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功之路》的作者也认为,“领导人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阐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并给它注入生命力”。但是,“要创立并灌输一种价值观体系,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要靠“领导人躬亲实践他想要培植的那些价值观,堂而皇之地、诚恳踏实地、持之以恒地献身于这些价值观,并应辅之以非比一般的坚忍去加强这些价值观”。在这样的组织中,不仅员工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充分满足,他们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一种自己已跻身于最优秀之列的感觉,一种制造出了某种为大家所普遍器重的高质量的东西的感觉”。
  东方的管理思想更合理、更可取,但是否有些理想化?通过改变人的需求结构来达到管理目的的思路,到底可行不可行?笔者认为,毛泽东的成功实践已经作出了回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很长一个时期,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远不如现在,可工作热情却异常饱满,社会上多数人对生活的满足感也远胜于今,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总之,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点在于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这种一致通常分四个层次:一是利益上的,二是情感上的,三是兴趣上的,四是信仰等精神追求方面的。其中,最有价值、代表现代管理发展方向的显然是第四层次。宗旨就是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明确组织的宗旨,然后将员工个人的价值与组织的宗旨挂钩,引导员工在履行组织宗旨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意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0
3凝聚军心有了精神支柱
  毛泽东为红军规定了唯一宗旨,并使这一宗旨为广大官兵接受后,这支军队便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向心力。除刚刚改编的部队外,历史上我军几乎没有出现过成建制哗变的现象,甚至像张国焘这样的高级领导叛逃时,连一个警卫员也没带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军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官兵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加入这支军队的,而是为共同的理想而结合,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
  靠利益维系的组织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志同,才能道合;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要想巩固组织,凝聚军心,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并使之深入人心。
  成功的企业讲究“大道无术”。即靠共同的愿景去吸引人、团结人,而不是凭借小恩小惠、小的招数。凡是敢拍胸脯说自己有把握留住人才的企业家,没有一位靠的是金钱。
  优秀的企业不但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一定是精神共同体。如果将企业比作取水灌溉社会之桶,那么,宗旨就是桶上之箍。
  现实中的企业总会有人员的进出流动。根据杰克·韦尔奇的“活力曲线”,为保持员工队伍的活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吐故纳新。因而,管理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裁员。从我军经验来看,这个难题只有靠宗旨才能破解。
  组织要想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如果缺乏凝聚力,连人都留不住,靠谁去战斗?因而,如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也是管理者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前两年,某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长不大?”作者列举大量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天花板”现象:开始创业时,几个朋友合作打天下,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打开了局面;企业发展后,公司有了钱,于是他们便开始“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可朋友之间的关系却日渐疏远;最后,内部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彻底伤了感情,好端端的企业因此元气大伤,直至散伙了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文章指出,上述现象虽谈不上构成定律,却有相当的普遍性。
  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长不大?具体原因能找出许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恐怕还出在企业的宗旨上。当初几个朋友合伙打天下时,想法肯定很简单:一求生存,二图发展。每个人都势单力薄,只有相互帮衬,精诚团结,扭成一股绳,才能有所作为。可一旦企业做大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想法自然就变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毛病也出来了。每个创业者都觉得自己有本事,贡献大,应该在打下的地盘中占更大份额。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越来越难调和,争执的程度终于超过合作的意愿,最后大家只好分手了之。
  如果说企业创办者还有求生存、图发展的创业冲动,那么对后加入的多数员工来说,进企业可能就是谋个饭碗。企业的一切都是老板的,自己只不过是个打工仔。觉悟高一点的,拿一份钱,尽一份力;等而下之的,则能偷懒就偷懒,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了,谁给钱多就跟谁干,“跳槽”成为家常便饭。
  近几年企业家都在讲“靠待遇留人,靠情感留人,靠事业留人”。这些措施在一定条件下有作用,但恐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想靠待遇留人,可竞争对手可能给出更优厚的条件。你想靠情感留人,可人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你想靠事业留人,可最诱人的还是开创自己的事业。
  企业管理遇到的这类问题,毛泽东当年也遇到过,而且相当尖锐。看看民国史,简直就是一部军阀背叛史、军队哗变史。不仅袁世凯、冯玉祥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最终是被部属的倒戈搞垮的。就说营连一级军官,当年也时常拉上队伍自奔前程。蒋介石算是这方面的顶尖高手,他曾经用收买对方大将的方式,搞垮了一大批与之作对的军阀,可最后自己也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毛泽东为红军规定了唯一宗旨,并使这一宗旨为广大官兵接受后,这支军队便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向心力。除刚刚改编的部队外,历史上我军几乎没有出现过成建制哗变的现象,甚至像张国焘这样的高级领导叛逃时,连一个警卫员也没带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军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官兵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加入这支军队的,而是为共同的理想而结合,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因此,旧军阀之间相互“挖墙脚”的那些办法,对这支军队根本不起作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也许可以收买少数意志不坚定者,却无法改变整支部队的性质。
  现在许多企业之所以很不稳定,动不动就出现个别领导带着所属部门“出走”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的宗旨,或者员工没有真正接受这一宗旨。由于没有精神的纽带,企业只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靠利益维系的组织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因为当有人用更多的利益做诱饵时,组织很容易土崩瓦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1
凝聚力还体现在内部关系上。我军是由起义后分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部队慢慢发展起来的,按说很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出现相互争斗和倾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只要组织上合并,或迟或早总有一场火并。如晁盖等人上梁山后,首先就要除掉王伦。打着各自旗号的农民起义军,反抗朝廷时尚可团结一致,配合作战,可一旦打倒了共同的敌人,最后都免不了有一场自相残杀。为什么从各个根据地走出来的我军,却能够克服山头主义,很快就凝聚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从未发生过自相残杀的情况?就是因为我军有明确的宗旨,是一支真正的“主义军”。
  例如,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只剩8 000人,人困马乏,粮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难。而先期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徐海东领导下的红15军团,不仅人数上与中央红军差不多,而且武器精良,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如果按农民起义军的规矩,应该是大鱼吃小鱼,两军合并后由徐海东说了算。可由于红15军团的全体指战员有信仰、有宗旨,徐海东不仅完全听从中革军委的指挥,而且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了中央红军很大的支援。难怪毛泽东直到晚年还一再谈及此事,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多年来,国内媒体一直宣扬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其实,这是一种正面宣传。天下哪有不打败仗的军队?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我军打败仗,部队被打垮、打散的情况是很多的。但由于建军宗旨深入军心,部队由此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以致被打散后还能重新集聚,甚至一个不落地跑回来。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曾率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谁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上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星火燎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16页。如果哪个企业能有当年红军一样的凝聚力,不用说,它肯定会“基业长青”。
  我军的历史充分说明,志同,才能道合;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要想巩固组织,凝聚军心,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并使之深入人心。
  一部中国改朝换代史也很能说明些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招揽和团结天下豪杰。如果起义队伍一开始就挑明,打天下是为了某某首领最终当皇帝,试想,会有多少英雄能死心塌地为之卖命呢?
  现代企业管理十分强调核心竞争力,认为理念体系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为共同的理念是企业与员工间的黏合剂。只有以共同的事业为纽带,以美好的愿景来感召,才能将员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如果只以金钱为媒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姻不可能长久。所以,企业也必须扯出“理念杏黄旗”,把员工统摄到宗旨的大旗下。理念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
  《公司为谁而生存》一书多处讲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宗旨问题,员工会感到“他们只不过是公司机器中可损耗的部件”,是公司用以达到其赢利目标的手段。“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受到严重侵蚀。”老板投市场的机,员工投老板的机,自然难以产生凝聚力。相反,如果哪个企业能够让员工感到“这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我们的公司”,该企业就一定能异常巩固,长盛不衰。
  上述道理十分浅显,可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一些管理学家反其道而行之,到处宣传所谓的“打工意识”,认为只有强化了员工的“打工意识”,才有助于解决老板与雇员界限不清的问题,理顺公司的产权关系。关于这种错误理论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曾先后在四通公司、华为公司担任过高层领导的李玉琢,在其新作《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中,结合四通公司的发展演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做中国的IBM’和‘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干一番事业’曾将无数人才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四通的旗帜下,人们在四通宏伟目标的激励下,充满了创业的热情,几乎没有谁计较过什么。”可20世纪90年代初,四通公司第二代领导人为了配合股份制改造,开始提倡“打工意识”,甚至在公司内部组织了关于“打工意识”的大辩论,将员工们的思想搞乱了。“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四通是大家的,为四通的成绩而骄傲,也为四通的困难着急。”而提倡“打工意识”后,大多数人对四通公司开始不关心,失落与失望成为伴随四通公司没落的基本情绪。四通公司后来的败落,固然有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的原因,但这些问题是明摆着的,并不难纠正。而“思想上的失败,意识上的混乱——把四通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强硬地用一些十分错误的(至少是可疑的)东西来替代——是无法扭转的。以这次辩论为标志,四通从根底上完了”。
   。。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2
总之,成功的企业讲究“大道无术”,即靠共同的愿景去吸引人、团结人,而不是凭借小恩小惠、小的招数。凡是敢拍胸脯说自己有把握留住人才的企业家,没有一位靠的是金钱,金钱买不来忠诚。道理很简单,总会有人舍得为真正的人才开出更高的价钱。所以,企业维系人心必须靠精神纽带。优秀的企业不但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一定是精神共同体。如果将企业比作取水灌溉社会之桶,那么,宗旨就是桶上之箍。
  现实中的企业总会有人员的进出流动。根据杰克·韦尔奇的“活力曲线”,为保持员工队伍的活力,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吐故纳新。因而,管理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裁员。越是优秀的企业,这个问题就越突出。因为,优秀企业平时要求员工“以企业为家”,自觉地为企业发展作出奉献。可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这个“家”又要将员工裁掉,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前几年网上影响很大的帖子“联想不是我们的家”,反映的就是这一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如何自圆其说,企业家和学者们大伤脑筋。杰克·韦尔奇的思路是,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终身就业”,只能通过良好的培训和激烈的竞争,培养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因为对员工来说,这种能力才是最根本的、最可靠的。所以,管理者不要怕被别人指责为“残酷无情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该裁员时不要手软。国内一些学者话说得更绝:关爱员工,对员工负责,那是为收买人心不得不说的好话,老板自己可千万别当真,处理这类问题,必须懂点“厚黑学”,要强硬、强横,而不能心慈手软。
  从我军经验来看,这个难题只有靠宗旨才能破解。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军都经常有人员进出。做退役官兵的思想工作,最根本的说辞就是:这支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参加这支军队便意味着愿意为人民利益作出奉献牺牲。当初参军是部队需要,是来为人民服务的;如今退出现役,同样也是部队的需要,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好像是大道理。可仔细想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道理能够真正把这个问题讲圆?
  实际上,在和平时期,部队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士兵要退出现役,军官转业的比例也相当高。我军就是靠持续的宗旨教育,来破解人员退出这一管理难题的。近20多年来,我军先后进行过多次精简整编,总人数由五六百万锐减到200多万。期间,根据军委和总部下达的命令,不少部队被撤销番号。所属人员除少数分配到其他部队或改编为武警外,多数被安排转业。对这些部队的官兵来说,这可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眼看着老部队几十年的光荣历史就要在自己这一任画上句号,眼看着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即将结束,其悲怆之情,痛惜之感,常人很难体会。可因为有了长期宗旨教育打下的思想基础,有了服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意识,这些部队的官兵大都能够正确对待这一变革。一些马上就要撤编的部队,官兵们不是忙着找出路、分东西,而是举行阅兵式。全体官兵列队肃立在操场上,最后一次接受检阅,向血染的军旗致最后一次军礼。其悲壮的情景动人心魄,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七尺男儿流下热泪。如果没有宗旨,这一切能够想象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依托先进的IT技术,重构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一个热点。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主要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原有业务流程的改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重组。据资料介绍,近些年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的企业很多,可真正成功的只是少数。多数企业都因阻力过大而铩羽而归。总结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引进,业务流程的重组,必然引起机构的重新设置和权限关系的调整,实际上就是权力和利益的一次再分配。因而势必触及原有部门及人员的切身利益,遇到各种阻力。所以,信息化建设也好,组织再造也好,都必须以企业文化的变革为先导。而企业文化变革的要害和实质,就是让全体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都清醒地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和必要,自觉地服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如果不用企业宗旨去统一思想,不讲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不切实转变员工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企业的信息化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