净土”吧!可是这样一讲,好像愈讲愈糟了!这句话又要变成第三种主张了。奉劝诸位,切奠再去搞这些人我的是非之见,只须依照古德的一首名偈修去便好:“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一个人修道.先把自己肯定下来,此心不再动摇,有如铁铸一般。自己用功,自己念佛,自己境界,自己成就,都是自己造的业。好与不好,自己明白。只要一条大道.一直走去,管它那些是非论辩作什么!请看:龙树菩萨所作《大智度论》云: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三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读此经论,便知“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两语,各各善巧方便不同,无非无是,正如《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斯而已。
(四)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
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皈依的意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须我来饶舌多谈。“南无”两个字,要念成 na3mo1。
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一点须要注意,不可以念成“哦(a)弥陀佛”,要念“阿(a)弥陀佛”。阿(a)是开口音,嘴巴张开,在喉部、胸部发音。这个”阿(a)字门,也就是密集的“陀罗尼”——总持法门之一。密乘修法中,具有“阿”字门的观想和念诵法。“阿”字是梵文字母的生发音声,是一切众生的开口音。所有佛经,大都从梵文翻译过来。梵文的真言咒语,有三个根本咒音,也就是普贤如来现身金刚萨埵的根本咒。这三个字是“唵(ong1)”“阿(a1)”“吽(hong4)。简略的说:。
“唵(ong1)”的意义是:永恒常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遍满法界。
“阿(a1)”是无量无边,无际无尽,生生不息,开发光明。 .
“吽(hong4)是无边威德,无漏果圆,无上成就,迅速成就。
如果念成“哦(6)弥陀佛”,就有偏差了。哦(o)的发音是嘴部收缩成为一小圈,单从喉部(生死轮)所发出的声音,是轮回的音,轮回音是下沉的。所以不可以念成“哦(6)弥陀佛”,必须要规规矩矩念出“阿(a)弥陀佛”的清朗音声。
一切众生,既有生命,首先发音的一定是“阿(a)”。它是开发的,上扬的,示现生命的生生不息。例如婴儿所发的第一声,以及开始学说话.都是“阿(a)的发音。至于“哦(o)”音是沉没的,向下的,甚至可以说是沉堕的音声。即如念唱华严字母的梵音,起腔由“阿(a)”字开端,到“陀“字完结,便是咒音的“声明”内义。
持名念佛的法门,如果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就够了。人在临命终时,气息将绝,这四十字也念不出来时,就系心一缘,“阿……”也就够了.绝对够了!我说此话,绝对负责任,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但千万记住,系心一缘在“阿弥陀佛”的这个“阿(a)”字。甚至这一声也来不及念,念不出声了,就要断气了,那就不要出声,只要忆念就够了。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大秘密。
“阿”在梵文中的含义,包含了:无量、无边、无际、无限、空、大、清净等等,很多的意思。总之,是一切众生的生发音,是开口音。
()免费电子书下载
“弥”是时间、寿命、无限的延长、延伸、连续绵远.无尽止的延续、伸展。
“陀”是光明,无限的光明,乖量的光明,无边无际、无尽的光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五)
因为“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无法用少数几个中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就照梵文名号译音。
根据巴利文的发音,或根据后期的梵文发音,对于“阿弥陀”的:“陀”字,就念成“达”的字音。
总之,“阿弥陀”即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便是一个大秘密。光和寿,代表空间和时间。“阿弥陀”即包括了无量美好的、殊胜的时问与空间。一切物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生灭,只有时间、空间——光寿无量,没有生灭。它充满了法界,尽法界、遍虚空,无处没有光。白色白光,红色红光,黄|色黄光,蓝色蓝光。黑色的也有光。虽然说:现代的光学常识.把光与色加以界说,白是融射一切光的表色,黑是隐役一切光的表色。其实,黑只是不反射光的相,它同为光之体所含摄.五彩、七彩、多彩的光,只因光波长短的不同,它所显示的表相~一光色即有不同。而光是无所不在,无所灭处的。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在佛光普照之中。但虚空无尽,法界无穷。诸佛性光,也无穷尽。
无量寿、无量光的“阿弥陀佛”,他究竟在哪里?我们的身心内外,无所不在,处处都在。那么,那光从何丽来?从跟见的电订光而言,它是从电能发生的,而电能是从宇宙问的能源而来的。但“能”又从何而来呢?最初最初的能,不是物理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自性光所感发的。所以“阿弥陀佛”无量寿光,即是我们的自性心光。念“南无阿弥陀佛”,自性心光就出现了。并且光与音声都同时遍满。心光通于佛性,佛性自在心光。
光有很多层次,有很深奥的内涵,随便介绍出来。在有些学习密宗的人看来,是一项很严重的事。但在我的观念中,密宗与显教本无差别,无所谓密与不密。一切都就公之世人。“道”是天下的公道,有利于人的,不应该保守什么秘密。如果另有秘密,而不可传,岂非佛法也有藏私吗?既然不能公开,尚须藏密.则此秘密何以值得相信?大公无私的道,不属于我之所有,也不属于任何人所应该秘密拥有的。这就好比空气、阳光,人人都有权分享,应该获得。所以不管显密,只要有益人群的,凡是所知的,都可以付出,一切都布施,一切都供养,不必藏为己有。真的秘密,秘密在每一位自己的身心中。所以云门禅师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光有子光、母光。凡有相的光明,都是子光。眼前的灯不是物理世界的子光。假如将灯熄了,一片黑暗,黑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在电灯光中念佛,灯熄了,就在黑暗中,照念下去。念久了,自性心光发出,与“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融接了,在黑暗中也自发现光明照耀,这种境界,不是想像所得。
要知道,我们人类是在白天的日光中才能看见东西的生物。在这个世界中,有比人类更多得众生,在白天日光的强度下,看不见东西的众生,更多的不知其数。如蝙蝠、猫头鹰、虫孚等等,有的反而要在黯淡的光线下才能看得见东西。他们都在黑夜才出来活动,它们有的看见日光,反而受不了,甚至会导致死亡。各各众生的业力不同,感光就不同。所以“阿弥陀佛”也在它们中间放出各各感应不同的光。大家须要懂得这个秘要,才可了知佛的慈悲广大.心愿。
当你念佛,念到光明现前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就是胜境。这种光明还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念不生,清净圆明,既无所谓光,也无所谓不光,自性心光现前,方可与“阿弥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念佛时,见到有相的光明,便以为是“阿弥陀佛”放出光来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买一支手电筒,轻轻用手指一按,就会发出光亮.岂非比念佛打坐要便宜得多!。总之,有相光明,还是子光。换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静坐中,发现了光,就很高兴,认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这才是傻瓜。岂不闻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所以必须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么这类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执着就好,执着了就不好。如果不执着、不着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着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说,持名念佛,如果能体会得佛号无量寿光的涵义,那就更好。
再说持名念佛的法门,也即通于普贤如来和观自在菩萨的大光明藏的法门,光寿无量,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六)
其次,修“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三本大经,最好先要了解。(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后世的习惯,对《阿弥陀经》,称之为小本《弥陀经》。因为内容扼要,经文字数较少,故叫小本,能熟读三经,对于净土法门,必可了然于心。
归纳起来,修持净土,除“持名念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法门,现在先介绍简略的“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
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而是造善业,进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业。观想就是转业的方法,因为观想也是“见”“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见”“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无明杂染中乱起“见~思”,所以叫做“见思惑”。明道以后的“见”则转为般若智的见地;“思”则转为“正思惟”的观照成就。一念之
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即在此,只要将此一念转过来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难得的便在此无可着力的一转啊!
观想念佛有许多方祛,将来如有机缘,再作详细讲述,现在先简略说~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应请一尊庄严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画、或磁造、或铜质都可以。修习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须面对佛像。但佛像的头面,必须略高过于自己的头额,佛相的双目与自己双目平视而略高些许。自己看着佛的眉间,或清净妙目,这样长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画像的佛,初步只须存念观想清清明明习惯性所见的影像,“系心一缘”,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刹那间是不容易观起来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