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慈禧-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母后皇太后,军机处和兵部拟好了咸丰十年水僧格林沁、胜保、李鸿章等人的功劳犒赏,请太后定夺。”

    “请坐下,小安子,给六爷奉茶,六爷慢慢说。”

    恭亲王谢恩坐下,这才慢慢奏道:“军机处商议了一番,僧王的亲王爵位自然是恢复,臣的意思是给伯彦讷谟祜一个郡王的头衔。如今他在御前当差,也是激励他衷心为主的意思,” ;这是惠而不费的一个奖赏,慈禧太后心领神会,僧格林沁的科尔沁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伯彦讷谟祜迟早要承袭亲王爵位,如今的这郡王头衔不过是变相给个荣耀,每年多些俸禄银子罢了。

    “郡王头衔太简薄了些,不足以犒劳僧王打败洋人的辛劳,伯彦讷谟祜可有子嗣了?”

    “有一个儿子了。”
二十四、玉座珠帘(中)
    如此恩威并施的谕旨下达,纵使曾国藩再桀骜不驯,也不得不放下旧年观望的小心思,开始全力以赴剿灭发逆来,彼时中原的捻军已经扫荡一空,些许的捻军被撵到了河南陕西,山东河南自黄河水患之后逐渐已经恢复生机,广州和宁波等通商口岸已经恢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销售额,宁波府的军火贸易,和广州出口的茶叶丝绸贸易恢复了战前的繁荣,甚至有过之,难怪京中的执政者会对着远在千里之外,端坐在天王府里头的洪秀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样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的世界,怎么能容许宵小如此猖狂。

    雨花台清军大营。

    “恭喜中堂,贺喜中堂!”淮军麾下众将无人不眉开眼笑,自家大帅得了体仁阁大学士的加官,意味着曾国藩已经从封疆大吏一跃成为中枢一员,虽然他们也听到了宣旨的天使说道要严令进攻的语气,但是在他们这些纯粹的武将看来,这根本就不算事儿。只需要知道东南七省,全然由端坐在帅案之后的哪位五十出头的湖南老乡说了算了。

    曾国藩苦笑连连,挥手让跪拜的人起来,“都起来,”对着湖北巡抚胡林翼笑道:“这可是个烫手的山芋,不是那么好拿的。”

    “大帅何须谦虚,这形势极好,明眼人已经瞧出来,洪逆覆灭就在不远处了。”胡林翼这话原不是阿谀奉承,自咸丰年间江南江北大营再度覆灭,石达开再次西征,标志着太平天国从天京事变之中缓过气来,重新达到了军事上的高峰,可随着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天国也随即陷入朝中无人的地步,就算有着李秀成和陈玉成两位军中新秀的勉力维持,也总是避免不了江河日下的凄惨场景,李秀成在苏州和淮军展开拉锯战,可惜曾国藩再度围困金陵,洪秀全三日之间连下十道天王旨,让李秀成回援金陵,李秀成无奈之下,疲军远征夜行,却就在天京城下被曾国荃打败亏输,洪秀全大怒,即刻下旨要斩了李秀成,所幸众将苦苦求情,这才将李秀成的忠王爵位贬为护国侯,依旧守卫金陵,不肯再让李秀成离开金陵,就此苏州一地白白让杨树声部得了个大便宜;原本在湖州和左宗棠征伐不休陈玉成失了屏障;也不得不退回到溧水对着雨花台的湘军大营虎视眈眈。

    咸丰十一年八月中,李秀成率军从金陵出发,到东坝集合,分军两路,一由秣陵关,一由板桥、善桥直向雨花台而来;陈玉成从溧水北上。九月初三日,下总攻击令,大军包围战线长达五、六十里。是役,虽然使曾国藩“心已用烂,胆已惊碎”,使得湘军“将士皮肉都尽”,称“自发逆猖乱来未有如此围之久者”。但湘军有水师运输弹药物资,得以持久战,而太平军却须陆运,各军从八月出发,未带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无粮,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军不得不撤退。

    “如此龟缩一地,全然失了以前在广西、湖广横行霸道的锐气,再者,大帅坚壁清野之外,更是仿照太后诏令,在金陵左近颁布出‘杀逆令’;动员各地团练狙击零散发逆;如今恐怕那几座大城之外;再也无发逆踪影了。”

    “润芝说的极是,如今洪秀全还是如日中天,威风赫赫,二成左右庇佑,死守金陵老夫自然不惧,圈围起来,熬也熬死了他们!若是还是如同之前一样,四处流窜,流毒各地,却又要费些功夫了,”

    想想前些日子太平军围困雨花台大营的奋不顾身惨烈无比的战场景象,胡林翼如今还是不寒而栗,“可惜啊,洪秀全也算是一代枭雄,却如此看不穿名和利二字,若是他让城别走,抛下这荣华富贵,如今咱们就是奈何不了他了,可惜啊可惜。”

    “说的极是,他被登极金陵,握有东南富庶之地眯了眼,惑了心,说他是楚霸王锦衣夜行,倒是也高估了他,不过若是他狠心抛下金陵,便又是汉高祖一样的人才了,”曾国藩对着自己的敌人不乏溢美之词,“当年高祖入咸阳,却一文不取,一女不纳,之后更是甘心退居巴蜀,这才成就汉家四百年霸业,洪秀全小儿,若是有这样的眼光才堪堪算是咱们的大敌。”

    “传令下去!”曾国藩眉毛一挑,威风赫赫地发布命令,“任他千路来,我只一路去!各部只围攻金陵,其余流窜者一概不管,胜保已经从山东南下,这剿灭洪逆的大功,可不能让别人给夺了!”
二十四、玉座珠帘(上)
    日思夜想,慈禧太后的希望,终于一步一步接近实现了。垂帘章程虽还未定局,但内阁集议一次,让步一次,大致已可接受,于是她可以私下计议举行垂帘大典的日子了。

    日子一直配合得很好,十月初九甲子日,嗣皇帝登极,第二天就是她的生日,于今垂帘章程到议定之时,恰好是先帝宾天百日刚过。国丧服孝,百日缟素,白布褂子穿得久了,灰不灰、黄不黄,好不难看,加以百日之内,不得剃发,一个个毛发蓬乱,再穿上那件灰暗破旧的白布褂子,不象个囚犯,也象个乞儿,看着好不丧气,等到百日一过,依旧朝珠补褂,容颜焕发,那时在垂帘大典中受群臣朝贺,才是件风光体面的喜事。

    因此,慈禧太后自己翻过时宪书,选了十一月初一这个日子,也暗示了桂良,他奉旨管理钦天监,只要暗示了他,钦天监自然会遵从意旨,选奏这个日期。

    为了除服,宫里自然有一番忙碌,除了各人要预备自己的冬衣以外,门帘窗帘、椅被座垫,都得换成国丧以前的原样,还有许多摆设,或者颜色不对,或者质料不同,因为服孝而收贮起来的,这时也得重新换过。

    那些都是太监、宫女的差使,自有例规,不须嘱咐,要两宫太后亲自检点的,是把先帝的遗物清理出来,分赐群臣。

    照入关之初的规矩,大行皇帝的一切遗物,依关外的风俗,在大殓和出殡的日子,在乾清宫外,举火焚化,称为“大丢纸”“小丢纸”,当初世祖章皇宗出天花驾崩,就是这么办的。据说“丢纸”时的火焰。呈现异彩,不知焚毁了多少奇珍异宝?以后大概是想想可惜,到圣祖宾天,就不这么办了。把大行皇帝的衣冠鞋帽,日常服御的器物,分赐大臣和近臣,称为“颁赏遗念”,照例在除服之前举行。

    受颁“遗念”的名单,事先早由军机处开呈,内则亲贵大臣,外则督抚将军,另加已经告老致仕的先帝旧臣,一共五十几个人。每人照例要有四样。也照例有一两样是贵重的,两三样是凑数的。当然,特殊的人物,不在此限。

    象恭王的那一份,就是两宫太后亲手挑选的。一顶紫貂暖帽,一件玄狐石青褂,都是先帝在滴水成冰的天气所服御的。另外两样也是常在先帝身边的珍玩,一件多宝串和一方通体碧绿的翡翠印,印文是“皇四子”三字,还是世宗在潜邸的旧物,传到道光年间。因为先帝也行四,宣宗就以这方翠玉相赐,现在拿来颁赏给行六的恭王,虽不切实用,但对受赐者来说,却真正是一种遗念。恭王与先帝一起在上书房读书时。无一日不见这方翠印,想到先帝窗课,遇到下笔得意之时,便取出这方翠印,押脚钤盖的那份欣悦的神情。恍然如在眼前。

    到了十一月初一,是个入冬以来难得的好天气,人逢喜事精神爽,个个精神抖擞,浴着朝阳,由东华门进宫。一班年龄较长的大臣,预先都受赐了“紫禁城骑马”的恩典,一直可以到隆宗门附近下轿、下车,王公亲贵、六部九卿,各在本衙门的朝房休息。走来走去,只见头上不是宝石顶子,便是珊瑚顶子,前胸后背,不是仙鹤补子,便是麒麟补子。最得意的是在南书房和上书房当差的那班名翰林,品级虽低,照样也可以挂朝珠,穿貂褂,昂然直入内廷。

    听政的地点,依然是在养心殿,日常召见军机及京内官员,在东暖阁,遇有典礼则临御养心殿明殿。此时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摆设得整整齐齐,正中设一张丈余长的红木御案,系上明黄缎子,“六同合春”暗花的桌围。御案后面,摆着一个御座,御案前面悬一幅方眼黄纱,作为垂帘的意思。帘前正中是小皇帝的御榻,铺着簇新的黄缎皮褥子。

    等钟打九点,文武百官,纷纷进殿,礼部和鸿胪寺的执事官员,照料着排好了班。已初三刻——十点之前的一刻钟,太监递相传报,说皇帝已奉慈禧太后銮舆,自储秀宫内起驾,于是净鞭一响,肃静无声,只听远远传来沙沙的脚步声,由隐而显,终于看到了醇王的影子,他兼领着“前引大臣”的差使,所以走在前头,接着是景寿、伯讷那谟诂,以及由王公充任的那班御前大臣,分成两列,引着小皇帝的明黄软轿,进了养心殿。

    站好班的官员,一齐跪倒接驾。皇帝之后,是储秀宫太后的软轿,再以后是“后扈大臣”和随侍的太监,等储秀宫太后和皇帝升上宝座,鸿胪寺的赞礼官,朗声唱礼,自殿内到丹墀,大小官员,三跪九叩,起身分班退出。准备了多日的大典,就这一下,便算完成。但也就是这一刻,慈禧太后正式取得了政权。

    灰尘落地,浮言尽息,热衷的固然攀龙附凤,早有打算,就是那些心持正论,不以垂帘为然的,此时眼见大局已定,政柄有归,顾念着自己的功名富贵,不但不敢再在背后有所私议,而且都一改观望保留的态度,纷纷去打点黄面红里的上慈禧太后的贺表了。

    慈禧太后接受了朝贺,照样处理政务,改在东暖阁召见议政王及军机大臣。布置已有更改,御案坐东朝西摆设,案前置八扇可以折叠的明黄纱屏,小皇帝仍旧坐在前面。

    恭王和军机大臣行过了礼,再一次趋跄跪拜,为慈禧太后申贺。

    “诸位请起,今个是咱们第一次正式相见,”穿着朝服的慈禧太后坐在明黄纱屏后头端然出声,“有些话自然要说在前头,皇帝年纪小了些,本宫作为文宗皇帝正宫,又是皇帝的母亲,免不了为他操劳些日子,”军机们依然是跪着聆听,殿内寂静无声,只有皇太后一人的声音响起。

    “如今洋人虽议和,但洪逆未除,海内未靖,显皇帝宫车晏驾,天下板荡,原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局面,所幸列位臣工,同心协力,才有今天这么个平静的局面。如今只巴望皇帝好好念书,过个七八年,能够担当得起大事,本宫才算是对列祖列宗、天下臣民有了个交代。那时我可要过几天清闲日子了。你们就照这番意思,写旨来看!”

    这说明垂帘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不得为的苦衷,恭亲王应下,这也是他原先的主意,袖子里都已经先准备好了一个折子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如今皇太后自己个提出来,这就不便现场拿出来了,慈禧太后却还没说完话,“眼前最紧要的,就是南边,太平天国依旧还在金陵,诏令曾国藩,毋令太平军四窜,全力剿灭,再加曾国藩体仁阁大学士,节制闽浙两省军务!”

    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节制湖广、浙闽军务,又加体仁阁大学士,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东南王了,连当年的吴三桂都不过如此而已。“先帝英年早逝,一半罪过要怪在长毛逆贼头上,实实在在是切肤之痛,不计一切代价也要平定海内,给黎民百姓一个交代!国朝绝不吝啬王侯之赏!再命穆杨阿全力收购洋枪洋炮,之前和洋人定好的每年一千万两银子的配额,多用些也是无妨!之前南北两地开战,国力有限,左右为难,如今举全国之力,全力支持东南,曾国藩更是西到湖广,东到江浙,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权责一统,协同作战,若是如此,都还平不了洪逆,”慈禧太后声音转冷,“那就请他退位让贤!”

    “喳!”
二十三、慈禧慈安(下)
    果然,几次“酌古准今,折衷定议”的章程,送了上去,都为慈禧太后随意找个小毛病发了下来,面谕重新拟议。

    这样一再挑剔,逼得军机处和内阁的重臣,非照宋朝垂帘的故事来办不可。宋哲宗的祖母,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之称,不足为虑。宋仁宗的嫡母章献刘皇后,虽亦被颂扬为“今世任姒”,其实是个极厉害的脚色,慈禧太后的性格,与她颇为相象,因此,恭王不得不有所顾虑。

    那一阵子,科甲出身的官员,把酒闲叙,常谈宋史,宋史中又常谈章献和宣仁的事迹,于是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常被人提到了。

    有人谈到这个故事,说“狸猫换太子”是对章献刘皇后的厚诬,但宋仁宗在章献生前,始终不知道他的生母是李宸妃,以及章献亏待了李宸妃,都是事实。当李宸妃守陵病殁,宰相吕夷简向章献进言,主张加以厚葬,章献大怒,责问吕夷简,何出此言?吕夷简的答复是:“臣待罪相位,事无内外,皆当预闻。”

    由此可以推想而得一结论,宋仁宗以冲人即位,章献垂帘听政,如果不是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以及吕夷简、范仲淹这些大臣,正色立朝,遇事裁抑,那么,以车驾卤簿,同于皇帝,乘玉辂,谒太庙的章献刘皇后,可能会成为武则天第二。

    这些议论。对恭王是一大刺激,也是一大启发。他要求诛杀肃顺,不过是他复起当国所必先排除的一个障碍,促成垂帘,才是他重掌政柄所必须履行的一个交换条件,但说到头来,这是违反祖制的,所以他早就内疚神明。而自肃顺伏法流放,几乎一夕之间。舆论大变,以前说肃顺跋扈专擅的,这时都在往他好的地方去想了,认为他的反对垂帘。并不算错,相形之下,显得错的倒是赞成垂帘的那些人。这一来,恭王内疚之余,而且也得要外惭清议,力图补救。

    补救的办法,就是鉴于章献刘皇后的往事,设法在慈禧太后尚未独揽大权之前,先谋裁抑之道。今古异制,依清朝的传统。那怕贵为议政王,也不能握有如唐宋那样与君权对等的相权,这样就只有多方面安插为自己所信得过的人,一方面是为了合力对付慈禧太后,另一方面也是培植自己的势力所必须采取的手段。

    经过大臣们一议再议、一改再改。经过半个月的反复磋商,一份史无前例的的垂帘章程终于出笼,对两宫太后垂帘一事作出规定:

    太后召见、引见臣下时,都需要隔着帘子进行。

    召见、引见是很有讲究的。

    除了定期的朝会大典以外,清朝皇帝与大臣的交流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折奏与面奏。而臣下面奏皇帝时,又分为召见、引见。召见,俗称“叫起”。皇帝要商议军国大事时,就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六部九卿等官员,召见时必须由重要的官员带着面见,这些重要的官员主要是亲王、御前大臣轮流带领;引见,俗称“递牌子”,是被任命的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上任之前。面见皇帝,引见需先进名单、履历折、绿头签,一人或数人觐见。召见或引见的官员须由奏事处的太监传旨,直呼被召见人的姓名然后领进屋,大臣进来必须先跪安养心殿明间。口称“臣某某某恭请皇上圣安”,满人则称“奴才”,起立后趋走到皇帝所坐近前,在预设的白毡垫上再次跪下,皇帝问即答。无论召见、引见的时间有多长,官员必须一直跪奏,待皇帝说“跪安”,方表示谈话结束,才可起立后退至门口,然后转身退出。清代只有极少数人因身份特殊,可坐或站与皇帝谈话。如顺治时摄政王多尔衮免礼仪,康熙时顾命大臣鳌拜赐座谈话,同治初期议政王奕䜣 ;“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即可站立与皇帝谈话。跪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大臣们都练就了言简意赅的本领,常常在三句话内就将问题说清楚,以免皇帝继续追问,以减少跪奏的时间。而且多半用厚棉絮做成护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