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海那边是绿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舒适的房子而高兴。
冬天很寒冷,我们怕小黑到阳台“解手”时冻着它,就为它做了一个薄棉背心套在它身上。可是看上去它并不喜欢穿背心,不一会儿它就把背心挣脱掉了,我们也就算了,因为它不习惯被束缚住。过了些日子,它的身上长出了一层厚厚的绒毛,这样就可以抵御寒冬了,我们真为小黑感到高兴。原来动物自身有它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令我们头疼的是,过了不久,也就是它的这个包痊愈之后时间不长,它的脸上不知不觉又鼓出了一个大包,而且一天天在长大,比第一个大包还要吓人,变得亮亮的像是随时都有弄破和爆炸的危险。我们觉得真要是被弄破了就好了,可是这个脓疮好像要和我们和小黑做对似的,越希望它破它越是不破!小黑已经吃不下东西了,脓疮连着它的嘴唇,走到哪儿拖到哪儿,它很饿却吃不到东西,它的嘴根本够不到食物,嘴已经肿成了这样,不知它有多疼痛啊?真把我们急的不行,看到小黑受罪的样子我们真不知该怎么办好,怎么才能减轻或消除它的痛苦呢?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下了决心,干脆……正当它痛苦的摸索着食物的时候,乘它没有注意,我用大头针朝它嘴边的大脓疮刺去 …… 顿时,脓水夹带着血水喷流了出来。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小黑现在会有多么疼痛啊!可是它没有表现出一丝痛苦的样子,它是在忍耐着,一个劲儿的甩着,像是在配合着我们对它的治疗,它又用嘴添着它的伤口,足足折腾了半天它才慢慢安静下来,卧在它的小房子里休息。慢慢的,它可以进一点食了。我们一直紧绷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可是,这次我没有想起来用盐水为它清洗伤口,满以为它自己可以恢复,其实它的病本来已经很厉害了,外部长出那么大一个脓包,即使大包当时下去了也不可能马上就会好的。现在,它原来非常爱吃的胡萝卜却不爱吃了,它最喜欢吃的干柳树叶也不像原先吃得那么香了。它总是躲在它的小房子里不愿意出来,即使出来也是一会儿就又进去了,再也看不到它欢快的跳跃了,它再也不绕着我的腿跟我“捣乱”了。但是,它还知道去阳台去那个老地方,只是走得很慢,没有先前的那股精神劲儿了。我们知道,它现在的炎症肯定发展得很厉害了,我给它吃了一些消炎药。这样过去了半个月时间,看上去小黑的病好像稳定了一些。这一段时间我在想,等到它好了以后,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要把它带到哪一处自然条件好些的地方去放生了它,可是又担心它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去看它的时候,半天也没见它有动静。每次我看它的时候,不管它多么难受它都要抬起头看一看我,今天怎么回事啊?这小家伙睡上懒觉了还没有醒来?因为它偶尔醒得也晚一些,我以为今天也是呢。过了一会儿我趴下来看它的时候它在窝里趴着丝毫没有动,不同的是,以往它的头是朝外的,这一次它的头却朝里,它的耳朵耷拉下来,这就有点奇怪了,再怎么着,它的耳朵应该是立着的,不应当是耷着的。我正在犹豫,它轻轻的动了一下。我不想打扰它休息,便没有去碰它,而是一直注意着它。可是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它却一直没有动,它一个姿势一直在那里卧着。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便轻轻的去摸它的后背,它还是没有动。我马上想到,小黑兔的病加重了。
我轻轻把它从它的小房子里抱出来。它的身体软软的、热乎乎的,在微微的喘气;它好像在发烧!我把它放在了软垫子上,这时它动了动想站起来,试了试却没有站立起来的力量,它艰难的侧过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就趴下去了,这一趴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也没有动。这时,我看到它的眼睛瞬即失去了乌黑的光而变得暗淡了,没有光亮了……
此时,我的心一下子陷入了哀伤,我知道小黑不行了,它现在已经断气。我想它此时一定会感到很冷,我立刻把我的棉背心盖在它的身上。我轻轻抚平它睁着的已经没有光的眼睛,可是它怎么也不肯把双眼闭上。
我又轻轻扶起它,看看它的伤口,哎呀,它的下嘴唇已经完全烂了,甚至一碰就会掉。我知道是这个可恶的脓血疮夺走了小黑的生命!我知道小黑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我在想,昨天下午、昨天晚上、昨天一天它还可以吃东西,只是不如以前欢快了,经常趴在地上不动,它肯定是在忍受着疼痛,即使在这样痛苦的情况下它还在吃东西,尽管吃得很少。它的嘴唇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可是它却还在顽强的为生存而抗争着,还在吃着东西来延续着生命。它虽然没有向人表达的能力,他的语言不容易被人读懂,它不会像人似的讲话,在痛苦的时候呻吟不出声音来,但它以它的生存方式和斗争方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坚强!
哦,小黑,我可爱的小黑,你病成了这个样子却从没有吭出一声,不论多么痛苦你都无法表达出来以把你的痛苦传递给人们,而使人无法了解到你的病痛。你是自生以来就不想把你的痛苦传递给作为我们的人,而你却默默的在独自忍受 …… 直到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你仍然是那样的平静和温顺 ……
我把小黑掩埋在了一棵柏树下,土质虽然很硬,但我刨到了相当的深度,希望小黑能够像松柏一样快乐的成长……
仅以此文作为对小黑的纪念
沐沭
2001年2月初稿
2009年8月28日整理
作者题外话:亲爱的读者朋友好,我将“小黑”稍做修改之后重新发布,感谢您的关注。
沐沭
2009 11 17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遗存之印象
昨夜的一场大风使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连“遗存”于墙角旮旯儿的那些落叶也被威力无比的大风“搜刮”得干干净净。
我国是一个已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几乎是历史有多久战乱也就有多长,加之过去遭受外强掠夺,使得我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甚烈。但尽管如此,退回几十年看,不朽的历史遗存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生态景观仍可历见。而我对这些美好遗存也总抹不去那种“独钟”的情结,自然也就由落叶想到了古迹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日趋失去原有风貌,怀念曾经有过的每到深天时节那种落叶铺地的壮美景象。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这类的遗存或别一样的风景也许真的要成为梁思成先生在他的《平郊建筑杂录》一文中所提及的那种即将消失的“遗构”或‘痕迹’了。如此一来,过去一直被以为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恐将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难忘那年秋天我们几个人一起去八大处,那时年龄还不大,对生活中认为美好的东西情有独钟。那时八大处并不像现在这样人工修造得这样壮美“惨烈”。而现在的八大处公园几乎已经见不到那种生态自然的原始味的山野景象了。而原始味的山野景象普遍受人喜爱却再也无可复制!这恰是“人”这一物种所造成。
我们顺着羊肠小道攀缘而上。记得当时攀到了六处,我们朝丛林深处走去,当然是一种休闲情怀,见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就会拉长镜头,把它捕捉下来。忽见前方密林深处有一株硕大的银杏树长势非常伟岸葱郁,便跑上前去一睹她之风采。只见在这株有几楼粗的银杏树的根部周围长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可谓独木成林。树冠覆盖了方圆几十米的范围,周围落满了柚子色的银杏叶和结出来的果实,蔚为好看!脚踏在落叶之上,有一种踩着海绵的舒适之感,好厚好厚的落叶哦!向树冠和空中望,斜阳由丛林缝隙中穿过,微风止不住的轻吟,发出沙沙的响声;稀稀落落的阳光洒在树上、落叶上,身临其处,使人有一种身处自然、心在天外的恬适感觉……若干年以后还久久不忘,感觉就像是在梦里……用现代词来说应该就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吧。而现在还能有几多“回归自然”这样的感受呢?在当今,这种“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奢求、一种理想,包括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当是人类为环境所做努力的一种体现吧。“回归自然”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遥远的向往。
诚然可贵的是,人们终归还遗存有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
沐 沭
2009年12月11日深夜
胡同文化之悲哀
对于时下一些关于“胡同”、“胡同文化”的论点,笔者不敢苟同。
作为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并体现了我国丰富的民宅文化的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步入真正的消亡。不少津津乐道者便做起了纸面上的什么“胡同文化”的文章。至于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胡同文化?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典型也是最烂的说法就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还有什么“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等等。扩展开来就是“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等。还有什么“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小酱萝卜就知足了”等。
凡事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国情,不能脱离当时我们国家以及北京的历史背景。更不能以一家之言而盖全貌。在建设胡同、建设四合院时,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况?恐怕并非所说的,只是为了追求窝头、咸菜上的满足吧。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民宅,这种民宅体现了当时北京人的住宅风格、居住条件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生活水平而已(当然也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住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改善。现代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居住条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家庭电气化等等,这是有目共睹的。人类社会在前进,总不能把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民宅与现在的高楼大厦相比。不用说,胡同、四合院当然抵不上现代民宅方便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必因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方面先进了,就笑话我们的先人。也不能对过去的民居或住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树有根,水有源。如果因为现代人懂得计算机而笑话我们的先人不懂得计算机,这会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我们的先人知道他们居住的房子会要遭到今人的诋毁,说三道四,或因为自己的居住条件落后于今天,住宅设施不健全而要遭到今人的嘲笑,那他们当初何不把设施搞得完善一些呢?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理的一种说法。那么我们对胡同、四合院所持的态度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呢?对过去住宅的那些非议,就如同现代人聪明而责怪“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那样那么不聪明”一样。那个时候的生活与当今生活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人们的居住条件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
笔者并不是所谓旧世界的卫道士。是想说明在商品大潮冲击和人为的破坏之下,传承了北京民居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濒临“消亡”之际,还有人为其加速消亡而加油助柴,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有一句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要看如何来理解,也不适所有旧的东西都不“值钱”。难道不拆除四合院,不拆除北京的老胡同,我们的高楼大厦就没处建?不在于我们要“破旧立新”,也不在于在拆除的同时还“渲染”什么胡同文化,而在于把这种“文化”说成了“四不像”的所谓“俗文化”。甚至是一种俗不可奈的文化,实在让人费解。什么是俗文化?“渲染”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只能理解为,实际上“并算不得什么文化”。那么胡同这种“糟粕”只能是“必除不赦”,拆除得越快越好。
在“眼前”利益驱使下,过去曾辉煌一时的北京胡同如今已所剩无几。尽管所剩无几,而围着恭王府做的“胡同游”却搞的“火热”,由此而编造的所谓“胡同文化”自然也很“热”。你去恭王府看一看,那些到北京来谋生的外地人,身着古铜色马褂,在郭沫若故居前、什刹海周边以及胡同里蹲着一片片,停着的三轮“洋车”更是一排排、一片片,究竟能有多少人去乘坐那些“洋车”?坐了它转一圈后有什么收获?见没见到胡同的真面目?恐怕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当然偶尔也有一些外地人和慕名而来的国外人乘坐体验一下“胡同游”,也有不少被旅游公司纳入旅游项目的团队的游客乘坐。而当游客们围着早已没有胡同风采的“胡同”转完一圈之后才知上当:“这就是胡同游啊?”北京正儿八经的“胡同哪儿去啦?”
他们尚不知,这就是现存的胡同了。殊不知再过若干年连这等面目的胡同可能都很难见到了。到那时,连那些拉三轮的“祥子”们也只能去另谋生路了。这不能不说是胡同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胡同文化的悲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胡同里的热心人
那年夏天,一次驾车到城里办事,遇到的一件小事总会在我心中激起美好的回忆。
当时从德胜门往南一直到厂桥这段路还没有拓宽,道路非常狭窄,又是处在闹市区,在这条路上开车,既难走又危险。遇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更难走了。这么两三公里的路程三步一停、两步一等,有时候开车能堵在里面半个多小时。那时我才学会开车不久,在办完事,晚上开车返回的时候,想避开这条拥堵路段,改走小路,于是便一头扎进了恭王府东南侧的东煤场胡同。
胡同里光线比较暗淡,我也辨不清是什么方向,就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里边慢慢开。大约向前开了有三四十米远,发现前方被一面大墙挡住了去路,车子无法继续前行。我忙下车查看。一看:这下可坏了,原来这是居民住宅的一堵北山墙。这儿虽然不是死胡同,可是对汽车来说无疑就是死胡同了。因为这儿只有靠这山墙左边的位置有一处像“刀把”一样的小过道,这儿大概只能通行轮椅,顶多也只有通行人力三轮车那样的宽度。汽车到了这儿,没别的办法,只能退回去。怎么退?调头是不可能的,因为路很狭窄,两侧靠墙很近,根本没有调头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车倒出去。“倒车,把车倒出去?”就凭我当时那点儿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简直就像是让我往冰窟窿里跳那样感到恐怖。
这个时候,不时有路人朝我这里看。一位遛狗的大姐见我在这儿摆弄了半天,车停在道路中央,便对我说:“您怎么开这里边来了,前面过不去了。”我一听心里更起急,说:“是呀,这可怎么办啊?”
“必须得倒回去了。”遛狗的大姐这样说。她说得那样轻松,我也知道必须倒回去,可是路这么窄,又黑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我哪儿敢倒啊,万一碰着人不全完啦,刚学会开车就惹出麻烦来,这辈子还不如不学开车那!
“我帮你看着点儿,你慢慢往后倒吧,来。” 大姐既实在又认真的这样对我说。
我按她说的,壮着胆子试着慢慢往后倒着,可是挪了不到一米远,就不敢动了,我害怕极了,说:“哎呀,后边什么也看不清楚,实在不敢倒了。”车停下来。“您会开吗?”我问起她来,她向我表示说不会。哎呀,怎么办啊?我急得没法,多希望有哪位会开车的老哥帮我把车开出去啊,到这份儿上也顾不得好看不好看、寒碜不寒碜了,要我给他磕头我都干。可这会儿到哪儿找人去,谁都不认识谁?这边住户的家门都是朝着里边开的,朝外两边全是一水的深墙。这时我都想把车锁上一走了之,等明天白天再说。我知道这根本不是办法,车停在这儿,赶上坐轮椅的老人,车都会推不过去。
正当我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旁边高高的墙上的窗户上探出一个男子的头来,问我:“怎么,车开不出去啦?”
我真像遇到了救星一样,忙说:“哎呀,可不是?”
“别急,我过来给你看看。”
真是大救星啊!我连忙说:“那太谢谢您啦!”
不一会儿,一位穿着大背心的中年男子从小“刀把”这边走了过来,问我:“您这是打算上哪儿啊?”
我有些不好意思,向他委婉地说,因为外边堵车,我本是想从这儿穿过去顺着河沿走,可没想到这儿过不去,也不知对面是什么地儿。
他说:“咳,这儿不通,只能步行过去。从这‘刀把’过去是后小井胡同,就说你车过去了也是逆行。你要打算走河边,开始你从郭沫若故居方向进来的时候到丁字路口右拐就对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